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冷空心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电机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机的散热要求逐渐提高,电机的散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通过冷却油直接对电机发热部件进行冷却散热是一种运用较广的方案,目前油冷电机常见的油路形式如下:外部油进入电机后,第一路油路导入机壳,通过机壳上的油路或喷油孔对定子铁芯和端部绕组进行冷却;第二路油路通过端盖上油路进入空心转轴内部油路,进而进入转子内部油路,从而对转子铁芯和磁钢进行冷却,同时从转子出来的油可以甩淋在端部线包内侧,对线包进行冷却。其中利用空心转轴内部腔体作为油路的一部分是主流结构,其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冷却油从转轴一端进入转轴内部腔体,在腔体内部聚集,然后在高速离心力作用下通过转轴径向孔进入铁芯内部油路,从而达成对转子进行冷却的作用,但是这种结构存在如下缺点:若仅满足输油需要,开较小空腔,转子重量增大,达不到轻量化设计要求;若为了满足轻量化设计开较大的空腔,则转子内部大量油液聚集;增大了转子动不平衡值,同时转动时油液涌动,导致nvh性能降低,扭矩波动加大。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油冷空心转轴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冷空心转轴结构,该转轴结构在保证轻量化设计、装配工艺性和满足导油的前提下,能够尽量减少空心转轴内部油液聚集带来的问题。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冷空心转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连的第一轴端和第一轴体,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连的第二轴端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密封连接组成转轴轴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设有盲孔腔,所述盲孔腔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开口,所述第二轴端内设有相连通的进油孔和第一内腔,所述第二轴体内设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和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部设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用于分隔所述盲孔腔和所述第二内腔,所述转轴轴体上设有轴向油路,所述轴向油路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所述轴向油路还连接有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冷却油经所述第一过油孔和所述第二过油孔流出所述转轴轴体。
5.优选的,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部设有环形安装板,所述环形安装板插入到所述盲孔腔的内部,所述密封塞呈碗状,所述密封塞塞入所述环形安装板的内部,并将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盲孔腔密封分隔。
6.优选的,所述盲孔腔内部设有多个长条状且向内凸出的凸条,位于所述盲孔腔开口处的所述凸条端部设有配合止口,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通过所述配合止口和所述环形安装板过盈配合定位,然后通过圆周焊接成一个整体。
7.优选的,所述轴向油路由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组成,所述第一油路设置于所述凸条上,所述第二油路设置于所述第二轴体上,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一一对应。
8.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组成储油腔。
9.一种油冷转子结构,包括上述油冷空心转轴结构。
10.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和转子铁芯,所述转轴轴体安装在所述转子铁芯的中心处,所述转子铁芯靠近所述第一轴端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压板,所述转子铁芯靠近所述第二轴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油孔相连通的第一导油槽,冷却油从所述轴向油路流入所述第一过油孔,然后经所述第一导油槽流出;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分油道,所述第二压板内侧设有连接油槽,所述连接油槽用于将所述第二过油孔与所述分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压板内侧还设有与所述分油道相连通的第二导油槽,冷却油从所述轴向油路流入所述第二过油孔,然后流经所述连接油槽和所述分油道,最后经所述第二导油槽流出。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导油槽包括相连通的主槽体和出油孔,所述主槽体与所述分油道相连通,所述出油孔向外圆周边缘发散,且各个所述出油孔均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空心转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轴体端部设有密封塞,密封塞用于分隔盲孔腔和第二内腔,从而使得第二连接部内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形成储油腔,本发明能够在保证转轴结构轻量化设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空心转轴结构内部油液的聚集,有助于降低对转子总成动不平衡的影响,进而提升nvh性能和降低扭矩波动;本发明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的分段位置,从而控制储油腔的大小,进而能够满足不同的转子铁芯供油需求;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现有技术中油冷空心转轴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油冷空心转轴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第二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油冷转子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压板的示意图。
14.图中标记为:1、第一连接部;11、第一轴端;12、第一轴体;13、盲孔腔;14、凸条;15、配合止口;2、第二连接部;21、第二轴端;22、第二轴体;23、进油孔;24、第一内腔;25、第二内腔;26、密封塞;27、环形安装板;3、轴向油路;31、第一过油孔;32、第二过油孔;33、第一油路;34、第二油路;4、第一压板;41、第一导油槽;42、第二导油槽;421、主槽体;422、出油孔;5、第二压板;51、连接油槽;6、转子铁芯;61、分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
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16.如图2至图3所示,一种油冷空心转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第一连接部1包括相连的第一轴端11和第一轴体12,第二连接部2包括相连的第二轴端21和第二轴体22,第一轴体12和第二轴体22密封连接组成转轴轴体,第一轴端21上设有花键,第一连接部1内设有盲孔腔13,盲孔腔13朝向第二连接部2的一侧开口,且盲孔腔13内部设有4个长条状且向内凸出的凸条14,位于盲孔腔13开口处的凸条14端部设有配合止口15。
17.第二轴端21内设有相连通的进油孔23和第一内腔24,第二轴体22内设有第二内腔25,第二内腔25和第一内腔24相连通,第二轴体22的端部设有用于分隔盲孔腔13和第二内腔25的密封塞26,该密封塞26呈碗状,第二轴体22的端部还设有环形安装板27,环形安装板27插入到盲孔腔13的内部,密封塞26塞入环形安装板27的内部,并将第二内腔25与盲孔腔13密封分隔,从而使得第一内腔24和第二内腔25组成储油腔。
18.转轴轴体上设有轴向油路3,轴向油路3与第二内腔25相连通,轴向油路3还连接有第一过油孔31和第二过油孔32,冷却油经第一过油孔31和第二过油孔32流出转轴轴体,该轴向油路3为4条,且每个轴向油路3由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组成,第一油路33设置于凸条14上,第二油路34设置于第二轴体22上,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一一对应。
19.在加工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可以通过锻压成型,然后进行粗加工,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轴体12和第二连接部2的第二轴体22通过配合止口15和环形安装板27过盈配合定位,且各个第一油路33与相应的第二油路34一一对准定位,装配完成后,然后通过圆周焊接成一个整体,最终进行精加工。
20.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油冷转子结构,包括上述油冷空心转轴结构,该油冷转子结构还包括第一压板4、第二压板5和转子铁芯6,转轴轴体安装在转子铁芯6的中心处,转子铁芯6靠近第一轴端11的一侧设有第一压板4,转子铁芯6靠近第二轴端21的一侧设有第二压板5;第一压板4外侧设有与第一过油孔31相连通的第一导油槽41,冷却油从轴向油路3流入第一过油孔31,然后经第一导油槽41流出;转子铁芯6上设有分油道61,第二压板5内侧设有连接油槽51,连接油槽51用于将第二过油孔32与分油道61相连通,第一压板4内侧还设有与分油道61相连通的第二导油槽42,冷却油从轴向油路3流入第二过油孔32,然后流经连接油槽51和分油道61,最后经第二导油槽42流出。第二导油槽42包括相连通的主槽体421和出油孔422,主槽体421与分油道61相连通,出油孔422向外圆周边缘发散,且各个出油孔422均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
21.在使用过程中,冷却油从第二轴端21的进油孔23进入,在储油腔内部聚集,然后在高速离心力作用下进入转轴轴体的轴向油路3,然后再通过第二过油孔32流经连接油槽51后进入分油道61,最后经第二导油槽42流出,分油道61在铁芯内部油路,从而达成对转子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冷却油则通过第一过油孔31进入第一压板4,经第一导油槽41流出。
22.本发明能够在保证转轴结构轻量化设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空心转轴结构内部油液的聚集,有助于降低对转子总成动不平衡的影响,进而提升nvh性能和降低扭矩波动;本发明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轴体12和第二轴体22的分段位置,从而控制储油腔的大小,进而能够满足不同的转子铁芯6供油需求;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成本低廉。
23.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5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