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10  10



1.本发明涉及营养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


背景技术:

2.营养钵(又称育苗钵、育苗杯、育秧盆、营养杯),其质地多为塑料制作,纸杯大小的多用于育种、育苗、花盆大小的多用于温室种植。黑色塑料营养钵具有白天吸热、夜晚保温护根、保肥作用,干旱时节具有保水作用;用营养钵育种、育苗便于集中培育和移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广泛用于花卉、蔬菜、瓜果等农业种植。使用营养钵其实是相对于苗圃地育苗而出现的一种容器育苗方法。
3.通过专利检索,存在以下已知的现有技术方案:
4.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08496633 a,申请日:2018

06

04,申请公布日:2018

09

07。该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包括营养钵本体,所述营养钵本体的侧面设置有营养钵壁,所述营养钵壁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内凸且限位内凸与营养钵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限位内凸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卡环,所述营养钵壁的侧面设置有支撑旋杆,所述支撑旋杆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支撑旋杆均匀分布在营养钵壁的四周,四个所述支撑旋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旋轴卡轴,所述营养钵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幼苗培育槽,而营养钵在放置时,在营养钵壁外侧卡固的支撑旋杆可以对营养钵进行支撑,避免因受到误碰或者风吹而倾倒损坏营养钵内部幼苗,同时旋转支撑杆可以:卡入营养钵壁外侧的卡槽中与营养钵壁合为一体,非常便捷。
5.但是该设备设计为整体式,一般都是在本体中填充营养土然后将幼苗种在土壤中,此结构在实际使用时透气性较差,不利于幼苗的呼吸,并且当需要对幼苗的根部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时,需要将幼苗整体取出,较为繁杂,另外由于整体体积的不可伸缩,导致在运输时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运输。
6.因此,有必要提供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营养钵在实际使用时透气性较差,不利于幼苗的呼吸的问题,进一步解决由于整体体积的不可伸缩,导致在运输时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运输的问题。
9.二技术方案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包括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处于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之间能够折叠的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可以将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相互靠近地收起,缠绕在支撑杆外侧将营养土进行包裹的封布,封布的两端分别与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相连接。
11.具体使用时,通过可折叠的支撑杆可以将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相互靠近地进
行折叠,从而减小整体的储存空间,有利于运输和搬运,通过封布有利于将支撑杆进行包裹,防止营养土泄露,并且当需要观察幼苗根部的发育状况,可以将底部的封布揭开,由于长时间的放置,内部的营养土形状已经基本固定,因此当揭开封布时也不会发生营养土向外散开的情况,此时可以观察到幼苗的根部情况,有利于诊断疾病等工作的进行,并且在此封布缠绕的方式有利于增加装置整体的透气性,从而使得幼苗可以充分地呼吸。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封布为一长条状,封布的内侧设置内密封条和第一魔术贴毛面,封布的外侧面设置外密封条和第一魔术贴勾面,所述顶部支撑板外侧圆周上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毛面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魔术贴勾面,所述底部支撑板外侧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毛面相配合的第三魔术贴勾面,所述封布内侧设置为纯棉材料用于吸取营养液,所述封布内部嵌入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多个导流管用于导流营养液使其均匀地流动至营养土内部。
13.具体使用时,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与第三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的一端粘接在底部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此时可以顺着支撑杆的方向向上缠绕封布,使得封布可以缠绕在支撑杆的外侧,并最终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和第二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将封布的另一端粘接在顶部支撑板的外侧壁上,在缠绕过程中,封布内侧面的底部位置会与封布外侧面的顶部相重合,因此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和第一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牢固地缠绕在支撑杆挖外侧,并且在缠绕封布时,内密封条和外密封条的相互重合,从而可以增加封布内侧面底部与封布外侧面顶部重合之后的密封性,有利于防止营养液流出,通过将封布内侧设置为纯棉材料可以对营养液进行吸取,并且通过封布内部的导流管进行输送,有利于均匀地浸湿营养土。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封布的外侧设置有防水膜,防水膜采用粘接或者热压的方式与封布相连接。
15.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有防水膜,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当营养液浸湿封布时向外渗出,能够将营养液阻隔在封布的内侧,从而使得营养液能够逐渐渗透至营养土中,有利于对幼苗进行培育。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封布底端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固定布,固定布内侧设置有与封布外侧第一魔术贴勾面相配合的第二魔术贴毛面,所述固定布内侧面底部上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固定布一端设置有可以拉拽的连接端。
17.具体使用时,当封布粘接在支撑杆外侧时,可以将固定布粘接在底部支撑板处封布的外侧,并且将固定布底部的粘接层粘接在地面上,此结构有利于将整体装置粘接在地面上进行固定,从而当人碰到时可以避免倾倒的情况发生,而通过在固定布上设置有连接端有利于对固定布进行使用。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部支撑板内部设置为空腔,所述顶部支撑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液孔,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向顶部支撑板内部输送养料的注液口,所述注液口顶端设置有防尘的端盖,所述端盖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注液口相连接。
19.具体使用时,通过注液口向顶部支撑板内部输送营养液,营养液会通过排液孔向外流出,进而顺着封布的内侧向下流动,封布上的营养液会逐渐浸湿营养土,从而为其提供养分,有利于为幼苗提供养分,通过此结构可以自上而下为营养土输送营养液,使得根部可
以直接吸取养液,避免了传统地从顶部灌溉的方式,使得营养液在营养土内部分布地更加均匀,吸收地更加均匀,通过设置有端盖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顶部支撑板内部。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顶部支撑板底部外圆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底部支撑板外侧圆周上相应地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连接杆顶端设置于第一凹槽内部并与顶部支撑板相铰接,第二连接杆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凹槽内部并与底部支撑板相铰接,第一连接杆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之间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热压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杆相连接,两个连接板底端设置有限位块,第二连接杆的顶端设置有与连接板相配合的凸块,凸块通过轴销与连接板相铰接,凸块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板相配合。
21.具体使用时,使用时,当需要将整体装置撑开时,可以将顶部支撑板向上拉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展开,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处于同一直线时,限位板正好插进限位槽内部,此时可以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行限位,防止两者相互转动,而在连接板底端设置有限位块,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处于同一直线上时限位块卡在第二连接杆顶部,可以防止两者继续转动,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撑开时,整个装置展开,从而便于后期的使用,通过此结构可以增加展开之后装置的稳定性。
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两侧均设置有圆轴,所述第一连接杆顶端通过圆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底端通过圆轴转动连接于第二凹槽内部。
23.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有圆轴有利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安装,从而使得便于带动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收缩。
2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部支撑板(1)和底部支撑板(2)均设置为环形,所述顶部支撑板和底部支撑板均由塑料制成,所述支撑杆设置为塑料,所述支撑杆还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用以增强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2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粘接层底部设置有保护膜用以保护粘接层不被污染。
26.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有保护膜可以对粘接层进行保护,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粘接层不会被污染,保证其粘性,有利于在实际使用时与地面粘接牢固。
27.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顶部支撑板向上拉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展开,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处于同一直线时,限位板正好插进限位槽内部,此时可以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行限位,并且此时限位块卡在第二连接杆顶部,可以防止两者继续转动,因此,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撑开时可以将整个装置展开;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与第三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的一端粘接在底部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此时可以顺着支撑杆的方向向上缠绕封布,使得封布可以缠绕在支撑杆的外侧,在缠绕过程中,封布内侧面的底部位置会与封布外侧面的顶部相重合,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和第一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牢固地缠绕在支撑杆挖外侧,并且在缠绕封布时,内密封条和外密封条的相互重合,从而可以增加封布内侧面底部与封布外侧面顶部重合之后的密封性;通过注液口向顶部支撑板内部输送营养液,营养液会通过排液孔向外流出,进而顺着封布的内侧向下流动,封布上的营养液会逐渐浸湿营养土,从而为其提供养分,有利于自上而下为营养土输送营养液,使得根部可以直接吸取养液;当封布粘接在支撑杆外侧时,可以将固定布粘
接在底部支撑板处封布的外侧,并且将固定布底部的粘接层粘接在地面上,有利于将整体装置粘接在地面上进行固定,从而当人碰到时可以避免倾倒的情况发生。
28.三有益效果
29.1、本发明所述的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本发明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与第三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的一端粘接在底部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此时可以顺着支撑杆的方向向上缠绕封布,使得封布可以缠绕在支撑杆的外侧,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和第一魔术贴勾面的配合可以将封布牢固地缠绕在支撑杆挖外侧,并且在缠绕封布时,内密封条和外密封条的相互重合,从而可以增加封布内侧面底部与封布外侧面顶部重合之后的密封性,有利于防止营养液流出,并且当需要观察幼苗根部的发育状况,可以将底部的封布揭开,即可观察到幼苗的根部情况,有利于诊断疾病等工作的进行,并且在此封布缠绕的方式有利于增加装置整体的透气性,从而使得幼苗可以充分地呼吸;
30.2、本发明所述的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固定布,当封布粘接在支撑杆外侧时,可以将固定布粘接在底部支撑板处封布的外侧,并且将固定布底部的粘接层粘接在地面上,此结构有利于将整体装置粘接在地面上进行固定,从而当人碰到时可以避免倾倒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固定布的一端上设置有可以拉拽的连接端,方便固定布的使用;
31.3、本发明所述的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本发明通过注液口向顶部支撑板内部输送营养液,营养液会通过排液孔向外流出,进而顺着封布的内侧向下流动,封布上的营养液会逐渐浸湿营养土,从而为其提供养分,有利于为幼苗提供养分,通过此结构可以自上而下为营养土输送营养液,使得根部可以直接吸取养液,避免了传统地从顶部灌溉的方式,使得营养液在营养土内部分布地更加均匀,吸收地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发明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发明的支撑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本发明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本发明图4的a部结构放大图;
38.图6是本发明的固定布和封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发明的封布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发明的固定布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本发明的顶部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42.图10是本发明图9的b部结构放大图;
43.图11是本发明的导流管结构示意图。
44.图中:1、顶部支撑板;2、底部支撑板;3、支撑杆;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连接板;304、限位板;305、限位块;306、凸块;307、限位槽;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封布;601、内密封条;602、第一魔术贴毛面;603、外密封条;604、第一魔术贴勾面;605、导流管;7、第二魔术贴勾面;8、第三魔术贴勾面;9、排液孔;10、注液口;11、端盖;12、固
定布;121、第二魔术贴毛面;122、粘接层;123、连接端;13、圆轴;14、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为确保说明的明确性和便利性,我们可能对图示中线条的宽度或构成要素的大小进行夸张的标示。
46.另外,下文中的用语基于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可以根据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这些用语基于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进行定义。
47.如图1

5所示,一种新型林木育苗用营养钵,包括顶部支撑板1和底部支撑板2,在顶部支撑板1和底部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可折叠的支撑杆3,通过可折叠的支撑杆3可以将顶部支撑板1和底部支撑板2相互靠近地进行折叠,从而减小整体的储存空间,有利于运输和搬运。
48.支撑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顶部支撑板1底部外圆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4,底部支撑板2的外侧圆周上相应地设置有第二凹槽5,第一连接杆301的顶端设置于第一凹槽4内部并与顶部支撑板1相铰接,第二连接杆302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凹槽5内部并与底部支撑板2相铰接,第一连接杆301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303,两个连接板303之间设置有限位板304,限位板30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热压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杆301相连接,在两个连接板303的底端还设置有限位块305,在第二连接杆302的顶端设置有与连接板303相配合的凸块306,凸块306通过轴销与连接板303相铰接,凸块306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307,限位槽307与限位板304相配合。
49.使用时,当需要将整体装置撑开时,可以将顶部支撑板1向上拉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展开,当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处于同一直线时,限位板304正好插进限位槽307内部,此时可以对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进行限位,防止两者相互转动,而在连接板303底端设置有限位块305,当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处于同一直线上时限位块305卡在第二连接杆302顶部,可以防止两者继续转动,当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撑开时,整个装置展开,从而便于后期的使用,通过此结构可以增加展开之后装置的稳定性。
50.如图6、7和11所示,在支撑杆3外侧可拆卸地缠绕有防止营养土外泄的封布6,封布6为一长条状,在封布6的内侧可以采用热压或者粘接的方式设置内密封条601和第一魔术贴毛面602,内密封条601设置于第一魔术贴毛面602的底部,在封布6的外侧面上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外密封条603和第一魔术贴勾面604,为了便于封布6缠绕在支撑杆3外侧,在顶部支撑板1的外侧圆周上粘贴有与第一魔术贴毛面602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魔术贴勾面7,同理可以在底部支撑板2的外侧粘贴与第一魔术贴毛面602相配合的第三魔术贴勾面8,所述封布6内侧设置为纯棉材料用于吸取营养液,所述封布6内部嵌入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多个导流管605用于导流营养液使其均匀地流动至营养土内部。
51.使用时,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602与第三魔术贴勾面8的配合可以将封布6的一端粘接在底部支撑板2的外侧壁上,此时可以顺着支撑杆3的方向向上缠绕封布6,使得封布6可以缠绕在支撑杆3的外侧,并最终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602和第二魔术贴勾面7的配合将封布6的另一端粘接在顶部支撑板1的外侧壁上,在缠绕过程中,封布6内侧面的底部位置会与封布6外侧面的顶部相重合,因此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602和第一魔术贴勾面604的配合
可以将封布6牢固地缠绕在支撑杆3挖外侧,并且在缠绕封布6时,内密封条601和外密封条603的相互重合,从而可以增加封布6内侧面底部与封布6外侧面顶部重合之后的密封性,有利于防止营养液流出,并且当需要观察幼苗根部的发育状况,可以将底部的封布6揭开,由于长时间的放置,内部的营养土形状已经基本固定,因此当揭开封布6时也不会发生营养土向外散开的情况,此时可以观察到幼苗的根部情况,有利于诊断疾病等工作的进行,并且在此封布6缠绕的方式有利于增加装置整体的透气性,从而使得幼苗可以充分地呼吸,通过将封布6内侧设置为纯棉材料可以对营养液进行吸取,并且通过封布6内部的导流管605进行输送,有利于均匀地浸湿营养土。
52.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了防止营养土中的营养液流出可以在封布6的外侧设置一层防水膜,可以采用热压或者粘接的方式进行处理,此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防止营养液流出。
53.更进一步地,如图9

10所示,为了便于均匀地添加营养液或者有机物,将顶部支撑板1内部设置为空腔14,并且在顶部支撑板1的外侧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排液孔9,在顶部支撑板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口10,便于向顶部支撑板1顶部输送营养液,并且在注液口10的顶端螺纹连接有端盖11,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顶部支撑板1内部。
54.使用时,通过注液口10向顶部支撑板1内部输送营养液,营养液会通过排液孔9向外流出,进而顺着封布6的内侧向下流动,封布6上的营养液会逐渐浸湿营养土,从而为其提供养分,有利于为幼苗提供养分,通过此结构可以自上而下为营养土输送营养液,使得根部可以直接吸取养液,避免了传统地从顶部灌溉的方式,使得营养液在营养土内部分布地更加均匀,吸收地更加均匀。
55.再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在封布6底端附近可以粘接一个固定布12,固定布12的内侧设置有与封布6外侧第一魔术贴勾面604相配合的第二魔术贴毛面121,并且在固定布12内侧面底部上还可以设置粘接层122,另外在固定布12的一端上设置有可以拉拽的连接端123,方便固定布12的使用。
56.实际使用时,当封布6粘接在支撑杆3外侧时,可以将固定布12粘接在底部支撑板2处封布6的外侧,并且将固定布12底部的粘接层122粘接在地面上,此结构有利于将整体装置粘接在地面上进行固定,从而当人碰到时可以避免倾倒的情况发生。
57.如图4

5所示,在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的两侧均设置有圆轴13,实际使用时,第一连接杆301的顶端通过圆轴13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4内部,而第二连接杆302的底端通过圆轴13转动连接于第二凹槽5内部。
58.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顶部支撑板1向上拉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展开,当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处于同一直线时,限位板304正好插进限位槽307内部,此时可以对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进行限位,并且此时限位块305卡在第二连接杆302顶部,可以防止两者继续转动,因此,当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撑开时可以将整个装置展开;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602与第三魔术贴勾面8的配合可以将封布6的一端粘接在底部支撑板2的外侧壁上,此时可以顺着支撑杆3的方向向上缠绕封布6,使得封布6可以缠绕在支撑杆3的外侧,在缠绕过程中,封布6内侧面的底部位置会与封布6外侧面的顶部相重合,通过第一魔术贴毛面602和第一魔术贴勾面604的配合可以将封布6牢固地缠绕在支撑杆3挖外侧,并且在缠绕封布6时,内密封条601和外密封条603的相互重
合,从而可以增加封布6内侧面底部与封布6外侧面顶部重合之后的密封性;通过注液口10向顶部支撑板1内部输送营养液,营养液会通过排液孔9向外流出,进而顺着封布6的内侧向下流动,封布6上的营养液会逐渐浸湿营养土,从而为其提供养分,有利于自上而下为营养土输送营养液,使得根部可以直接吸取养液;当封布6粘接在支撑杆3外侧时,可以将固定布12粘接在底部支撑板2处封布6的外侧,并且将固定布12底部的粘接层122粘接在地面上,有利于将整体装置粘接在地面上进行固定,从而当人碰到时可以避免倾倒的情况发生。
5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501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