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冷站及实现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46



1.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移动式冷站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2.冷链泛指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表示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仓储、运输的整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区环境,以避免相应物品因气温问题出现变质。冷链的适用范围如下: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等初级农产品,速冻食品、冰淇淋、奶制品等初加工食品,以及药品类等特殊产品。当前冷链主要用于食品运送,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主要采用低温保存与运输,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品的物流系统要求更高更复杂同时能耗也更大。
3.冷链物流的系统中,冷藏车为常见的食品运输装置。传统的冷藏车采用汽车或者压缩机附带的汽柴油机提供动力,采用风冷制冷,缺点是效率低、污染大、不环保。现有一种新式的环保节能的冷藏车,但是其需要在运输距离较远的时候中途充冷,或者需要在无电的环境制冷,亦或者需要在有电但不适建设制冷设备的环境充冷,这些都会导致这种新型的冷藏车冷藏效果差、使用不方便。
4.另外,这种新型的冷藏车需要依靠冷站进行充冷。传统的冷站不具有储冷系统,冷能稳定性不足,需要依靠自动监测设备日夜不停的启动进行制冷,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另外,冷站多采用风扇吹蒸发器形成空气对流,进而实现空冷式制冷,热交换效率低,导致制冷效率低、能耗大。
5.上述缺陷,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式冷站及实现方法。
7.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方面,一种移动式冷站,用于对待制冷设备进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内设有控制系统及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的制冷系统、冷库,所述冷库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设有充冷装置;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制冷系统、所述冷库的运行,并通过所述充冷装置控制所述冷库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液体流动;所述制冷系统用于在用电低谷时优选对所述冷库内的相变材料进行制冷;所述冷库利用所述相变材料的固液相变进行储冷,并与所述待制冷设备连接,对其进行充冷。
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为移动车辆或车载设备。
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库、所述待制冷设备内分别设有对应的温度感应器和液位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和所述液位感应器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10.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库内设有循环区,所述循环区内设有
制冷区,且所述制冷区的外围填充有循环冷却液;所述制冷区内设有充冷区,且所述充冷区的外围填充有制冷冷却液,所述充冷区内部填充有充冷冷却液。
11.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冷装置包括两条并排的水管,其中一条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库的出液口与所述待制冷设备的进液口,另一条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制冷设备的出液口与所述冷库的进液口。
12.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冷装置包括水泵、电控阀体以及快换接头,所述水泵、所述电控阀体以及所述快换接头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13.另一方面,一种移动式冷站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的步骤、充冷的步骤以及移位的步骤:在制冷的步骤中,控制系统控制制冷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进行制冷,使得所述冷库中的制冷冷却液结冰,且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处于液体状态;在充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和所述充冷冷却液运输至待制冷设备内,并使得在所述待制冷设备内,所述充冷冷却液对所述循环冷却液充冷;在移位的步骤中,将移动设备移位至附近需要进行充冷的待制冷设备所在位置。
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制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所述冷库内的温度,并根据根据该温度控制制冷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进行制冷,并控制所述冷库的温度降低至设定值。
15.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充冷的步骤中:先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循环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再控制所述充冷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充冷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或同时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循环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所述充冷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充冷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
1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充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所述待制冷设备内的液位和温度,并根据所述待制冷设备内部的液位控制循环冷却液的输送,根据其内部的温度控制充冷冷却液的输送。
17.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对冷站进行移位,对附近无法移动或不便于移动的待制冷设备进行充冷,有利于这类待制冷设备的冷藏、冷冻效果;本发明利用相变材料将冷站的冷能进行存储,使得冷站的压缩机无需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充分节省了电力资源,同时保证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节省了资金成本;本发明采用液体换热的方式,提升压缩机的制冷效率,降低制冷单位电量,同时对外部运输设备进行快速充冷,形成完善的冷链系统,降低冷链的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待制冷设备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19.在图中,10

制冷系统;11

冷凝器;12

蒸发器;20

冷库;21

循环区;211

循环冷却液;22

制冷区;221

制冷冷却液;23

充冷区;231

充冷冷却液;311

第一电控阀体;312

第一水泵;313

第一快换接头;311

第二电控阀体;312

第二水泵;313

第二快换接头;40

冷藏车;41

冷箱;42

铜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移动式冷站,用于对需要紧急制冷的冷藏车等待制冷设备进行充冷。其包括移动设备,移动设备内设有控制系统及与控制系统连接的制冷系统10、冷库20,冷库20与待制冷设备之间均设有充冷装置。其中,控制系统控制制冷系统10、冷库20、充冷装置的运行,通过控制充冷装置实现冷库20与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液体流动;制冷系统10用于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20内的液体进行制冷;冷库20与待制冷设备连接,并对其进行充冷。
21.本发明中的移动设备为移动车辆或车载设备,将控制系统、制冷系统10、冷库20置于移动车辆或车载设备上,使得待充冷设备需要进行充冷时,驾驶车辆至待充冷设备的位置,就可以实现对待充冷设备进行充冷,使用非常便利。
22.本发明由制冷系统10对冷库20进行制冷,并通过冷库20为待制冷设备提供冷能,其采用集中式的制冷,保证了系统集中化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营作中冷量溢出损失。
23.本发明的冷能指的是利用相变材料作为载体,通过相变材料相变过程而转化的能量。当相变材料由液体状态转化为固体状态时,会释放热量,理解为释放热能;当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时,会吸收热能,理解为释放冷能。本发明利用相变材料的物理相变过程来存储冷能,并利用充冷装置进行快速充冷。
24.1、制冷系统如图2所示,制冷系统10包括压缩机、冷凝器11及蒸发器12,冷凝器11位于冷库20的外部,蒸发器12置于冷库20内并对冷库20内的相变材料进行制冷。
25.制冷系统10采用压缩机进行制冷,压缩机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控制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并且本发明中的制冷系统10工作于用电低谷的时间段,在夜晚(用电低谷)时进行制冷,充分利用峰谷平工业用电的原理,可以节省制冷所消耗的资金成本。本发明的压缩机为小功率压缩机,不仅实现压缩机的便携,同时还可以满足移动式冷站的制冷量。
26.优选的,压缩机与电源管理单元连接,电源管理单元与电源连接;压缩机的制冷线伸入制冷系统的制冷区域内部并与蒸发器12连接,用于冷能的交换;压缩机还与冷凝器11通过排热线连接,冷凝器11上设有排风扇,用于排放内部热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制冷系统通过压缩机进行制冷,蒸发器12在相变材料中吸热,进而实现相变材料的液固相变而储冷。
27.2、冷库如图2、图3所示,冷库利用相变材料的固液相变进行储冷,并与待制冷设备连接,对其进行充冷。
28.具体的,冷库20包括循环区21、设于循环区21内部的制冷区22以及设于制冷区22内部的充冷区23,制冷区22外围的循环区21空间内填充有循环冷却液211,充冷区23外围的制冷区22空间内填充有制冷冷却液221,充冷区23内部填充有充冷冷却液231。其中,制冷区22及制冷冷却液221用于提供制冷环境并存储冷能,保证在用电高峰段和用电平时段的正常制冷或保温功能;循环区21及循环冷却液211、充冷区23及充冷冷却液231用于实现对待制冷设备的充冷。
29.为了保证冷库20的制冷、储冷功能,本发明采用液体相变原理进行保温。本发明中制冷冷却液221与蒸发器12接触,通过制冷系统10对制冷冷却液221制冷,并且控制冷冷却液221处于冷冻结冰状态、充冷冷却液231及循环冷却液211处于液体状态,使得制冷冷却液221冷凝状态时能够分别对循环冷却液211、充冷冷却液231进行充冷保温。
30.空气的比热容极低(cp=1.003kj/(kg*k)250k时),与水相比,空气无储热能力,传热能力也极低,导致空气不适用于冷站的热运送及交换。本发明利用制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吸收热量的原理来对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进行制冷保温,其可以充分增加保温的时间。以冰、水两种形态的温度变化为例进行说明:水的比热容为4.2kj/(kg.℃),冰的比热容为2.1kj/(kg.℃),冰的溶解热为335kj/kg,冰的熔解热远大于水与冰的比热容,能以较小体积重量进行储能制冷。可以计算得到大约80千克水降低1℃才能熔化1千克冰,这就意味着用少量的冰就能让物品长期维持在低温区。
31.本发明利用上述原理,充分运用冷却液的溶解吸热来冷冻物品,特别是利用冷却液在设定低温处相变以保证冷站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例如采用

30℃结冰状态的冷却液,就能使得物品长期维持在

30℃附近。利用上述原理,再加上液体传送冷能减少的热损及极大的传送效率,本发明能够使得冷站的储冷作用为传统冷链冷站效果的八十倍。另外,本发明采用液体制冷,而非风冷方式进行制冷,通过采用液体相变材料与蒸发器的充分接触换热,极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减少能量耗散。
32.本发明中制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2>充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3,使得制冷系统10对制冷冷却液221进行制冷并使其温度控制于制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2与充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3之间。因此在制冷系统10运行于控制温度时,制冷冷却液221处于冷冻结冰状态,充冷冷却液231处于液体状态,进而实现制冷冷却液221对充冷冷却液231的保温功能。
33.另外,本发明中的循环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1>制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2>充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3,并且循环冷却液211所处温度高于充冷冷却液231所处温度。其目的是为了循环冷却液211和充冷冷却液231运输至待制冷设备中后,使得充冷冷却液231对循环冷却液211进行充冷、保温,并通过循环冷却液211的固液相变实现待制冷设备的冷藏功能。为了实现循环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1>制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温度t2,且制冷后制冷冷却液221处于固体状态、循环冷却液211处于液体状态,本发明可以在制冷区22的外围增设延缓温度传递的保温装置,即保证制冷区22内的冷能不会过多传递至循环区21内造成循环冷却液211冷凝。
34.优选的,充冷冷却液231为过冷液体,制冷冷却液221将充冷冷却液231制冷至其临界状态,后续使用过程中,利用过冷原理及快换接头对待制冷设备进行充冷。
3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制冷冷却液221选用固液相变温度为

30℃的冷却液,其外
部的循环冷却液211可以选用固液相变温度为

20℃的冷却液,其内部的充冷冷却液231可以选用固液相变温度为

40℃的冷却液。控制系统控制制冷系统工作于

35℃,可以使得制冷冷却液221降温至

35℃并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而充冷冷却液231及循环冷却液211均受到制冷冷却液221的充冷处于液体状态,并且充冷冷却液231所处温度低于循环冷却液211所处温度,使得充冷冷却液231和循环冷却液211进入待制冷设备内后,充冷冷却液231可以实现对循环冷却液211的充冷。不同规模的冷站系统所需的制冷系统的大小以及各个冷却液的种类不同,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36.冷库20内不具有单独的制冷装置,其仅通过制冷系统10进行制冷,并通过内部冷却液的固液相变进行储冷和充冷,可以充分减少移动冷站的能耗。
37.3、充冷装置如图2至图5所示,待制冷设备可以为冷藏车、冷冻桶,也可以为办公区的制冷器,本实施例以冷藏车40为例进行说明。冷库20通过充冷装置与外部的待制冷设备(冷藏车40等)连接,用于对待制冷设备进行充冷。
38.充冷装置包括水泵、电控阀体以及快换接头,水泵、电控阀体以及快换接头均与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电控阀体和快换接头,实现快速传输冷却液,并对待制冷设备充冷。
39.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充冷装置包括两条并排的水管,其中一条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库20的出液口与待制冷设备的进液口,另一条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待制冷设备的出液口与冷库20的进液口。本实施例可以实现移动设备内循环冷却液211与待制冷设备内循环冷却液的循环、移动设备内充冷冷却液与待制冷设备内充冷冷却液231的循环,保证冷却液的循环利用以及循环充能,节省了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40.具体的,充冷区23的出液口通过一条第一水管(即图中v1水管)与待制冷设备(铜管42)的进液口连通,且该水管上设有第一电控阀体311、第一水泵312以及第一快换接头313;待制冷设备(铜管42)的出液口通过另一条第一水管(即图中s1水管)与充冷区22的进液口连通,且该水管上设有另一第一快换接头313。循环区21的出液口通过一条第二水管(即图中u1水管)与待制冷设备(冷箱41)的进液口连通,且该水管上设有第二电控阀体321、第二水泵322以及第二快换接头323;待制冷设备(冷箱41)的出液口通过另一条第二水管(即图中p1水管)与循环区21的进液口连通,且该水管上设有另一第二快换接头323。
41.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各部件单元的工作情况,并控制整个移动冷站的正常运行。具体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压缩机的运行,以便使冷库能在冷力不足时进行制冷,并控制制冷系统工作于用电低谷时间段;控制系统还控制充冷装置,通过控制充冷装置控制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在冷库与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状态,以便通过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的流动保证冷库、待制冷设备正常的制冷、保温效果。
4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冷库内不同位置分别设有对应的温度感应器(图中未示出,下同),温度感应器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温度感应器感应冷库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实现实时监测的功能,以便在冷库温度不足时进行制冷,确保冷库的制冷和冷藏效果。优选的,待制冷设备内也设有温度感应器,用于在充冷过程中监测待制冷设备的温度,并通过识别待制冷设备内冷却液的温度确定冷却液循环流速、流量,保证待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43.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冷库内不同位置分别设有对应的液位感应器(图中未示出,下同),液位感应器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液位感应器感应冷库内不同位置的冷却液的液位,实现实时监测的功能。优选的,待制冷设备内也设有液位感应器,用于在充冷过程中监测待制冷设备内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的温度,以便根据该液位控制冷库与待制冷设备之间冷却液的流速与流量。
44.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的移动式冷站对外部设备(如冷链运输车,即冷藏车40)进行充冷的过程中:a.移动式冷站在用电低谷时间段进行制冷,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压缩机工作,进而实现制冷冷却液的制冷,同时制冷冷却液分别对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进行充冷,使得制冷冷却液处于冰点温度之下(即处于固态),同时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处于液体状态,此时充冷冷却液温度在冰点附近。
45.b.将车辆行驶至待充冷设备所在位置,并连接两个第一快换接头313、两个第二快换接头323,该冷藏车40内存放两种液体a、b,液体a放置于容器(即冷箱41)中,溶液b放置于容器内部的铜管42中,液体a为原有的循环冷却液,液体b为原有的充冷冷却液。
46.c.控制系统开启,通过水泵和电控阀体驱动冷库20中的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灌入冷藏车40的容器中,并换出冷藏车40内已经变为室温的冷却液,在此过程中,灌入冷藏车40的充冷冷却液不断对灌入冷藏车40的循环冷却液进行充冷,直至其达到设定温度。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先通过第二水泵322和第二电控阀体321控制冷库20中的循环冷却液进入冷藏车40的冷箱41内,并置换出冷藏车40的冷箱41内原有的已经变为室温的循环冷却液(即液体a);然后再通过第一水泵311和第一电控阀体312控制冷库20中的充冷冷却液不断进入冷藏车40的铜管42内,并置换出冷藏车40的铜管42内原有的已经变为室温的充冷冷却液(即液体b),在置换充冷冷却液的过程中,位于铜管42内的充冷冷却液不断对位于铜管42外部、冷箱41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充冷,直至其达到设定温度。
4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水泵321和第一电控阀体322控制冷库20中的充冷冷却液不断进入冷藏车40的铜管42内,并置换出冷藏车40的铜管42内原有的已经变为室温的充冷冷却液(即液体b);与此同时,通过第二水泵321和第二电控阀体322控制冷库20中的循环冷却液进入冷藏车40的冷箱41内,并置换出冷藏车40的冷箱41内原有的已经变为室温的循环冷却液(即液体a);在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置换过程中,位于铜管42内的充冷冷却液不断对位于铜管42外部、冷箱41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充冷,直至其达到设定温度。
49.d.温度感应器和液位感应器检测到容器内的液体a均变为固体并达到设定温度值后结束充冷过程,卸下快快换接头,将车辆驶离待制冷设备的位置。在冷藏车40内,利用充冷冷却液的固液相变原理对循环冷却液进行充冷、保温,利用循环冷却液的固液相变原理对冷藏车40的物体进行充冷、保温。
50.移动式冷站不仅实现了对不同位置的待制冷设备的充冷,还可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快速充冷,避免外部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断消耗柴油进行降温,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
51.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固定冷站系统的实现方法,具体包括制冷的步骤、充冷的步骤以及移位的步骤:在制冷的步骤中,控制系统控制压缩机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进行制冷,使得冷库中的制冷冷却液结冰,且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处于液体状态;在充冷的步骤
中,控制系统控制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运输至待制冷设备内,并使得在待制冷设备内,充冷冷却液对循环冷却液充冷;在移位步骤中,将移动设备移位至附近需要进行充冷的待制冷设备所在位置。
52.在实现对待制冷设备(如冷藏车)的充冷的过程中:连接待制冷设备与移动式冷站,控制系统控制冷库内的循环冷却液置换待制冷设备内容器中的循环冷却液;控制系统控制冷库中的充冷冷却液不断进入待制冷设备内容器的铜管内,并对容器中的循环冷却液进行充冷;充冷完成后,断开待制冷设备与移动式冷站。
53.在制冷结束后或充冷完成后,本发明的移动式冷站的实现过程还包括保温的过程。具体的,待制冷设备不断吸热,系统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此时循环冷却液逐渐溶解,在溶解过程吸收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保温效果。同理,在冷库内,随着循环冷却液和充冷冷却液的温度升高,制冷冷却液温度升高,由于制冷冷却液处于结冰状态,随着制冷冷却液的温度升高,其吸收充冷冷却液和循环冷却液的热量,实现对充冷冷却液和循环冷却液的保温效果。
54.为了保证制冷系统、冷库的工作状态,本发明在制冷的步骤中,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冷库内的温度,根据内部温度进行制冷,以便保证制冷系统内的冷量能供整个冷站的需要。
55.同理,为了保证充冷过程中或过程后的制冷、保温效果,在充冷的步骤中,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冷库、待制冷设备内的温度,并根据冷库或待制冷设备内的温度控制对应位置的冷却液的输送;控制系统还实时或定时检测冷库、待制冷设备内的液位,用于控制各个冷却液的循环流速及流量。
56.本发明的移动式冷站,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各种应用场所采用220v或380v交流电充好冷能,在需要的时候赶到无电的场所对冷藏车或其他固定设备进行充冷,可以在短期急用的时候,在小型应用环境(无固定冷站、冷库的环境)取电制冷并对使用设备充冷。
57.本发明一方面运用相变材料(冷却液)的固液相变吸热原理,通过液固转换大量吸收冷能的方式进行冷热交换及储冷,并通过其固液转换释放冷能的方式冷冻物品,特别是利用冷却液在设定低温处相变以保证冷站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下。利用冷却液相变原理进行制冷、保温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压缩机制冷的原理可以使得制冷、保温效果提高几十倍,同时利用液体接触传导的方式代替空冷方式,能提升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利用液体接触传热远、效率高于空气对流传热的特性对冷藏车进行快速充冷,提高工作场所的运作效率,经测试同等环境指标下可以降30%的用电量。
58.本发明另一方面利用工业供电峰谷平的特点,在用电低谷(夜晚)进行制冷以便降低生产费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白天及晚上电价的不同,晚上储存冷能白天使用,在平衡电力系统用电负荷的同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在对待制冷设备进行充冷时能够用固液相变温度更低的冷却液融化冷站结冰,大量充入待制冷设备中进行快速制冷。
59.本发明仅在制冷系统中设置制冷装置,实现冷站的集中制冷。本发明不仅使得制冷更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营作中冷量溢出损失;同时减少冷站中制冷设备的投入,实现集中制冷的效果,同时减少资金成本。
60.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6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式冷站,用于对待制冷设备进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内设有控制系统及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的制冷系统、冷库,所述冷库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设有充冷装置;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制冷系统、所述冷库的运行,并通过所述充冷装置控制所述冷库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液体流动;所述制冷系统用于对所述冷库内的相变材料进行制冷;所述冷库利用所述相变材料的固液相变进行储冷,并与所述待制冷设备连接,对其进行充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冷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为移动车辆或车载设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冷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库、所述待制冷设备内分别设有对应的温度感应器和液位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和所述液位感应器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冷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库内设有循环区,所述循环区内设有制冷区,且所述制冷区的外围填充有循环冷却液;所述制冷区内设有充冷区,且所述充冷区的外围填充有制冷冷却液,所述充冷区内部填充有充冷冷却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冷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冷装置包括两条并排的水管,其中一条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库的出液口与所述待制冷设备的进液口,另一条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制冷设备的出液口与所述冷库的进液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冷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冷装置包括水泵、电控阀体以及快换接头,所述水泵、所述电控阀体以及所述快换接头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7.一种移动式冷站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的步骤、充冷的步骤以及移位的步骤:在制冷的步骤中,控制系统控制制冷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进行制冷,使得所述冷库中的制冷冷却液结冰,且循环冷却液、充冷冷却液处于液体状态;在充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和所述充冷冷却液运输至待制冷设备内,并使得在所述待制冷设备内,所述充冷冷却液对所述循环冷却液充冷;在移位的步骤中,将移动设备移位至附近需要进行充冷的待制冷设备所在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冷站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所述冷库内的温度,并根据根据该温度控制制冷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对冷库进行制冷,控制所述冷库的温度降低至设定值。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冷站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充冷的步骤中:先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循环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再控制所述充冷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充冷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或同时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循环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所述充冷冷却液在所述冷库的充冷区与所述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流动。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冷站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充冷的步骤中,所述控制系统实时或定时检测所述待制冷设备内的液位和温度,并根据所述待制冷设备内部的
液位控制循环冷却液的输送,根据其内部的温度控制充冷冷却液的输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制冷技术领域中的一种移动式冷站及其实现方法,该移动式冷站包括移动设备,移动设备内设有控制系统及与控制系统连接的制冷系统、冷库,冷库与待制冷设备之间设有充冷装置,控制系统控制制冷系统、冷库的运行,并通过充冷装置控制冷库与待制冷设备之间的液体流动,制冷系统用于对冷库内的相变材料进行制冷,冷库利用相变材料的固液相变进行储冷,并与待制冷设备连接,对其进行充冷。该方法包括制冷的步骤、充冷的步骤以及移位的步骤。本发明不仅实现了便携、移动式的充冷方式,还利用相变材料将冷站的冷能进行存储,使得冷站的压缩机无需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充分节省了电力资源,同时保证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节省了资金成本。省了资金成本。省了资金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田文胜 崔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崔明
技术研发日:2021.04.0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4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