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10  55


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整流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


背景技术:

3.整流器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装置,可用于供电装置及侦测无线电信号等。整流器可以由真空管,引燃管,固态矽半导体二极管,汞弧等制成。相反,一套把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装置,则称为“逆变器”。
4.当整流器处于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依靠本身结构很难将聚集的热量散出,容易让内部电路或电子元件负荷运作,导致故障产生,而市场上现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也仅仅是,把内部结构的空气排出,并不能到达很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它可以实现将空气流动的方向通过结构引导至需要散热的地方,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将收集的热量重新利用,用于驱动部分散热结构,更加节能环保。
6.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包括整流器端壳,所述整流器端壳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两处弯折弧板,所述弯折弧板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折板,所述安装折板与整流器端壳固定连接,所述整流器端壳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加固横条,所述整流器端壳的另一侧面设置促进管内液体流动的冷液流动端,所述整流器端壳的底端安装有用于抽取空气形成风道的排风端壳。
8.进一步的,所述排风端壳表面转动连接有两处排风转轴,所述排风端壳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排和风端壳的内侧设置有绕弧板,所述绕弧板的一端与散热片固定连接,且绕弧板围绕排风转轴外侧呈弧形,所述绕弧板的侧面设置有短弧板,所述短弧板分布在绕弧板的侧面,两处所述排风转轴之间设置有分弧板,所述分弧板两端均不与散热片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排风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摆风叶,所述摆风叶与排风转轴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小于三十度的锐角,所述排风转轴的外侧面也固定连接有旋流风叶,所述旋流风叶整体由三部分组成,且旋流风叶设置有两处弧形转折处,并且弧形转折处的两端均固定有平面板状扇叶,同时两弧形转折处内侧连接有围绕排风转轴固定的弧形板,两处所述旋流风叶之间形成通道。
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内部设置有外环管,所述外环管的侧面设置有内环管,所
述外环管和内环管均贯穿散热片的两侧并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外环管与内环管的其中一端穿过排风端壳的内部,并从排风端壳的另一侧穿出,所述外环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冷液流动端,所述内环管与冷液流动端构成连通结构,所述冷液流动端的两侧开设有连通孔,且两侧连通孔错位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整流器端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整流器本体,所述整流器本体分布在整流器端壳的两侧,所述整流器端壳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风通道,且进风通道的两侧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的上端底面固定连接集成铜管,所述集成铜管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传递片。
12.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集成铜管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集热撑片,所述整流器本体表面固定连接有槽板,所述集热撑片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空形方管,所述空形方管的另一端与散热片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整流器端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槽,且长槽与槽板构成连通结构,所述槽板与进风通道构成连通结构,所述进风通道与排风端壳构成连通结构。
14.进一步的,所述传递片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传热固端,所述传热固端与冷液流动端固定连接,且冷液流动端的内侧设置有内液槽,所述传热固端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放热片,所述放热片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空气活塞套管,所述空气活塞套管的内侧套合连接有活塞管,所述活塞管的两端边缘均设置有密封橡胶套,所述活塞管的外侧套合连接有输液活塞套管,所述输液活塞套管的表面开设有进液口。
15.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通过绕弧板,能够在排风转轴旋转时,将上升的空气气流通过遮挡的方式,改变风向的变化,再通过较短且较为分散的短弧板,将空气从短弧板较为集中的引导至较为分散的一端,并让短弧板之间的空气通过散热片之间的缝隙向外侧排出,通过分弧板与绕弧板的组合,形成狭窄的风道,让排风转轴向周围扩散的风,通过该通道传递至另一处排风转轴处进行收集,能够对风转轴的转动起到助力的作用,该结构能够改变流动空气的移动方向,并流动空气移动到需要散热的地方,进行散热,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16.(2)本方案,风转轴的旋转是通过轴心处连接的小型电机进行驱动,风转轴在旋转时,由旋流风叶旋转将风通道内的空气,引导至排风端壳中,当流动经过紧密贴合的整流器本体时,能够通过温度传递带走一部分热量,而到达摆风叶处的空气,通过摆风叶的旋转,将流动的空气向外侧分散,该结构在整体结构中起到引导内部空气流动的作用。
17.(3)本方案,过集热撑片传递到集成铜管,用于对集成铜管末端的传递片进行加热,当摆风叶与旋流风叶转动时,通过对散热片冷却,让空形方管上的热量向散热片传递,进而降低集成铜管和集热撑片的温度,让传递片温度降低,通过传递片的温度化,将收集的热量重新利用,用于驱动部分散热结构,更加节能环保。
18.(4)本方案,空气通过摆风叶与旋流风叶的引导,使得外界空气通过整流器端壳表面的长槽,进入到整流器端壳内部的槽板中,再由槽板流动到进风通道当中,随后空气穿过风通道到达排风端壳中,并从底部排出,进而完成空气的外界与内部空气的流动与交换,以避免热量聚集。
19.(5)本方案,当传递片处的热量传递到传热固端,并利用放热片放热快的特性,将
热量传递到空气活塞套管内,并让空气活塞套管内部的空气受热,进而改变空气活塞套管内部的气压,当气压增大时,挤压活塞管向输液活塞套管移动,并将从进液口灌入输液活塞套管的液体,通过活塞管挤压的方式向管道输送,进而让管内液体移动,当放热片温度较低时,空气活塞套管内的空气收缩,这种结构,利用空气受热膨胀推动活塞推送液体,进而让液体促进液体流动,提升液体冷却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整流器端壳底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冷液流动端位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排风端壳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摆风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进风通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槽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冷液流动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塞套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标号说明:1、整流器端壳;2、加固横条;3、弯折弧板;4、安装折板;5、散热片;6、排风端壳;7、排风转轴;8、外环管;9、内环管;10、冷液流动端;11、绕弧板;12、分弧板;13、短弧板;14、摆风叶;15、旋流风叶;16、整流器本体;17、进风通道;18、安装槽;19、传递片;20、槽板;21、集热撑片;22、集成铜管;23、空形方管;24、传热固端;25、内液槽;26、放热片;27、空气活塞套管;28、活塞管;29、输液活塞套管;30、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

9,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整流器,包括整流器端壳1,整流器端壳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两处弯折弧板3,弯折弧板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折板4,安装折板4与整流器端壳1固定连接,整流器端壳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加固横条2,整流器端壳1的另一侧面设置促进管内液体流动的冷液流动端10,整流器端壳1的底端安装有用于抽取空气形成风道的排风端壳6。
24.参阅图4,排风端壳6表面转动连接有两处排风转轴7,排风端壳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散热片5,散热片5和排风端壳6的内侧设置有绕弧板11,绕弧板11的一端与散热片5固定连接,且绕弧板11围绕排风转轴7外侧呈弧形,绕弧板11的侧面设置有短弧板13,短弧板13分布在绕弧板11的侧面,两处排风转轴7之间设置有分弧板12,分弧板12两端均不与散热片5固定连接,也可以设置短弧板13的一端与散热片5固定连接,并将上述两者均固定安装在排风端壳6上,通过绕弧板11,能够在排风转轴7旋转时,将上升的空气气流通过遮
挡的方式,改变风向的变化,再通过较短且较为分散的短弧板13,将空气从短弧板13较为集中的引导至较为分散的一端,并让短弧板13之间的空气通过散热片5之间的缝隙向外侧排出,通过分弧板12与绕弧板11的组合,形成狭窄的风道,让排风转轴7向周围扩散的风,通过该通道传递至另一处排风转轴7处进行收集,能够对风转轴7的转动起到助力的作用,该结构能够改变流动空气的移动方向,并流动空气移动到需要散热的地方,进行散热,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25.参阅图4及图5,排风转轴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摆风叶14,摆风叶14与排风转轴7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小于三十度的锐角,排风转轴7的外侧面也固定连接有旋流风叶15,旋流风叶15整体由三部分组成,且旋流风叶15设置有两处弧形转折处,并且弧形转折处的两端均固定有平面板状扇叶,同时两弧形转折处内侧连接有围绕排风转轴7固定的弧形板,两处旋流风叶15之间形成通道,风转轴7的旋转是通过轴心处连接的小型电机进行驱动,设置两个风转轴7的旋转方向相反,风转轴7在旋转时,由旋流风叶15旋转将风通道17内的空气,引导至排风端壳6中,当流动经过紧密贴合的整流器本体16时,能够通过温度传递带走一部分热量,而到达摆风叶14处的空气,通过摆风叶14的旋转,将流动的空气向外侧分散,该结构在整体结构中起到引导内部空气流动的作用。
26.参阅图3及图4,散热片5的内部设置有外环管8,外环管8的侧面设置有内环管9,外环管8和内环管9均贯穿散热片5的两侧并相互固定连接,外环管8与内环管9的其中一端穿过排风端壳6的内部,并从排风端壳6的另一侧穿出,外环管8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冷液流动端10,内环管9与冷液流动端10构成连通结构,冷液流动端10的两侧开设有连通孔,且两侧连通孔错位设置,由于散热片5的表面与整流器本体16直接接触,散热片5上聚集的热量通过外环管8和内环管9内液体的流动,将热量通过液体流动带走一部分,同时散热片5之间形成的通道,通过风的吹出散热片5将热量从整流器端壳1底部排出,两种散热方式配合,能够提升整流器本体16底面的散热效率。
27.参阅图6,整流器端壳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整流器本体16,整流器本体16分布在整流器端壳1的两侧,整流器端壳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风通道17,且进风通道17的两侧均开设有进风口,进风通道17的上端底面固定连接集成铜管22,集成铜管2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传递片19,整流器本体16的上部通过进风通道17的空气流动,能够将将槽板20处的热量带走一部分,风通道17作为传动空气从整流器端壳1的顶端传递至顶端的通道。
28.参阅图6及图7,进风通道17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18,集成铜管22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集热撑片21,整流器本体16表面固定连接有槽板20,集热撑片21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空形方管23,空形方管23的另一端与散热片5固定连接,通过集成铜管22侧面的集热撑片21,将热量槽板20与整流器本体16接触传递的热量,通过集热撑片21传递到集成铜管22,用于对集成铜管22末端的传递片19进行加热,当摆风叶14与旋流风叶15转动时,通过对散热片5冷却,让空形方管23上的热量向散热片5传递,进而降低集成铜管22和集热撑片21的温度,让传递片19温度降低,通过传递片19的温度化,将收集的热量重新利用,用于驱动部分散热结构,更加节能环保。
29.参阅图6及图7,整流器端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槽,且长槽与槽板20构成连通结构,槽板20与进风通道17构成连通结构,进风通道17与排风端壳6构成连通结构,空气通过摆风叶14与旋流风叶15的引导,使得外界空气通过整流器端壳1表面的长槽,进入到整流
器端壳1内部的槽板20中,再由槽板20流动到进风通道17当中,随后空气穿过风通道17到达排风端壳6中,并从底部排出,进而完成空气的外界与内部空气的流动与交换,以避免热量聚集。
30.参阅图8及图9,传递片19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传热固端24,传热固端24与冷液流动端10固定连接,且冷液流动端10的内侧设置有内液槽25,传热固端24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放热片26,放热片2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空气活塞套管27,空气活塞套管27的内侧套合连接有活塞管28,活塞管28的两端边缘均设置有密封橡胶套,活塞管28的外侧套合连接有输液活塞套管29,输液活塞套管29的表面开设有进液口30,当传递片19处的热量传递到传热固端24,并利用放热片26放热快的特性,将热量传递到空气活塞套管27内,并让空气活塞套管27内部的空气受热,进而改变空气活塞套管27内部的气压,当气压增大时,挤压活塞管28向输液活塞套管29移动,并将从进液口30灌入输液活塞套管29的液体,通过活塞管28挤压的方式向管道输送,进而让管内液体移动,当放热片26温度较低时,空气活塞套管27内的空气收缩,这种结构,利用空气受热膨胀推动活塞推送液体,进而让液体促进液体流动,提升液体冷却的散热效果。
31.在使用时:首先,空气通过摆风叶14与旋流风叶15的引导,使得外界空气通过整流器端壳1表面的长槽,进入到整流器端壳1内部的槽板20中,再由槽板20流动到进风通道17当中,随后空气穿过风通道17到达排风端壳6中,由旋流风叶15旋转将风通道17内的空气,引导至排风端壳6中,当流动经过紧密贴合的整流器本体16时,能够通过温度传递带走一部分热量,而到达摆风叶14处的空气,通过摆风叶14的旋转,将流动的空气向外侧分散,由于散热片5的表面与整流器本体16直接接触,散热片5上聚集的热量通过外环管8和内环管9内液体的流动,将热量通过液体流动带走一部分,同时散热片5之间形成的通道,通过风的吹出散热片5将热量从整流器端壳1底部排出,当传递片19处的热量传递到传热固端24,并利用放热片26放热快的特性,将热量传递到空气活塞套管27内,并让空气活塞套管27内部的空气受热,进而改变空气活塞套管27内部的气压,当气压增大时,挤压活塞管28向输液活塞套管29移动,并将从进液口30灌入输液活塞套管29的液体,通过活塞管28挤压的方式向管道输送,进而让管内液体移动,当放热片26温度较低时,空气活塞套管27内的空气收缩,活塞管28向上移动,让管内液体循环移动即可。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500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