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10  14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2.车辆散热器框架主要由散热器下横梁、左前照灯安装板、散热器上横梁和右前照灯安装板构成。其中,车辆散热器下横梁是散热器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为散热器油冷器及前防撞梁、发动机罩锁安装支架和抓具等提供安装点,并可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及车辆安全防撞性能。但是,由于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散热器下横梁的碰撞吸能性能较差,安全性能较低,导致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其可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性能。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中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一腔体,并于所述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分别与对应端的车辆前照灯安装件连接而围构形成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的两端分别敞口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横梁本体呈倒置的几字形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横梁本体为左右对称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横梁本体包括外板,以及与所述外板相连接的内板,所述第一腔体由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围构形成,且所述内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外板的外侧,并具有向背离所述外板一侧的弯折,各所述连接部分别由所述内板呈弯折状的端部构成。
10.进一步的,所述内板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内板和右内板,以及连接所述左内板和所述右内板的中间板。
11.进一步的,所述外板形成有向车辆前部凹入的凹槽,所述内板的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凹槽内。
12.进一步的,于所述外板上设有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部。
13.进一步的,所述外板上设有油冷器支架安装部。
14.进一步的,所述外板上设有发动机罩锁支架安装部。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通过在横梁本体上设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第一腔体,以及于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第一腔体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腔体,能够提高力于横梁本体上的传递效果,从而可使得该横梁本体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性能。
17.另外,将第一腔体的两端分别敞口设置,可进一步提高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
碰撞吸能性。横梁本体呈倒置的几字形结构,可使该横梁本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通过将横梁本体设为左右对称结构,成型工艺简单且易于精度控制。
18.其次,横梁本体由外板和内板构成,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而内板由对称布置的左内板和右内板以及中间板构成,可便于各连接部的加工成型。通过在外板上设置向车辆前部凹入的凹槽,并使得内板的至少部分嵌入凹槽内,能够提高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并可使横梁本体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性。
19.此外,外板上设置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部,可便于前保险杠支撑件于车辆上的安装。而设置油冷器支架安装部可为油冷器提供安装点,以便于油冷器于车辆上的安装。在外板上设置发动机罩锁支架安装部,可便于发动机罩锁于车辆上的安装。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后视图;
23.图3为图1的俯视图;
24.图4为图1的右视图;
25.图5为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与车辆前照灯安装件的连接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板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右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右内板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外板;2、右内板;3、左内板;4、中间板;5、第一腔体;6、第二腔体;
33.101、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孔;102、油冷器支架安装孔;103、抓具定位孔;104、发动机罩锁安装孔;105、凹坑;
34.301、前保险杠支架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车辆自身方位而言。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其包括横梁本体,该横梁本体中具有
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一腔体,并于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其中,各连接部分别与对应端的车辆前照灯安装件连接而围构形成第二腔体,且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39.本实施例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通过在横梁本体上设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第一腔体,以及于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第一腔体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二腔体,能够提高力于横梁本体上的传递效果,从而可使得该横梁本体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性能。
40.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本实施例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5中所示,且为便于清楚描述,以下也结合图6中示出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与左、右侧车辆前照灯安装件的装配图进行介绍。其中,车辆前照灯安装件为车辆上的现有部件,图6中仅用虚线对该部件的位置进行了简单示意,其具体结构参照现有技术即可。
41.由图1和图2中所示,为提高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该横梁本体整体被构造呈倒置的几字形结构。另外,为便于加工制造,该横梁本体设为左右对称结构,该结构成型工艺简单且易于精度控制。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本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碰撞吸能性能,由图3中所示,上述的第一腔体5于车辆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敞口设置,通过将第一腔体5的两端敞口设置,能够利于横梁本体溃缩。
42.继续参照图1至图6中所示,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横梁本体包括外板1,以及与外板1相连接的内板,上述第一腔体5即由外板1和内板围构形成,第二腔体6则围构形成于内板和各端的车辆前照灯安装件之间。另外,内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外板1的外侧,并具有向背离外板1一侧的弯折,上述各连接部分别由内板的呈弯折状的端部构成。
43.结合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散热器下横梁结构的使用效果,外板1形成有向车辆前部凹入的凹槽,内板的至少部分嵌入凹槽内。其中,外板1的结构如图7和图8中所示,且基于图8状态下所示,外板1的上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翻边,嵌入凹槽内的内板部分与凹槽的下侧壁以及该翻边焊接相连。另外,为提高外板1的结构强度,于外板1上构造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加强部,且各加强部为由外板1自身内凹形成的凹坑105。其中,该凹坑105优选设为图7中所示的长条形,当然,凹坑105除了构造为长条形,亦可视具体情况而设为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
44.本实施例,为提高使用效果,于外板1上设有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部。参照图7中所示,该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部具体包括分置于外板1两端的两组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孔101,且各组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孔101为间隔布置的两个。另外,于外板1上还设有油冷器支架安装部和发动机罩锁支架安装部。
45.其中,仍由图7中所示,油冷器支架安装部包括分置于外板1两端的两组油冷器支架安装孔102,且各组油冷器支架安装孔102相邻于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孔101设置,并均为间隔布置的两个。发动机罩锁支架安装部则位于外板1的中部,并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发动机罩锁安装孔104,并对应于各发动机罩锁安装孔104,于外板1的侧内侧固连有螺母。此外,如图7中所示,于外板1的中部还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抓具定位孔103,且该抓具定位孔103被构造成长形孔。
4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前保险杠支撑件安装孔101、油冷器支架安装孔102和发动机罩锁安装孔104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均可视具体情况而相应调整。
47.本实施例中,为便于设计实施,由图2中所示,内板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内板3和右内
板2,以及连接左内板3和右内板2的中间板4。此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下横梁结构两端部为弧形的封闭腔体,其成型深度较小,易于加工制造,且也便于控制加工精度,可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48.基于左内板3和右内板2的左右对称结构,本文以左内板3为例进行详细介绍,其具体结构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其底部以与上述凹槽的下侧壁固连,其上部形成有向上翻折的内板翻边,并通过该内板翻边与上述外板翻边相连。另外,于左内板3远离中间板4的一端构造有安装平面,并于安装平面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前保险杠支架安装孔301,并对应于前保险杠支架安装孔301,于左内板3上设有螺母。
49.本实施例的车辆散热器下横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仅便于加工制造,同时也可使其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性能,因此可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326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