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1



1.本申请涉及显示组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显示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示屏体能够达到的像素数目越来越高,显示的图像十分清晰、细腻。人们对于影音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申请发明人在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发现,目前的显示屏体形状或尺寸一般都是固定的,在显示与其形状或尺寸比例不同的画面时,会有较为明显的黑边,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组件,能够调节显示区域形状或大小,提高显示效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组件,柔性显示组件包括:柔性显示屏体和支架安装座;柔性显示屏体至少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显示;支架安装座设置于柔性显示屏体背侧;其中,柔性显示屏体在折叠状态下形成显示用的第一面板部以及折叠于第一面板部背侧的第二面板部,支架安装座在柔性显示屏体背侧的设置位置位于第一面板部背侧,且不被柔性显示屏体在折叠状态下形成的第二面板部覆盖。
5.其中,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未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弧线,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多条直线。
6.其中,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为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的外接圆。
7.其中,第一面板部的形状至少为第一方形或第二方形;其中,第一方形的长宽比和第二方形的长宽比不同;优选的,第一方形的长宽比为4:3;第二方形的长宽比为16:9。
8.其中,第一方形的轮廓与第二方形的轮廓相互交叉。
9.其中,支架安装座包括:基座和支撑杆;支撑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柔性显示屏体转动连接,以使得柔性显示屏体所在平面与基座的距离可调节。
10.其中,柔性显示屏体所在平面与基座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为:在第二面板部向第一面板部折叠过程中,为第二面板部提供避让空间。
11.其中,支撑杆的长度不短于第二面板部的宽度,并且,支撑杆的长度不长于第一面板部的长度。
12.其中,支架安装座还包括:第一球体和第一凹槽,第一球体固定于支撑杆的第一端;第一凹槽设置于基座,第一凹槽用于容置第一球体;其中第一球体能够在第一凹槽内转动。
13.其中,支架安装座还包括:第二球体和连接座;第二球体固定于支撑杆的第二端;
连接座与柔性显示屏体固定连接,连接座设置有第二凹槽,用于容置第二球体,其中第二球体能够在第二凹槽内转动。
1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的柔性显示组件包括柔性显示屏体和支架安装座,其中柔性显示屏体可折叠,并且既能够在折叠状态下显示又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从而,该柔性显示屏体的显示区域大小可以调节,以适用不同形状或不同尺寸的播放画面,提高显示效果,增加适用场景。此外,该支架安装座安装在柔性显示屏体的背侧,并且不会被折叠状态时的第二面板部覆盖。从而,柔性显示屏体折叠时不会与支架安装座产生结构干涉,用户也可以直接接触到支架安装座,便于支架安装座的安装、拆卸或维修等,该支架安装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组件未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组件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支架安装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根据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2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屏体大小无法调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组件,包括柔性显示屏体和支架安装座,其中柔性显示屏体能够折叠以调整显示区域的大小,并且该柔性显示屏体能够在折叠状态下和非折叠状态下显示,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其中,本申请公开的柔性显示屏体可用于多种现实方式,例如:oled显示、量子点显示、micro

led显示等。
25.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组件未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组件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该柔性显示组件1包括柔性显示屏体10和支架安装座20。
26.柔性显示屏体10至少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显示。柔性显示屏体10在未折叠状态下可以处于息屏显示(always

on

display,aod)模式,用于显示时间、图像或动态图像,或者在未折叠状态下处于标准播放模式。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下也可以显示图像或视频。柔性显示屏体10折叠后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形状,以适应不同显示图像或视频的尺寸。柔性显示屏体10可以在折叠状态时处于标准播放模式,在未折叠状态时处于息屏显示模式或息屏不显示模式。柔性显示屏体10可以是整个屏体均为柔性可折叠的;也可以是仅部分屏体为柔性可折叠的,即在预定位置是柔性可折叠的,而在其他位置是刚性的。
27.支架安装座20设置于柔性显示屏体10背侧。支架安装座20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体10,并且还可以用于将柔性显示屏体10固定安装在固定位置,例如墙体30或架子等。
28.如图2所示,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下形成显示用的第一面板部110以及折叠于第一面板部110背侧的第二面板部120,支架安装座20在柔性显示屏体10背侧的设置位置位于第一面板部110背侧,且不被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下形成的第二面板部120覆盖。在折叠状态下,第一面板部110用于显示画面,而第二面板部120则不显示画面。柔性显示屏体10背侧是指与柔性显示屏体10出光侧相反的一侧。在柔性显示屏体10被安装到墙体30上时,背侧可以是指柔性显示屏体10靠近墙体30的一侧。第二面板部120被折叠至第一面板部110背侧后,不会覆盖第一面板部110背侧设置支架安装座20的区域。
29.本申请的柔性显示组件1包括柔性显示屏体10和支架安装座20,其中柔性显示屏体10可折叠,并且既能够在折叠状态下显示又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从而,该柔性显示屏体10的显示区域大小可以调节,以适用不同形状或不同尺寸的播放画面,提高显示效果,增加适用场景。此外,该支架安装座20安装在柔性显示屏体10的背侧,并且不会被折叠状态时的第二面板部120覆盖。从而,柔性显示屏体10折叠时不会与支架安装座20产生结构干涉,用户也可以直接接触到支架安装座20,便于支架安装座20的安装、拆卸或维修等,该支架安装座20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0.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和未折叠状态可以为相同或不同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和未折叠状态为不同的形状,具体请参阅图3。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体10处于未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弧线,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多条直线。如图3所示,其中实线形状为柔性显示屏体10未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虚线形状为柔性显示屏体10折叠时的显示轮廓。例如,柔性显示屏体10在未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为圆形,可以用于全屏显示钟表或壁画等,能够起到美化空间的作用。又例如,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为方形。目前的影像画面形状一般为方形,方形的柔性显示屏体10更利于显示图像时与图像的形状保持一致,减少显示图像时的黑边,提高用户的观影效果。即,该柔性显示屏体10在未折叠状态可以作为钟表或装饰壁纸,在折叠状态可以正常播放影像,具有多种用途。
32.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体10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为柔性显示屏体1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的外接圆,如图3所示。对于处于圆形内的具有固定长宽比的方形,在该方形的四个角均位于圆形的边界时,方形的面积最大。也即,在圆形为方形的外接圆时,可以使得柔性显示屏体10从圆形折叠为方形后的显示面积为最大,也即折叠至背侧的面积最小。
33.请继续参阅图3,柔性显示屏体10折叠后可以为多种不同长宽比的方形。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面板部110的形状至少为第一方形110a或第二方形110b;其中,第一方形110a的长宽比和第二方形110b的长宽比不同。柔性显示屏体10折叠后可以为具有不同长宽比的第一方形110a和第二方形110b,从而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后显示图像时,可以适应不同长宽比的图像,减少显示图像时图像周围的黑边,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观影效果。
34.可选的,第一方形110a的长宽比为4:3;第二方形110b的长宽比为16:9。目前比较常用的画面长宽比为4:3或16:9。柔性显示屏体10在折叠状态下处于4:3或16:9的尺寸可以
适用于大多数的画面。当然,柔性显示屏体10还可以根据其具体适用的场景以及具体的显示需求设置其折叠后的长宽比比例。
3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形110a的轮廓与第二方形110b的轮廓相互交叉,如图3所示。即,第一方形110a的显示区域与第二方形110b的显示区域相互交叉。柔性显示屏体10从第一方形110a转换为第二方形110b时,会有部分区域保留,有部分区域被折叠至背侧,另外还会有部分区域从背侧被展开。同理,柔性显示屏体10从第二方形110b转换为第一方形110a时亦然。
36.柔性显示屏体10背侧还设置有磁性件(未示出),用于将第二面板部120吸附固定于第一面板部110的背侧。其中,磁性件可以位于第一面板部110背侧和/或第二面板部120的背侧。磁性件还可以是电磁性材料,通电时具有磁性,断电时不具有磁性。
37.支架安装座20的具体结构参见图4。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支架安装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8.在一实施例中,支架安装座20包括:基座210和支撑杆220,支撑杆220包括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与基座210转动连接;第二端222与柔性显示屏体10转动连接,以使得柔性显示屏体10所在平面与基座210的距离可调节。支撑杆220与基座210的角度以及支撑杆220与柔性显示屏体10的角度均可以调节。从而通过调节支撑杆220与基座210的角度以及支撑杆220与柔性显示屏体10的角度,可以实现调节柔性显示屏体10所在平面与基座210的距离。例如,在基座210固定于墙体30上时,可以调节柔性显示屏体10与墙体30之间的距离,使得柔性显示屏体10能够处于不同的位置,便于用户从不同距离观看。如图4所示,柔性显示屏体10在展开状态时可以处于较为靠近基座210的位置,以减少柔性显示屏体10占用的空间。
39.支架安装座20的详细结构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支架安装座20还包括:第一球体230和第一凹槽211。其中,第一球体230固定于支撑杆220的第一端221;第一凹槽211设置于基座210,第一凹槽211用于容置第一球体230。第一球体230能够在第一凹槽211内转动。第一凹槽211可以将第一球体230固定在第一凹槽211内,并且第一球体230的直径小于第一凹槽211的直径,从而第一球体230可以在第一凹槽211内以任意的角度转动。支撑杆220的第一端221与第一球体230固定连接,第一球体230转动时可以带动支撑杆220转动,以使得支撑杆220能够相对于基座210转动。例如,支撑杆220相对于基座210的转动角度为:在与基座210平面相平行的方向,支撑杆220转动角度范围为0度到360度;在与基座210相互垂直的方向,支撑杆220转动角度范围为0到180度。
40.第一球体230与第一凹槽211之间具有较高的摩擦力,以使得支撑杆220被旋转到与基座210成一定角度后,能够保持该角度。例如,第一球体230表面和第一凹槽211表面均设置于具有较高摩擦力的材料,以使得第一球体230能够在第一凹槽211内保持其旋转位置。又或者,第一球体230表面和第一凹槽211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路。
41.在一实施例中,支架安装座20还包括:第二球体240和连接座250。其中,第二球体240固定于支撑杆220的第二端222;连接座250与柔性显示屏体10固定连接,连接座250设置有第二凹槽251,用于容置第二球体240,其中第二球体240能够在第二凹槽251内转动。连接座250与柔性显示屏体10的背侧固定连接,连接座250位于第一面板部110的背侧。第二凹槽251可以将第二球体240固定在第二凹槽251内,并且第二球体240的直径小于第二凹槽251
的直径,从而第二球体240可以在第二凹槽251内以任意的角度转动。支撑杆220的第二端222与第二球体240固定连接,第二球体240转动时可以带动支撑杆220转动,以使得支撑杆220能够相对于连接座250转动。例如,支撑杆220相对于连接座250的转动角度为:在与连接座250平面(柔性显示屏体10)相平行的方向,支撑杆220转动角度范围为0度到360度;在与连接座250相垂直的方向,支撑杆220转动角度范围为0到180度。
42.第二球体240与第二凹槽251之间具有较高的摩擦力,以使得支撑杆220被旋转到与基座210成一定角度后,能够保持该角度。例如,第二球体240表面和第二凹槽251表面均设置于具有较高摩擦力的材料,以使得第二球体240能够在第二凹槽251内保持其旋转位置。又或者,第二球体240表面和第二凹槽251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路。
43.支架安装座20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屏体10的角度或位置可调节,从而满足便于用户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看的需求。
44.柔性显示组件1的具体使用过程可以参见图5

8。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5.柔性显示屏体10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架安装座20可以是处于收缩状态,即柔性显示屏体10与基座210的距离较近,如图5所示。柔性显示屏体10在进行折叠时,可以先对柔性显示屏体10所在平面与基座210的距离进行调整,即将支架安装座20拉开,如图6

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体10所在平面与基座210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为:在第二面板部120向第一面板部110折叠过程中,为第二面板部120提供避让空间。通过调整支撑杆220相对于基座210和柔性显示屏体10的角度,调大柔性显示屏体10与基座21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柔性显示屏体10的第二面板部120在被折叠至柔性显示屏体10的背侧的过程中,不会碰到基座210或基座210连接的墙体30。在柔性显示屏体10的完成折叠后,可以再次调整柔性显示屏体10所在平面与基座210的距离,例如将柔性显示屏体10靠近基座210,以减少柔性显示组件1占用的空间,如图8所示。
46.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杆220的长度不短于第二面板部120的宽度,并且,支撑杆220的长度不长于第一面板部110的长度。支撑杆220的长度不短于第二面板部120的宽度可以使得在第二面板部120进行折叠时,支撑杆220能够支撑柔性显示屏体10与墙体30之间的距离足够第二面板部120弯折至柔性显示屏体10的背侧。支撑杆220长度不长于第一面板部110的长度,可以保证柔性显示屏体10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架安装座20可以仅位于第一面板部110,第二面板部120不会覆盖支架安装座20。
47.综上,本申请的柔性折叠组件中的柔性显示屏体的形状、尺寸可调节,以适用与不同的应用场景;柔性折叠组件中的支架安装座不会被柔性显示屏体折叠至背侧的第二面板部覆盖,便于拆卸,维修。
48.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体,至少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显示;支架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背侧;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形成显示用的第一面板部以及折叠于所述第一面板部背侧的第二面板部,所述支架安装座在所述柔性显示屏体背侧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面板部背侧,且不被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形成的所述第二面板部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未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弧线,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显示轮廓包括多条直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为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轮廓的形状的外接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部的形状至少为第一方形或第二方形;其中,所述第一方形的长宽比和所述第二方形的长宽比不同;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形的长宽比为4:3;所述第二方形的长宽比为16: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形的显示轮廓与所述第二方形的显示轮廓相互交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安装座包括:基座;支撑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屏体所在平面与所述基座的距离可调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所在平面与所述基座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为:在所述第二面板部向所述第一面板部折叠过程中,为所述第二面板部提供避让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不短于所述第二面板部的宽度,并且,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不长于所述第一面板部的长度。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安装座还包括:第一球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球体;其中所述第一球体能够在第一凹槽内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安装座还包括:第二球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连接座,与所述柔性显示屏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设置有第二凹槽,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球体,其中所述第二球体能够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柔性显示组件,柔性显示组件包括:柔性显示屏体和支架安装座;柔性显示屏体至少能够在未折叠状态下显示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显示;支架安装座设置于柔性显示屏体背侧;其中,柔性显示屏体在折叠状态下形成显示用的第一面板部以及折叠于第一面板部背侧的第二面板部,支架安装座在柔性显示屏体背侧的设置位置位于第一面板部背侧,且不被柔性显示屏体在折叠状态下形成的第二面板部覆盖。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调节显示区域形状或大小,提高显示效果。提高显示效果。提高显示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幸一 韩乐乐 王志祥 许立雄 刘金良 于振坤 党鹏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4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3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