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57



1.本发明涉及疏浚淤泥技术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搅拌斗制备护坡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周围河道中,污水中固含物和垃圾大量沉积不仅导致河道淤泥层增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小,而且河道水容量减小,使河道防洪排涝、航运功能等受到影响,河道淤泥淤积日趋严重。这不仅降低了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影响航运,而且造成河道污染、水质恶化。对于未经固化的河坡护岸,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护岸的冲刷,带走了大量的护坡泥土,从而使河道的景观遭到破坏,亲水性降低。
3.环保疏浚是一种清理河道底泥内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但是大量的疏浚底泥,基本都被运到贮泥场中作为固体废物进行堆放、填埋。这种方法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极易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如:雨雪对底泥堆的冲刷、淋滤将导致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等。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河道底泥的处置问题。如何解决底泥的二次污染,将疏浚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发底泥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与研发的起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搅拌斗将淤泥制备为护坡的方法,以解决河道疏浚底泥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
5.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为如下步骤,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然后在搅拌下加入添加剂,得到生态修复淤泥,再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包括搅拌斗体、电机、搅拌装置;所述电机安装在搅拌斗体外侧壁;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轴以及安装在转轴上的搅拌叶;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搅拌斗壁与搅拌装置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由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组成,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所述添加剂包括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
6.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搅拌系统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系统包括搅拌斗、加料装置;所述搅拌斗包括搅拌斗体、电机、搅拌装置;所述电机安装在搅拌斗体外侧壁;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轴以及安装在转轴上的搅拌叶;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搅拌斗壁与搅拌装置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由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组成,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所述加料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料桶、送料管、出料喷头;储料桶内装有送料气泵;所述出料喷头安装在搅拌斗体侧壁上;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然后在搅拌下加入位于储料桶内的添加剂,得到生态修复淤泥,再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所述添加剂包括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
7.本发明中,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
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等都为常规操作,比如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与现有挖掘机挖淤泥近似,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与现有搅拌桶内的淤泥混合物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近似,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与现有淤泥混合物在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近似,都为常规自然养护。本发明的创造性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搅拌斗,集污泥挖掘、混合为一体,这是现有技术未见的技术方案,另外,将生物质灰渣与现有固化剂、发泡剂一起加入淤泥中,形成淤泥混合物,无需其他试剂的添加,尤其无需化学物质或者化学改性,制备的护坡强度好、水交换能力强,且制备生长非常好,完全满足河道护坡的实际应用。
8.本发明中,搅拌斗体用于挖取和装载河道疏浚底泥,常规安装在工程车上,比如安装在挖掘机大臂上,替代现有挖掘机的挖掘斗,其动力控制为现有技术;电机用于提供转动力,带动搅拌装置旋转;搅拌装置用于将粘稠的疏浚底泥和添加剂混合搅拌均匀;加料装置用于添加疏浚底泥生态修复所用的外加剂;送料气泵将粉末状添加剂吹出用于存放添加剂的储料桶,经过送料管从出料喷头加入搅拌斗体;送料管为常规塑料管,为现有产品,送料软管一端连接储料桶一端连接出料喷头,出料喷头安装在搅拌斗体上,通过加料装置将添加剂加入河道疏浚粘稠底泥中,搅拌再将疏浚底泥和添加剂的混匀物料常规倒入并平铺至河道两侧支护模板中,形成生态护岸,养护完成生态修复;出料喷头为装有电磁流量计的旋转喷头,避免送料死角,且对出料进行准确计量,为现有产品;本发明采用一个出料喷头添加添加剂,在搅拌装置的配合下,可以实现搅拌均匀的效果,从而得到性能均衡的护岸,现有技术认为需要采用不同位置多个出料喷头才可以实现外加剂与淤泥混合均匀的效果,比如出料喷头成排等距的位于搅拌头的前方,均匀添加外加剂的同时进行搅拌,但是这样会提高设备制备难度以及成本,毕竟装有电磁流量计的旋转喷头很贵,为本发明仅次于电机的贵重部件,更重要的是装有电磁流量计的旋转喷头为多个的话会影响搅拌后的复合淤泥倒入模板,这可以理解;优选送料管由两段组成,连接储料桶的一段的内径为连接出料喷头的一段的内径的1.5~2.5倍,可以增加出料冲击力,提高混合精度;储料桶侧壁可设有加热装置,优选加热装置为柔性加热器,可提高添加剂的活力;进一步优选的,送料管为软管,可以在软管外侧壁设有加强线,提高软管强度;储料桶可以安装在现有工程车上,比如挖掘机的大臂上,提高操作灵活度,且不影响搅拌斗的工作。
9.本发明中,具体的设备部件都是现有的,根据场地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搅拌斗可以安装在移动车(挖掘机)上使用,其控制属于现有技术;搅拌斗、送料装置、搅拌装置的动力来源以及控制为常规技术,比如通过工程车提供电力来源。
10.本发明中,搅拌斗体为上大下小结构,即搅拌斗体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比如搅拌斗体上表面面积为下表面面积的1.5~5倍,大开口利于污泥挖掘与倒平;优选的,搅拌斗体底部装有转轴,该转轴可从动且与搅拌装置的转轴平行,具体安装位置没有限定,不影响搅拌叶即可,上大下小的结构使得搅拌斗下部存在搅拌力度弱的问题,转轴的存在使得搅拌叶搅拌时,带动的淤泥会传力到转轴从而使得转轴从动,可提高淤泥与添加剂的混匀效果,限定转轴为一根,如多了或者再加装叶片之类,则会增加对淤泥的转动阻力,反而不利于转轴从动,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混合淤泥的倒出平铺。
11.本发明中,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可以提高混合效果,淤泥较为粘稠,如果搅拌叶长度一致,会存在搅拌不到位的情况,长短间隔可以缓解;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是指长搅拌叶两侧为短搅拌叶,短叶片两侧为长叶片;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的相对长度没有特
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比如长搅拌叶的长度为短搅拌叶长度的2~5倍。
12.本发明中,搅拌叶没有特别限定,比如表面不设计凹槽凸起结构,也不开孔;现有技术为了提高搅拌效果,会设计粗糙表面,本发明通过搅拌设计结合加料装置可以使得淤泥与添加剂混合均匀,对于淤泥修复再生,搅拌均匀的同时避免残留。
13.本发明中,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或者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系统还包括加热灯,加热灯可以安装在现有工程车上,比如挖掘机的大臂上,灯面朝着搅拌斗,天气寒冷时,可提供热量,增加淤泥与添加剂的搅拌效果,且加热灯避免了现有加热棒、加热布对搅拌、倒泥的影响或者受到搅拌的影响。
14.本发明中,搅拌斗体的一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进一步的,安装孔内穿有安装轴,可以将搅拌斗安装在现有工程车上,比如挖掘机的大臂上,可控制搅拌斗挖淤泥,再加入添加剂搅拌,从而实现挖泥、搅拌混料、倒泥平铺一体化,彻底解决现有淤泥再生利用需要额外搅拌机、多个运输车配合的问题,且实际使用证实,本发明搅拌混合效果非常好。
15.现有技术公开的带有搅拌的挖掘斗都是针对土块、石块,主要技术效果是破碎,这与本发明不同,淤泥再生使用的核心在于淤泥与添加剂的混合,再好的配方,如果混合不均匀一样导致固化后的护岸性能不佳;鉴于此,本发明首次公开了挖泥、搅拌混料、倒泥平铺一体化的搅拌斗,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不仅使得淤泥与添加剂混合均匀,还避免了淤泥残留,搅拌后的淤泥复合体系中淤泥与添加剂混合均匀,固化后的护岸性能好,取得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16.本发明中,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组成添加剂,为粉体结构,可以人工加入,也可以存储在储料桶,在气泵作用下,由送料管、出料喷头加入到搅拌斗体内,与淤泥混合。淤泥、添加剂的重量比为100∶(15~25);添加剂中,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的重量比为1∶(1~2)∶(7~8);多孔填料为生物质灰渣,其制备方法为,将生物质燃烧后的灰渣湿磨后干燥,得到多孔填料。生物质灰渣为现有废弃物,为纯生物质比如秸秆、树木、稻壳、甘蔗渣等燃烧剩下的灰,属于草木灰系列,含有大量的硅酸盐、钙、钾、铁、镁等化合物。目前灰渣被生物质发电厂视为固体废弃物,对电厂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主要处理方法有:堆放或用于筑路、填埋等初级处理,但这样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任何经济效益,还占用土地资源和产生环境污染;用于改善酸性土壤的活性或修复土壤结构,但灰渣中的营养元素水溶性不高,灰渣直接施用于土壤,则其中的养分利用率不高。现有技术采用化学改性以提高灰渣成份的水溶性,利于调理土壤养分平衡,另外,为了提高灰渣的分散性,现有技术也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在一些场合化学改性可以适用,但是对于以绿色发展为目的的河岸改造,化学方法不合适,除了增加制备难度外,对河岸生态起到污染的作用。本发明将电厂纯生物质燃烧的草木灰经过带水球磨,通过物理方法,得到多孔填料,全程不适用化学改性或者化学试剂,得到的多孔填料提高了淤泥护坡的强度、水交换能力,而且营养元素丰富,可以提高土壤ph及营养成分的浓度,从而结合淤泥,使得护坡上的植被无需人工养护,能够自然生长,且长势良好。
17.目前我国城市的卫生填埋场已基本禁止疏浚底泥进场,底泥的最终处置途径通常为农用填埋,制备建材等。简单填埋不仅会有运输上的问题,还会诱发土地污染和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底泥制备建材多数需要在高温或煅烧条件下完成,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并且可能
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发生迁移和转变,引起二次污染,甚至产生二噁英等致癌物。本发明提供的系统用于水淤泥生态修复免烧结技术避免了上述问题,通过添加外加添加剂,既稳定了污染物,又使底泥具有了一定的强度,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仅能用于实验室制备,不利于施工操作的缺陷;尤其是通过搅拌与加料的配合,无需多个加料喷头,也无需复杂的搅拌叶,即可得到搅拌匀的淤泥,得到的护岸性能好。
1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搅拌斗,以河道底部为原料,通过将疏浚河道等所产生的底泥中加入外加剂等,将其进行固化稳定化生态修复,改变其物理性质且减少其中污染物的迁移,疏浚底泥用于河道边坡护岸等自身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施工系统,解决河道内源污染的同时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实施例一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三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四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系统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五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结构示意图;其中,搅拌斗体1、电机2、转轴3、长搅拌叶4、短搅拌叶5、转轴6、储料桶7、送料管8、出料喷头9、送料气泵10、连接储料桶的一段11、连接出料喷头的一段12、安装孔13、安装轴14。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搅拌斗的结构、原理、使用步骤、技术效果作具体阐述;搅拌斗带有常规的斗齿与挡板,与现有挖掘机斗近似,为了简洁,附图没有标出;搅拌斗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制,这些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本发明具体部件以及固化剂、发泡剂、生物质灰渣都为市售产品,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测试方法为常规技术,比如具体球磨为常规球磨方法。
21.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用搅拌斗,包括搅拌斗体1、电机2、搅拌装置;电机安装在搅拌斗体外侧壁;搅拌装置包括转轴3以及安装在转轴上的搅拌叶;电机的转轴穿过搅拌斗壁与搅拌装置的转轴连接;搅拌叶由长搅拌叶4与短搅拌叶5组成,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长搅拌叶的长度为短搅拌叶长度的3倍;搅拌斗体上表面面积大于下表面面积,即上大下小结构;所有长搅拌叶一样,所有短搅拌叶一样。相对于液压马达带动传动杆的结构,本发明采用电机带动搅拌叶转动更为便利,且结构件少,不易损耗。
22.实施例二参见附图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搅拌斗体底部装有一根转轴6,距离搅拌斗体底面10厘米,其余与实施例一一样,转轴可从动,提高混合效果。
23.实施例三参见附图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加料装置,其余与实施例一一样;加料装置
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料桶7、送料管8、出料喷头9,储料桶内装有送料气泵10,出料喷头安装在搅拌斗体侧壁上,为一个,出料喷头为装有电磁流量计的旋转喷头(常规粉体喷头),避免送料死角,且对出料进行准确计量,为现有产品;送料管由两段组成,连接储料桶的一段11的内径为连接出料喷头的一段12的内径的2倍,可以增加出料冲击力,提高混合精度。
24.实施例四参见附图4,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加料装置,其余与实施例二一样;加料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料桶、送料管、出料喷头,储料桶内装有送料气泵,出料喷头安装在搅拌斗体侧壁上,为一个,出料喷头为装有电磁流量计的旋转喷头,避免送料死角,且对出料进行准确计量,为现有产品;送料管由两段组成,连接储料桶的一段的内径为连接出料喷头的一段的内径的2倍,可以增加出料冲击力,提高混合精度。
25.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搅拌斗体的一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13,安装孔内穿有安装轴14,其余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一样,参见附图5,以实施例一为例;通过转轴可以将搅拌斗安装在现有挖掘机的大臂上,可控制搅拌斗挖淤泥,进而加入添加剂搅拌,从而实现挖泥、搅拌混料、倒泥平铺一体化,彻底解决现有淤泥再生利用需要额外搅拌机、多个运输车配合的问题,且实际使用证实,本发明搅拌混合效果非常好。
26.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增加加热灯,其余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一样;灯面朝着搅拌斗,天气寒冷时,可提供热量,增加淤泥与添加剂的搅拌效果,且加热灯避免了现有加热棒、加热布对搅拌、倒泥的影响或者受到搅拌的影响。
27.对比例一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设计五个出料喷头,均匀安装在搅拌斗体上,其余与实施例三一样。
28.对比例二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将短搅拌叶替换为长搅拌叶,即全部采用长搅拌叶,其余与实施例三一样。
29.实施例七将电厂送来的纯生物质灰渣(为秸秆与稻壳的燃烧灰)加入球磨机中(球料比2∶1,wt),再加入灰渣重量30%的水,300rpm球磨2小时,然后球料分离,再将球磨料放入玻璃盘中,晴天室外自然干燥(手摸不湿),得到球磨生物质灰渣,作为多孔填料。
30.将上述多孔填料与固化剂(bs

300dl)、发泡剂(bs

403ha)混合,得到添加剂,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的重量比为1∶1.5∶7.5。
31.实际使用时,将搅拌斗替换现有挖掘机的挖斗,动力连接也为常规技术。在施工段河道内水体排干后,首先利用挖掘机控制搅拌斗挖淤泥,根据淤泥密度以及搅拌斗大小可算出淤泥质量,从而可得到添加剂的添加量,淤泥、添加剂的重量比为100∶20;电机启动,转轴带着搅拌叶转动搅拌淤泥,打开送料气泵,存储在储料桶内的添加剂(固化剂、发泡剂、多孔填料)被吹入送料管,再从出料喷头喷洒淤泥,同时计量,加料完毕后关闭送料气泵;继续搅拌30分钟,然后关闭电机,倒出混合的淤泥,直接覆盖平铺于河道坡面上(带有常规模板),常规养护7天形成生态护坡,使河道两岸坡面能有较高的抗滑移性和植生性。
32.可以在储料桶外侧壁设计加热布,提高添加剂的活性;还可以选择送料管为软管,可以在软管外侧壁设有加强线,提高软管强度;可以在储料桶内设有浮漂感应探针装置,储料桶上安装有与浮漂感应探针装置相电性连接的警示灯,从而当添加剂下降至警戒量时,通过警示灯可以发出提醒,避免搅拌时临时加料,具体浮漂感应探针装置、警示灯为常规产品;可以在搅拌叶端部设计弯折结构,提高混匀效果。也可人工根据计算量向搅拌斗体内加入添加剂。
33.根据常规测试方法(比如jb/t25993

2010等),实施例、对比例分别制备的护坡(自然养护7天)性能为:对比例三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多孔填料为电厂送来的纯生物质灰渣(为秸秆与稻壳的燃烧灰),即未经过球磨;对比例四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球磨生物灰渣时将水替换为等重量无水乙醇;对比例五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不加入多孔填料。
34.以上施工流程后,在生态修复并固化稳定化后的结构护岸体上栽种植物等,以利于恢复河道施工后的生态系统。实际工程发现,种植两个月后,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护坡制备生长好,无枯萎现象,一季度后依然生长好无枯萎,且护坡无变形、塌陷,后续在植物的加持下,结构更加稳定;之前制备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在生态护坡在种植(一样体系的植被)两个月后,出现枯萎现象。对比之下,本发明全部利用废物(淤泥、生物质灰渣,少量发泡剂、固化剂可忽略),制备的护坡力学强度符合实际应用,具有优异的水交互能力,且利于植物生长,无需人工对制备进行养护,解决了现有混凝土生态护坡采用水泥、骨料等大量新物料而非废弃物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了现有混凝土护坡不利于制备生长,前期一两个月植物生长还行但是后续需要人工养护否则逐步枯萎的问题。另外,在实验室进行植物生长过程研究中还发现,无水乙醇球磨(对比例四)制备的海绵土种植草后,1个月出现枯萎,而实施例三制备的海绵土种植草(密度近似)后,2个月未出现枯萎。
35.本发明涉及的部件、原料都为现有产品,具体安装、控制以及使用也是现有常识,本发明的创造性在于将现有部件巧妙合理的结合构成现有技术没有公开的集挖泥、搅拌混料、倒料为一体的搅拌斗及搅拌系统,为现有淤泥修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解决了现有原位固化淤泥存在的需要多个设备,尤其是搅拌不均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装置用于疏浚底泥
基生态护岸工艺,以河道疏浚底泥为原料,通过往疏浚河道等所产生的底泥中加入生态修复外加剂等,将其进行原位生态修复,加强其物理性质同时减少其中污染物的迁移和净化水质,稳固护岸结构体,保持坡面水土;应用于河道两岸整体护岸的建设中,保护了环境同时创造了经济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特征:
1.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然后在搅拌下加入添加剂,得到生态修复淤泥,再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所述搅拌斗包括搅拌斗体、电机、搅拌装置;所述电机安装在搅拌斗体外侧壁;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轴以及安装在转轴上的搅拌叶;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搅拌斗壁与搅拌装置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由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组成,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所述添加剂包括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斗体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所述搅拌斗体底部装有转轴;所述搅拌斗体的一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穿有安装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淤泥、添加剂的重量比为100∶(15~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填料为生物质灰渣。5.利用搅拌系统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系统包括搅拌斗、加料装置;所述搅拌斗包括搅拌斗体、电机、搅拌装置;所述电机安装在搅拌斗体外侧壁;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轴以及安装在转轴上的搅拌叶;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搅拌斗壁与搅拌装置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由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组成,长搅拌叶与短搅拌叶相邻;所述加料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料桶、送料管、出料喷头;储料桶内装有送料气泵;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然后在搅拌下加入位于储料桶内的添加剂,得到生态修复淤泥,再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所述添加剂包括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利用搅拌系统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斗体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所述搅拌斗体底部装有转轴;所述出料喷头安装在搅拌斗体侧壁上;所述送料管由两段组成,连接储料桶的一段的内径为连接出料喷头的一段的内径的1.5~2.5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利用搅拌系统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剂中,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的重量比为1∶(1~2)∶(7~8);多孔填料为生物质灰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利用搅拌系统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生物质燃烧后的灰渣湿磨后干燥,得到多孔填料。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河道淤泥生态修护坡。10.权利要求1所述搅拌斗在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一种利用搅拌斗制备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的方法,首先利用搅拌斗挖掘淤泥,然后在搅拌下加入添加剂,得到生态修复淤泥,再将生态修复淤泥倒入河道护坡模板中,养护后得到河道淤泥生态修复护坡;本发明通过自动加料装置将疏浚底泥修复外加剂加入河道疏浚粘稠底泥中,将疏浚底泥和生态修复外加剂的混匀物料推送并平铺至河道两侧支护模板中,形成生态护岸,养护完成生态修复;通过加入固化剂、发泡剂以及多孔填料等将疏浚底泥进行生态修复及固化稳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董家晏 孙即梁 祖克雲 季福志 田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堡森(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4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2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