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品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10  55



1.本发明涉及纺织生产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纺织品生产线。


背景技术:

2.现代纺织品生产线广泛使用纱线,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分为短纤维纱,连续长丝等,现有纱线多采用低温染色来达到不损伤纤维,避免织物表面由于染色温度高而引起的擦伤。
3.现有专利(公告号:cn111235797b)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织品生产线,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下方设有底板,底板顶面与工作台通过数根竖杆固定连接,底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清洗箱,清洗箱上安装数个清洗毛辊,清洗毛辊的转动轴上连接动力装置。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收集染料,节约了厂家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厂家的生产收益,也能够对纺织布进行烘干,能够对皮带上在沾染的染料进行清理,避免弄到后面的纺织布上,防止颜色混合,从而能够让纺织布看起来更加美观,并且在对纺织布进行烘干的过程中,机器能够缓慢的运行,不需要停机,也不会损失纺织布料。
4.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在小型的纺织品加工工厂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所纺织的纱线需要自己印染再投入到下个工序,传统的纱线印染是将缠绕在放置筒上的纱线倒入染缸,由于缺少相应的固定设备导致染缸内部的纱线摆放混乱占用染缸空间,从而影响印染数量,进而影响印染效率;2.现有纺织品生产线在对待加工纱线染色时,直接将染液注入到染缸中,染缸底端设置加热片,对染液进行加热,在纱线染色过程中,由于靠近加热片的染液温度与其它区域的染液温度存在一定的温差,从而导致染液的温度不均匀,进而使得染色效果降低。
5.为此,提出一种纺织品生产线。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品生产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织品生产线,包括染缸主体,所述染缸主体环形内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开设导向槽,所述染缸主体上端外表面铰接有缸盖,且缸盖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注液口,所述染缸主体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加热板,所染缸主体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
8.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齿轮、旋转桶、齿牙三、导向块和叶片,所述染缸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端外表面与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槽内部活动连接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远离导向槽的一端与旋转桶的环形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桶的环形内表面与叶片固定连接,所述叶片数量为若干组,且其呈螺纹状等距分布,所述旋转桶环形内表面靠近下端位置固定连接齿牙三,所述齿牙三与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电机数量为两组,且其以染缸主体内表面下端中心为中点对称分布。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通过设置搅拌机构可以对染缸主体内部的燃料进
行搅拌从而使得内部染料受热均匀,提高染色效果,同时转动柱以一定的速度带动纱线与染液进行冲击,进而提高染色效率以及染色效果。
10.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齿盘、固定杆、转动槽、转动柱和插接杆,所述染缸主体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环形外表面套接齿盘,且齿盘内部位于中心位置开设转动槽,所述转动槽与固定杆均呈十字形结构设计,且转动槽与固定杆转动连接并相互对应匹配,所述齿盘与齿轮啮合连接,且齿盘与染缸主体通过转动槽与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齿盘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齿牙一,所述转动柱的内部开设有转槽一,所述转槽一与固定杆相互对应匹配并活动连接,所述转动柱与染缸主体通过转槽一与固定杆活动连接,所述转动柱下端外表面与齿牙一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齿牙二,所述齿牙一与齿牙二相互啮合并对应,所述转动柱的下端设置有清理机构,且转动柱环形外表面设置插接杆,所述插接杆内部开设有注液腔二。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电机通电带动齿轮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桶顺时针转动,迫使叶片以一定的速度转动对内部的染料进行搅拌,进而使得染缸内部染液受热均匀提高染色效果,齿轮在转动的同时通过转动槽与固定杆的相互配合使得齿盘随之逆时针转动,再通过齿牙一与齿牙二的相互配合使得转动柱跟随齿盘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插接杆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的染液形成冲击从而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进而提高染色效率。
12.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注液腔一,所述转动柱的环形外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开设有插接槽,且插接槽为金属材质构成,所述插接杆包括磁铁、排液口和插接组件,所述插接杆整体呈c字形结构设计,所述插接杆上端与插接槽对应位置固定连接磁铁,所述注液腔一与注液腔二相通,所述插接杆下端设置插接组件,所述排液口开设在插接杆环形外表面,所述插接杆环形外表面套接有放置筒,所述放置筒环形外表面缠绕有纱线,所述放置筒的环形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口,所述插接槽数量为八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染色时传统的方法将染液和纱线直接导入染缸,染液需要慢慢浸湿纱线,染色效率较低,且纱线的摆放较为混乱,不利于纱线的染色,工作时,使用者将放置筒套在插接杆的环形外表面,由注液口注入染液,通过注液腔一流入插接杆内部的注液腔二,经排液口排出再通过渗透口对纱线进行染色,随着染液的增加,从而实现对纱线的内外同时染色,进一步提高染色效率,由于插接槽为金属材质构成,从而使注液腔一与注液腔二通过磁铁磁力吸附,通过将放置筒依次套在插接杆的外表面,从而大大提高染缸的空间利用率间接的提高染色效率。
14.优选的,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插销、按压块、插销槽、弹簧、按压槽和贯穿槽,所述插接杆内部开设按压槽,所述转动柱的环形外表面开设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内表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插销槽,所述按压块位于按压槽内部相互匹配并活动连接,且按压块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按压块之间固定连接弹簧,所述按压块远离弹簧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插销,且插销与按压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按压槽靠近插销的一侧内表面开设贯穿槽,所述插销穿过贯穿槽与插销槽活动连接,所述插接杆与转动柱通过按压块与插接口活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放置筒套接在插接杆的过程中,插接杆为垂直放置,使用者在套放置筒时会增加手臂的运动距离,使得使用者的劳动量增加,工作时,使用者用手挤压按压块,通过按压块与弹簧的配合使得按压块在按压槽内部伸缩,此时插销在贯穿槽
内部活动并脱离插销槽,此时插销失去对插接杆的限位作用,从而方便使用者将其取下,方便使用者装卸套在插接杆上的纱线,进而降低使用者的劳动量。
16.优选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清理板,轴承和清理块,所述转动柱的环形外表面靠近下端位置固定套接轴承,所述轴承的环形外表面与清理板固定连接,且清理板为l形结构设计,所述清理板数量为两组,所述清理板与叶片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清理块,所述清理块与叶片相互对应匹配。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备在使用过后需要使用者用清水进行冲洗,染液可能沾染在叶片表面,不易清理,工作时,在需要对染缸进行冲洗时,通过注液口向染缸内部注水,当注水完毕后打开缸盖,使用者用手拉动转动柱沿着固定杆上下运动,在轴承与转动柱的的配合下清理板沿着螺旋状的叶片进行转动,同时上下位移,从而通过清理块对叶片进行反复刮擦,减小表面残留的染液。
18.优选的,所述清理块包括转槽二、转杆一、橡胶轮、滚动腔和滚动刷,所述清理块远离清理板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滚动腔,所述滚动腔内表面右侧开设有转槽二,所述转杆一位于转槽二内部,且其二者均呈t形结构设计并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一远离转槽二的一端与橡胶轮固定连接,所述橡胶轮远离转杆一的一侧外表面与滚动刷固定连接,所述滚动刷与清理块通过转杆一与转槽二转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叶片为不规则形状,清理较为复杂,靠单一的清理块无法充分发挥清理效果,工作时,转动柱上下运动,带动清理板旋转并上下移动,此时位于清理块内部的橡胶轮与叶片接触并发生转动,在转杆一与转槽二的配合下滚动刷随着清理板的运动在滚动腔内部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叶片的清理效果。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1.通过在该装置中添加插接杆等一系列机构使得纱线在摆放时依次沿着插接杆放置,可大大提高染缸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使得相同体积的染缸主体染色更多的纱线,从而提高染色效率,在插接杆的下端添加插接机构使得使用者在摆放纱线时将插接杆拆卸下来,再将表面缠绕纱线的放置筒套在插接杆上,最后在将插接杆插入插接口内部,从而降低使用者的劳动量;
22.2.通过在该装置中添加搅拌机构等一系列结构,在齿轮、齿牙三和齿盘的配合下旋转桶的转方向与转动柱的转动方向相反并在叶片的作用下将内部染液进行搅拌完成染液的上下交换,使内部的染液受热均匀,从而提高染色效果,由于转动柱的转动方向与染液的转动方向相反,转动柱在转动时染液会以一定的速度对套在插接杆上的纱线造成冲击,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染色效果。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视图;
25.图2为本发明的搅拌机构与清理机构的结构视图;
26.图3为本发明的转动柱与插接槽的结构视图;
27.图4为本发明插接组件的结构视图;
28.图5为本发明的插接组件的侧视图;
29.图6为本发明的按压块的立体图;
30.图7为本发明的图2中c处放大视图;
31.图8为本发明的图2中b处放大视图;
32.图9为本发明的图2中a处放大视图
33.图10为发明的图2中e处放大视图;
34.图11为发明的图2中f处放大视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染缸主体;11、导向槽;12、注液口;
37.2、搅拌机构;21、电机;211、齿轮;22、旋转桶;221、齿牙三;222、导向块;223、叶片;23、齿盘;231、转动槽;232、齿牙一;24、转动柱;241、转槽一;242、固定杆;243、注液腔一;244、插接槽;245、齿牙二;246、轴承;247、插接口;248、插销槽;
38.25、清理机构;251、清理板;252、清理块;253、转槽二;254、转杆一;255、橡胶轮;256、滚动刷;257、滚动腔;
39.26、插接杆;261、按压块;262、插销;263、弹簧;264、按压槽;265、贯穿槽;266、注液腔二;267、排液口;268、磁铁;
40.4、放置筒;41、纱线;42、渗透口;5、加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43.一种纺织品生产线,包括染缸主体1,所述染缸主体1环形内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开设导向槽11,所述染缸主体1上端外表面铰接有缸盖,且缸盖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注液口12,所述染缸主体1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加热板5,所染缸主体1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2;
44.所述搅拌机构2包括电机21、齿轮211、旋转桶22、齿牙三221、导向块222和叶片223,所述染缸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电机21,所述电机21的输出轴上端外表面与齿轮211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槽11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块222,所述导向块222远离导向槽11的一端与旋转桶22的环形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桶22的环形内表面与叶片223固定连接,所述叶片223数量为若干组,且其呈螺纹状等距分布,所述旋转桶22环形内表面靠近下端位置固定连接齿牙三221,所述齿牙三221与齿轮211相互啮合,所述电机21数量为两组,且其以染缸主体1内表面下端中心为中点对称分布。
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加热板5通电加热内部染料,电机21驱动齿轮211转动,从而带动齿牙三221与齿盘转动23,且齿牙三221与齿盘23的转动方向相反,叶片223在齿轮211与旋转桶22相互配合下旋转,从而将染缸主体1内部的染液进行搅拌实现染液的
上下流动使得染液的温度保持均匀。
4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搅拌机构2还包括齿盘23、固定杆242、转动槽231、转动柱24和插接杆26,所述染缸主体1内表面下端固定连接固定杆242,所述固定杆242环形外表面套接齿盘23,且齿盘23内部位于中心位置开设有转动槽231,所述转动槽231与固定杆242均呈十字形结构设计,且转动槽231与固定杆242转动连接并相互对应匹配,所述齿盘23与齿轮211啮合连接,且齿盘23与染缸主体1通过转动槽231与固定杆242转动连接,所述齿盘23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齿牙一232,所述转动柱24的内部开设有转槽一241,所述转槽一241与固定杆242相互对应匹配并活动连接,所述转动柱24与染缸主体1通过转槽一241与固定杆242活动连接,所述转动柱24下端外表面与齿牙一232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齿牙二245,所述齿牙一232与齿牙二245相互啮合并对应,所述转动柱24的下端设置有清理机构25,且转动柱24环形外表面设置插接杆26,所述插接杆26内部开设有注液腔二266。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电机21通电带动齿轮211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桶22顺时针转动,迫使叶片223以一定的速度转动对内部的染料进行搅拌,进而使得染缸内部染液受热均匀提高染色效果,齿轮211在转动的同时通过转动槽231与固定杆242的相互配合使得齿盘23随之逆时针转动,再通过齿牙一232与齿牙二245的相互配合使得转动柱24跟随齿盘23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插接杆26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的染液形成冲击从而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进而提高染色效率。
4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转动柱24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注液腔一243,所述转动柱24的环形外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开设有插接槽244,且插接槽244为金属材质构成,所述插接杆26包括磁铁268、排液口267和插接组件,所述插接杆26整体呈c字形结构设计,所述插接杆26上端与插接槽244对应位置固定连接磁铁268,所述注液腔一243与注液腔二266相通,所述插接杆26下端设置插接组件,所述排液口267开设在插接杆26环形外表面,所述插接杆26环形外表面套接有放置筒4,所述放置筒4环形外表面缠绕有纱线41,所述放置筒4的环形外表面开设有渗透口42,所述插接槽244数量为八组。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染色时传统的方法将染液和纱线41直接导入染缸,染液需要慢慢浸湿纱线41,染色效率较低,且纱线41的摆放较为混乱,不利于纱线41的染色,工作时,使用者将放置筒4套在插接杆26的环形外表面,由注液口12注入染液,通过注液腔一243流入插接杆26内部的注液腔二266,经排液口267排出再通过渗透口42对纱线41进行染色,随着染液的增加,从而实现对纱线41的内外同时染色,进一步提高染色效率,由于插接槽244为金属材质构成,从而使注液腔一243与注液腔二266通过磁铁268磁力吸附,通过将放置筒4依次套在插接杆26的外表面,从而大大提高染缸的空间利用率间接的提高染色效率。
5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插销262、按压块261、插销槽248、弹簧263、按压槽264和贯穿槽265,所述插接杆26内部开设按压槽264,所述转动柱24的环形外表面开设插接口247,所述插接口247内表面左右两侧均开设插销槽248,所述按压块261位于按压槽264内部相互匹配并活动连接,且按压块261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按压块261之间固定连接弹簧263,所述按压块261远离弹簧263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插销262,且插销262与按压块26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按压槽264靠近插销262的一侧内表面开设贯穿槽265,所述插销262穿过贯穿槽265与插销槽248活动连接,所述插接杆26与转动柱24通过按压块261
与插接口247活动连接。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放置筒4套接在插接杆26的过程中,插接杆26为垂直放置,使用者在套放置筒4时会增加手臂的运动距离,使得使用者的劳动量增加,工作时,使用者用手挤压按压块261,通过按压块261与弹簧263的配合使得按压块261在按压槽264内部伸缩,此时插销262在贯穿槽265内部活动并脱离插销槽248,此时插销262失去对插接杆26的限位作用,从而方便使用者将其取下,方便使用者装卸套在插接杆26上的纱线41,进而降低使用者的劳动量。
5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清理机构25包括清理板251,轴承246和清理块252,所述转动柱24的环形外表面靠近下端位置固定套接轴承246,所述轴承246的环形外表面与清理板251固定连接,且清理板251为l形结构设计,所述清理板251数量为两组,所述清理板251与叶片223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清理块252,所述清理块252与叶片223相互对应匹配。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备在使用过后需要使用者用清水进行冲洗,染液可能沾染在叶片223表面,不易清理,工作时,在需要对染缸进行冲洗时,通过注液口12向染缸内部注水,当注水完毕后打开缸盖,使用者用手拉动转动柱24沿着固定杆242上下运动,在轴承246与转动柱24的的配合下清理板251沿着螺旋状的叶片223进行转动,同时上下位移,从而通过清理块252对叶片223进行反复刮擦,减少表面残留的染液。
5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清理块252包括转槽二253、转杆一254、橡胶轮255、滚动腔257和滚动刷256,所述清理块252远离清理板251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滚动腔257,所述滚动腔257内表面右侧开设转槽二253,所述转杆一254位于转槽二253内部,且其二者均呈t形结构设计并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一254远离转槽二253的一端与橡胶轮255固定连接,所述橡胶轮255远离转杆一254的一侧外表面与滚动刷256固定连接,所述滚动刷256与清理块252通过转杆一254与转槽二253转动连接。
5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叶片223为不规则形状,清理较为复杂,靠单一的清理块252无法充分发挥清理效果,工作时,转动柱24上下运动,带动清理板251旋转并上下移动,此时位于清理块252内部的橡胶轮255与叶片223接触并发生转动,在转杆一254与转槽二253的配合下滚动刷256随着清理板251的运动在滚动腔257内部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叶片223的清理效果。
56.工作原理:加热板5通电加热内部染料,电机21驱动齿轮211转动,从而带动齿牙三221与齿盘转动23,且齿牙三221与齿盘23的转动方向相反,叶片223在齿轮211与旋转桶22相互配合下旋转,从而将染缸主体1内部的染液进行搅拌实现染液的上下流动使得染液的温度保持均匀,电机21通电带动齿轮211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桶22顺时针转动,迫使叶片223以一定的速度转动对内部的染料进行搅拌,进而使得染缸内部染液受热均匀提高染色效果,齿轮211在转动的同时通过转动槽231与固定杆242的相互配合使得齿盘23随之逆时针转动,再通过齿牙一232与齿牙二245的相互配合使得转动柱24跟随齿盘23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插接杆26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的染液形成冲击从而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进而提高染色效率,在染色时传统的方法将染液和纱线41直接导入染缸,染液需要慢慢浸湿纱线41,染色效率较低,且纱线41的摆放较为混乱,不利于纱线41的染色,工作时,使用者将放置筒4套在插接杆26的环形外表面,由注液口12注入染液,通过注液腔一243流入插接杆26内部的注液腔二266,经排液口267排出再通过渗透口42对纱线41进行染色,随着染
液的增加,从而实现对纱线41的内外同时染色,进一步提高染色效率,由于插接槽244为金属材质构成,从而使注液腔一243与注液腔二266通过磁铁268磁力吸附,通过将放置筒4依次套在插接杆26的外表面,从而大大提高染缸的空间利用率间接的提高染色效率,在放置筒4套接在插接杆26的过程中,插接杆26为垂直放置,使用者在套放置筒4时会增加手臂的运动距离,使得使用者的劳动量增加,工作时,使用者用手挤压按压块261,通过按压块261与弹簧263的配合使得按压块261在按压槽264内部伸缩,此时插销262在贯穿槽265内部活动并脱离插销槽248,此时插销262失去对插接杆26的限位作用,从而方便使用者将其取下,方便使用者装卸套在插接杆26上的纱线41,进而降低使用者的劳动量,设备在使用过后需要使用者用清水进行冲洗,染液可能沾染在叶片223表面,不易清理,工作时,在需要对染缸进行冲洗时,通过注液口12向染缸内部注水,当注水完毕后打开缸盖,使用者用手拉动转动柱24沿着固定杆242上下运动,在轴承246与转动柱24的的配合下清理板251沿着螺旋状的叶片223进行转动,同时上下位移,从而通过清理块252对叶片223进行反复刮擦,减小表面残留的染液,由于叶片223为不规则形状,清理较为复杂,靠单一的清理块252无法充分发挥清理效果,工作时,转动柱24上下运动,带动清理板251旋转并上下移动,此时位于清理块252内部的橡胶轮255与叶片223接触并发生转动,在转杆一254与转槽二253的配合下滚动刷256随着清理板251的运动在滚动腔257内部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叶片223的清理效果。
5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500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