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6


本实用新型属于户外帐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



背景技术:

目前户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在户外旅游时都会用到帐篷,但是目前户外帐篷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装在车顶的硬顶帐篷,这种帐篷行车时有风阻和噪音,增大汽车油耗,用途单一。还有一种就是在地上撑起的布帐篷,这种帐篷人睡在里面湿气很重,抗风雨能力弱。现有帐篷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

基于上面原因,我设计了一款可折叠成一个行李箱,上面是硬顶可太阳能充电,下面是带脚的床的硬顶帐篷。展开后可作为户外做饭的桌子和餐桌,睡觉时配上相应的内帐即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可折叠的帐篷。该帐篷为硬顶带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硬顶的设计可大幅增加帐篷的稳定性,并可以进行供电。除此以外,该帐篷可折叠成一个行李箱,体积小,便于收纳和携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

包括第一顶板(1)、第二顶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

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铰接;

第一顶板(1)通过第一立柱(3)及第二立柱(4)连接到第一底板(7);第二顶板(2)通过第三立柱(5)及第四立柱(6)连接到第二底板(8);

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为可折叠结构;第一立柱(3)与第四立柱(6)呈对角,第二立柱(4)与第三立柱(5)同样;

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铰接,并连接有活动连杆(9);

第二立柱(4)穿出第一底板,端头通过第一连杆(10)连接到第二底板(8)近第一底板(7)的一端;

第三立柱(5)穿出第二底板(8),端头通过第二连杆(11)连接到第一底板(7)近第二底板(8)的一端;

所述帐篷折叠后为箱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中设置有蓄电池(12),顶板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3)并连接到蓄电池(12)。

进一步,所述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和第四立柱(6)均为两段式结构,中部为限位式铰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与第一顶板(1)和第一底板(7)均铰接;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与第二顶板(2)和第二底板(8)均铰接。立柱与顶板均为限位铰接,立柱可朝内转动,朝外最多能转到竖直状态。

进一步,所述活动连杆(9)为两段式结构,中部铰接,在帐篷状态下转轴底部与立柱底端平齐,用于支撑底板。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杆(10)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二立柱(4)和第二底板(8)。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杆(11)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三立柱(5)和第一底板(7)。

进一步,所述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下端设置有供电口,并连接到蓄电池(12)。

进一步,所述顶板下沿四周还设置有帐篷帘。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两端相对的设置有拉手(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采用带太阳能电池板的硬板设计,提高了帐篷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并能提供电力;采用折叠式设计减少收纳体积,提高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状态;

图6为a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顶板,2-第二顶板,3-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第三立柱,6-第四立柱,7-第一底板,8-第二底板,9-活动杆,1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蓄电池,13-太阳能电池板,14-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完全不限于此。

图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包括第一顶板1、第二顶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

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铰接。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中设置有蓄电池12,顶板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3并连接到蓄电池12。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下端设置有供电口,并连接到蓄电池12。

第一顶板1通过第一立柱3及第二立柱4连接到第一底板7。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与第一顶板1和第一底板7均铰接。第二顶板2通过第三立柱5及第四立柱6连接到第二底板8。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与第二顶板2和第二底板8均铰接。立柱与顶板均为限位铰接,立柱可朝内转动,朝外最多能转到竖直状态。

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为可折叠结构,为两段式结构,中部为限位式铰接。图6示出了该限位结构,立柱从折叠状态变化为竖直状态时,该限位结构能够有效地限制其最大转动到竖直状态,保证了帐篷打开后稳定地竖直支撑。第一立柱3与第四立柱6呈对角,第二立柱4与第三立柱5同样。

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通过活页连接,两者再连接有活动连杆9。活动连杆9为两段式结构,中部铰接。活动连杆9的转轴底部在帐篷状态与立柱底端平齐,用于支撑底板。

第二立柱4穿出第一底板,端头通过第一连杆10连接到第二底板8近第一底板7的一端。第一连杆10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二立柱4和第二底板8。

第三立柱5穿出第二底板8,端头通过第二连杆11连接到第一底板7近第二底板8的一端。第二连杆11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三立柱5和第一底板7。

所述顶板下沿四周还设置有帐篷帘。

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两端相对的设置有拉手14。

使用方法:图1、图5为折叠状态,仅需拉开拉手向外展开,中间经过图4的折叠状态,直至完全展开到图2、图3的状态,变成帐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顶板(1)、第二顶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

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铰接;

第一顶板(1)通过第一立柱(3)及第二立柱(4)连接到第一底板(7);第二顶板(2)通过第三立柱(5)及第四立柱(6)连接到第二底板(8);

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为可折叠结构;第一立柱(3)与第四立柱(6)呈对角,第二立柱(4)与第三立柱(5)同样;

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铰接,并连接有活动连杆(9);

第二立柱(4)穿出第一底板,端头通过第一连杆(10)连接到第二底板(8)近第一底板(7)的一端;

第三立柱(5)穿出第二底板(8),端头通过第二连杆(11)连接到第一底板(7)近第二底板(8)的一端;

所述帐篷折叠后为箱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中设置有蓄电池(12),顶板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3)并连接到蓄电池(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和第四立柱(6)均为两段式结构,中部为限位式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与第一顶板(1)和第一底板(7)均铰接;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与第二顶板(2)和第二底板(8)均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杆(9)为两段式结构,中部铰接,在帐篷状态下转轴底部与立柱底端平齐,用于支撑底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0)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二立柱(4)和第二底板(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11)两端分别交接于第三立柱(5)和第一底板(7)。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下端设置有供电口,并连接到蓄电池(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下沿四周还设置有帐篷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两端相对的设置有拉手(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户外旅游便携式硬顶帐篷,包括第一顶板(1)、第二顶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所述第一顶板(1)和第二顶板(2)铰接;第一顶板(1)通过第一立柱(3)及第二立柱(4)连接到第一底板(7);第二顶板(2)通过第三立柱(5)及第四立柱(6)连接到第二底板(8);第一底板(7)和第二底板(8)通过活动连杆(9)连接;第二立柱(4)穿出第一底板,端头通过第一连杆(10)连接到第二底板(8)近第一底板(7)的一端;第三立柱(5)同理。该帐篷为可折叠结构,折叠后为箱体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黎鸿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科技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7.0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5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