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特别涉及一种第一握把及第二握把可独立驱动锁舌的锁具。
背景技术:
一般门锁通常包括外侧把手、内侧把手及锁闩装置并定义一旋转轴,其中外侧把手、内侧把手及锁闩装置通过一传动轴连接,而使外侧把手与内侧把手同动连接,并可通过转动外侧把手或内侧把手驱动锁舌作动,而达到开、关门的效果。然而,倘若前述门锁处于上锁状态,使用者要外出时,需要转动内侧把手上的旋钮以带动传动轴旋转,来达到解锁效果,由于旋钮体积小,转动时力臂较小而较为费力,且使用者操作时需花费较多时间瞄准旋钮,而无法快速解锁,当有紧急状况如火灾或地震发生时,容易发生逃生不及的惨剧。
为了改善前述门锁的缺失,遂有业者开发出内侧把手与外侧把手可独立转动的锁具,此类锁具可通过转动内侧把手进行解锁,当使用者要外出时,不需要瞄准旋钮而可快速解锁。此外,相较于旋钮,内侧把手可提供较大的力臂而较为省力。然而,现今内侧把手与外侧把手可独立转动的锁具,其转动栓包括一中栓、一内栓、一外栓及一固定弹簧,内栓与内把手同动连接,外栓与外把手同动连接,内栓以可相对于中栓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中栓,外栓固设于中栓。中栓包括卡制部及由卡制部二相对端延伸的内轴及外轴,内轴的自由端设有环槽、邻近卡制部处设有销孔,外轴邻近卡制部处形成有外螺纹,内栓具有一轴孔,且内栓的一端面形成有的管制块,外栓具有一轴孔,且外栓的轴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组装转动栓时,于内轴的销孔插入一弹簧销,将内栓以具有管制块的一端套设至内轴,通过弹簧销与管制块的配合,限制内栓仅可相对于内轴作180度的往复转动,之后,将固定弹簧套设于内轴并容置于内栓的轴孔中,再以一e形垫片装设于内轴的环槽,而将内栓及固定弹簧限制于内轴上。外栓与中栓的连结系以外栓的轴孔套设至外轴,并将外栓的内螺纹与外轴的外螺纹螺合连接,由上述内容可知,此类转动轴具与零件繁多、组装工序繁复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是提供一种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锁具包括一第一把手组、一第二把手组、一传动件以及一锁闩装置。第一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一侧且包括一第一握把以及一第一管状件,第一管状件与第一握把同动连接。第二把手组设置于门板的另一侧且包括一第二握把、一筒状件、一可动件以及一第二管状件。筒状件设置于第二握把中,筒状件包括一导引轨道,导引轨道的二端分别为一解锁端与一上锁端。可动件以可沿着导引轨道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件。第二管状件与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独立于第一管状件。传动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把手组连接,第二端与可动件连接。锁闩装置设置于第一把手组及第二把手组之间,锁闩装置包括一锁舌,锁舌受第一管状件或第二管状件驱动而伸缩。当筒状件受操作沿着旋转轴朝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可动件受带动而由解锁端位移至上锁端并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一解锁状态切换至一上锁状态。当第二握把受操作朝一第一方向旋转,筒状件受带动旋转而带动可动件由上锁端位移至解锁端进而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依据上述的锁具,其中当第二握把受操作朝一第二方向旋转,筒状件受带动旋转而带动可动件一同朝第二方向旋转进而带动传动件旋转,而使锁具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依据上述的锁具,其中第一把手组可还包括一锁件,锁件设置于第一握把中,锁件的一端设置有一容置槽,容置槽包括一第一抵靠面及一第二抵靠面,其中传动件的第一端设置于容置槽,且第一端的二侧面分别抵靠第一抵靠面及第二抵靠面。
依据上述的锁具,可动件可包括一限位孔以及一导引部,传动件的第二端穿设于限位孔中,导引部可活动地设置于导引轨道。
依据上述的锁具,第二握把可包括一贯孔,筒状件可还包括一按钮,按钮通过第二握把的贯孔曝露于外。
依据上述的锁具,第一把手组可还包括一活动件,活动件可包括一第一卡槽以及一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形成于活动件的一侧且包括一第一底部,第二卡槽形成于活动件的该侧且包括一第二底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之间具有一夹角,且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传动件包括一抵靠部用于抵靠活动件。当锁具处于解锁状态,抵靠部位于第一卡槽,当锁具处于上锁状态,抵靠部位于第二卡槽。前述夹角可为90度。
依据上述的锁具,第一把手组可还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门板的一侧,第一套盘结构包括一第一嵌合部。活动件可还包括一第二嵌合部,第二嵌合部对应第一嵌合部。当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第二嵌合部脱离第一嵌合部,当锁具处于上锁状态,第二嵌合部嵌入第一嵌合部。
依据上述的锁具,其中第一嵌合部可由第一套盘结构的一表面凹陷形成,活动件可还包括一本体,第二嵌合部由本体朝垂直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依据上述的锁具,其中第一握把可以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套盘结构连接,当抵靠部位于第一卡槽,第一握把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当抵靠部位于第二卡槽,第一握把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旋转。
依据上述的锁具,第一把手组可还包括一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套盘结构且抵接于活动件的另一侧。
依据上述的锁具,当传动件受带动旋转,使抵靠部由第一卡槽位移至第二卡槽时,抵靠部可推抵活动件沿着旋转轴朝第一弹性件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嵌入第一嵌合部。当传动件受带动旋转,使抵靠部由第二卡槽位移至第一卡槽时,活动件可受第一弹性件推抵而沿着旋转轴往远离第一弹性件的方向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脱离第一嵌合部。
依据上述的锁具,活动件可还包括一导引面,导引面设置于第一卡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之间。活动件可还包括一止挡面,止挡面相对于导引面设置于第一卡槽的另一侧。
依据上述的锁具,第二把手组可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筒状件中且抵接于可动件。
依据上述的锁具,锁闩装置可还包括一第一传动轴及一第二传动轴,第一管状件与第一传动轴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与第二传动轴同动连接,且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彼此独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锁具,通过第一管状件与第一握把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与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第二管状件独立于第一管状件,而使第一握把及第二握把可独立驱动锁舌。本实用新型的锁具,在组装第一管状件、第二管状件及传动件时,仅需将传动件分别穿入第一管状件及第二管状件,因此具有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锁具,可通过下压第二握把进行解锁,而具有省力及快速解锁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锁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锁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锁具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锁具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锁具沿着割面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4中锁具沿着割面线b-b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第一带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2中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活动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活动件沿着割面线c-c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第一套盘结构、第一弹性件、活动件、传动件、可动件、筒状件、第二弹性件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第一套盘结构、第一弹性件、活动件、传动件、可动件、筒状件、第二弹性件于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锁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锁件的平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例图的较佳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例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于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各实施方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请参照图1至图6,锁具10定义一旋转轴x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图未示),锁具10包括一第一把手组100、一传动件400、一第一固定件510、一第二固定件520、一第二把手组200及一锁闩装置300,第一把手组100设置于门板的一侧,第二把手组200设置于门板的另一侧,传动件400连接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锁闩装置300设置于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之间,第一固定件510及第二固定件520用于结合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并将第一把手组100、第二把手组200及锁闩装置300固定在门板上。
详细来说,第一把手组100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括一第一握把110、一锁件120、一第一轴管130、一第一套盘结构140、一第一弹性件150、一活动件160、一第一复位件170、一第一带动件180及一第一管状件190。第一握把110套设于第一轴管130靠近外侧的一端,第一握把110与第一轴管130同动连接,例如,第一握把110可以卡合的方式与第一轴管130连接,使第一握把110与第一轴管130可一同旋转。第一握把110靠近内侧的一端插入第一轴管130与第一套盘结构140之间(见图5),使第一握把110以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套盘结构140连接。第一握把110包括一贯孔111(见图3)。
同时参照图13,锁件120设置于第一握把110中,锁件120包括一外筒123及一锁芯124,锁芯124靠近内侧的一端设置容置槽121,容置槽121包括一第一抵靠面125及一第二抵靠面126,锁芯124靠近外侧的一端设置锁孔122(见图3),锁孔122通过第一握把110的贯孔111曝露于外。
第一轴管130以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转动的方式穿设于第一套盘结构140的中心孔(未另标号),且第一轴管130的二端分别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二侧露出,第一轴管130包括一分隔片132(见图5),分隔片132将第一轴管13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一第一容置空间133及一第二容置空间134,第一容置空间133用以容置锁件120,第二容置空间134用以容置第一弹性件150及活动件160,由图5及图6可知,第一弹性件150及活动件160通过第一轴管130设置于第一套盘结构140的内部。第一轴管130靠近内侧的一端可还包括二限位沟135(见图2,仅标示其中一个)以及四卡钩131,限位沟135的方向大致平行于旋转轴x,四卡钩131设置于第一轴管130的末端。
第一套盘结构140固定设置于门板的一侧,第一套盘结构140包括一第一固定部142、一第二固定部143、二第一嵌合部144(见图11)、一第一限位柱145及一第二限位柱146,第一固定部142、第二固定部143、第一限位柱145及第二限位柱146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一表面(未另标号)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延伸形成,二第一嵌合部144对称设置,二第一嵌合部144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前述表面凹陷形成。第一固定部142及第二固定部143用以与第一固定件510及第二固定件520配合,以将第一把手组100及第二把手组200结合并将第一把手组100、第二把手组200及锁闩装置300固定在门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510及第二固定件520为螺丝,第一固定部142及第二固定部143为螺孔柱,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第一固定部142及第二固定部143与第一固定件510及第二固定件520可彼此配合达到前述功效即可。
配合参照图8至图10,活动件16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164及一第二侧165,第一侧164与第一弹性件150抵接,活动件160包括一本体161及二第二嵌合部162,二第二嵌合部162由本体161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二第二嵌合部162彼此对称且分别对应二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的本体161设置于第一轴管130的第二容置空间134,二第二嵌合部162分别由第一轴管130的二限位沟135突伸而出,藉此,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轴管130旋转而与第一轴管130同动连接。活动件160还包括一通孔163、二第一卡槽166、二第二卡槽167,通孔163连通第一侧164及第二侧165,二第一卡槽166形成于活动件160的第二侧165,且二第一卡槽166对称设置于通孔163的二侧,二第二卡槽167形成于活动件160的第二侧165,且二第二卡槽167对称设置于通孔163的二侧,第一卡槽166与第二卡槽167之间具有一夹角a1,夹角a1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夹角a1为90度,第一卡槽166包括一第一底部166a,第二卡槽167包括一第二底部167a,第一底部166a与第二底部167a于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d1,活动件160可还包括二导引面168及二止挡面169,二导引面168形成于第二侧165,各导引面168设置于第一卡槽166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卡槽166及第二卡槽167之间,导引面168用以导引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通过导引面168由第一卡槽166位移第二卡槽167,或者导引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通过导引面168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二止挡面169形成于第二侧165,各止挡面169相对于一导引面168设置于第一卡槽166的另一侧,止挡面169用以止挡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通过止挡面169由第一卡槽166位移第二卡槽167,或者止挡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通过止挡面169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且第一卡槽166的二侧分别设置一导引面168及一止档面169,以限制传动件400的旋转方向,关于细节请参照图11及图12的相关说明。另外,活动件160的材质可为金属,且活动件160可采用钣金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第一复位件170包括一第一脚171及一第二脚172,第一复位件170套设于第一轴管130靠近内侧的一端。配合参照图7,第一带动件180包括一内部空间187、一中心孔184、四卡钩槽185、四第一卡合部186及一限位槽181,限位槽181包括一第一端182及一第二端183,内部空间187用以容置第一复位件170,限位槽181用以供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一脚171及第二脚172于其中限位活动,四个卡钩槽185分别供第一轴管130的四个卡钩131对应卡入,藉此,可将第一弹性件150、活动件160及第一复位件170固定于分隔片132及第一带动件180之间。第一管状件190为管状结构,并包括对称设置的二第二卡合部191(图2仅绘示一个),第一管状件190由第一带动件180的中心孔184穿出,且二第二卡合部191分别与二第一卡合部186卡合,而使第一管状件190卡合于第一带动件180上而无法自第一带动件180的中心孔184脱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191为凸起结构,第一卡合部186为对应凸起结构的凹陷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191可为凹陷结构、第一卡合部186可为与凹陷结构对应的凸起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当转动第一握把110时,可带动第一轴管130一同转动,并同时带动活动件160、第一带动件180及第一管状件190一同旋转。换句话说,第一握把110、第一轴管130、活动件160、第一带动件180及第一管状件190彼此同动连接。第一复位件170配合第一限位柱145、第二限位柱146、限位槽181提供第一带动件180复位力,进而使第一握把110可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详细来说,当下压第一握把110,可使第一握把110逆时针旋转(视线方向为由第一把手组100的内侧看向外侧),第一带动件180受带动一同逆时针旋转,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一脚171受第一限位柱145的阻挡而无法旋转,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二脚172受限位槽181的第二端183推抵而随着第一带动件180逆时针旋转,进而使第一复位件170蓄积弹力,当松开第一握把110,第一复位件170释放弹力,第一复位件170的第二脚172推抵限位槽181的第二端183,而使第一带动件180顺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一握把110顺时针旋转,而使第一握把110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省略第一复位件170,使用者可直接顺时针转动第一握把110,而使第一握把110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
第二把手组200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括一第二握把210、一筒状件220、一第二弹性件230、一可动件240、一第二轴管250、一第二套盘结构260、一第二复位件270、一第二带动件280及一第二管状件290。第二握把210套设于第二轴管250靠近外侧的一端而与第二轴管250同动连接,例如,第二握把210可以卡合的方式与第二轴管250连接,使第二握把210与第二轴管250可一同旋转。第二握把210靠近内侧的一端插入第二轴管250与第二套盘结构260之间(见图5),使第二握把210以可相对第二套盘结构260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套盘结构260连接。第二握把210包括一贯孔211,筒状件220设置于第二握把210中。
请同时参照图11及图12,筒状件220包括一容置空间221(见图3)、一筒壁222、二导引轨道223及一按钮226,筒壁222环绕容置空间221,导引轨道223相对于旋转轴x斜向设置于筒壁222,导引轨道223的二端分别为一解锁端224及一上锁端225,前述「导引轨道223相对于旋转轴x斜向设置于筒壁222」是指导引轨道223不与旋转轴x平行、也不与旋转轴x垂直,即导引轨道223与旋转轴x之间具有一夹角(图未示),且夹角为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或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更具体来说,解锁端224的底部224a与上锁端225的底部225a于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d2,且当解锁端224与上锁端225投影于垂直旋转轴x的平面(图未示)时,解锁端224的投影位置与上锁端225的投影位置不同。按钮226通过第二握把210的贯孔211曝露于外,且按钮226相对于第二握把210的外侧具有一突出高度h(见图1)。
第二弹性件230设置于筒状件220的容置空间221。可动件240与第二弹性件230抵接,且以可沿着导引轨道223活动的方式设置于筒状件220。可动件240包括一限位孔241及二导引部242,二导引部242分别可活动地设置于二导引轨道223,具体来说,导引部242可通过导引轨道223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或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引部242为突耳结构,突耳结构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导引轨道223为开设于筒壁222的槽状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只要导引部242可受导引轨道223引导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或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即可。
第二轴管250以可相对第二套盘结构260转动的方式穿设于第二套盘结构260的中心孔(未另标号),且第二轴管250的二端分别由第二套盘结构260的二侧露出,第二轴管250包括一分隔片252(参见图5),分隔片252将第二轴管25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一第一容置空间253及一第二容置空间254,第一容置空间253用以容置筒状件220、第二弹性件230及可动件240,第二容置空间254用以容置第三弹性件255,第三弹性件255可提供第二管状件290弹性力,而使第二管状件290抵靠第二传动轴320,以提升第二管状件290与第二传动轴320之间的传动效能。第二轴管250靠近内侧的一端可还包括四卡钩251,四卡钩251设置于第二轴管250的末端。
第二套盘结构260包括一第一贯孔262及一第二贯孔263,第一贯孔262供第一固定件510穿入,第二贯孔263供第二固定件520穿入。第二套盘结构260的内侧包括一第一限位柱264及一第二限位柱265,第一限位柱264及第二限位柱265由第二套盘结构260的一表面(未另标号)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延伸形成。
第二复位件270包括第一脚271及第二脚272,第二复位件270套设于第二轴管250靠近内侧的一端。第二带动件280的结构与第一带动件180相同,关于第二带动件280的元件可参考第一带动件180具有相同名称的元件,第二带动件280包括一内部空间(未另标号)、一中心孔284、四卡钩槽285、四第一卡合部(图未示)及一限位槽281,限位槽281包括一第一端282及一第二端283,内部空间用以容置第二复位件270,限位槽281用以供第二复位件270的第一脚271及第二脚272于其中限位活动,四个卡钩槽285分别供第二轴管250的四个卡钩251对应卡入,藉此,可将第三弹性件255及第二复位件270固定于分隔片252及第二带动件280之间。第二管状件290为管状结构,并包括对称设置的二第二卡合部291,第二管状件290由第二带动件280的中心孔284穿出,且二个第二卡合部291分别与第二带动件280的二个第一卡合部卡合,而使第二管状件290卡合于第二带动件280上而无法自第二带动件280的中心孔284脱出。
通过上述结构,当转动第二握把210时,可带动第二轴管250一同转动,第二轴管250再带动第二带动件280及第二管状件290一同旋转。换句话说,第二握把210、第二轴管250、第二带动件280及第二管状件290彼此同动连接。第二复位件270配合第一限位柱264、第二限位柱265、限位槽281提供第二带动件280复位力,进而使第二握把210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详细来说,当下压第二握把210,可使第二握把210逆时针旋转(视线方向为由第二把手组200的外侧看向内侧),第二带动件280受带动一同逆时针旋转,第二复位件270的第一脚271受第一限位柱264的阻挡而无法旋转,第二复位件270的第二脚272受限位槽281的第二端283推抵而随着第二带动件280逆时针旋转,进而使第二复位件270蓄积弹力,当松开第二握把210,第二复位件270释放弹力,第二复位件270的第二脚272推抵限位槽281的第二端283,而使第二带动件280顺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二握把210顺时针旋转,而使第二握把210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省略第二复位件270,使用者可直接顺时针转动第二握把210,而使第二握把210回复至旋转前的位置。
锁闩装置300包括一第一传动轴310、一第二传动轴320、一第一穿孔331、一第二穿孔332及一锁舌340。第一传动轴310定义一第一传动孔311供第一管状件190穿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孔311及第一管状件190的横截面为方形,藉此,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轴310同动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孔311及第一管状件190的横截面可为其他形状,例如半圆形、三角形或五角形,只要使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一传动轴310不会相对转动即可。第二传动轴320定义一第二传动孔321供第二管状件290穿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孔321及第二管状件290的横截面为方形,藉此,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轴320同动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孔321及第二管状件290的横截面可为其他形状,只要使第二管状件290及第二传动轴320不会相对转动即可。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管状件190及第二管状件290彼此独立,亦即第一管状件190转动时,第二管状件290不会一同旋转,反之亦然。第一传动轴310及第二传动轴320彼此独立,亦即第一传动轴310转动时,第二传动轴320不会一同旋转,反之亦然。详细来说,当转动第一握把110,可带动第一管状件190一同旋转,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310旋转而驱动锁舌340伸缩。相似地,当转动第二握把210,可带动第二管状件290一同旋转,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轴320旋转而驱动锁舌340伸缩。换句话说,锁舌340可受第一管状件190或第二管状件290驱动而伸缩。关于第一转动轴310及第二转动轴320如何驱动锁舌340作动为习知,在此不予赘述。第一穿孔331供第一固定部142穿设,第二穿孔332供第二固定部143穿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穿孔331与第二穿孔332的形状不同,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穿孔331与第二穿孔332的形状可相同。
传动件40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410及一第二端430并包括二抵靠部420,二抵靠部420用于抵靠活动件160。二抵靠部420设置于第一端410及第二端430之间,且二抵靠部420为突耳结构,突耳结构朝垂直旋转轴x的方向往外延伸。传动件400穿设于活动件160的通孔163,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与第一把手组100连接,传动件400的第二端430与第二把手组200的可动件240连接。详细来说,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设置于锁芯124的容置槽121,配合参照图14,图14中,为说明传动件400与锁件120的连接关系,以虚线绘示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的横截面,如图14所示,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设置于容置槽121中,且第一端410的二侧面411、412分别抵靠第一抵靠面125及第二抵靠面126,藉此,传动件400与锁芯124同动连接,当锁芯124受操作而旋转(例如使用钥匙解锁而使锁芯124转动),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旋转。配合参照图5及图6,传动件400的二抵靠部420抵靠活动件160的第二侧165,传动件400的第二端430穿设于限位孔241,且传动件400的第二端430与限位孔241同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430横截面为长方形,限位孔24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而使可动件240受操作而转动时,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转动。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传动件400的第一端410及抵靠部420分别受容置槽121及第一管状件190抵顶,而使传动件400无法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位移(以下简称为轴向位移),藉此,当传动件400受操作旋转以使锁具10上锁或解锁时,可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
配合参照图11,当锁具10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套盘结构140、第一弹性件150、活动件160、传动件400、可动件240、第二弹性件230及筒状件220的关系如图11所示。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位于第一卡槽166,活动件160受第一弹性件150推抵而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第二弹性件230的推抵而位于解锁端224。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并未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第一握把110也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换句话说,在解锁状态时,第一握把110可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进而可驱动锁舌340内缩而开门。
配合参照图12,当锁具10处于上锁状态时,第一套盘结构140、第一弹性件150、活动件160、传动件400、可动件240、第二弹性件230及筒状件220的关系如图12所示。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位于第二卡槽167,活动件160受传动件400的抵靠部420推抵而压缩第一弹性件150,一方面而使第一弹性件150蓄积弹力,另一方面使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导引轨道223的导引而位于上锁端225。由于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活动件160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转动,基于活动件160与第一握把110为同动连接,第一握把110也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换句话说,在上锁状态时,第一握把110无法相对第一套盘结构140旋转,因此无法驱动锁舌340内缩而开门。
锁具10可通过钥匙(图未示)插入锁孔122带动锁芯124转动而上锁,或者,可通过按压按钮226而上锁,而使锁具10由图11的状态切换至图12的状态。详细来说,当锁具10位于图11的状态,通过钥匙插入锁孔122带动锁芯124转动,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旋转,同时参照图9,由于活动件160的第二侧165设置有二导引面168及二止挡面169,使得传动件400只能受导引面168的导引逆时针旋转(视线方向为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内侧看向外侧),而使抵靠部420由第一卡槽166位移至第二卡槽167,此外,由于传动件400无法轴向位移,且第一卡槽166的第一底部166a与第二卡槽167的第二底部167a于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具有间隔距离d1,而使得抵靠部420由第一卡槽166位移至第二卡槽167的同时会推抵活动件160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弹性件150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同时使第一弹性件150处于蓄积弹力的状态。换句话说,当传动件400受带动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一卡槽166位移至第二卡槽167时,抵靠部420推抵活动件160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弹性件150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此外,当传动件400逆时针旋转时,可动件240的导引部242受传动件400带动而一同转动、并由解锁端224经由导引轨道223位移至上锁端225,与此同时,筒状件220受导引部242的导引而沿着旋转轴x往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连同带动按钮226一同往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而使按钮226的突出高度h(见图1)下降,并且使第二弹性件230处于蓄积弹力的状态。
当锁具10位于图11的状态,通过按压按钮226上锁时,筒状件220受操作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导引部242受导引轨道223的导引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一方面使第二弹性件230处于蓄积弹力的状态,另一方面使第二活动件240旋转而带动传动件400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一卡槽166位移至第二卡槽167并推抵第一活动件160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弹性件150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嵌入第一嵌合部144,并使第一弹性件150处于蓄积弹力的状态。换句话说,当筒状件220受操作沿着旋转轴x朝第一把手组100的方向位移,可动件240受带动而由解锁端224位移至上锁端225并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一解锁状态切换至一上锁状态。
当锁具10位于图12的状态,可通过钥匙(图未示)插入锁孔122带动锁芯124转动而解锁,或者,可通过旋转第二握把210而解锁,而使锁具10由图12的状态切换至图11的状态。详细来说,当锁具10位于图12的状态,通过钥匙插入锁孔122带动锁芯124转动,可带动传动件400一同旋转,同时参照图9,由于活动件160的第二侧165设置有二导引面168及二止挡面169,使得传动件400只能受导引面168的引导顺时针旋转(视线方向为由第一套盘结构140的内侧看向外侧),而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此外,由于传动件400无法轴向位移,且第一卡槽166的第一底部166a与第二卡槽167的第二底部167a于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具有间隔距离d1,而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的同时,第一弹性件150释放弹力,活动件160受第一弹性件150推抵而沿着旋转轴x往远离第一弹性件150的方向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换句话说,当传动件400受带动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时,活动件160受第一弹性件150推抵而沿着旋转轴x往远离第一弹性件150的方向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此外,当传动件400顺时针旋转时,可动件240受传动件400带动而一同旋转,第二弹性件230释放弹力,导引部242受第二弹性件230推抵及导引轨道223的导引而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与此同时,筒状件220往第二把手组200外侧的方向位移,而使按钮226的突出高度h回复至原本的高度。
当锁具10位于图12的状态,可通过下压第二握把210或者上提第二握把210解锁。当下压第二握把210,可使第二握把210逆时针旋转(视线方向是由第二把手组200的外侧看向内侧),筒状件220受第二握把210带动一同旋转,第二弹性件230释放弹力,导引部242受第二弹性件230推抵及导引轨道223的导引而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与此同时,筒状件220往第二把手组200外侧的方向位移,而使按钮226的突出高度h回复至原本的高度。当导引部242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时,会使可动件240旋转而带动传动件400顺时针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第一弹性件150释放弹力,活动件160受第一弹性件150推抵而沿着旋转轴x往远离第一弹性件150的方向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换句话说,当第二握把210受操作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筒状件220受带动旋转而带动可动件240由上锁端225位移至解锁端224进而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此外,下压第二握把210时,可带动第二管状件290一同旋转,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轴320旋转,而可驱动锁舌340内缩。因此,通过下压第二握把210可同时解锁及驱动锁舌340内缩而达到开门的功效。
当锁具10位于图12的状态,上提第二握把210时,可使第二握把210顺时针旋转(视线方向是由第二把手组200的外侧看向内侧),筒状件220受第二握把210带动一同旋转,导引轨道223的上锁端225推抵导引部242,使可动件240与筒状件220一同旋转,可动件240旋转会带动传动件400旋转,在此为顺时针旋转,使抵靠部420由第二卡槽167位移至第一卡槽166,活动件160受第一弹性件150推抵而沿着旋转轴x往远离第一弹性件150的方向位移,而使第二嵌合部162脱离第一嵌合部144。换句话说,当第二握把210受操作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筒状件220受带动旋转而带动可动件240一同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带动传动件400旋转,而使锁具10由上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此外,上提第二握把210时,可带动第二管状件290一同旋转,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轴320旋转,而可驱动锁舌340内缩。因此,通过上提第二握把210可同时解锁及驱动锁舌340内缩而达到开门的功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锁具,通过第一管状件与第一握把同动连接、第二管状件与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第二管状件独立于第一管状件,而使第一握把及第二握把可独立驱动锁舌。本实用新型的锁具,在组装第一管状件、第二管状件及传动件时,仅需将传动件分别穿入第一管状件及第二管状件,因此具有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锁具可通过下压或上提第二握把进行解锁,而具有省力及快速解锁的优点。当本实用新型的传动件被配置为沿着旋转轴旋转时不产生轴向位移,有利于降低操作阻力,而可提升操作顺畅度。当本实用新型的活动件的材质为金属时,活动件可采用钣金加工制造,可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1.一种锁具,定义一旋转轴且用以安装于一门板,其特征在于,该锁具包括:
一第一把手组,设置于该门板的一侧,该第一把手组包括:
一第一握把;以及
一第一管状件,与该第一握把同动连接;
一第二把手组,设置于该门板的另一侧,该第二把手组包括:
一第二握把;
一筒状件,设置于该第二握把中,该筒状件包括一导引轨道,该导引轨道的二端分别为一解锁端与一上锁端;
一可动件,以可沿着该导引轨道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筒状件;以及
一第二管状件,与该第二握把同动连接且独立于该第一管状件;
一传动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把手组连接,该第二端与该可动件连接;以及
一锁闩装置,设置于该第一把手组及该第二把手组之间,该锁闩装置包括一锁舌,该锁舌受该第一管状件或该第二管状件驱动而伸缩;
其中当该筒状件受操作沿着该旋转轴朝该第一把手组的方向位移,该可动件受带动而由该解锁端位移至该上锁端并带动该传动件旋转,而使该锁具由一解锁状态切换至一上锁状态;
其中当该第二握把受操作朝一第一方向旋转,该筒状件受带动旋转而带动该可动件由该上锁端位移至该解锁端进而带动该传动件旋转,而使该锁具由该上锁状态切换至该解锁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握把受操作朝一第二方向旋转,该筒状件受带动旋转而带动该可动件一同朝该第二方向旋转进而带动该传动件旋转,而使该锁具由该上锁状态切换至该解锁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把手组还包括:
一锁件,设置于该第一握把中,该锁件的一端设置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包括一第一抵靠面及一第二抵靠面;
其中该传动件的该第一端设置于该容置槽,且该第一端的二侧面分别抵靠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可动件包括:
一限位孔,该传动件的该第二端穿设于该限位孔中;以及
一导引部,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导引轨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握把包括一贯孔,该筒状件还包括一按钮,该按钮通过该第二握把的该贯孔曝露于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把手组还包括一活动件,该活动件包括:
一第一卡槽,形成于该活动件的一侧且包括一第一底部;以及
一第二卡槽,形成于该活动件的该侧且包括一第二底部,该第一卡槽与该第二卡槽之间具有一夹角,且该第一底部与该第二底部于沿着该旋转轴的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
该传动件包括一抵靠部用于抵靠该活动件;
当该锁具处于该解锁状态,该抵靠部位于该第一卡槽,当该锁具处于该上锁状态,该抵靠部位于该第二卡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把手组还包括一第一套盘结构,该第一套盘结构固定设置于该门板的该侧,该第一套盘结构包括一第一嵌合部;
该活动件还包括一第二嵌合部,对应该第一嵌合部;
当该锁具处于该解锁状态,该第二嵌合部脱离该第一嵌合部,当该锁具处于该上锁状态,该第二嵌合部嵌入该第一嵌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嵌合部由该第一套盘结构的一表面凹陷形成,该活动件还包括一本体,该第二嵌合部由该本体朝垂直该旋转轴的方向往外延伸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握把以可相对该第一套盘结构旋转的方式与该第一套盘结构连接,当该抵靠部位于该第一卡槽,该第一握把可相对该第一套盘结构旋转,当该抵靠部位于该第二卡槽,该第一握把无法相对该第一套盘结构旋转。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把手组还包括:
一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套盘结构且抵接于该活动件的另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
当该传动件受带动旋转,使该抵靠部由该第一卡槽位移至该第二卡槽时,该抵靠部推抵该活动件沿着该旋转轴朝该第一弹性件位移,而使该第二嵌合部嵌入该第一嵌合部;
当该传动件受带动旋转,使该抵靠部由该第二卡槽位移至该第一卡槽时,该活动件受该第一弹性件推抵而沿着该旋转轴往远离该第一弹性件的方向位移,而使该第二嵌合部脱离该第一嵌合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夹角为90度。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活动件还包括:
一导引面,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一侧且位于该第一卡槽及该第二卡槽之间。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活动件还包括:
一止挡面,相对于该导引面设置于该第一卡槽的另一侧。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把手组还包括:
一第二弹性件,设置于该筒状件中且抵接于该可动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该锁闩装置还包括一第一传动轴及一第二传动轴,该第一管状件与该第一传动轴同动连接,该第二管状件与该第二传动轴同动连接,且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彼此独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