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工地随处可见。钢筋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钢筋加工平台通过钢管搭设,工艺粗糙,具有一次性,在操作平台上钢筋移动困难,增大人工劳动量。
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是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性强、方便周转、作业效率高且省时省力、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中,包括沿纵向一字排开的若干个平台单体,以及在相邻两个所述平台单体之间各设置若干个连接件;
所述平台单体顶面横向两侧分别设置为存放区和加工区,且所述存放区与所述加工区相接;所述加工区内设有轴线方向均沿所述平台单体横向方向的若干组滚轮,提高钢筋移动效率,省时省力。
平台单体的高度可根据现场钢筋加工机械预制,并根据需要加工钢筋的长度决定平台单体的数量,使用时,移动平台至钢筋加工机械一侧,使钢筋加工机械的作业部位于平台加工区的延伸处,将钢筋集中吊运至存放区,且钢筋沿平台纵向放置,减少钢筋吊运次数,提高作业效率,然后作业人员根据钢筋加工机械的加工速度辅助将存放区上的钢筋单要或多根移至加工区,并沿纵向在滚轮的作用下移动并靠近钢筋加工机械的作业部;平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数量平台单体的连接,适用性强,且可进行平台单体的轻松转移,周转性强;平台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区,可以减少钢筋吊运次数且由滚轮辅助移动,作业效率高且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平台单体设置为框架结构,重量轻、方便转移,取材方便且制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平台单体包括相互平行、水平设置的底框和顶框,设置在所述底框与所述顶框相对应端部之间的侧支撑,设置在所述底框与所述顶框中部之间的中部支撑,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支撑和/或所述中部支撑上的若干个连接耳;所述加工区位于所述中部支撑一侧,所述存放区位于所述中部支撑另一侧,优选的,底框和顶框由方钢焊接或栓接而成,侧支撑、中部支撑分别由垂直设置的方钢、与底框和顶框分别焊接或栓接作为支撑主体,此外,侧支撑由角钢加强支撑,提高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滚轮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在所述加工区纵向两端的靠近所述顶框处各设置一组,制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平台单体还包括轴线方向沿所述平台单体横向方向,均匀布置在两组所述滚轮之间的若干个横杆,对钢筋进行支撑,防止由于两组滚轮之间的间距太大,使得钢筋行进前端卡在两组滚轮之间,影响钢筋移动效率,优选的,平台单体纵向两端的长度设置为1m,横杆的数量设置为一个,设置在平台单体加工区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横杆设置为圆柱杆,由于其侧面为凸弧曲面,可以减小与钢筋接触面,进而减小钢筋纵向移动时的摩擦力,提高转移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加工区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存放区的横向尺寸,可以使多个钢筋同时发生纵向移动,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中部支撑与位于所述加工区一侧的所述侧支撑之间倾斜设有加强支撑件,防止加工区顶部重量太大导致加工区发生形变,影响平台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螺栓螺母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时,仅需将螺栓贯穿相邻两个平台单体之间相对应的连接耳,用螺母进行紧固即可,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数量平台单体的连接,适用性强,且可进行平台单体的轻松转移,周转性强;平台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区,可以减少钢筋吊运次数且由滚轮辅助移动,作业效率高且省时省力;平台单体设置为框架结构,重量轻、方便转移,取材方便且制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平台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平台单体;1-a、存放区;1-b、加工区;1-1、底框;1-2、顶框;1-3、侧支撑;1-4、中部支撑;1-5、横杆;1-6、滚轮;1-7、连接耳;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中,包括沿纵向一字排开的若干个平台单体1,以及在相邻两个平台单体1之间各设置若干个连接件2;
平台单体1顶面横向两侧分别设置为存放区1-a和加工区1-b,且存放区1-a与加工区1-b相接;加工区1-b内设有轴线方向均沿平台单体1横向方向的若干组滚轮1-6,提高钢筋移动效率,省时省力。
平台单体1的高度可根据现场钢筋加工机械预制,并根据需要加工钢筋的长度决定平台单体1的数量,使用时,移动平台至钢筋加工机械一侧,使钢筋加工机械的作业部位于平台加工区1-b的延伸处,将钢筋集中吊运至存放区1-a,且钢筋沿平台纵向放置,减少钢筋吊运次数,提高作业效率,然后作业人员根据钢筋加工机械的加工速度辅助将存放区1-a上的钢筋单要或多根移至加工区1-b,并沿纵向在滚轮1-6的作用下移动并靠近钢筋加工机械的作业部;平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数量平台单体1的连接,适用性强,且可进行平台单体1的轻松转移,周转性强;平台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区,可以减少钢筋吊运次数且由滚轮1-6辅助移动,作业效率高且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平台单体1设置为框架结构,重量轻、方便转移,取材方便且制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平台单体1包括相互平行、水平设置的底框1-1和顶框1-2,设置在底框1-1与顶框1-2相对应端部之间的侧支撑1-3,设置在底框1-1与顶框1-2中部之间的中部支撑1-4,以及设置在侧支撑1-3和/或中部支撑1-4上的若干个连接耳1-7;加工区1-b位于中部支撑1-4一侧,存放区1-a位于中部支撑1-4另一侧,优选的,底框1-1和顶框1-2由方钢焊接而成,侧支撑1-3、中部支撑1-4分别由垂直设置的方钢、与底框1-1和顶框1-2分别焊接作为支撑主体,此外,侧支撑1-3由角钢加强支撑,提高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滚轮1-6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在加工区1-b纵向两端的靠近顶框1-2处各设置一组,制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平台单体1还包括轴线方向沿平台单体1横向方向,均匀布置在两组滚轮1-6之间的若干个横杆1-5,对钢筋进行支撑,防止由于两组滚轮1-6之间的间距太大,使得钢筋行进前端卡在两组滚轮1-6之间,影响钢筋移动效率,优选的,平台单体1纵向两端的长度设置为1m,横杆1-5的数量设置为一个,设置在平台单体1加工区1-b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横杆1-5设置为圆柱杆,由于其侧面为凸弧曲面,可以减小与钢筋接触面,进而减小钢筋纵向移动时的摩擦力,提高转移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加工区1-b的横向尺寸大于存放区1-a的横向尺寸,可以使多个钢筋同时发生纵向移动,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中部支撑1-4与位于加工区1-b一侧的侧支撑1-3之间倾斜设有加强支撑件,防止加工区1-b顶部重量太大导致加工区1-b发生形变,影响平台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连接件设置为螺栓螺母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时,仅需将螺栓贯穿相邻两个平台单体1之间相对应的连接耳,用螺母进行紧固即可,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纵向一字排开的若干个平台单体(1),以及在相邻两个所述平台单体(1)之间各设置若干个连接件(2);
所述平台单体(1)顶面横向两侧分别设置为存放区(1-a)和加工区(1-b),且所述存放区(1-a)与所述加工区(1-b)相接;所述加工区(1-b)内设有轴线方向均沿所述平台单体(1)横向方向的若干组滚轮(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单体(1)设置为框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单体(1)包括相互平行、水平设置的底框(1-1)和顶框(1-2),设置在所述底框(1-1)与所述顶框(1-2)相对应端部之间的侧支撑(1-3),设置在所述底框(1-1)与所述顶框(1-2)中部之间的中部支撑(1-4),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支撑(1-3)和/或所述中部支撑(1-4)上的若干个连接耳(1-7);所述加工区(1-b)位于所述中部支撑(1-4)一侧,所述存放区(1-a)位于所述中部支撑(1-4)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1-6)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在所述加工区(1-b)纵向两端的靠近所述顶框(1-2)处各设置一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单体(1)还包括轴线方向沿所述平台单体(1)横向方向,均匀布置在两组所述滚轮(1-6)之间的若干个横杆(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5)设置为圆柱杆。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区(1-b)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存放区(1-a)的横向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撑(1-4)与位于所述加工区(1-b)一侧的所述侧支撑(1-3)之间倾斜设有加强支撑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周转钢筋加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螺栓螺母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