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大型变电站一般距离城镇中心较远,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区域,部分变电站所在区域尚未接通市政管网,但每天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变电站生活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普遍存在雨污混排和渗漏严重的问题,变电站生活污水具有排放量小,水量、水质变化系数大等特点,常规处理系统难以保证优质的出水水质,对站区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难以满足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和长江大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变电站生活污水零排放,我们发明了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安装周期短,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污水净化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变电站生活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普遍存在雨污混排和渗漏严重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构成包括有,进水调节池、微生物反应器、生态湿地池、景观鱼池、清水池、绿化喷淋系统、提升泵、曝气风机和电控及在线监测单元,所述进水调节池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微生物反应器连通,所述微生物反应器内设置有曝气风机,该微生物反应器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所述生态湿地池连通,该生态湿地池经上部管道与所述景观鱼池连通,该景观鱼池与所述清水池连通,该清水池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绿化喷淋系统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反应器包括一个整体框架、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和一个蓄水槽,所述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首尾拼接串联,形成污水逐级过滤处理的通路,蓄水槽则与末端的格子式微生物单元拼接,所述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和蓄水槽均固定在所述的一个整体框架上。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个数为三个,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部填充有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并在混合物下方设置有大颗粒过滤网,在该大颗粒过滤网下方设置有排污管,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部设置有曝气风机,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进水管设置在曝气风机和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之间,该进水管穿过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侧壁,与进水调节池的污水管相连通,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穿过第一和第二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而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与曝气风机之间,该上过水管穿过第二和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第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穿过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与蓄水槽之间的隔板,蓄水槽中设置有提升水泵,出水管设置在蓄水槽的上部。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体积比为90%以上。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调节池、蓄水槽、清水池内分别设置有浮球液位计和提升泵,液位达到设定高度,浮球液位计使提升泵自动启动。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湿地过滤池由两个人工湿地过滤池和一个隔墙构成,隔墙位于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与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之间,隔墙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和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的管道,在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该出水管与景观鱼池连通,该景观鱼池出水管与清水池连通,清水池内设浮球液位计,清水高于设定液位,提升泵自动启动,将清水输送至绿化喷淋系统。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和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内自上而下设置有湿地植物、透气基质层、布水层、多介质滤层、集水层和防渗层。
10.本发明的优点是,该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了一体化拼装结构的微生物反应器,该微生物反应器可以在厂内拼装调试,现场整体吊装,施工周期短,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该装置处于自动运行状态,无需变电站运行人员任何操作,装置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可作为绿化用水,实现了“零排放”。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污水净化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变电站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污水处理装置的组成及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微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人工生态湿地过滤池内部过滤层的结构示意图。
14.以上附图中,1是调节池,2是微生物反应器,3是生态湿地池,11是污水进水管,12是检修爬梯,13是调节池提升泵,14是调节池出水管,21是微生物反应器进水管,22是格子式微生物反应器,23是曝气风机,24是微生物反应器提升泵,25是微生物反应器出水管,26是蓄水槽,31是人工湿地进水管,32是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33是隔墙,34是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底部出水管,35是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36是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的上层出水管,37是人工景观鱼池,38是人工景观鱼池出水管,39是提升泵,40是清水池,41是第一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2是第二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3是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4是蓄水槽,45是曝气风机,46是高效功能菌,47是进水管,48是纳米高分子载体,49是下过水管,50是污水管,51是整体框架,52是大颗粒过滤网,53是曝气过程中的气泡,54是上过水管,55是下过水管,56是提升水泵,57是出水管,60是湿地植物,61是透气基质层,62是布水层,63是多介质滤层,64是集水层,65是防渗层。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本实施例给出了一个实用的变电站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组成结构如附图1所示。
16.在本实施例中,变电站生活污水先后通过进水调节池1、微生物反应器2、生态湿地池3和绿化喷淋系统,实现污水净化回收利用。
17.在本实施例中,微生物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如附图2所示,该微生物反应器是由一个整体框架51、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1、42、43和一个蓄水槽44构成,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首尾拼接串联,形成污水逐级过滤处理的通路,蓄水槽44则与末端的格子式微生物单元
43拼接,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1、42、43与蓄水槽44固定在同一个整体框架51上。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部填充有高效功能菌46和纳米高分子载体48混合物,并在该混合物下方设置有大颗粒过滤网52,大颗粒过滤网52用以防止该混合物脱落堵塞排污孔,在该大颗粒过滤网下方设置有排污管50,排污管50外设置有球阀,定期手动开启排污。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部均设置有曝气风机45,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41的进水管47设置在曝气风机和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之间,该进水管47穿过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侧壁,与进水调节池的污水管相连通,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49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49穿过第一和第二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而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过水管54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与曝气风机之间,该上过水管54穿过第二和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第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55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55穿过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与蓄水槽44之间的隔板,蓄水槽44中设置有提升水泵56,出水管57设置在蓄水槽44的上部。标记50排污管外设置有球阀,通过定期手动开启排污。
18.在本实施例中,高效功能菌46和纳米高分子载体48体积比为90%以上。所选择的纳米高分子载体48的比表面积大,通过孔径(2

8mm)和孔隙率(98%)的调整,可使比表面积增大为35
×
104m2/m3,从而实现高填充率(生物量28

40g/l)和高体积比(90%以上)。此外,纳米高分子载体48接触均匀,传质速度快,水头损失小,载体表面含羟基、酰胺基等活性基团,生物亲和性好,具有耐生物降解性、透水性和微生物固定化性能。所选择高效功能菌46为微生物酶制剂,含有假单胞菌和芽杆菌中的多种菌种,降解难降解化合物,含氨氧化菌、硝化细菌等氮循环功能微生物,高效脱氮;菌种从河湖生态系统中筛选、生态友好安全,无毒无腐蚀性,能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细胞生长快、利用率高、再生能力强、不退化、不流失,有利于污水处理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对难降解有机物、油和氨氮具有极高的降解作用,而且对有机酸和硫化物等异味、以及脂肪酸、表面活性剂、芳香族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都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19.本实施例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如下:参见附图1,变电站生活污水通过污水进水管11流入调节池1中,当污水液位达到设定高度,浮球液位计使调节池提升泵13自动启动,将污水经管道21提升至微生物反应器2内。污水在微生物反应器2中,通过三级格子式微生物反应器22,并通过三级格子式微生物反应器22中的曝气风机23进行曝气后,经微生物反应器和曝气风机曝气处理过的水进入到蓄水槽26中,当蓄水槽26中水位高于设定液位,蓄水槽26中浮球液位计启动微生物反应器提升泵24,将微生物反应器和曝气风机曝气处理过的水通过微生物反应器出水管25和进水管31提升至生态湿地池的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32中,经过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32中各过滤层过滤后的水,通过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底部出水管34流入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35,然后又经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35中各过滤层过滤后,再通过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上层出水管36将过滤后的水排入景观鱼池37,最后通过景观鱼池出水管38排至清水池40,通过清水池40中的浮球液位计启动提升泵39,将清水提升至绿化喷淋系统进行绿化喷淋。
20.本实施例中,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32和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中35自上而下设置有湿地植物60、透气基质层61、布水层62、多介质滤层63、集水层64和防渗层65,通过植物吸
收、植物根区微生物的氧化和基质吸附实现污水的生态净化。如附图3所示。
21.本实施例中,污水处理装置全套污水处理装置的三台提升泵13、24、39分别受设置在调节池1、蓄水槽26以及清水池40中的三个浮球液位计控制,微生物反应器中的三台曝气风机则由一个电控及在线监测单元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全套污水处理装置均处在全自动运行状态,无需变电站运行人员的任何操作。
22.本实施例采用了生物

生态协同处理技术,以微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湿地为主体,将介质吸附、微生物氧化、固定和生物提取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整套“花园式”的生物

生态协同处理系统。该装置的进水为变电站生活污水,经协同处理,装置的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出水作为绿化用水进行回用,实现了“零排放”。
23.本实施例中,微生物反应器是由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串联结构而成,并由同一个外框架将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约束固定,使该微生物反应器形成一体化结构,可实现厂内调试,整体吊装,从而缩短安装周期。

技术特征:
1.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构成包括有,进水调节池、微生物反应器、生态湿地池、景观鱼池、清水池、绿化喷淋系统、提升泵、曝气风机和电控及在线监测单元,所述进水调节池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微生物反应器连通,所述微生物反应器内设置有曝气风机,该微生物反应器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所述生态湿地池连通,该生态湿地池经上部管道与所述景观鱼池连通,该景观鱼池与所述清水池连通,该清水池经带有提升泵的管道与绿化喷淋系统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反应器包括一个整体框架、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和一个蓄水槽,所述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首尾拼接串联,形成污水逐级过滤处理的通路,蓄水槽则与末端的格子式微生物单元拼接,所述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和蓄水槽均固定在所述的一个整体框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个数为三个,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部填充有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并在混合物下方设置有大颗粒过滤网,在该大颗粒过滤网下方设置有排污管,每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部设置有曝气风机,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进水管设置在曝气风机和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之间,该进水管穿过第一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侧壁,与进水调节池的污水管相连通,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穿过第一和第二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而第二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上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与曝气风机之间,该上过水管穿过第二和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之间的隔板,第三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的下过水管位于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混合物的底部,该下过水管穿过第三格子式微生物单元与蓄水槽之间的隔板,蓄水槽中设置有提升水泵,出水管设置在蓄水槽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功能菌和纳米高分子载体体积比为90%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调节池、蓄水槽、清水池内分别设置有浮球液位计和提升泵,液位达到设定高度,浮球液位计使提升泵自动启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湿地过滤池由两个人工湿地过滤池和一个隔墙构成,隔墙位于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与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之间,隔墙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和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的管道,在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该出水管与景观鱼池连通,该景观鱼池出水管与清水池连通,清水池内设浮球液位计,清水高于设定液位,提升泵自动启动,将清水输送至绿化喷淋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人工湿地过滤池和第二人工湿地过滤池内自上而下设置有湿地植物、透气基质层、布水层、多介质滤层、集水层和防渗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电站用污水处理装置,其构成包括有,进水调节池、微生物反应器、生态湿地池、景观鱼池、清水池、绿化喷淋系统、提升泵、曝气风机和电控及在线监测单元,其特点是,微生物反应器是由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首尾串联拼接构成,逐级处理污水,而且,若干个格子式微生物单元和蓄水槽固定在同一个整体框架上。本发明形成了一整套“花园式”的生物


技术研发人员:刘牛 李迎涛 李逸铭 侯超 孟学阳 尤骥 华志明 徐溯 马嵩阳 胡振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镇江供电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0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