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织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手套是手部保暖或劳动保护用品,有时也起一定的装饰作用。目前手套成了寒冷地区保温必备之物,或是医疗防菌、工业防护用品。手套按照制作方法分为缝制手套、针织手套、浸胶手套等。
3.目前,公告日为2015年09月16日,公告号为cn20463516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针织间隔织物的耐磨手套,其采用一体成型或者半机械缝制方法制成,针织间隔织物包括上表面、中间连接层和下表面,上表面为涤纶强力面料,中间连接层为聚氨酯连接层构成,下表面为涤纶弹性面料,中间连接层垂直于上表面和下表面,中间连接层将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一起,针织间隔织物不含有粘结剂。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佩戴者张开手掌或者握紧手掌时,手部与手掌贴合的适应性较差,局部的手套会施加给手部较大的压力,限制了手部的血液流通,容易加速手部疲劳,而且会降低使用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手套与手部贴合的适应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及其生产工艺。
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包括手腕部、手掌部与手指部,所述手腕部与手掌部连接在一起,所述手指部连接在所述手掌部远离所述手腕部的一端,所述手指部还包括若干个关节部与若干个指腹部,其中一个所述关节部与所述手掌部连接,其余的所述关节部两侧均设置有指腹部,相邻的所述关节部与所述指腹部互相连接,所述关节部的弹性大于指腹部的弹性。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佩戴者佩戴上手套后,手套的手腕部罩设在佩戴者的手腕处,手套的手掌部罩设在佩戴者的手掌处,手套的关节部对应罩设在佩戴者的手指关节处,手套的指腹部对应罩设在佩戴者的手指指腹处,在佩戴者张开手掌或握紧手掌时,手指关节处的变型量大于指腹处的变形量,此时关节部配合手指的关节处进行变型,降低了关节部对手指的关节处的压迫力,便于手指处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8.可选的,所述指腹部的弹性大于手掌部的弹性。
9.当佩戴者握紧手掌时,指腹处肌肉收缩的程度大于手掌处肌肉收缩的程度,使得佩戴者佩戴手套后,指腹处所受的压力大于手掌处所受的压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降低了指腹部对指腹处的压迫力,便于佩戴者握紧手掌,便于手指处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10.可选的,所述手腕部的弹性大于手掌部的弹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佩戴者佩戴上手套后,在手腕部的收紧作用下,手套不易从手上脱落;而且在佩戴者活动手腕时,降低了手腕部对腕关节的压迫力,便于手掌处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12.可选的,所述手腕部、手掌部与手指部的厚度方向上均包括内表层、中间层与外表层,所述内表层上开设有网孔,所述网孔贯穿所述内表层,所述中间层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内表层的编织密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佩戴者佩戴上手套后,手套外部的空气可从中间层和内表层上的网孔进入手套内部,进而提高了手套的透气性,减缓了佩戴者手部出汗的速率。
14.可选的,所述手掌部的所述网孔的开设密度大于所述手指部的所述网孔的开设密度。
15.由于人体手掌处流汗的概率大于手指处流汗的概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手掌部的透气性,进一步减缓佩戴者手掌部出汗的速率,同时使佩戴者的手指部不易因透气性过强而冻僵,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16.可选的,所述外表层的编织密度大于中间层的编织密度。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佩戴者在佩戴上手套后,手套外部的空气不易穿过外表层,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佩戴者的手部不易被冻僵,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1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手套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手套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制基布,通过经编机编织制作手套的基布;裁剪,根据手套的外形进行裁剪;缝合,将基布缝合成手套;在制基布过程中,使用经编机进行编织基布,基布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多个第三弹性部以及多个第四弹性部;第一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的弹性,第四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的弹性,第三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四弹性部的弹性;在裁剪的过程中,第一弹性部对应手套的手腕部,第二弹性部对应手套的手掌部,第三弹性部对应手套的关节部,第四弹性部对应手套的指腹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制作出手套后,第一弹性部制作成手套的手腕部,第二弹性部制作成手套的手掌部,第三弹性部制作成手套的关节部,第四弹性部制作成手套的指腹部,如此制作出的手套,其关节部的弹性大于指腹部的弹性,指腹部的弹性大于手掌部的弹性,手腕部的弹性也大于手掌部的弹性,佩戴者在张开手掌或握紧手掌时,降低了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便于手部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20.可选的,所述基布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包括下表层、连接层以及上表层,所述经编机包括用于编织下表层的第一梳栉、用于编织连接层的第二梳栉以及用于编织上表层第三梳栉,所述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均排布在经编机上,且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的排布方向互相平行,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在第一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在第四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大
于在第二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在第三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四弹性部处的排布密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编机经过一次编织即可使基布的宽度方向上形成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多个第三弹性部以及多个第四弹性部,并使第一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的弹性,第四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的弹性,第三弹性部的弹性大于第四弹性部的弹性;而且经编机经过一次编织即可使基布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下表层、连接层与上表层,在经过裁剪后,下表层对应手套的内表层,连接层对应手套的中间层,上表层对应手套的外表层。
22.可选的,第三梳栉的排布密度大于第二梳栉的排布密度。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编机经过一次编织即可使基布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下表层、连接层与上表层,并且使基布的上表层的编织密度大于连接层的编织密度,将基布制成手套后,手套外部的空气不易穿过外表层,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佩戴者的手部不易被冻僵,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24.可选的,所述裁剪步骤与所述缝合步骤之间包括拉伸步骤以及再定型步骤;拉伸:将裁剪好的基布进行拉伸,使基布上的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第四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裁剪好的基布符合人体手部的形状;再定型:使用蒸汽对拉伸好的基布进行加热,之后对拉伸好的基布进行冷却。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基布裁剪完毕后对基布进行拉伸,使基布上的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第四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基布的第二弹性部对应手掌处,第三弹性部对应关节处,第四弹性部对应指腹处,之后对基布进行定型,降低基布回弹的概率,之后再对手套进行缝合,提高了手套和手部的贴合程度,降低了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手腕部、手掌部、关节部以及指腹部的设置,且各部的弹性不同,佩戴者在张开手掌或握紧手掌时,降低了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便于手部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27.2.通过网孔的设置,佩戴者佩戴上手套后,手套外部的空气可从中间层和内表层上的网孔进入手套内部,进而提高了手套的透气性,减缓了佩戴者手部出汗的速率。
28.3.拉伸与再定型步骤的设置,使基布上的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第四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基布的第二弹性部对应手掌处,第三弹性部对应关节处,第四弹性部对应指腹处,之后对基布进行定型,降低基布回弹的概率,提高了手套和手部的贴合程度,降低了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进而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高弹性透气型手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
‑
a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手套生产工艺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裁剪基布时的裁剪示意图;图5是图4中b
‑
b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第四梳栉的排列示意图,目的在于体现第一梳栉、第二梳栉、第三梳栉、第四梳栉的排布方法。
30.附图标记说明:110、手腕部;120、手掌部;130、手指部;131、关节部;132、指腹部;140、内表层;141、网孔;150、中间层;160、外表层;200、基布;210、第一弹性部;220、第二弹性部;230、第三弹性部;240、第四弹性部;310、上表层;320、连接层;330、下表层;410、第一梳栉;411、第一梳栉单元;420、第二梳栉;430、第三梳栉;440、第四梳栉;441、第四梳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参照图1,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包括罩设在人体手腕处的手腕部110、罩设在人体手掌处的手掌部120与罩设在人体手指处的手指部130,手腕部110连接在手掌部120的一端。
33.参照图1,手指部130包括若干的关节部131与若干个指腹部132,套设在拇指处的手指部130包括两个关节部131与两个指腹部132,且以手掌部120
‑
关节部131
‑
指腹部132
‑
关节部131
‑
指腹部132的方式排布连接,套设在其它手指处的手指部130均包括三个关节部131与三个指腹部132,且以手掌部120
‑
关节部131
‑
指腹部132
‑
关节部131
‑
指腹部132
‑
关节部131
‑
指腹部132的方式排布连接。
34.参照图1,其中关节部131的弹性大于指腹部132的弹性,指腹部132的弹性大于手掌部120的弹性,手腕部110的弹性也大于手掌部120的弹性。如此当佩戴者张开手掌或握紧手掌时,降低了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便于手部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而且使得手套不易从佩戴者的手部脱落,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35.参照图1及图2,手腕部110、手掌部120与手指部130的厚度方向上均包括内表层140、中间层150与外表层160,内表层140、中间层150与外表层160编织在一起,其中外表层160的编织密度大于中间层150的编织密度,内表层140在自身厚度的方向上开设有网孔141,并且网孔141完全贯穿内表层140。由于中间层150的编织密度低于外表层160的编织密度,使得手套外部的空气不易穿过外表层160,在手套外部温度较低时,降低了佩戴者手指被冻僵的概率,提高了佩戴后的舒适性;而且由于网孔141的设置,佩戴者在活动手部时,手套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空气可从网孔141与中间层150处流动,降低了佩戴者手部流汗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佩戴后的舒适性。
36.参照图1及图2,由于人们的手掌相比于手指更加容易流汗,因此手掌部120网孔141开设的密度大于手指部130网孔141开设的密度。如此使手套手掌部120的透气性大于手指部130的透气性,进一步降低了佩戴者手部流汗的概率。
37.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生产上述高弹性透气型手套的生产工艺,参照图3,其包括一下步骤;s1:制基布200,通过经编机编织制作手套的基布200;s2:裁剪,根据手套的外形对基布200进行裁剪;s3:拉伸,将裁剪好的基布200进行拉伸;s4:再定型:对拉伸完毕的基布200进行定型;
s5:缝合,将基布200缝合成手套。
38.参照图4及5,为了使裁剪后的基布200能够与手套的手腕部110、手掌部120、关节部131以及指腹部132匹配,并使手套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内表层140、中间层150以及外表层160,基布200在编织时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需形成第一弹性部210、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需形成上表层310、连接层320与下表层330。
39.参照图1及图4,第一弹性部210对应手套的手腕部110,第二弹性部220对应手套的手掌部120,第三弹性部230对应手套的关节部131,第四弹性部240对应手套的指腹部132。
40.参照图2及图5,上表层310对应外表层160,连接层320对应中间层150,下表层330对应内表层140。
41.参照图4及图5,基布200在自身宽度方向上各部的具体的排列方式为:第一弹性部210
‑
第二弹性部220
‑
第三弹性部230
‑
第四弹性部240
‑
第三弹性部230
‑
第四弹性部240
‑
第三弹性部230
‑
第四弹性部240,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各部的具体排列方式为上表层310
‑
连接层320
‑
下表层330。
42.参照图4及图5,为了编织出上述具有第一弹性部210、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基布200,经编机包括用于编织下表层330的第一梳栉410与第四梳栉440、用于编织连接层320的第二梳栉420以及用于编织上表层310第三梳栉430,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第四梳栉440均排布在经编机上,且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第四梳栉440的排布方向互相平行。
43.参照图4,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第四梳栉440在第一弹性部21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弹性部220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第四梳栉440在第四弹性部24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弹性部220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第四梳栉440在第三弹性部23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四弹性部240处的排布密度。如此通过s1:制基布200的过程,经编机便可将纱线编织成基布200,并使基布200上形成第一弹性部210、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与第四弹性部240。
44.参照图5及图6,为了使内表层140上形成网孔141,第一梳栉410上不完全穿设有纱线,第四梳栉440上也不完全穿设有纱线。第一梳栉410包括多个第一梳栉单元411,在穿设纱线时可使每x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上便有一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不穿设纱线;第四梳栉440包括多个第四梳栉单元441,在穿设纱线时也使每x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上便有一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不穿设纱线,且不穿设纱线的第一梳栉单元411与不穿设纱线的第四梳栉单元441呈交错设置,如此第一梳栉410与第四梳栉440在编织基布200时便可直接形成网孔141。
45.参照图5及图6,为了使第二弹性部220上网孔141的密度大于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上网孔141的密度,使位于第二弹性部220上方不穿设有纱线的第一梳栉单元411较少,而位于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上方不穿设纱线的第一梳栉单元411角度。例如在第二弹性部220上方,每隔三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便有一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不穿设纱线,在第三弹性部230与第四弹性部240上方,每隔五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便有一个第一梳栉单元411不穿设纱线。
46.参照图5及图6,为了使中间层150的编织密度稀疏于外表层160的编织密度,第二
梳栉420的排布密度小于第三梳栉430的排布密度。
47.参照图4,在裁剪基布200时,先裁剪出手套的基本轮廓,之后对裁剪好的基布200进行拉伸,使裁剪后的第三弹性部230与关节部131一一对应,使裁剪后的第四弹性部240与指腹部132一一对应。并且在拉伸基布200时,以第二弹性部220为基准,可使拉伸后的基布200的第三弹性部230与第四弹性部240与人体的关节处和指腹部132更加吻合,在制成手套后,提高了佩戴者佩戴手套时的舒适度。
48.在再定型步骤中,使用蒸汽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加热,之后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冷却,如此使得基布200不易发生回弹,提高了佩戴者佩戴手套时的舒适度,而且在盥洗手套时使手套不易产生缩水现象。
49.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及其生产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在制作手套时采用以下步骤:s1:制基布200,通过经编机编织制作手套的基布200,使基布200形成第一弹性部210、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与第四弹性部240,并形成上表层310、连接层320以及下表层330,并使下表层330形成网孔141;s2:裁剪,根据手套的外形进行裁剪,使基布200形成手套的大致轮廓;s3:拉伸:将裁剪好的基布200进行拉伸,使基布200上的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裁剪好的基布200符合人体手部的形状;s4:再定型:使用蒸汽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加热,之后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冷却;s5:缝合,将裁剪好的基布200缝合成手套。
50.经过上述方法制成的手套,使基布200的第一弹性部210形成手套的手腕部110,基布200的第二弹性部220形成手套的手掌部120,基布200的第三弹性部230形成手套的关节部131,基布200的第四弹性部240形成手套的指腹部132。如此佩戴者在佩戴手套时,能够降低手套对手部的压迫力,便于手部的血液流通;而且能够减缓手部疲劳的速度,而且使得手套不易从佩戴者的手部脱落,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51.并且经过上述方法制成的手套,使基布200的上表层310形成手套的外表层160,使基布200的连接层320形成手套的中间层150,使基布200的下表层330形成手套的内表层140。如此佩戴者在佩戴手套时,手套外部的空气不易穿过外表层160,在手套外部温度较低时,降低了佩戴者手指被冻僵的概率,提高了佩戴后的舒适性。而且由于网孔141的设置,佩戴者在活动手部时,手套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空气可从网孔141与中间层150处流动,降低了佩戴者手部流汗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佩戴后的舒适性。
52.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包括手腕部(110)、手掌部(120)与手指部(130),所述手腕部(110)与手掌部(120)连接在一起,所述手指部(130)连接在所述手掌部(120)远离所述手腕部(110)的一端,所述手指部(130)还包括若干个关节部(131)与若干个指腹部(132),其中一个所述关节部(131)与所述手掌部(120)连接,其余的所述关节部(131)两侧均设置有指腹部(132),相邻的所述关节部(131)与所述指腹部(132)互相连接,所述关节部(131)的弹性大于指腹部(132)的弹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指腹部(132)的弹性大于手掌部(120)的弹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腕部(110)的弹性大于手掌部(120)的弹性。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腕部(110)、手掌部(120)与手指部(130)的厚度方向上均包括内表层(140)、中间层(150)与外表层(160),所述内表层(140)上开设有网孔(141),所述网孔(141)贯穿所述内表层(140),所述中间层(150)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内表层(140)的编织密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掌部(120)的所述网孔(141)的开设密度大于所述手指部(130)的所述网孔(141)的开设密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层(160)的编织密度大于中间层(150)的编织密度。7.一种制作如权利要求1
‑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弹性透气型手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制基布(200),通过经编机编织制作手套的基布(200);裁剪,根据手套的外形进行裁剪;缝合,将基布(200)缝合成手套;在制基布(200)过程中,基布(200)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形成第一弹性部(210)、第二弹性部(220)、多个第三弹性部(230)以及多个第四弹性部(240);第一弹性部(210)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220)的弹性,第四弹性部(240)的弹性大于第二弹性部(220)的弹性,第三弹性部(230)的弹性大于第四弹性部(240)的弹性;在裁剪的过程中,第一弹性部(210)对应手套的手腕部(110),第二弹性部(220)对应手套的手掌部(120),第三弹性部(230)对应手套的关节部(131),第四弹性部(240)对应手套的指腹部(13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手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基布(200)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包括下表层(330)、连接层(320)以及上表层(310),所述经编机包括用于编织下表层(330)的第一梳栉(410)、用于编织连接层(320)的第二梳栉(420)以及用于编织上表层(310)第三梳栉(430),所述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均排布在经编机上,且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的排布方向互相平行,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在第一弹性部(21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弹性部(220)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在第四弹性部(24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弹性部(220)处的排布密度,第一梳栉(410)、第二梳栉(420)、第三梳栉(430)在第三弹性部(230)处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四弹性部(240)处的排布
密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手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梳栉(430)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梳栉(420)的排布密度。10.根据权利要求7
‑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手套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述裁剪步骤与所述缝合步骤之间包括拉伸步骤以及再定型步骤;拉伸:将裁剪好的基布(200)进行拉伸,使基布(200)上的第二弹性部(220)、第三弹性部(230)、第四弹性部(240)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裁剪好的基布(200)符合人体手部的形状;再定型:使用蒸汽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加热,之后对拉伸好的基布(200)进行冷却。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弹性透气型手套及其生产工艺,涉及织物的技术领域,其中透气性手套包括手腕部、手掌部与手指部,手腕部与手掌部连接在一起,手指部连接在手掌部远离手腕部的一端,手指部还包括若干个关节部与若干个指腹部,其中一个关节部与手掌部连接,其余的关节部两侧均设置有指腹部,相邻的关节部与指腹部互相连接,关节部的弹性大于指腹部的弹性;生产工艺包括制基布、裁剪、缝合等步骤。本申请能够降低了关节部对手指的关节处的压迫力,便于手指处的血液流通,减缓了手部疲劳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高了使用的舒适度。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亓风华 张丙文 若晓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金丰纺织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5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