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肿瘤介入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2.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如肿瘤的化疗、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其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肿瘤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1、它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2、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3、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4、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
3.而应用于肿瘤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器械即为介入针,但现有介入针其针头部位与普通的穿刺针一样,普通的穿刺针的结构由针体和针柄组成,其针头部位较为尖锐,介入针进入患者动脉血管中时,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从血管内壁向外刺穿,造成较大的医疗事故,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设计一种肿瘤介入治疗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介入治疗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介入针其针头部位与普通的穿刺针一样,普通的穿刺针的结构由针体和针柄组成,其针头部位较为尖锐,介入针进入患者动脉血管中时,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从血管内壁向外刺穿,造成较大的医疗事故,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肿瘤介入治疗装置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上端连接有锥形针筒,所述锥形针筒上固定有针头,所述针体内活动插接有导药管,所述导药管的上端固定有管头,所述管头的上端开设有出药孔,且出药孔与导药管连通,所述管头的下端开设有嵌槽,且嵌槽与针头相匹配,所述管头上固定有防护罩,且防护罩采用硅胶软质材质,所述针体的下端设置有针柄。
7.优选的,所述针柄内开设有穿孔,且导药管贯穿穿孔并向下延伸。
8.优选的,所述导药管的末端固定有接头,且接头与外部储药容器连接。
9.优选的,所述针柄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指环,且两个指环的表层均套设有橡胶套。
10.优选的,所述针柄的上端左右两部均固定有贴片,且两个贴片均采用微弹性材质。
11.优选的,所述管头采用弹性材质,且管头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的孔径。
12.优选的,所述防护罩设为水母状,且防护罩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的孔径。
13.优选的,所述针柄的上端开设有螺纹槽,所述针体通过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于针柄上的螺纹槽内。
14.优选的,所述针体与针柄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15.优选的,所述管头的上端固定有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与防护罩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倒角。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方案中,整个装置结构设置合理,构思巧妙,使用灵活便捷,降低了肿瘤介入手术的手术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且将针体设为可拆卸式一次性式的结构,能降低手术交叉感染的风险,实用性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介入针其针头部位与普通的穿刺针一样,普通的穿刺针的结构由针体和针柄组成,其针头部位较为尖锐,介入针进入患者动脉血管中时,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从血管内壁向外刺穿,造成较大的医疗事故,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等问题,本发明在使用时,装置在未进行手术的状态为整个导药管和管头以及管头上的防护罩均收缩至针体内,手术时,通过针体上的针头刺穿患者的皮肤进入患者的血管中,此时推动整个导药管,使导药管上的管头从针头的孔中突出,管头出来后,再反向拉动整个导药管,带动整个管头及管头上的嵌槽盖在针头上,此时,顶在装置的最上部为防护罩,然后移动整个装置至肿瘤与主动脉交接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针头不会与患者血管内壁相接触,造成血管壁破裂的意外发生,然后通过外部的储药容器将药液通过导药管到达导药管顶部的出药孔中并排出至肿瘤处,完成后,在拉动整个装置脱离患者,在脱离过程中防护罩会在患者创伤口出向上翻动,其材质的特殊性,提高了装置脱离患者的便捷度和舒适度。
18.2、本方案中,针柄上的穿孔的设置便于导药管的插入,同时也能让导药管行进的方向与针体的方向相同,便于导药管的推进,设置在导药管末端的接头可以便于整个导药管与外部储药容器连接,同时避免了储药容器内的药液受到污染,两个固定在针柄左右两端并带有橡胶套的指环的设置为医护人员提供手术操作的着力点,让医护人员更易操作,两个贴片的设置便于整个装置与患者皮肤之间的固定,防止装置发生倾斜,导致整个针体与患者血管发生接触,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将管头采用弹性材质,并且管头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的孔径可以确保整个管头可以收缩在针体内并通过针头可以推出,将整个防护罩设为水母状,并且防护罩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的孔径可以在防护罩向血管内推进时对血管内壁形成很好的防护效果,同时防护罩的退出时也能让整个防护罩外翻更易退出患者体内,将针体通过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于针柄上的螺纹槽内可以在杜绝交叉感染的前提下提高整个装置重复利用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在针体与针柄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能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密封效果,弧形凸起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配合防护罩进一步提高对患者血管内壁的防护效果,避免装置的尖锐处对患者造成创伤。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立体图;
22.图3为本发明图2中的b处局部图;
23.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立体图;
24.图5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25.图6为本发明图5中a
‑
a处的剖视图;
26.图7为本发明图6中c处局部图。
27.图中:1、针体;2、锥形针筒;3、针头;4、导药管;5、管头;6、嵌槽;7、防护罩;8、弧形凸起;9、出药孔;10、螺纹连接件;11、针柄;12、指环;13、贴片;14、接头;15、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请参阅图1
‑
图7,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肿瘤介入治疗装置包括针体1,针体1的上端连接有锥形针筒2,锥形针筒2上固定有针头3,针体1内活动插接有导药管4,导药管4的上端固定有管头5,管头5的上端开设有出药孔9,且出药孔9与导药管4连通,管头5的下端开设有嵌槽6,且嵌槽6与针头3相匹配,管头5上固定有防护罩7,且防护罩7采用硅胶软质材质,针体1的下端设置有针柄11。
31.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整个装置结构设置合理,构思巧妙,使用灵活便捷,降低了肿瘤介入手术的手术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且将针体设为可拆卸式一次性式的结构,能降低手术交叉感染的风险,实用性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介入针其针头部位与普通的穿刺针一样,普通的穿刺针的结构由针体和针柄组成,其针头部位较为尖锐,介入针进入患者动脉血管中时,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从血管内壁向外刺穿,造成较大的医疗事故,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等问题,本发明在使用时,装置在未进行手术的状态为整个导药管4和管头5以及管头5上的防护罩7均收缩至针体1内,手术时,通过针体1上的针头3刺穿患者的皮肤进入患者的血管中,此时推动整个导药管4,使导药管4上的管头5从针头3的孔中突出,管头5出来后,再反向拉动整个导药管4,带动整个管头5及管头5上的嵌槽6盖在针头3上,此时,顶在装置的最上部为防护罩7,然后移动整个装置至肿瘤与主动脉交接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针头3不会与患者血管内壁相接触,造成血管壁破裂的意外发生,然后通过外部的储药容器将药液通过导药管4到达导药管4顶部的出药孔9中并排出至肿瘤处,完成后,在拉动整个装置脱离患者,在脱离过程中防护罩7会在患者创伤口出向上翻动,其材质的特殊性,提高了装置脱离患者的便捷度和舒适度。
32.具体的,针柄11内开设有穿孔15,且导药管4贯穿穿孔15并向下延伸。
33.本实施例中:针柄11上的穿孔15的设置便于导药管4的插入,同时也能让导药管4行进的方向与针体1的方向相同,便于导药管4的推进。
34.具体的,导药管4的末端固定有接头14,且接头14与外部储药容器连接。
35.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导药管4末端的接头14可以便于整个导药管4与外部储药容器连接,同时避免了储药容器内的药液受到污染。
36.具体的,针柄11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指环12,且两个指环12的表层均套设有橡胶
套。
37.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在针柄11左右两端并带有橡胶套的指环12的设置为医护人员提供手术操作的着力点,让医护人员更易操作。
38.具体的,针柄11的上端左右两部均固定有贴片13,且两个贴片13均采用微弹性材质。
39.本实施例中:两个贴片13的设置便于整个装置与患者皮肤之间的固定,防止装置发生倾斜,导致整个针体1与患者血管发生接触,造成不必要的意外。
40.具体的,管头5采用弹性材质,且管头5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
41.本实施例中:将管头5采用弹性材质,并且管头5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可以确保整个管头5可以收缩在针体1内并通过针头3可以推出。
42.具体的,防护罩7设为水母状,且防护罩7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
43.本实施例中:将整个防护罩7设为水母状,并且防护罩7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可以在防护罩7向血管内推进时对血管内壁形成很好的防护效果,同时防护罩7的退出时也能让整个防护罩7外翻更易退出患者体内。
44.具体的,针柄11的上端开设有螺纹槽,针体1通过螺纹连接件10螺纹连接于针柄11上的螺纹槽内。
45.本实施例中:将针体1通过螺纹连接件10螺纹连接于针柄11上的螺纹槽内可以在杜绝交叉感染的前提下提高整个装置重复利用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
46.具体的,针体1与针柄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47.本实施例中:在针体1与针柄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能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密封效果。
48.具体的,管头5的上端固定有弧形凸起8,且弧形凸起8与防护罩7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倒角。
49.本实施例中:弧形凸起8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配合防护罩7进一步提高对患者血管内壁的防护效果,避免装置的尖锐处对患者造成创伤。
5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发明在使用时,装置在未进行手术的状态为整个导药管4和管头5以及管头5上的防护罩7均收缩至针体1内,手术时,通过针体1上的针头3刺穿患者的皮肤进入患者的血管中,此时推动整个导药管4,使导药管4上的管头5从针头3的孔中突出,管头5出来后,再反向拉动整个导药管4,带动整个管头5及管头5上的嵌槽6盖在针头3上,此时,顶在装置的最上部为防护罩7,然后移动整个装置至肿瘤与主动脉交接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针头3不会与患者血管内壁相接触,造成血管壁破裂的意外发生,然后通过外部的储药容器将药液通过导药管4到达导药管4顶部的出药孔9中并排出至肿瘤处,完成后,在拉动整个装置脱离患者,在脱离过程中防护罩7会在患者创伤口出向上翻动,其材质的特殊性,提高了装置脱离患者的便捷度和舒适度,针柄11上的穿孔15的设置便于导药管4的插入,同时也能让导药管4行进的方向与针体1的方向相同,便于导药管4的推进,设置在导药管4末端的接头14可以便于整个导药管4与外部储药容器连接,同时避免了储药容器内的药液受到污染,两个固定在针柄11左右两端并带有橡胶套的指环12的设置为医护人员提供手术操作的着力点,让医护人员更易操作,两个贴片13的设置便于整个装置与患者皮肤之间的固定,防止装置发生倾斜,导致整个针体1与患者血管发生接触,造成不必要的
意外,将管头5采用弹性材质,并且管头5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可以确保整个管头5可以收缩在针体1内并通过针头3可以推出,将整个防护罩7设为水母状,并且防护罩7的最小收缩直径小于针头3的孔径可以在防护罩7向血管内推进时对血管内壁形成很好的防护效果,同时防护罩7的退出时也能让整个防护罩7外翻更易退出患者体内,将针体1通过螺纹连接件10螺纹连接于针柄11上的螺纹槽内可以在杜绝交叉感染的前提下提高整个装置重复利用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在针体1与针柄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能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密封效果,弧形凸起8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配合防护罩7进一步提高对患者血管内壁的防护效果,避免装置的尖锐处对患者造成创伤,整个装置结构设置合理,构思巧妙,使用灵活便捷,降低了肿瘤介入手术的手术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且将针体设为可拆卸式一次性式的结构,能降低手术交叉感染的风险,实用性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介入针其针头部位与普通的穿刺针一样,普通的穿刺针的结构由针体和针柄组成,其针头部位较为尖锐,介入针进入患者动脉血管中时,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从血管内壁向外刺穿,造成较大的医疗事故,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等问题。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5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