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味料及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用油消费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选择食用油的标准已不再停留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食用油的健康、营养。现有单一品种食用油往往脂肪酸比例不均衡、营养成分单一。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调和油的需求,市场上现有技术已生产了各种营养调和油产品。
3.藤椒油调味品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丰富。藤椒油调味品气味清香,滋味纯正,营养丰富,从含量来看,藤椒油调味品的脂肪酸的构成比较好,易于人体吸收消化,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体内脂肪的一种脂肪酸,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经常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防止皮肤皲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其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90%,其中亚油酸含量65%,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国栽培向日葵已有400年的历史,近20年来,藤椒油生产发展很快,世界藤椒油产量已成为仅次于大豆、花生、菜籽等的重要油料。目前我国栽培也较广,据统计,藤椒油收获面128万hm,年产量196万吨,其中60%左右用于榨油。
4.目前,花椒作为调味品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并且为传统的中药材。花椒油是以植物油为溶液剂,采用热浸或冷浸法提取花椒中的麻味制成的调味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410022487.x中涉及的是一种鲜花椒油的生产工艺,主要是采用破碎、浸泡、还需用过滤网进行过滤,方法比较繁琐,加工效率较低。
5.藤椒又名香椒子,学名竹叶花椒,简称竹叶椒,灌木,高1
‑
3m,属花椒科类。与花椒、青花椒相比,区别较大,其果籽色泽青绿,有独持的芳香味,其味更加清香麻爽。用菜籽油等植物油加以浸熬成的藤椒油是一款清香可口、麻香浓郁、风味独特的天然调味佳品,在拌、烧、蒸、炒、火锅、面食等各式烹调中代替花椒和花椒油使用时,口味更佳。目前,市面上还无同类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食用油的精炼提纯没有针对藤椒油调味品的,现已有金汤调味料的生产技术,但没有与藤椒相结合的藤椒金汤酱产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上述的问题。
7.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用于制作的原料及其重量份如下:黄灯笼椒30份、野山椒10份、藤椒油10份、菜油10份、泡姜5份、食用盐5份、白砂糖2份、鸡精调味料1份、抗坏血酸0.1份、香辛料5份、黄原胶0.1份。
9.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菜油、藤椒油通过板式过滤机过滤,将过滤过的菜油、藤椒油加入黄灯笼椒、野山椒、泡姜,并在常温环境下混合搅拌,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s3:在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后,在常温环境中加入食用盐、白砂糖、鸡精调味料、抗坏血酸、香辛料、黄原胶,再次进行搅拌混合;s4:将搅拌混合后的调味料保存至存储盒内,存储盒内部与外壁中设置有间隙,间隙内排入制冷气体,对调味料外层进行降温,并保持存储盒内壁温度在0~5℃。
10.本申请文件中采用的方法为非炒制工艺:原料经预处理后,常温混合均匀。再经均质后灌装,最后经过巴氏灭菌,冷却后得到成品。本发明解决了原炒制工艺高温破坏产品风味和营养的不足。
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的混合搅拌使用木质搅拌棒进行搅拌,顺时针搅拌100次后,逆时针搅拌100次。
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进行杂质过滤的过滤阶段中滤纸设置在滤布上方,所述滤纸采用20目滤纸,滤布采用60目滤布。
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的制冷气体为氮气。
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5.1、本发明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藤椒油为基料,富含亚油酸、亚麻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其脂肪酸配比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食用油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参考摄入量,是一种营养成分均衡、具有独特风味的藤椒油调味品,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观念。;
16.2、本发明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藤椒油调味品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丰富。藤椒油调味品气味清香,滋味纯正,营养丰富,从含量来看,藤椒油调味品的脂肪酸的构成比较好,易于人体吸收消化,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体内脂肪的一种脂肪酸,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17.3、本发明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冷混工艺,不需经过高温炒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料本身的风味与营养,并不会因高温加热而产生有害物质。最后巴氏灭菌保证杀灭微生物保证产品品质。
18.4、本发明填补了藤椒风味金汤调味料的空白,藤椒独特的清香和麻味与金汤的酸辣结合,大大的丰富了传统金汤调味料的口感。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0.实施例
21.本发明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将菜油、藤椒油通过
板式过滤机过滤,将过滤过的菜油、藤椒油加入黄灯笼椒、野山椒、泡姜,并在常温环境下混合搅拌,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s3:在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后,在常温环境中加入食用盐、白砂糖、鸡精调味料、抗坏血酸、香辛料、黄原胶,再次进行搅拌混合;s4:将搅拌混合后的调味料保存至存储盒内,存储盒内部与外壁中设置有间隙,间隙内排入制冷气体,对调味料外层进行降温,并保持存储盒内壁温度在0~5℃;在筛分机中对藤椒油进行筛分除杂,然后通过高温高压方式将藤椒油调味品进行压榨取油。藤椒油调味品是以高含量的亚油酸著称的健康食用油,呈清亮好看的淡黄色或青黄色,气味芬芳,滋味纯正,保证藤椒油调味品的安全和口感,直接冷榨而成,不经加热和化学处理,保留了天然营养成分,一般人均可食用,老少皆宜,没有副作用。
22.所述步骤s1中的混合搅拌使用木质搅拌棒进行搅拌,顺时针搅拌100次后,逆时针搅拌100次。若在温度大于200℃后进行高温搅拌,虽然可以获取到颜色较深的藤椒油调味品,但是不能可以有效将藤椒油中的芳香味压榨出来。
23.所述步骤s4进行杂质过滤的过滤阶段中滤纸设置在滤布上方,所述滤纸采用20目滤纸,滤布采用60目滤布。滤纸进行初步过滤后,会将部分压榨时出现的藤椒油中的杂质带入油品中,通过滤纸和滤布双重过滤,避免这些杂质进入后续的工序中,进而影响最终出品。藤椒油调味品压榨、过滤至少2次,收率高,纯度好,整个藤椒油调味品生产的流程化、降低杂质含量、一步获取成品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其中,去除胶质后使得成品油杂质低、品质高;
24.。所述步骤s6中的制冷气体为氮气。通过制冷气体将藤椒油调味品的温度进行控制,避免其色泽继续变深,可以让其有效的进行温度控制。
2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其特征在于,用于制作的原料及其重量份如下:黄灯笼椒30份、野山椒10份、藤椒油10份、菜油10份、泡姜5份、食用盐5份、白砂糖2份、鸡精调味料1份、抗坏血酸0.1份、香辛料5份、黄原胶0.1份。2.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菜油、藤椒油通过板式过滤机过滤,将过滤过的菜油、藤椒油加入黄灯笼椒、野山椒、泡姜,并在常温环境下混合搅拌,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s3:在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后,在常温环境中加入食用盐、白砂糖、鸡精调味料、抗坏血酸、香辛料、黄原胶,再次进行搅拌混合;s4:将搅拌混合后的调味料保存至存储盒内,存储盒内部与外壁中设置有间隙,间隙内排入制冷气体,对调味料外层进行降温,并保持存储盒内壁温度在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混合搅拌使用木质搅拌棒进行搅拌,顺时针搅拌100次后,逆时针搅拌100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进行杂质过滤的过滤阶段中滤纸设置在滤布上方,所述滤纸采用20目滤纸,滤布采用60目滤布。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的制冷气体为氮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藤椒金汤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S1:将菜油、藤椒油通过板式过滤机过滤,将过滤过的菜油、藤椒油加入黄灯笼椒、野山椒、泡姜,并在常温环境下混合搅拌,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S3:在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后,在常温环境中加入食用盐、白砂糖、鸡精调味料、抗坏血酸、香辛料、黄原胶,再次进行搅拌混合;S4:将搅拌混合后的调味料保存至存储盒内,存储盒内部与外壁中设置有间隙,间隙内排入制冷气体,对调味料外层进行降温,并保持存储盒内壁温度在0~5℃。采用的方法为非炒制工艺:原料经预处理后,常温混合均匀。再经均质后灌装,最后经过巴氏灭菌,冷却后得到成品。本发明解决了原炒制工艺高温破坏产品风味和营养的不足。制工艺高温破坏产品风味和营养的不足。
技术研发人员:向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峨眉山万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