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机构及锁具,特别是涉及一种传动件受操作旋转时不会产生轴向位移的传动机构及包括此传动机构的锁具。
背景技术:
请参照第1图,其是绘示一习知锁具1的分解示意图,锁具1定义一旋转轴x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图未示),锁具1包括一第一把手组2、一第二把手组3以及传动机构(未另标号),传动机构包括一传动件4、一活动件5、一传动凸轮6以及一管状连接件7,第一把手组2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21固定设置于门板上,第一套盘结构21包括二对称设置的第一嵌合部22(仅绘示其中一个)。传动件4包括二抵靠部41。活动件5包括二第一底槽51、二第二底槽52、二第二嵌合部53及二第一卡合部54,且分别对称设置,其中第一底槽51及第二底槽52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亦即第一底槽51的底部及第二底槽52的底部于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不具有间隔距离。请同时参照第2图及第3图,第2图是第1图中锁具1于解锁状态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第3图是第1图中锁具1于上锁状态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为清楚显示传动件4的方向,第2图及第3图省略传动机构的管状连接件7。传动凸轮6包括二滑行斜坡61(仅绘示其中一个)及二第二卡合部62(仅绘示其中一个),且分别对称设置,第二卡合部62配置为由传动凸轮6之周壁往内凹陷所形成的缺口并与对应第一卡合部54的形状。当锁具1处于解锁状态,活动件5的第二嵌合部53与第一套盘结构21的第一嵌合部22彼此分离(图未示),此时,如第2图所示,传动件4的抵靠部41位于滑行斜坡61的一第一端61a,第一卡合部54与第二卡合部62彼此卡合。当锁具1处于上锁状态,活动件5的第二嵌合部53与第一套盘结构21的第一嵌合部22彼此嵌合(图未示),此时,如第3图所示,传动件4的抵靠部41位于滑行斜坡61的一第二端61b,第一卡合部54与第二卡合部62彼此分离。欲使锁具1由解锁状态切换至上锁状态,可使传动件4受操作沿着一第一方向d1(参见第2图)旋转,使传动件4的抵靠部41沿着滑行斜坡61由第一端61a位移至第二端61b,相反地,欲使锁具1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可使传动件4受操作沿着一第二方向d2(参见第3图)旋转,使传动件4的抵靠部41沿着滑行斜坡61由第二端61b位移至第一端61a。换句话说,当锁具1于解锁状态及上锁状态间切换时,传动件4的抵靠部41会沿着滑行斜坡61滑行,而使传动件4以旋转轴x为中心旋转并沿着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即轴向位移)。操作时,使用者需要花费较多力气,方能使传动件4产生轴向位移,在使用上较不顺畅。
锁具1还可包括锁闩装置(图未示),当组装锁具1时,通常先将锁闩装置安装于门板上,并将第一把手组2与传动机构组装形成外侧组合,将外侧组合设置于门板的一侧,并使管状连接件7、传动件4、螺孔柱8穿过锁闩装置上对应的孔洞后,再与第二把手组3对齐连接。然而,当锁具1的外侧组合处于上锁状态时(参见第3图),传动凸轮6与管状连接件7可单侧转动90度,倘若使用者在组装时,不慎将传动凸轮6与管状连接件7转动90度后再穿入锁闩装置(图未示),会使第一卡合部54与第二卡合部62的位置不对应而导致组装错误,使锁具1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机构及锁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是提供一种传动机构,应用于一锁具且用以控制锁具于一解锁状态及一上锁状态间切换。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锁具包括一第一把手组及一第二把手组,第一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二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第二侧,第一把手组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一套盘结构包括一第一嵌合部。传动机构包括一传动件以及一活动件。传动件以不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位移的方式与第一把手组连接,传动件具有一抵靠部。活动件以可沿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传动件上,活动件包括一第一卡槽、一第二卡槽以及一第二嵌合部。第一卡槽形成于活动件的一侧,第二卡槽形成于活动件的该侧,第二嵌合部用以对应第一嵌合部。当传动件受操作旋转,抵靠部可于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间切换。当抵靠部位于第一卡槽,第二嵌合部用以与第一嵌合部彼此分离,使锁具处于解锁状态。当抵靠部位于第二卡槽,第二嵌合部用以与第一嵌合部彼此嵌合,使锁具处于上锁状态。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活动件可还包括一导引面,导引面设置于第一卡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之间。活动件可还包括一止挡面,止挡面相对于导引面设置第一卡槽的另一侧。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活动件的第一卡槽具有一第一底部,活动件的第二卡槽具有一第二底部,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于沿着平行旋转轴的方向可具有一间隔距离。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嵌合部可由第一套盘结构的一表面凹陷形成,活动件可还包括一本体,第二嵌合部由本体朝垂直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活动件的另一侧。当传动件受操作旋转,使抵靠部由第一卡槽切换至第二卡槽时,抵靠部推抵活动件沿着旋转轴朝第一弹性件位移,使第二嵌合部嵌入第一嵌合部,并使第一弹性件蓄积弹力。当传动件受操作旋转,使抵靠部由第二卡槽切换至第一卡槽时,第一弹性件释放弹力以推抵活动件沿着旋转轴往远离第一弹性件的方向位移,使第二嵌合部脱离第一嵌合部。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之间具有一夹角,夹角可为90度。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筒状件以及一可动件。筒状件设置于第二把手组中,筒状件包括一导引轨道,导引轨道具有一解锁端与一上锁端。可动件以可沿着导引轨道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件,可动件与传动件同动连接。当筒状件受操作沿着旋转轴朝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可动件受导引轨道导引而由解锁端位移至上锁端并带动传动件旋转,使锁具由解锁状态切换至上锁状态。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可动件可包括一本体、一限位孔以及一导引部。限位孔形成于本体,传动件穿设于限位孔中,导引部由本体朝垂直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导引部可活动地设置于导引轨道。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当可动件位于上锁端,且筒状件受操作朝一第一方向旋转,可动件可受该导引轨道导引由上锁端位移至解锁端并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当可动件位于上锁端,且筒状件受操作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旋转,可动件可受筒状件带动一同朝第二方向旋转并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筒状件中且抵接于可动件的一侧。当筒状件受操作沿着旋转轴朝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使可动件受导引轨道导引由解锁端位移至上锁端时,第二弹性件受可动件推抵而蓄积一弹力。当筒状件受操作朝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弹性件释放弹力而推抵可动件,使可动件由上锁端位移至解锁端。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活动件可还包括一第一卡合部,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传动凸轮以及一管状连接件。传动凸轮可包括一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对应第一卡合部。管状连接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管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传动凸轮同动连接,管状连接件的第二端与第二把手组的一第二握把同动连接。当抵靠部位于第一卡槽,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彼此卡合,且第一把手组的一第一握把可带动传动凸轮转动。当抵靠部位于第二卡槽,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彼此分离,且第一把手组的第一握把无法带动传动凸轮转动。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第一卡合部可为一缺口且形成于活动件之一周壁,第二卡合部可为一凸部且由传动凸轮之一周壁沿着平行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管状连接件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活动件包括复数个第一卡合部,传动凸轮包括复数个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及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正多边形的边数,且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呈等角度配置。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锁具可还包括一锁闩装置,锁闩装置设置于第一把手组及第二把手组之间,管状连接件用以驱动锁闩装置的一锁舌伸缩。
依据前述的传动机构,其中锁具可还包括一第一管状件以及一第二管状件,第一管状件与第一把手组的一第一握把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与第二把手组的一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独立于第一管状件。锁具可还包括一锁闩装置,锁闩装置设置于第一把手组及第二把手组之间,第一管状件及第二管状件用以独立驱动锁闩装置的一锁舌伸缩。锁闩装置可还包括一第一传动轴及一第二传动轴,第一管状件与第一传动轴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与第二传动轴同动连接,且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彼此独立。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方式是提供一种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锁具包括一第一把手组、一第二把手组以及一前述的传动机构。第一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一把手组包括第一套盘结构以及一锁件,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二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第二侧。传动件与锁件同动连接,当锁件受操作于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间切换,锁件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抵靠部在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间切换。
依据前述的锁具,第一把手组可还包括第一握把,第一握把以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套盘结构连接。当抵靠部位于第一卡槽,第一握把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当抵靠部位于第二卡槽,第一握把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
依据前述的锁具,第二把手组可还包括一第二握把,第二握把与传动件连接。当锁具位于上锁状态时,第二握把受操作旋转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锁具于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间切换时,传动件不会产生轴向位移,有利于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锁具藉由改良传动机构的结构,可避免组装错误的情形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习知锁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锁具于解锁状态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锁具于上锁状态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第一实施例的锁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锁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4中锁具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4中锁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图4中锁具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5中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活动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活动件沿着割面线c-c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5中第一套盘结构及传动机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第一套盘结构及传动机构于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第二实施例的锁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锁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锁具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第一套盘结构及传动机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传动件、活动件及传动凸轮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5中第一套盘结构及传动机构于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传动件、活动件及传动凸轮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例图的较佳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实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例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于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本实用新型中,「独立」是指二组件在作动上彼此独立,例如,当其中一个组件受操作旋转,另一组件不会一同旋转。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第4图至第8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机构(未另标号),应用于一锁具10且用以控制锁具10于一解锁状态及一上锁状态间切换。锁具10定义一旋转轴x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图未示),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锁具10包括一第一把手组100及一第二把手组200,第一把手组100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二把手组200设置于门板的第二侧。第一把手组100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140固定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
配合参照第12图及第13图,第一套盘结构140包括第一嵌合部144,在此第一嵌合部144的数量例示为二且对称设置。传动机构包括一传动件400以及一活动件160。传动件400以不沿着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的方式与第一把手组100连接,传动件400具有抵靠部420,在此抵靠部420的数量例示为二且对称设置。活动件160以可沿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传动件400上。
配合参照第9图至第11图,活动件160包括第一卡槽166、第二卡槽167以及第二嵌合部162,在此第一卡槽166、第二卡槽167以及第二嵌合部162的数量皆例示为二且皆对称设置。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形成于活动件160的一侧165,第二嵌合部162用以对应第一嵌合部144。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抵靠部420可于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间切换。如第12图所示,当抵靠部420位于第一卡槽166,第二嵌合部162用以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如第13图所示,当抵靠部420位于第二卡槽167,第二嵌合部162用以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嵌合,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
借由上述配置,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机构控制锁具10于解锁状态及上锁状态间切换时,是藉由活动件160沿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以使第二嵌合部162及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或嵌合,传动件400仅以旋转轴x为中心旋转,但不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以下称为轴向位移),可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
详细来说,如第9图及第10图所示,活动件160可还包括导引面168及止挡面169,在此导引面168及止挡面169的数量皆例示为二。导引面168设置于第一卡槽166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之间,止挡面169相对于导引面168设置于第一卡槽166的另一侧,导引面168用以导引抵靠部420通过导引面168由第一卡槽166位移第二卡槽167或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止挡面169用以止挡抵靠部420通过止挡面169由第一卡槽166位移第二卡槽167或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藉此,于第9图中,抵靠部420仅可沿着逆时针的方向由第一卡槽166位移第二卡槽167,且仅可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如第10图所示,第一卡槽166与第二卡槽167之间具有一夹角a1,夹角a1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夹角a1为90度。
配合参照第11图,活动件160的第一卡槽166具有一第一底部166a,活动件160的第二卡槽167具有一第二底部167a,第一底部166a与第二底部167a于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d1。藉此,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由于传动件400不产生轴向位移,活动件160受传动件400推抵而产生轴向位移,且活动件160的位移行程实质上为d1。
配合参照第12图,第一嵌合部144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一表面凹陷形成,活动件160还包括一本体161,第二嵌合部162由本体161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配合参照第5、6、12及13图,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第一弹性件150抵接于活动件160的另一侧164,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一卡槽166切换至第二卡槽167时(由第12图的状态切换至第13图),抵靠部420推抵活动件160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弹性件150位移,使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并使第一弹性件150蓄积弹力,此时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切换至第一卡槽166时(由第13图的状态切换至第12图),第一弹性件150释放弹力以推抵活动件160沿着旋转轴x往远离第一弹性件150的方向位移,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此时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
配合参照第5、6、12及13图,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筒状件220以及一可动件240,设置于第二把手组200中,筒状件220包括导引轨道223,在此导引轨道223的数量例示为二(仅绘示其中一个)且对称设置,导引轨道223具有一解锁端224与一上锁端225。可动件240以可沿着导引轨道223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件220,可动件240与传动件400同动连接。如第5图所示,可动件240包括一本体243、一限位孔241以及导引部242,导引部242的数量例示为二且分别对应二导引轨道223,在本实施例中,导引部242为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的突耳结构。限位孔241形成于本体243,传动件400穿设于限位孔241中,在此限位孔241及传动件400的横截面皆配置为矩形,而使二者可一同旋转。导引部242由本体243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导引部242可活动地设置于导引轨道223。传动机构可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230,设置于筒状件220中且抵接于可动件240的一侧。
如第12图及第13图所示,当筒状件220受操作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可动件240受导引轨道223导引而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由第12图的状态切换至第13图),并带动传动件400旋转,使锁具10由该解锁状态切换至该上锁状态,此时第二弹性230件受可动件240推抵而蓄积一弹力。
如第12图及第13图所示,当可动件240位于上锁端225(如第13图所示),且筒状件220受操作朝第一方向d1旋转,此时,第二弹性件230释放弹力而推抵可动件240,可动件240受导引轨道223导引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并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当可动件240位于上锁端225(如第13图所示),且筒状件220受操作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旋转,导引轨道223的上锁端225推抵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使可动件240受筒状件220带动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并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换句话说,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时,筒状件220受操作朝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旋转,皆可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第4图至第8图所示,锁具10还包括一锁闩装置300,锁闩装置300设置于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之间,锁闩装置300包括一锁舌340、一第一传动轴310及一第二传动轴320,第一传动轴310及第二传动轴320彼此独立,当第一传动轴310受操作旋转,可驱动锁舌340伸缩,当第二传动轴320受操作旋转,可驱动锁舌340伸缩。
第一把手组100可还包括一第一握把110、一锁件120、一第一轴管130,一第一复位件170、一第一带动件180以及一第一管状件190。锁件120以可与第一握把110一同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握把110中。第一握把110以卡合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轴管130的一端,使第一握把110与第一轴管130同动连接。第一握把110靠近内侧的一端插入第一轴管130与第一套盘结构140之间(见第7图),使第一握把110以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套盘结构140连接。第一轴管130的另一端具有四卡钩131对应卡入第一带动件180的四个卡钩槽185,使第一轴管130与第一带动件180同动连接。第一复位件170用以提供弹力使第一带动件180于旋转后复位。第一管状件190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带动件180的中心孔184,第一管状件190及中心孔184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一管状件190与第一带动件180同动连接,第一管状件190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一传动轴310的第一传动孔311,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孔31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一管状件190与第一传动轴310同动连接。此外,活动件160的二第二嵌合部162分别由第一轴管130的二限位沟135(见第5图)突伸而出,使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轴管130旋转而与第一轴管130同动连接。藉由上述配置,第一握把110、锁件120、第一轴管130、活动件160、第一带动件180、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轴310同动连接,亦即可一同旋转。再者,传动件400与锁件120同动连接,当锁件120受操作于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间切换(例如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锁件120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抵靠部420在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间切换。详细来说,锁件120可包括一外筒123及一锁芯124,锁芯124可受操作相对于外筒123旋转而使锁件120于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间切换,其中传动件400可以卡合的方式与锁芯124连接,当锁芯124受操作相对于外筒123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旋转。
第二把手组200可还包括一第二握把210、一第二轴管250、一第二套盘结构260、一第二复位件270、一第二带动件280以及一第二管状件290。第二握把210以卡合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轴管250的一端,使第二握把210与第二轴管250同动连接。第二握把210靠近内侧的一端插入第二轴管250与第二套盘结构260之间(见第7图),使第二握把210以可相对第二套盘结构260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套盘结构260连接。第二轴管250的另一端具有四卡钩251对应卡入第二带动件280的四个卡钩槽285,使第二轴管250与第二带动件280同动连接。第二复位件270用以提供弹力使第二带动件280于旋转后复位。第二管状件290的一端穿设于第二带动件280的中心孔284,第二管状件290及中心孔284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二管状件290与第二带动件280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290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传动轴320的第二传动孔321,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孔32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二管状件290与第二传动轴320同动连接。藉此,第二握把210、第二轴管250、第二带动件280、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轴320同动连接,亦即可一同旋转。此外,传动机构的筒状件220以可与第二握把210一同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握把210中,筒状件220可还包括一按钮226,按钮226通过第二握把210的贯孔211曝露于外。
在此实施例中,中心孔184、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孔31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一带动件180、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轴310可同动连接,中心孔284、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孔32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二带动件280、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轴320同动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心孔184、第一管状件190、第一传动孔311、中心孔284、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孔321的横截面可配置为其他非圆形的形状,例如半圆形、三角形或五角形,亦可达到相同功效。
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二管状件290用以独立驱动锁闩装置300的一锁舌340伸缩。如第7图及第8图所示,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二管状件290彼此独立,亦即第一管状件190转动时,第二管状件290不会一同旋转,反之亦然。第一传动轴310及第二传动轴320彼此独立,亦即第一传动轴310转动时,第二传动轴320不会一同旋转,反之亦然。关于第一传动轴310及第二传动轴320如何驱动锁舌340作动为习用,在此不予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第7图及第8图所示,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及抵靠部420分别受锁件120的容置槽121的底部及第一管状件190抵顶,而使传动件400无法轴向位移。
借由上述配置,当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如第12图所示,抵靠部420位于第一卡槽166,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并未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此时第一握把110亦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当下压第一握把110,亦即使第一握把1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第一带动件180及第一管状件19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3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驱动锁舌340内缩开门,当松开第一握把110,第一复位件170提供弹力使第一带动件180朝第二方向d2旋转复位,可带动第一握把110及第一管状件19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31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驱动锁舌340外伸至原本的位置。配合参照第5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70是配合第一套盘结构140的第一限位柱145、第二限位柱146以及第一带动件180的限位槽181使第一带动件180复位。详细来说,当下压第一握把110,亦即使第一握把1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第一带动件180受带动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一脚171受第一限位柱145的阻挡而无法旋转,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二脚172受限位槽181的一端183推抵而随着第一带动件180逆时针旋转,进而使第一复位件170蓄积弹力,当松开第一握把110,第一复位件170释放弹力,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二脚172推抵限位槽181的一端183,而使第一带动件180朝第二方向d2旋转,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当下压第二握把210时,可驱动锁舌340内缩开门,当松开第二握把210可驱动锁舌340外伸至原本的位置,其作动原理与第一握把110相同,在此不重复赘述。
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如第13图所示,抵靠部420位于第二卡槽167,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嵌合,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此时第一握把110亦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因而无法驱动锁舌340内缩而开门。
当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可利用以下方式切换至上锁状态。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钥匙(图未示)插入锁件120的锁孔122(参见第6图),使锁芯124相对于外筒123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如第13图所示。第二种方式是透过按压按钮226,如第12图所示,使筒状件220受操作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导引轨道223导引而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并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
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可利用以下方式切换至解锁状态。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钥匙(图未示)插入锁件120的锁孔122(参见第6图),使锁芯124相对于外筒123朝第二方向d2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如第12图所示。第二种方式是透过下压第二握把210(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第二弹性件230释放弹力,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第二弹性件230推抵及导引轨道223的导引而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并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第三种方式是透过上提第二握把210,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二方向d2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导引轨道223的上锁端225推抵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使可动件240与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并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之后下压第二握把210使其回复原位,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此时,可动件240受导引轨道223导引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如第12图所示。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锁具10可藉由钥匙、下压第二握把210或上提第二握把210进行解锁。
本实施例的锁具10,于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间切换时,传动件400不会产生轴向位移,有利于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此外,本实施例的锁具10藉由改良传动机构的结构,例如,传动机构不具有传动凸轮,可避免如习知锁具1之组装错误的情形。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第14图至第16图,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传动机构(未另标号),应用于一锁具10’且用以控制锁具10’于一解锁状态及一上锁状态间切换。锁具10’定义一旋转轴x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图未示),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锁具10’包括一第一把手组100’及一第二把手组200’,第一把手组100’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第二把手组200’设置于门板的第二侧。第一把手组100’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140’固定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
配合参照第18图及第20图,第一套盘结构140’包括第一嵌合部144’,在此第一嵌合部144’的数量例示为二且对称设置。传动机构包括一传动件400’以及一活动件160’。传动件400’以不沿着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的方式与第一把手组100’连接,传动件400’具有抵靠部420’,在此抵靠部420’的数量例示为二且对称设置。活动件160’以可沿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传动件400’上。
配合参照第17图,活动件160’包括第一卡槽166’、第二卡槽167’以及第二嵌合部162’,在此第一卡槽166’、第二卡槽167’以及第二嵌合部162’的数量皆例示为二且皆对称设置。第二嵌合部162’用以对应第一嵌合部144’。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抵靠部420’可于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间切换。当抵靠部420’位于第一卡槽166’,如第18图所示,第二嵌合部162’用以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当抵靠部420’位于第二卡槽167’,如第20图所示,第二嵌合部162’用以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嵌合,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
借由上述配置,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机构控制锁具10’于解锁状态及上锁状态间切换时,是藉由活动件160’沿平行于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以使第二嵌合部162’及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或嵌合,传动件400’仅以旋转轴x为中心旋转,但不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以下称为轴向位移),可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
如第17图所示,活动件160’具有相对的二侧164’、165’,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形成于活动件160’的一侧165’,第一卡槽166’具有一第一底部166a’,第二卡槽167’具有一第二底部167a’,第一底部166a’与第二底部167a’于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可具有一间隔距离(未另标号),活动件160’可还包括导引面168’及止挡面169’。关于活动件160’的其他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活动件160,在此不重复叙述。
如第15图及第16图所示,传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件150’、一传动凸轮600’、一管状连接件700’、一筒状件220’、一可动件240’以及一第二弹性件230’,同时参照第18图及第20图,筒状件220’包括导引轨道223’,导引轨道223’具有一解锁端224’与一上锁端225’,筒状件220’可还包括一按钮226’,按钮226’通过第二握把210’的贯孔211’(见第15图)曝露于外。可动件240’包括一本体243’、一限位孔241’以及导引部242’,关于可动件240’的其他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可动件240。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于下文中说明。
如第17图所示,活动件160’还包括第一卡合部161a’,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例示为四,第一卡合部161a’为一缺口且形成活动件160’之一周壁,具体来说,第一卡合部161a’为由本体161’的之周壁往内凹陷所形成的缺口。
如第15图及第19图所示,传动凸轮600’包括一本体610’、第二卡合部620’、一中心孔630’、一第一阶部640’及一第二阶部650’,在此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例示为四且对应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第二卡合部620’为一凸部且由传动凸轮600’之一周壁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更具体来说,第二卡合部620’为由本体610’之周壁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往第一握把110’延伸所形成的凸部。第二阶部650’由本体610’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往第二握把210’延伸形成,第一阶部640’由第二阶部650’沿着平行旋转轴x的方向往第二握把210’延伸形成,第二阶部650’用于供第一带动件180’的中心孔184’套设,且阶面660’用于承靠第一带动件180’朝向第一握把110’的表面。如第15图所示,第二阶部650’及第一带动件180’的中心孔184’的横截面为圆形,藉此,第一带动件180’可相对于传动凸轮600’旋转。
如第15图所示,管状连接件70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710’及一第二端720’,管状连接件700’的第一端710’与传动凸轮600’同动连接,管状连接件700’的第二端720’与第二把手组200’的第二握把210’同动连接。详细来说,管状连接件700’的第一端710’穿设于传动凸轮600’的中心孔630’,管状连接件700’及中心孔630’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凸轮600’不会相对旋转而同动连接,管状连接件700’的第二端720’穿设于第二带动件280’的中心孔284’,管状连接件700’及中心孔284’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管状连接件700’及第二带动件280’不会相对旋转而同动连接,而第二带动件280’与第二握把210’同动连接(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因此,管状连接件700’与第二握把210’同动连接。
锁闩装置300’设置于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之间,锁闩装置300’包括一锁舌340’及一传动轴350’,传动轴350’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贯穿锁闩装置300’而由锁闩装置300’的二侧突出。管状连接件700’用以驱动锁闩装置300’的锁舌340’伸缩。详细来说,管状连接件700’穿设于传动轴350’的传动孔351’,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孔35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管状连接件700’与传动轴350’同动连接。当管状连接件700’受操作旋转,可带动传动轴350’一同旋转而驱动锁舌340’伸缩。关于转动轴350’如何驱动锁舌340’伸缩为习用,在此不予赘述。
在此实施例中,中心孔284’、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孔351’的横截面配置为方形,使第二带动件280’、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轴350’可同动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心孔284’、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孔351’的横截面可配置为其他非圆形的形状,例如半圆形、三角形或五角形,亦可达到相同功效。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及抵靠部420’可分别受锁件120’的容置槽121’的底部及管状连接件700’的第一端710’抵顶,而使传动件400’无法轴向位移。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握把110’、锁件120’、第一轴管130’、活动件160’、第一带动件180’同动连接,亦即可一同旋转,其中第一轴管130’具有四卡钩131’对应卡入第一带动件180’的四个卡钩槽185’,使第一轴管130’与第一带动件180’同动连接,活动件160’的二第二嵌合部162’分别由第一轴管130’的二限位沟135’(见第15图)突伸而出,使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轴管130’旋转而与第一轴管130’同动连接。传动件400’与锁件120’同动连接,当锁芯124’受操作相对于外筒123’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旋转。第二把手组200’包括一第二握把210’、一第二轴管250’、一第二套盘结构260’、一第二复位件270’、一第二带动件280’,第二握把210’、筒状件220’、第二轴管250’、第二带动件280’、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轴350’同动连接,其中第二轴管250’具有四卡钩251’对应卡入第二带动件280’的四个卡钩槽285’,使第二轴管250’与第二带动件280’同动连接,亦即可一同旋转,其他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说明。
请参照第17图至第19图,其中第18图是第15图中第一套盘结构140’及传动机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为了显示传动件400’的方向而将管状连接件700’省略。当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抵靠部420’位于第一卡槽166’,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而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与传动凸轮600’的第二卡合部620’彼此卡合,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并未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此时第一握把110’亦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此外,基于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与传动凸轮600’的第二卡合部620’彼此卡合,第一握把110’与传动凸轮600’此时为同动连接。当下压第一握把110’,亦即使第一握把1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第一带动件180’、活动件160’、传动凸轮600’及管状连接件70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进而带动传动轴35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驱动锁舌340’内缩开门,当松开第一握把110’,第一复位件170’提供弹力使第一带动件180’朝第二方向d2旋转复位,可带动第一握把110’、活动件160’、传动凸轮600’及管状连接件70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进而带动传动轴35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驱动锁舌340’外伸至原本的位置,如第15图所示,第一复位件170’是通过第一脚171’、第二脚172’配合第一套盘结构140’的第一限位柱145’、第二限位柱146’以及第一带动件180’之限位槽181’的一端183’使第一带动件180’复位,细节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相关说明,在此不重复赘述。当下压第二握把210’时,可驱动锁舌340’内缩开门,当松开第二握把210’可驱动锁舌340’外伸至原本的位置,其作动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握把110、第二握把210相同,在此不重复赘述。
请参照第17图、第20图及第21图,其中第20图是第15图中第一套盘结构140’及传动机构于上锁状态的示意图,为了显示传动件400’的方向而将管状连接件700’省略。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抵靠部420’位于第二卡槽167’,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嵌合,而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与传动凸轮600’的第二卡合部620’彼此分离,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此时第一握把110’亦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因而无法驱动锁舌340’内缩而开门。此外,于上锁状态下,基于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与传动凸轮600’的第二卡合部620’彼此分离,第一握把110’与传动凸轮600’及管状连接件700’保持独立关系,藉此,虽然第一握把110’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此时,第二握把210’是处于可相对于第二套盘结构260’旋转的状态,因此传动凸轮600’及管状连接件700’可受第二握把210’带动旋转。
当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可利用以下方式切换至上锁状态。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钥匙(图未示)插入锁件120’的锁孔122’(参见第16图),使锁芯124’相对于外筒123’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如第20图所示。第二种方式是透过按压按钮226’,如第18图所示,使筒状件220’受操作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使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导引轨道223’导引而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并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一方向d1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
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可利用以下方式切换至解锁状态。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钥匙(图未示)插入锁件120’的锁孔122’(参见第16图),使锁芯124’相对于外筒123’朝第二方向d2旋转,可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如第18图所示。第二种方式是透过下压第二握把210’,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第二弹性件230’释放弹力,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第二弹性件230’推抵及导引轨道223’的导引而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并带动传动件400’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第三种方式是透过上提第二握把210’,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二方向d2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导引轨道223’的上锁端225’推抵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使可动件240’与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并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朝第二方向d2旋转,而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第二嵌合部162’与第一嵌合部144’彼此分离,且活动件160’的第一卡合部161a’与传动凸轮600’的第二卡合部620’彼此卡合,之后下压第二握把210’使其回复原位,亦即使第二握把210’朝第一方向d1旋转,可带动筒状件220’一同朝第一方向d1’旋转,此时,可动件240’受导引轨道223’导引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如第18图所示。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锁具10’可藉由钥匙、下压第二握把210’或上提第二握把210’进行解锁。
此外,如第15图、第16图、第19图、第21图所示,管状连接件700’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活动件160’包括复数个第一卡合部161a’,传动凸轮600’包括复数个第二卡合部620’,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及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对应正多边形的边数,且第一卡合部161a’及第二卡合部620’呈等角度配置。具体来说,管状连接件700’的横截面为正四边形,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为四个,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卡合部161a’呈等角度配置,亦即二相邻第一卡合部161a’与旋转轴x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90度,四个第二卡合部620’呈等角度配置,亦即二相邻第二卡合部620’与旋转轴x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90度。当组装锁具10’时,通常先将锁闩装置300’安装于门板上,并将第一把手组100’与传动机构组的第一弹性件150’、活动件160’、传动凸轮600’、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件400’组装形成外侧组合,将外侧组合设置于门板的第一侧,并使管状连接件700’及传动件400’穿过传动孔351’以及螺孔柱142’、143’穿过锁闩装置300’上对应的孔洞后,再与第二把手组200’对齐连接。倘若在将外侧组合与锁闩装置300’进行组合前,使外侧组合处于上锁状态,如第21图所示,由于此时第二卡合部620’与第一卡合部161a’彼此分离,传动凸轮600’及管状连接件700’可相对于活动件160’呈360度空转状态,又由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及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与管状连接件700’的横截面的边数对应,管状连接件700’不论以任何方向穿入传动孔351’皆可使一第二卡合部620’对应一第一卡合部161a’,而不会导致组装错误。在其他实施例中,管状连接件700’的横截面可为其他正多边形,例如可为正三角形,而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及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可相应调整成三个且呈等角度配置,亦可达到相同的功效。
关于锁具10’中未提及的组件,可参考锁具10中具有相同名称之组件,关于锁具10’的其他细节,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亦可参考锁具10的相关叙述,在此不重复叙述。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的锁具10’,于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间切换时,传动件400’不会产生轴向位移,有利于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此外,本实施例的锁具10’藉由改良传动机构的结构,例如传动凸轮600’不具备滑行斜坡、管状连接件700’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第一卡合部161a’的数量及第二卡合部620’的数量对应正多边形的边数,且第一卡合部161a’及第二卡合部620’呈等角度配置等,可避免如习知锁具1之组装错误的情形。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锁具于上锁状态及解锁状态间切换时,传动件不会产生轴向位移,有利于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锁具藉由改良传动机构的结构,可避免组装错误的情形发生。
【附图标记说明】
1:锁具
2:第一把手组
3:第二把手组
4:传动件
5:活动件
6:传动凸轮
7:管状连接件
8:螺孔柱
21:第一套盘结构
22:第一嵌合部
41:抵靠部
51:第一底槽
52:第二底槽
53:第二嵌合部
54:第一卡合部
61:滑行斜坡
61a:第一端
61b:第二端
62:第二卡合部
10,10’:锁具
100,100’:第一把手组
110,110’:第一握把
120,120’:锁件
121,121’:容置槽
122,122’:锁孔
123,123’:外筒
124,124’:锁芯
130,130’:第一轴管
131,131’:卡钩
135,135’:限位沟
140,140’:第一套盘结构
142’,143’:螺孔柱
144,144’:第一嵌合部
145,145’:第一限位柱
146,146’:第二限位柱
150,150’:第一弹性件
160,160’:活动件
161,161’:本体
161a’:第一卡合部
162,162’:第二嵌合部
164,164’,165,165’:侧
166,166’:第一卡槽
166a,166a’:第一底部
167,167’:第二卡槽
167a,167a’:第二底部
168,168’:导引面
169,169’:止挡面
170,170’:第一复位件
171,171’:第一脚
172,172’:第二脚
180,180’:第一带动件
181,181’:限位槽
183,183’:端
184,184’:中心孔
185,185’:卡钩槽
190:第一管状件
200,200’:第二把手组
210,210’:第二握把
211,211’:贯孔
220,220’:筒状件
223,223’:导引轨道
224,224’:解锁端
225,225’:上锁端
226,226’:按钮
230,230’:第二弹性件
240,240’:可动件
241,241’:限位孔
242,242’:导引部
243,243’:本体
250,250’:第二轴管
251,251’:卡钩
260,260’:第二套盘结构
270,270’:第二复位件
280,280’:第二带动件
284,284’:中心孔
285,285’:卡钩槽
290:第二管状件
300,300’:锁闩装置
310:第一传动轴
311:第一传动孔
320:第二传动轴
321:第二传动孔
340,340’:锁舌
350’:传动轴
351’:传动孔
400,400’:传动件
410,410’:第一端
420,420’:抵靠部
600’:传动凸轮
610’:本体
620’:第二卡合部
630’:中心孔
640’:第一阶部
650’:第二阶部
660’:阶面
700’:管状连接件
710’:第一端
720’:第二端
a1:夹角
d1:间隔距离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x:旋转轴
1.一种传动机构,应用于一锁具且用以控制所述锁具于一解锁状态及一上锁状态间切换,所述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所述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锁具包括一第一把手组及一第二把手组,所述第一把手组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把手组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把手组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套盘结构包括一第一嵌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一传动件,以不沿着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位移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把手组连接,所述传动件具有一抵靠部;以及
一活动件,以可沿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传动件上,所述活动件包括:
一第一卡槽,形成于所述活动件的一侧;
一第二卡槽,形成于所述活动件的所述侧;以及
一第二嵌合部,用以对应所述第一嵌合部;
其中,当所述传动件受操作旋转,所述抵靠部可于所述第一卡槽及所述第二卡槽间切换;
其中,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嵌合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彼此分离,使所述锁具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其中,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嵌合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彼此嵌合,使所述锁具处于所述上锁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包括:
一导引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及所述第二卡槽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包括:
一止挡面,相对于所述导引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的所述第一卡槽具有一第一底部,所述活动件的所述第二卡槽具有一第二底部,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于沿着平行所述旋转轴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由所述第一套盘结构的一表面凹陷形成,所述活动件还包括一本体,所述第二嵌合部由所述本体朝垂直所述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一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所述活动件的另一侧;
其中当所述传动件受操作旋转,使所述抵靠部由所述第一卡槽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槽时,所述抵靠部推抵所述活动件沿着所述旋转轴朝所述第一弹性件位移,使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入所述第一嵌合部,并使所述第一弹性件蓄积弹力;
其中,当所述传动件受操作旋转,使所述抵靠部由所述第二卡槽切换至所述第一卡槽时,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弹力以推抵所述活动件沿着所述旋转轴往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位移,使所述第二嵌合部脱离所述第一嵌合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夹角为90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一筒状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把手组中,所述筒状件包括一导引轨道,所述导引轨道具有一解锁端与一上锁端;以及
一可动件,以可沿着所述导引轨道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筒状件,所述可动件与所述传动件同动连接;
其中,当所述筒状件受操作沿着所述旋转轴朝所述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所述可动件受所述导引轨道导引而由所述解锁端位移至所述上锁端并带动所述传动件旋转,使所述锁具由所述解锁状态切换至所述上锁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件包括:
一本体;
一限位孔,形成于所述本体,所述传动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中;以及
一导引部,由所述本体朝垂直所述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所述导引部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导引轨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件位于所述上锁端,且所述筒状件受操作朝一第一方向旋转,所述可动件受所述导引轨道导引由所述上锁端位移至所述解锁端并带动所述传动件旋转,而使所述锁具由所述上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件位于所述上锁端,且所述筒状件受操作朝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可动件受所述筒状件带动一同朝所述第二方向旋转并带动所述传动件旋转,而使所述锁具由所述上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一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筒状件中且抵接于所述可动件的一侧;
其中,当所述筒状件受操作沿着所述旋转轴朝所述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使所述可动件受所述导引轨道导引由所述解锁端位移至所述上锁端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受所述可动件推抵而蓄积一弹力;
其中,当所述筒状件受操作朝一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释放所述弹力而推抵所述可动件,使所述可动件由所述上锁端位移至所述解锁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包括一第一卡合部,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一传动凸轮,包括一第二卡合部,对应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
一管状连接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管状连接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传动凸轮同动连接,所述管状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把手组的一第二握把同动连接;
其中,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彼此卡合,且所述第一把手组的一第一握把可带动所述传动凸轮转动;
其中,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彼此分离,且所述第一把手组的所述第一握把无法带动所述传动凸轮转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一缺口且形成于所述活动件之一周壁,所述第二卡合部为一凸部且由所述传动凸轮之一周壁沿着平行所述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连接件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活动件包括复数个第一卡合部,所述传动凸轮包括复数个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及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所述正多边形的边数,且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呈等角度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一锁闩装置,所述锁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把手组及所述第二把手组之间,所述管状连接件用以驱动所述锁闩装置的一锁舌伸缩。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
一第一管状件,与所述第一把手组的一第一握把同动连接;以及
一第二管状件,与所述第二把手组的一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独立于所述第一管状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一锁闩装置,所述锁闩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把手组及所述第二把手组之间,所述第一管状件及所述第二管状件用以独立驱动所述锁闩装置的一锁舌伸缩。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闩装置还包括一第一传动轴及一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管状件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动连接,所述第二管状件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同动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彼此独立。
20.一种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所述门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包括:
一第一把手组,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把手组包括:
一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侧;以及
一锁件;
一第二把手组,设置于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二侧;以及
一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传动机构;
其中,所述传动件与所述锁件同动连接,当所述锁件受操作于一第一状态及一第二状态间切换,所述锁件带动所述传动件旋转,而使所述抵靠部在所述第一卡槽及所述第二卡槽间切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组还包括:
一第一握把,以可相对所述第一套盘结构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套盘结构连接,其中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握把可相对所述第一套盘结构旋转,当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握把无法相对所述第一套盘结构旋转。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把手组还包括:
一第二握把,与所述传动件连接,当所述锁具位于所述上锁状态时,所述第二握把受操作旋转并带动所述传动件旋转,而使所述锁具由所述上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