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饲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发酵饲料是以微生物、复合酶为生物饲料发酵剂菌种,将饲料原料转化为微生物菌体蛋白、生物活性小肽类氨基酸、微生物活性益生菌、复合酶制剂为一体生物发酵饲料。该产品不但可以弥补常规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而且能使其它粗饲料原料营养成份迅速转化,达到增强消化吸收利用效果。
3.目前,发酵饲料,不论是发酵豆粕,还是发酵菜籽粕,或者是其他发酵蛋白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原始状态时的缺点,但由于它们大多是以单一一种植物蛋白为原料,而且原料不经过杀菌处理,采用一种微生物菌株一步发酵获得,或多种微生物菌株混合一步发酵获得,所采用的微生物菌株多为乳酸菌。但是,存在诸如原料单一,发酵菌种多为乳酸菌,发酵时杂菌含量高导致发酵温度难以控制,发酵失败率较高,而且成本较高。
4.发酵豆粕又名生物肽,生物豆粕,生物活性小肽,大豆肽。发酵豆粕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植物蛋白源同微生态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微生态制剂在饲料中原料化的一个体现。作为重要蛋白源之一,发酵豆粕在养殖中具有利于消化、预防乳猪营养性腹泻、适口性好、稳定性好、酶和维生素补充剂等优势。目前发酵豆粕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国内众多厂商潜心研究豆粕发酵工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随着美国贸易战越演越烈的局势,国内发酵豆粕价格涨幅很大,给国内养殖业增加了很大的成本。
5.氨基葡萄糖(glcn)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生产菌株有基因工程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合成glcn或其衍生物并分泌到发酵液中。该方法生产时间较短、生产强度高,条件温和、成本较低,环境污染较小且易控制,对设备要求不高、对人体安全。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glcn无鱼腥味,生产原料来源不受限制,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有望得到高产量的工程菌,因而利用该方法生产glcn具有广阔的前景。相对于水解法和酶转化方法,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
发酵时间较短,生产强度较高;
②
原料来源不受地域和季节限制,产品无鱼腥味;
③
对环境污染小;
④
产品来自微生物,消费者服用后不会出现过敏;采用上述方法发酵之后的菌渣等直接当作废弃物进行丢弃,不能利用其资源。
6.在上述氨基葡萄糖发酵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发酵菌渣。该发酵菌渣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枯草杆菌是一种益生菌,菌渣含有多种活性酶,如蛋白酶,纤维素酶等,其活菌体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但是,目前采用上述方法发酵之后的菌渣等直接当作废弃物进行丢弃,不能利用其资源。
7.将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进行资源合理化利用,从而提供一种成本低,营养价值高的发酵饲料,现有技术中未见有任何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8.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本低,营养价值高,且能够将资源合理化利用的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酵饲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19
‑
25%、玉米芯23
‑
25%、豆粕粉28
‑
31%、秸秆12
‑
20%、餐厨废弃物7
‑
9%。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采用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和餐厨废弃物,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发酵得到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符合发酵质量标准,能够应用到畜禽等饲料中。
11.优选地,所述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的收集方法:(1)氨基葡萄糖发酵残余菌:收集氨基葡萄糖发酵结束后含有枯草杆菌的洗罐水,得到发酵余菌;(2)氨基葡萄糖发酵菌渣:收集氨基葡萄糖发酵结束的过滤菌体,得到氨基葡萄糖菌渣;(3)将发酵余菌与发酵菌渣混合,得到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备用。
12.本发明中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更加适用于大工业化生产。
13.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中的枯草杆菌含量为108cfu/g或10
11
cfu/g(湿重)。
14.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发酵余菌与发酵菌渣的质量比为1:5
‑
1:6。
15.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所述的发酵饲料的重量百分比,称取各原料,备用;(2)将餐厨废弃物捣碎,然后与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玉米芯、豆粕和秸秆混合发酵,得到所述发酵饲料。
16.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混合发酵温度为28℃,时间为72h。
17.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混合发酵过程中,每天翻刨一次。
18.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混合发酵过程中添加酵母菌,所述酵母菌接种量为0.1
‑
5%。
19.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混合发酵的ph控制在3
‑
8.5。
20.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将氨基酸葡萄糖发酵过程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在此利用,并添加餐厨废弃物和豆粕等辅料进行混合发酵得到的发酵饲料其中富含大量氨基酸且还含有蛋白、脂肪等利于禽畜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为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1发酵饲料,包括以下原料: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发酵余菌与发酵菌渣的质量比为1:5,枯草杆菌含量为108cfu/g) 200kg、玉米芯200kg、豆粕粉250kg、秸秆100kg、餐厨废弃物70kg;上述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发酵罐发酵氨基葡萄糖结束后,用自来水冲洗发酵罐与相应管道,与发酵菌渣混合后,得到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2)将餐厨废弃物捣碎,然后与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豆饼粉、玉米芯、秸秆、餐厨废弃物及接种量为0.5%的酵母菌混合发酵,并将温度控制在28℃,ph控制在3
‑
8.5,每天机械翻刨一次,发酵72h,得到发酵饲料。
23.实施例2发酵饲料,包括以下原料: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发酵余菌与发酵菌渣的质量比为1:6,枯草杆菌含量为10
11
cfu/g) 200kg、玉米芯250kg、豆粕粉300kg、秸秆200kg、餐厨废弃物80kg;上述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发酵罐发酵氨基葡萄糖结束后,用自来水冲洗发酵罐与相应管道,与发酵菌渣混合后,得到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2)将餐厨废弃物捣碎,然后与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豆饼粉、玉米芯、秸秆、餐厨废弃物及接种量为0.5%的酵母菌混合发酵,并将温度控制在30℃,ph控制在3
‑
8.5,每天机械翻刨一次,发酵72h,得到发酵饲料。
24.发酵饲料的生化指标的检测gb/t6432
‑
1994饲料粗蛋白测定方法,gb/t6433
‑
1994饲料粗脂肪测定,gb/t6434
‑
2006饲料粗纤维的测定过滤法,gb/t6435
‑
2006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测定,gb/t6438
‑
2007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25.1、按照实施例1制得的发酵饲料的性能指标如下表:表1实施例1发酵饲料的检测指标表2实施例1发酵饲料的氨基酸含量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通过与常规饲料(未添加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和餐厨废弃物的饲料)化验分析比较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小肽等指标均优于常规发酵饲料,而其他不易消化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均小于常规饲料;从饲料总的氨基酸各组分来看,实施例1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常规饲料,营养丰富,易于动物消化吸收。
26.2、按照实施例2制得的发酵饲料的性能指标如下表:表3实施例2发酵饲料的检测指标表4 实施例2发酵饲料的氨基酸含量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施例2通过与常规饲料(未添加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和餐厨废弃物的饲料)化验分析比较可知,本发明实施例2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小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发酵饲料,而其他不易消化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均小于常规饲料;从饲料总的氨基酸各组分来看,实施例2的氨基酸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常规饲料,因此,本发明发酵饲料营养丰富,易于动物消化吸收。
27.3、关于发酵后的豆粕与普通豆粕、膨化豆粕的质量指标比较如下表:豆粕与饲料最终的质量有较大关联,因此,本发明从豆粕质量角度进一步比较了常规饲料添加的豆粕与本发明实施的发酵豆粕质量指标,结果见表5。从结果中可知,本发明饲料中的豆粕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发酵饲料中的豆粕。
28.表5发酵后豆粕与普通豆粕、膨化豆粕的质指标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氨基葡萄糖发酵后的残余混合物选自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含有枯草杆菌,由于枯草杆菌是一种益生菌,其活菌体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菌渣含有多种活性酶,如蛋白酶,纤维素酶等,通过加入豆饼粉、玉米芯、秸秆、厨余物质,利用枯草杆菌和安琪酵母菌进行发酵,可资源化利用氨基葡萄糖的菌渣和剩余或菌体,减轻了氨基葡萄糖发酵过程中菌体和菌渣的处理,为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29.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安琪酵母:采用安琪酵母有限公司高活性干酵母。
3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3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
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5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