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陶瓷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3.一般的陶瓷生产方法是劳动者通过一定辅助劳动工具,按照其固定生产步骤,直接或者间接的对陶瓷进行生产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然而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通过工人搬运成型模,反复操作,相当于工人每天搬动20多吨重的货物,劳动强度很大,因此造成劳动力短缺,企业招工困难,劳动成本高的困境;目前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对于陶瓷坯的成型工序,由于人力劳作易于疲乏,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而且陶瓷生产的连续性及持续性也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陶瓷生产线,能够完成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陶瓷生产线,包括投泥单元、滚压成型单元、模具转运单元、干燥单元、坯体转运单元、烘干单元和出料洗边单元;所述投泥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模具转运单元、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坯体转运单元、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出料洗边单元沿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依序设置;所述投泥单元用于将陶瓷泥料切割并上料至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用于将切割后的陶瓷泥料滚压成型;所述模具转运单元用于将洗边后的陶瓷坯体转运至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干燥单元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干燥;所述坯体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从所述干燥单元转运至所述烘干单元;所述烘干单元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二次干燥;所述出料洗边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转运并完成洗边工作。
6.优选的,所述投泥单元包括上料装置和分切输送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机架、输送带和单向推进装置,所述单向推进装置安装于所述上料机架,所述单向推进装置的上料侧对准所述输送带的输送端;所述分切输送装置安装于所述单向推进装置的输出部分;所述分切输送装置包括切割装置、平移组件和输送机架;所述平移组件包括平移滑轨、滑动座、升降装置和夹持装置,所述平移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升降装置安装于所述滑动座,所述夹持装置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的工作端;所述切割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切割装置位于所述平移组件和所述单向推进装置之间。
7.优选的,所述模具转运单元包括模具机架、旋转机构、抓取组件和光电检测装置;所述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模具机架上方,所述抓取组件包括旋转座和夹持装置,所述旋转座的中心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的转轴,所述旋转座水平设置,两个所述夹持装置相对
安装于所述旋转座的两端;所述夹持装置的夹持范围内均安装有光电检测装置。
8.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座升降装置和夹持气缸;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夹持气缸水平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夹持气缸朝升降装置两侧的方向开合;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气缸和升降安装板;所述升降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升降气缸的工作端穿过所述旋转座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安装板;所述光电检测装置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支架的两端以相对的方式分别安装光电检测装置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的照射方向经过所述夹持气缸的夹持空间的中心线。
9.优选的,所述干燥单元包括干燥机架、上干燥室、下回板室和升降转移装置,所述干燥机架的上部安装有首尾呈直通状的上干燥室、所述干燥机架的下部分是首尾呈直通状的下回板室,所述干燥机架的首端和尾端分别安装有升降转移装置;所述上干燥室的底部为上轮面输送台,所述升降转移装置的上表面设有收料皮带,所述升降转移装置朝向上轮面输送台的一端安装有推动端,上轮面输送台和下回板室底面的输送皮带布满工装板,升降转移装置的推动端推动工装板平移,升降转移装置带动工装板自上干燥室转和下回板室转换位置。
10.优选的,所述下回板室包括输送空间和二次烘干空间,所述二次烘干空间衔接于所述输送空间和干燥机架首端位置;所述输送空间的底部为输送皮带,所述二次烘干空间的底部为下轮面输送台;所述下轮面输送台的底部安装有回拉气缸,所述回拉气缸的拉动端安装有弹性回钩件,所述弹性回钩件自然状态下由前向后翻转90度,呈竖向状态;所述弹性回钩件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回拉气缸的工作端,所述弹性回钩件的翻转行程由首端方向向后90
°
,所述弹性回钩件的上端安装有滑轮;还包括风管结构,所述风管结构包括主风管结构、副风管结构和空气加热装置;所述空气加热装置的出管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所述主风管结构安装于所述上干燥室,所述副风管结构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所述副风管结构安装于所述二次烘干空间,所述主风管结构和副风管结构均开设有密集的出风孔;所述上干燥室和所述二次烘干空间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空气加热装置的进风管;所述升降转移装置包括升降座、皮带输送装置和推动装置;所述升降座靠近干燥机架的端部滑动安装于所述干燥机架设置的升降导轨,所述干燥机架安装有与升降座装配的皮带升降装置;所述皮带输送装置为两条皮带输送机,两条所述皮带输送机的输送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干燥机架,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之间安装有所述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的上表面低于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的上输送面,所述推动装置将工装板从升降转移装置中推出到上干燥室;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滑动座、滑动板和气缸,所述滑动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座,所述滑动板与所述滑动座构成滑动装配,所述气缸固定安装与所述滑动座,所述气缸的工作端安装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远离升降座出口的一端设有向上翻起的推动着力片。
11.优选的,所述烘干单元包括烘干机架、推板系统、输送平台、收板系统和烘干系统;所述输送平台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输送平台沿所述烘干机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推板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一端,所述推板系统用于将摆放陶瓷坯体的底板推送至各所述输送平台;所述收板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另一端,所述收板系统用于将完成转运陶瓷坯体的空底板进行回收;所述烘干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侧边,所述烘干系统用于对每个所述输送平台的陶瓷坯体进行烘干。
12.优选的,所述烘干系统包括烘干风机、出风管、烘干风管、烘干通道和回风管;所述烘干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烘干风管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烘干风管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输送平台的上方,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各个所述烘干风管连通,所述烘干通道由所述输送平台和对应的所述烘干风管配合形成,所述回风管的一端与各个所述烘干通道连通,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烘干风机的回风端连通;所述烘干风管的下表面分布有若干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出风管和所述烘干风管之间设置有活动插板;所述推板系统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和推板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单元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推板单元沿所述烘干机架的高度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推板单元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推板单元用于将载板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上;所述推板单元包括推板机架、推板组件和辅助组件;所述推板机架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机架连接;所述推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板机架,所述推板组件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的一侧推动,所述辅助组件用于辅助所述推板组件,将底板完全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所述推板组件包括推板气缸和推板座;所述推板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座连接,所述推板座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的一侧推动。
13.优选的,所述出料洗边单元包括洗边机架、翻转单元、洗边单元、输送单元和转运单元;所述翻转单元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一侧,所述翻转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倒扣摆放翻转至正立摆放;所述转运单元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上部,所述转运单元沿所述洗边机架的长度设置;所述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翻转单元转运至所述洗边单元的进料端,所述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洗边单元的出料端转运至所述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设置在所述翻转单元与所述洗边单元之间,所述输送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输送至下一工序。
14.优选的,所述翻转单元包括翻转电机、翻转轴和多个翻转吸取臂,所述翻转电机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所述翻转轴与所述翻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间隔设置在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吸取臂绕所述翻转轴的周向转动;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交错分布在所述翻转轴,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翻转吸取臂包括负压管件和负压吸盘,所述负压管件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盘连通,所述负压管件的另一端与外部负压气源连通,所述负压吸盘的上端为皮碗结构;所述转运单元包括转运电机、皮带组件、转运架、转运导向组件和转运吸取臂;所述转运电机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所述皮带组件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上部,所述转运电机与所述皮带组件连接;所述皮带组件与所述转运架连接,所述转运架通过所述转运导向组件与所述洗边机架滑动连接;所述转运吸取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运架。
15.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投泥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模具转运单元、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坯体转运单元、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出料洗边单元配合完成陶瓷坯体的加工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陶瓷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6.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投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5是本发明模具转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发明干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7是本发明干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8是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9是本发明风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本发明干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7.图11本发明烘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本发明烘干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3是本发明推板单元的部分立体图;
30.图14是本发明出料洗边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5是本发明出料洗边单元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2.其中:投泥单元1、上料装置1
‑
100、上料机架1
‑
110、输送带1
‑
120、单向推进装置1
‑
130、分切输送装置1
‑
200、切割装置1
‑
210、按压装置1
‑
211、钢丝绳切割装置1
‑
212、平移组件1
‑
220、升降装置1
‑
222、夹持装置1
‑
223、输送机架1
‑
230;滚压成型单元2;模具转运单元3、模具机架3
‑
100、旋转机构3
‑
200、抓取组件3
‑
300、旋转座3
‑
310、夹持装置3
‑
320、夹持气缸3
‑
321、光电检测装置3
‑
400、夹持座升降装置3
‑
500;干燥单元4、干燥机架4
‑
100、上干燥室4
‑
200、上轮面输送台4
‑
210、回拉气缸4
‑
220、弹性回钩件4
‑
230、下轮面输送台4
‑
240、下回板室4
‑
300、输送皮带4
‑
310、输送空间4
‑
320、二次烘干空间4
‑
330、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升降座4
‑
410、皮带输送装置4
‑
420、推动装置4
‑
430、滑动座4
‑
431、滑动板4
‑
432、风管结构4
‑
500、主风管结构4
‑
510、副风管结构4
‑
520、空气加热装置4
‑
530;坯体转运单元5;烘干单元6、烘干机架6
‑
100;推板系统6
‑
200、第一升降单元6
‑
210、推板单元6
‑
220、推板机架6
‑
221、推板组件6
‑
222、推板气缸6
‑
222a、推板座6
‑
222b、辅助组件6
‑
223、推板电机6
‑
223a;输送平台6
‑
300;收板系统6
‑
400、第二升降单元6
‑
410、收板单元6
‑
420;烘干系统6
‑
500、烘干风机6
‑
510、出风管6
‑
520、烘干风管6
‑
530、回风管6
‑
540;出料洗边单元7、洗边机架7
‑
100、翻转单元7
‑
200、翻转电机7
‑
210、翻转轴7
‑
220、翻转吸取臂7
‑
230、洗边单元7
‑
300、输送单元7
‑
400、转运单元7
‑
500、转运电机7
‑
510、皮带组件7
‑
520、转运架7
‑
530、转运导向组件7
‑
540、转运吸取臂7
‑
550、调节支撑脚7
‑
600。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5.参阅图1至图15所示,一种陶瓷生产线,包括投泥单元1、滚压成型单元2、模具转运单元3、干燥单元4、坯体转运单元5、烘干单元6和出料洗边单元7;所述投泥单元1、所述滚压成型单元2、所述模具转运单元3、所述干燥单元4、所述坯体转运单元5、所述烘干单元6和所
述出料洗边单元7沿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依序设置;所述投泥单元1用于将陶瓷泥料切割并上料至所述滚压成型单元2;所述滚压成型单元2用于将切割后的陶瓷泥料滚压成型;所述模具转运单元3用于将洗边后的陶瓷坯体转运至所述干燥单元4;所述干燥单元4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干燥;所述坯体转运单元5用于将陶瓷坯体从所述干燥单元4转运至所述烘干单元7;所述烘干单元7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二次干燥;所述出料洗边单元7用于将陶瓷坯体转运并完成洗边工作。
36.采用这种结构,通过投泥单元1、所述滚压成型单元2、所述模具转运单元3、所述干燥单元4、所述坯体转运单元5、所述烘干单元6和所述出料洗边单元7配合完成陶瓷坯体的加工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陶瓷生产效率。滚压成型单元2和坯体转运单元5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37.所述投泥单元1包括上料装置1
‑
100和分切输送装置1
‑
200;所述上料装置1
‑
100包括上料机架1
‑
110、输送带1
‑
120和单向推进装置1
‑
130,所述单向推进装置1
‑
130安装于所述上料机架1
‑
110,所述单向推进装置1
‑
130的上料侧对准所述输送带1
‑
120的输送端;所述分切输送装置1
‑
200安装于所述单向推进装置1
‑
130的输出部分;所述分切输送装置1
‑
200包括切割装置1
‑
210、平移组件1
‑
220和输送机架1
‑
230;所述平移组件1
‑
220包括平移滑轨、滑动座、升降装置1
‑
222和夹持装置1
‑
223,所述平移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升降装置1
‑
222安装于所述滑动座,所述夹持装置1
‑
223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1
‑
222的工作端;所述切割装置1
‑
210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切割装置1
‑
210位于所述平移组件1
‑
220和所述单向推进装置1
‑
130之间。
38.装置设置了输送带1
‑
120,使装置具有了物料暂存的功能,单次上料能够满足一定时长的加工,上料频率下降,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9.切割装置1
‑
210和平移组件1
‑
220的设置,使切割和物料转移功能直接衔接到上料装置1
‑
100,一体化设置使装置能直接作为功能组件衔接到生产线上。滑动座、升降装置1
‑
222和夹持装置1
‑
223都是自动化部件,设有自动化驱动和控制机构。
40.所述切割装置1
‑
210包括按压装置1
‑
211和钢丝绳切割装置1
‑
212;所述按压装置1
‑
211安装于所述平移机架,所述按压装置1
‑
211为工作端安装有圆弧内凹的升降气缸;所述钢丝绳切割装置1
‑
212固定安装于所述平移机架,所述钢丝绳切割装置1
‑
212以往复升降的方式运行。
41.按压装置1
‑
211和钢丝绳切割装置1
‑
212配合使用,使物料在被切割的时候处于姿态固定,切割应力集中的环境下,不易产生位移和形变。
42.所述夹持装置1
‑
223包括吸盘和翻转电机,所述翻转电机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1
‑
222的工作端,所述吸盘转动安装于所述夹持装置1
‑
223的工作端,所述翻转电机驱动所述吸盘做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的翻转。
43.翻转电机驱动吸盘,将切割的泥饼由竖向变为水平,最后放入模具中。
44.所述单向推进装置1
‑
130包括送料斗、推料板、推料板平移装置;所述送料斗出料端朝向所述切割装置1
‑
210,所述推料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推料板平移装置,所述推料板位于所述送料斗内,所述推料板平移装置和所述送料斗平行。
45.平移装置也是具有自动化驱动的现有装置,装置带动推料板移动,推料板带动泥条在送料斗中移动,也是为了代替人工上料。所述推料板平移装置安装有保护罩。所述上料
机架1
‑
110和输送机架1
‑
230固定装配。所述上料机架1
‑
110和输送机架1
‑
230均安装有调平地脚。
46.所述模具转运单元3包括模具机架3
‑
100、旋转机构3
‑
200、抓取组件3
‑
300和光电检测装置3
‑
400;所述旋转机构3
‑
200安装于所述模具机架3
‑
100上方,所述抓取组件3
‑
300包括旋转座3
‑
310和夹持装置3
‑
320,所述旋转座3
‑
310的中心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3
‑
200的转轴,所述旋转座3
‑
310水平设置,两个所述夹持装置3
‑
320相对安装于所述旋转座3
‑
310的两端;所述夹持装置3
‑
320的夹持范围内均安装有光电检测装置3
‑
400。
47.装置采用了旋转机构3
‑
200配合相对安装的夹持装置3
‑
320组成了具有回转功能的夹持装置3
‑
320,两个夹持装置3
‑
320在工作时能够实现横跨上料和放料两个工位,同时实现上料和下料,更换位置只要一个旋转动作,相比于单个机械手具有更少的动作,所以效率会更高,装置还加装了光电检测装置3
‑
400来避免空转,提高了上下料的准确性,该方案提高了准确性,也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48.所述夹持装置3
‑
320包括夹持座升降装置3
‑
500和夹持气缸3
‑
321;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3
‑
500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3
‑
310,所述夹持气缸3
‑
321水平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夹持气缸3
‑
321朝升降装置两侧的方向开合;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3
‑
500包括升降气缸和升降安装板;所述升降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3
‑
310,所述升降气缸的工作端穿过所述旋转座3
‑
310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安装板;所述光电检测装置3
‑
400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3
‑
310,所述支架的两端以相对的方式分别安装光电检测装置3
‑
400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3
‑
400的照射方向经过所述夹持气缸3
‑
321的夹持空间的中心线。
49.设置夹持座升降装置3
‑
500,提高了装置的自由度,使装置能够通过主动升降来配合应用于更多设备。
50.升降气缸技术成熟,升降安装板的设置使升降气缸能可靠地安装于升降气缸。
51.光电检测装置3
‑
400的照射方向经过所述夹持气缸3
‑
321的夹持空间的中心线,不易产生检测四角,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52.所述夹持装置3
‑
320还包括导柱,所述升降安装板竖向安装有导柱,所述导柱和正上方的旋转座3
‑
310滑动配合。由于是回转结构,设置导柱能够提高支撑强度,并且能够保证升降的稳定性。
53.所述夹持气缸3
‑
321的两个工作端均安装有喇叭口朝内的夹持块;所述夹持块呈上下结构设置,上层夹持块距离夹持气缸3
‑
321中心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下层夹持块距离夹持气缸3
‑
321中心线的距离。夹持块的结构使装置应对锥形产品时能增大夹持面积,使夹持更稳固可靠。所述升降安装板上以平衡的方式安装有至少2个夹持气缸3
‑
321。所述模具机架3
‑
100为矩形框架,所述模具机架3
‑
100底部安装有多个连接横梁。所述模具机架3
‑
100底部安装有多个调平地脚。
54.所述干燥单元4包括干燥机架4
‑
100、上干燥室4
‑
200、下回板室4
‑
300和升降转移装置4
‑
400,所述干燥机架4
‑
100的上部安装有首尾呈直通状的上干燥室4
‑
200、所述干燥机架4
‑
100的下部分是首尾呈直通状的下回板室4
‑
300,所述干燥机架4
‑
100的首端和尾端分别安装有升降转移装置4
‑
400;
55.所述上干燥室4
‑
200的底部为上轮面输送台4
‑
210,所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的上
表面设有收料皮带,所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朝向上轮面输送台的一端安装有推动端,上轮面输送台4
‑
210和下回板室4
‑
300底面的输送皮带4
‑
310布满工装板,升降转移装置4
‑
400的推动端推动工装板平移,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带动工装板自上干燥室4
‑
200转和下回板室4
‑
300转换位置。
56.工装板在上干燥室4
‑
200、尾端的升降转移装置4
‑
400、下回板室4
‑
300和首端的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循环移动,工装板承载坯料之后自上干燥室4
‑
200完成干燥,之后到达尾端的升降转移装置4
‑
400,由取坯装置将毛坯取走,尾端的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将空置的工装板下移到输送皮带4
‑
310,由输送皮带4
‑
310向首端的升降转移装置4
‑
400进行输送,工装板由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升起到上干燥室4
‑
200入口处时,再放置成型但未进行干燥的陶瓷坯料;工装板从上到下进行循环,行走过程由升降转移装置完成,工装板在经过上干燥室4
‑
200和下回板室4
‑
300时,动力由升降转移装置4
‑
400提供,过程中使用了升降和推动的方式,因此干燥室4
‑
200和下回板室4
‑
300的设置长度可以以很简单的方式进行延长设计,并且干燥室4
‑
200可以以多层设计的方式来延长干燥长度,相对于现有的干燥设备,本方案的传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57.所述下回板室4
‑
300包括输送空间4
‑
320和二次烘干空间4
‑
330,所述二次烘干空间4
‑
330衔接于所述输送空间4
‑
320和干燥机架4
‑
100首端位置;所述输送空间4
‑
320的底部为输送皮带4
‑
310,所述二次烘干空间4
‑
330的底部为下轮面输送台4
‑
240;所述下轮面输送台4
‑
240的底部安装有回拉气缸4
‑
220,所述回拉气缸4
‑
220的拉动端安装有弹性回钩件4
‑
230,所述弹性回钩件4
‑
230自然状态下由前向后翻转90度,呈竖向状态;所述弹性回钩件4
‑
230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回拉气缸4
‑
220的工作端,所述弹性回钩件4
‑
230的翻转行程由首端方向向后90
°
,所述弹性回钩件4
‑
230的上端安装有滑轮;还包括风管结构4
‑
500,所述风管结构4
‑
500包括主风管结构4
‑
510、副风管结构4
‑
520和空气加热装置4
‑
530。
58.所述空气加热装置4
‑
530的出管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4
‑
510,所述主风管结构4
‑
510安装于所述上干燥室4
‑
200,所述副风管结构4
‑
520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4
‑
510,所述副风管结构4
‑
520安装于所述二次烘干空间,所述主风管结构4
‑
510和副风管结构4
‑
520均开设有密集的出风孔。
59.所述上干燥室4
‑
200和所述二次烘干空间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空气加热装置4
‑
530的进风管;所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包括升降座4
‑
410、皮带输送装置4
‑
420和推动装置4
‑
430;所述升降座4
‑
410靠近干燥机架4
‑
100的端部滑动安装于所述干燥机架4
‑
100设置的升降导轨,所述干燥机架4
‑
100安装有与升降座4
‑
410装配的皮带升降装置;所述皮带输送装置4
‑
420为两条皮带输送机,两条所述皮带输送机的输送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干燥机架4
‑
100,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之间安装有所述推动装置4
‑
430;所述推动装置4
‑
430的上表面低于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的上输送面,所述推动装置4
‑
430将工装板从升降转移装置4
‑
400中推出到上干燥室4
‑
200;所述推动装置4
‑
430包括滑动座4
‑
431、滑动板4
‑
432和气缸,所述滑动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座4
‑
410,所述滑动板4
‑
432与所述滑动座4
‑
431构成滑动装配,所述气缸固定安装与所述滑动座,所述气缸的工作端安装于所述滑动板4
‑
432;所述滑动板4
‑
432远离升降座4
‑
410出口的一端设有向上翻起的推动着力片。
60.本方案在下回板室4
‑
300设置了二次烘干空间4
‑
330,使工装板在回送到使用端时,会经过一个烘烤处理,使工装板得到干燥处理。
61.回拉气缸4
‑
220用于辅助工装板进入到二次烘干空间4
‑
330,由于二次烘干空间4
‑
330的内部没有动力,所以使用了回拉气缸4
‑
220来作为动力,回拉气缸4
‑
220推出时,弹性回钩件4
‑
230与工装板接触,弹性回钩件4
‑
230就处于折叠状态,经过了工装板之后,弹性回钩件4
‑
230处于自然展开,之后回拉气缸4
‑
220回收,这个时候弹性回钩件4
‑
230处于90
°
的极限行程,与工装板按接触,不会折叠,只会作为拉动工装板的着力点,如此往复就能够使工装板推动下游的工装板,使工装板经过二次烘干空间4
‑
330之后,输送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
62.风管采用了循环结构,将使用过的热风循环使用,能够起到一定的降低能耗的效果。
63.工装板的行进和层高更换大部分是由升降转移装置4
‑
400提供的,整个装置由于动力采用了推动的方式,所以相比于链条式的干燥机构,会显的非常简单,装置的皮带输送装置4
‑
420主要是用于作为辅助回收动力,使工装板在进入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时,能因为皮带输送装置4
‑
420的存在,完全进入到升降转移装置4
‑
400;而推动装置4
‑
430则是推动工装板的执行装置,通过装填工装板推动下游工装板的方式使工装板行进,使整个装置在结构简单的情况下能保证运行要求。
64.推动着力片设置于远离升降座4
‑
410出口的一端,也就是从工装板的后方进行推动,使工装板能完全地自升降转移装置中推出。所述干燥机架4
‑
100底部安装有多个调平地脚。所述轮面输送台4
‑
210的两侧设有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约束工装板左右方向的自由度。
65.轮面输送台4
‑
210的两侧设有阻挡装置用于引导工装板的行进方向。
66.所述烘干单元6包括烘干机架6
‑
100、推板系统6
‑
200、输送平台6
‑
300、收板系统6
‑
400和烘干系统6
‑
500;所述输送平台6
‑
30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输送平台6
‑
300沿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推板系统6
‑
200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一端,所述推板系统6
‑
200用于将摆放陶瓷坯体的底板推送至各所述输送平台6
‑
300;所述收板系统6
‑
400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另一端,所述收板系统6
‑
400用于将完成转运陶瓷坯体的空底板进行回收;所述烘干系统6
‑
500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侧边,所述烘干系统6
‑
500用于对每个所述输送平台6
‑
300的陶瓷坯体进行烘干。
67.采用这种结构,通过推板系统6
‑
200将底板分别输送至各个输送平台6
‑
300上,不需要工人手动搬运,避免转运过程中,发生碰撞而损毁陶瓷坯体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层输送平台6
‑
300和烘干系统6
‑
500配合,能够同时对多层陶瓷坯体进行烘干,提高生产效率。实际生产时,可以只开启单层或多层输送平台6
‑
300,同时开启烘干系统6
‑
500的对应输出部位,能够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
68.所述烘干系统6
‑
500包括烘干风机6
‑
510、出风管6
‑
520、烘干风管6
‑
530、烘干通道和回风管6
‑
540;所述烘干风机6
‑
510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管6
‑
520的一端连通,所述烘干风管6
‑
530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烘干风管6
‑
530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输送平台6
‑
300的上方,所述出风管6
‑
520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各个所述烘干风管6
‑
530连通,所述烘干通道由所述输送平台6
‑
300和对应的所述烘干风管6
‑
530配合形成,所述回风管6
‑
540的一端与各个所述烘干通道连通,所述回风管6
‑
540的另一端与所述烘干风机6
‑
510的回风端连通。
69.所述烘干风管6
‑
530的下表面分布有若干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出
风管6
‑
520和所述烘干风管6
‑
530之间设置有活动插板;所述推板系统6
‑
200包括第一升降单元6
‑
210和推板单元6
‑
220,所述第一升降单元6
‑
210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所述第一升降单元6
‑
210用于驱动所述推板单元6
‑
220沿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高度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推板单元6
‑
220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所述推板单元6
‑
220用于将载板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6
‑
300上。
70.所述推板单元6
‑
220包括推板机架6
‑
221、推板组件6
‑
222和辅助组件6
‑
223;所述推板机架6
‑
221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所述第一升降单元6
‑
210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机架6
‑
221连接;所述推板组件6
‑
222设置在所述推板机架6
‑
221,所述推板组件6
‑
222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6
‑
400的一侧推动,所述辅助组件6
‑
223用于辅助所述推板组件6
‑
222,将底板完全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6
‑
300;所述推板组件6
‑
222包括推板气缸6
‑
222a和推板座6
‑
222b;所述推板气缸6
‑
222a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座6
‑
222b连接,所述推板座6
‑
222b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6
‑
400的一侧推动。
71.采用这种结构,通过设置循环的烘干路径,将烘干风机6
‑
510鼓出的热风经由出风管6
‑
520和烘干风管6
‑
530后,输送至各个烘干通道内,对输送平台6
‑
300上的陶瓷坯体进行烘干,并通过回风管6
‑
540将管路的风进行回收,能够节约干燥气体的加热能耗,同时,可以通过计算回收的废气计算新鲜空气和废气的比例,从而调节烘干风机6
‑
510的功率。
72.出风孔的分布更加均匀,能够对输送平台6
‑
300上的陶瓷坯体进行充分烘干。采用阵列式分布,能够将热风充分鼓吹至陶瓷坯体的上表面和周围,达到良好、均匀的烘干效果。
73.通过调节活动插板可以开通或闭合对应的烘干通道,也可以通过调节活动插板的插入程度,设置风口的大小,调节对应烘干通道的热风进风量。
74.采用这种结构,通过第一升降单元6
‑
210驱动推板单元6
‑
220在竖直方向移动,将推板单元6
‑
220移动至各输送平台6
‑
300,然后推板单元6
‑
220动作将底板推送至各输送平台6
‑
300,在输送平台6
‑
300依序推入底板,使相邻的两款底板的边缘相抵,后来的底板推动前面的底板,从而实现输送平台无动力输送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使输送过程更加稳定,同时相邻的底板和底板上的陶瓷坯体的排列更加紧凑、合理,保证每个陶瓷坯体能够被均匀烘干的同时,还能防止陶瓷坯体相互碰撞。
75.第一升降单元6
‑
210驱动推板机架6
‑
221沿烘干机架6
‑
100的高度方向移动,将推板机架6
‑
221移动至对应的每一层输送平台6
‑
300,实现推板机架6
‑
221与输送平台6
‑
300的精准对位,方便将底板推送至输送平台6
‑
300上。第一升降单元6
‑
210采用电机和皮带驱动组合,此部位结构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76.推板气缸6
‑
222a带动推板座6
‑
222b移动,推板座6
‑
222b的侧边与底板的边缘相抵,从而带动底板朝收板系统6
‑
400一侧移动,通过推板气缸6
‑
222a的重复动作,使后一推入的底板顶紧前一推入的底板,最终使底板全部铺满同一层的输送平台6
‑
300,然后由第一升降单元6
‑
210驱动推板机架6
‑
221移动,将底板推送至下一个输送平台6
‑
300。
77.所述辅助组件6
‑
223包括推板电机6
‑
223a、推板轮组和推板传动带;所述推板电机6
‑
223a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轮组连接,所述推板传动带绕设在所述推板轮组外围,所述推板传动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推板座6
‑
222b的上表面。
78.本实施例中,推板轮组和推板传动带的设置方式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采用
这种结构,在推板气缸6
‑
222a推动底板前进时,由于推板气缸6
‑
222a的行程有限,通过推板电机6
‑
223a和推板传动带配合,推板传动带带动底板前进,起到辅助推动的作用,将底板完全推入输送平台6
‑
300。
79.所述收板系统6
‑
400包括第二升降单元6
‑
410和收板单元6
‑
420,所述第二升降单元6
‑
410用于驱动所述收板单元6
‑
420沿所述烘干机架6
‑
100的高度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收板单元6
‑
420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6
‑
100,所述收板单元6
‑
420用于接收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6
‑
300上的载板。
80.采用这种结构,第二升降单元6
‑
410的结构与第一升降单元6
‑
21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81.本申请中,输送平台6
‑
300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导向板,导向板的上表面与底板的下表面接触,底板在导向板上滑动。
82.所述出料洗边单元7包括洗边机架7
‑
100、翻转单元7
‑
200、洗边单元7
‑
300、输送单元7
‑
400和转运单元7
‑
500;所述翻转单元7
‑
200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一侧,所述翻转单元7
‑
200用于将陶瓷坯体由倒扣摆放翻转至正立摆放;所述转运单元7
‑
500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上部,所述转运单元7
‑
500沿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长度设置;所述转运单元7
‑
500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翻转单元7
‑
200转运至所述洗边单元7
‑
300的进料端,所述转运单元7
‑
500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洗边单元7
‑
300的出料端转运至所述输送单元7
‑
400;所述输送单元7
‑
400设置在所述翻转单元7
‑
200与所述洗边单元7
‑
300之间,所述输送单元7
‑
400用于将陶瓷坯体输送至下一工序。
83.采用这种结构,通过翻转单元7
‑
200能够对上一工序倒置的陶瓷坯体进行翻转,操作效率高,结构简单,转运单元7
‑
500能够在多个工位之间进行输送,方便同时对多个陶瓷坯体进行转运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84.所述洗边单元7
‑
300为具有多个洗边工位,各所述洗边工位沿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85.配合转运单元7
‑
500一次输送多个陶瓷坯体,多个陶瓷坯体输送至对应的洗边工位上,多个洗边工位同时进行洗边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86.所述翻转单元7
‑
200包括翻转电机7
‑
210、翻转轴7
‑
220和多个翻转吸取臂7
‑
230,所述翻转电机7
‑
210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所述翻转轴7
‑
220与所述翻转电机7
‑
210的输出端连接,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7
‑
230间隔设置在所述翻转轴7
‑
220;所述翻转吸取臂7
‑
230绕所述翻转轴7
‑
220的周向转动;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7
‑
230交错分布在所述翻转轴7
‑
220,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7
‑
230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翻转吸取臂7
‑
230包括负压管件和负压吸盘,所述负压管件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盘连通,所述负压管件的另一端与外部负压气源连通,所述负压吸盘的上端为皮碗结构;所述转运单元7
‑
500包括转运电机7
‑
510、皮带组件7
‑
520、转运架7
‑
530、转运导向组件7
‑
540和转运吸取臂7
‑
550;所述转运电机7
‑
510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所述皮带组件7
‑
520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上部,所述转运电机7
‑
510与所述皮带组件7
‑
520连接;所述皮带组件7
‑
520与所述转运架7
‑
530连接,所述转运架7
‑
530通过所述转运导向组件7
‑
540与所述洗边机架7
‑
100滑动连接;所述转运吸取臂7
‑
55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运架7
‑
530。
87.采用这种结构,翻转吸取臂7
‑
230转动至水平朝向上一工序时,翻转吸取臂7
‑
230
与上一工序的输出工位相对,翻转吸取臂7
‑
230吸取上一工序的陶瓷坯体后,翻转180
°
,将陶瓷坯体进行翻转,方便转运单元7
‑
500进行抓取。
88.这种结构即相邻的两个翻转吸取臂7
‑
230为180
°
,多个翻转吸取臂7
‑
230配合形成两组,当一组翻转吸取臂7
‑
230转动与上一工序的输出工位相对时,另一组翻转吸取臂7
‑
230朝向转运单元7
‑
500,且此时,另一组翻转吸取臂7
‑
230将陶瓷坯体翻转至开口朝上的状态。
89.采用这种结构,负压吸盘具有的皮碗结构能与陶瓷坯体进行充分的接触,保证在负压气源工作后,负压吸盘与陶瓷坯体之间紧密接触,保证了各个翻转吸取臂7
‑
230的吸取效果,防止转动时发生脱落。
90.所述翻转电机7
‑
210为减速电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中的一种。
91.转运电机7
‑
510与皮带组件7
‑
520之间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进行连接,该连接结构为常规技术,此处不做赘述。转运电机7
‑
510带动皮带组件7
‑
520转动,皮带组件7
‑
520带动所述转运架7
‑
530在所述洗边机架7
‑
100上做往复运动,从而驱动转运吸取臂7
‑
550在翻转单元7
‑
200与洗边单元7
‑
300之间,或在洗边单元7
‑
300与输送单元7
‑
400之间,进行移动。
92.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下端设置有多个调节支撑脚7
‑
600,所述调节支撑脚7
‑
600包括底座和调节螺杆,所述底座和调节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洗边机架7
‑
100的下端连接。
93.采用这种结构,所述调节支撑脚7
‑
600用于安装时,调节洗边机架7
‑
100的水平状态,使洗边机架7
‑
100的四个角落保持在同一水平,防止陶瓷坯体在洗边机架7
‑
100上发生倾斜,影响翻转单元7
‑
200或转运单元7
‑
500的定位和抓取。
9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投泥单元、滚压成型单元、模具转运单元、干燥单元、坯体转运单元、烘干单元和出料洗边单元;所述投泥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模具转运单元、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坯体转运单元、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出料洗边单元沿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依序设置;所述投泥单元用于将陶瓷泥料切割并上料至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用于将切割后的陶瓷泥料滚压成型;所述模具转运单元用于将洗边后的陶瓷坯体转运至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干燥单元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干燥;所述坯体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从所述干燥单元转运至所述烘干单元;所述烘干单元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二次干燥;所述出料洗边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转运并完成洗边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泥单元包括上料装置和分切输送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机架、输送带和单向推进装置,所述单向推进装置安装于所述上料机架,所述单向推进装置的上料侧对准所述输送带的输送端;所述分切输送装置安装于所述单向推进装置的输出部分;所述分切输送装置包括切割装置、平移组件和输送机架;所述平移组件包括平移滑轨、滑动座、升降装置和夹持装置,所述平移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升降装置安装于所述滑动座,所述夹持装置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的工作端;所述切割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切割装置位于所述平移组件和所述单向推进装置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转运单元包括模具机架、旋转机构、抓取组件和光电检测装置;所述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模具机架上方,所述抓取组件包括旋转座和夹持装置,所述旋转座的中心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的转轴,所述旋转座水平设置,两个所述夹持装置相对安装于所述旋转座的两端;所述夹持装置的夹持范围内均安装有光电检测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座升降装置和夹持气缸;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夹持气缸水平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夹持气缸朝升降装置两侧的方向开合;所述夹持座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气缸和升降安装板;所述升降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升降气缸的工作端穿过所述旋转座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安装板;所述光电检测装置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座,所述支架的两端以相对的方式分别安装光电检测装置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的照射方向经过所述夹持气缸的夹持空间的中心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单元包括干燥机架、上干燥室、下回板室和升降转移装置,所述干燥机架的上部安装有首尾呈直通状的上干燥
室、所述干燥机架的下部分是首尾呈直通状的下回板室,所述干燥机架的首端和尾端分别安装有升降转移装置;所述上干燥室的底部为上轮面输送台,所述升降转移装置的上表面设有收料皮带,所述升降转移装置朝向上轮面输送台的一端安装有推动端,上轮面输送台和下回板室底面的输送皮带布满工装板,升降转移装置的推动端推动工装板平移,升降转移装置带动工装板自上干燥室转和下回板室转换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回板室包括输送空间和二次烘干空间,所述二次烘干空间衔接于所述输送空间和干燥机架首端位置;所述输送空间的底部为输送皮带,所述二次烘干空间的底部为下轮面输送台;所述下轮面输送台的底部安装有回拉气缸,所述回拉气缸的拉动端安装有弹性回钩件,所述弹性回钩件自然状态下由前向后翻转90度,呈竖向状态;所述弹性回钩件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回拉气缸的工作端,所述弹性回钩件的翻转行程由首端方向向后90
°
,所述弹性回钩件的上端安装有滑轮;还包括风管结构,所述风管结构包括主风管结构、副风管结构和空气加热装置;所述空气加热装置的出管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所述主风管结构安装于所述上干燥室,所述副风管结构连通于所述主风管结构,所述副风管结构安装于所述二次烘干空间,所述主风管结构和副风管结构均开设有密集的出风孔;所述上干燥室和所述二次烘干空间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空气加热装置的进风管;所述升降转移装置包括升降座、皮带输送装置和推动装置;所述升降座靠近干燥机架的端部滑动安装于所述干燥机架设置的升降导轨,所述干燥机架安装有与升降座装配的皮带升降装置;所述皮带输送装置为两条皮带输送机,两条所述皮带输送机的输送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干燥机架,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之间安装有所述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的上表面低于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的上输送面,所述推动装置将工装板从升降转移装置中推出到上干燥室;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滑动座、滑动板和气缸,所述滑动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座,所述滑动板与所述滑动座构成滑动装配,所述气缸固定安装与所述滑动座,所述气缸的工作端安装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远离升降座出口的一端设有向上翻起的推动着力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包括烘干机架、推板系统、输送平台、收板系统和烘干系统;所述输送平台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输送平台沿所述烘干机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推板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一端,所述推板系统用于将摆放陶瓷坯体的底板推送至各所述输送平台;所述收板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另一端,所述收板系统用于将完成转运陶瓷坯体的空底板进行回收;所述烘干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的侧边,所述烘干系统用于对每个所述输送平台的陶瓷坯体进行烘干。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包括烘干风机、
出风管、烘干风管、烘干通道和回风管;所述烘干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烘干风管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烘干风管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输送平台的上方,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各个所述烘干风管连通,所述烘干通道由所述输送平台和对应的所述烘干风管配合形成,所述回风管的一端与各个所述烘干通道连通,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烘干风机的回风端连通;所述烘干风管的下表面分布有若干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出风管和所述烘干风管之间设置有活动插板;所述推板系统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和推板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单元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推板单元沿所述烘干机架的高度方向做升降运动;所述推板单元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推板单元用于将载板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上;所述推板单元包括推板机架、推板组件和辅助组件;所述推板机架滑动设置在所述烘干机架,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机架连接;所述推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板机架,所述推板组件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的一侧推动,所述辅助组件用于辅助所述推板组件,将底板完全推送至对应的所述输送平台;所述推板组件包括推板气缸和推板座;所述推板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座连接,所述推板座用于将底板朝所述收板系统的一侧推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洗边单元包括洗边机架、翻转单元、洗边单元、输送单元和转运单元;所述翻转单元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一侧,所述翻转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倒扣摆放翻转至正立摆放;所述转运单元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上部,所述转运单元沿所述洗边机架的长度设置;所述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翻转单元转运至所述洗边单元的进料端,所述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由所述洗边单元的出料端转运至所述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设置在所述翻转单元与所述洗边单元之间,所述输送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输送至下一工序。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陶瓷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单元包括翻转电机、翻转轴和多个翻转吸取臂,所述翻转电机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所述翻转轴与所述翻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间隔设置在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吸取臂绕所述翻转轴的周向转动;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交错分布在所述翻转轴,多个所述翻转吸取臂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翻转吸取臂包括负压管件和负压吸盘,所述负压管件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盘连通,所述负压管件的另一端与外部负压气源连通,所述负压吸盘的上端为皮碗结构;所述转运单元包括转运电机、皮带组件、转运架、转运导向组件和转运吸取臂;所述转运电机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所述皮带组件设置在所述洗边机架的上部,所述转运电机与所述皮带组件连接;
所述皮带组件与所述转运架连接,所述转运架通过所述转运导向组件与所述洗边机架滑动连接;所述转运吸取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运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陶瓷生产线,包括投泥单元、滚压成型单元、模具转运单元、干燥单元、坯体转运单元、烘干单元和出料洗边单元;所述投泥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模具转运单元、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坯体转运单元、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出料洗边单元沿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依序设置;所述投泥单元用于将陶瓷泥料切割并上料至所述滚压成型单元;所述滚压成型单元用于将切割后的陶瓷泥料滚压成型;所述模具转运单元用于将洗边后的陶瓷坯体转运至所述干燥单元;所述干燥单元用于输送陶瓷坯体并进行干燥;所述坯体转运单元用于将陶瓷坯体从所述干燥单元转运至所述烘干单元;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陶瓷生产线,能够完成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郑锋 罗湛权 何辉 林建安 罗啟恩 刘威 甄活强 黎光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南海鑫隆机工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5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