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8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作业中,当遇到场地地势高差大且施工场地狭小等问题时,使用天泵及地泵浇筑的工艺较为复杂,极易发生堵塞输送管道,进而增大浇筑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场作业人员制作了适用于狭小场地的混凝土浇筑溜槽或溜管,但溜槽溜管结构较为单一,不具备拼接、折叠等功能且很难移动或升,一次加工只能完成对应场地的混凝土浇筑,无法实现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包括溜槽主体和支腿,溜槽主体包括两个组合连接的溜槽单体,两个溜槽单体中间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折叠合页,溜槽单体的下部均设置有两条支腿,支腿包括第一支腿,第一支腿能够围绕溜槽单体旋转,第一支腿下部设置有第二支腿,第二支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行走轮,溜槽单体包括槽底板,位于槽底板两端中部位置对称固定有与其垂直的翼板,位于槽底板下部设置有两条平行于溜槽长度方向的支腿收缩槽,支腿收缩槽呈矩形且支腿收缩槽的长度大于支腿的长度。

第一支腿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一支腿的下部设置有竖向开口矩形凹槽。

第二支腿呈矩形且与第一支腿的矩形凹槽相匹配,第二支腿的上部设置有第四通孔,第二支腿和第一支腿组合后,第四通孔和第三通孔相重合,二者通过销钉连接固定。

位于槽底板下部的翼板上对称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对应有第一支腿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内贯穿有连接杆,连接杆能够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转动。

位于溜槽主体翼板的两端顶部对称设置有四个悬挂孔,悬挂孔用于溜槽主体的起吊。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特定技术特征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整体结构的重量较轻,工艺简单,安装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实用性强,能够有效避免作业场地狭小及场地地势高差大,使用天泵及地泵浇筑困难,易堵塞输送管道和浇筑混凝土费用高的问题;还能有效的改进创新工艺,使得该装置具有可拼接、可折叠、可移动、可升降的多重功效特点,能够适应多种不利环境下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推广前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溜槽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溜槽的地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折叠合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下部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一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第二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溜槽单体,2-支腿,3-翼板,4-槽底板,5-悬挂孔,6-第一通孔,7-折叠合页,8-支腿收缩槽,9-第一支腿,10-第二支腿,11-万向行走轮,12-连接杆,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第四通孔,16-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包括溜槽主体和支腿2,溜槽主体包括两个组合连接的溜槽单体1,两个溜槽单体1中间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折叠合页7,溜槽单体1的下部均设置有两条支腿2,支腿2包括第一支腿9,第一支腿9能够围绕溜槽单体1旋转,第一支腿9下部设置有第二支腿10,第二支腿10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行走轮11,溜槽单体1包括槽底板4,位于槽底板4两端中部位置对称固定有与其垂直的翼板3,位于槽底板4下部设置有两条平行于溜槽长度方向的支腿收缩槽8,支腿收缩槽8呈矩形且支腿收缩槽8的长度大于支腿2的长度。

第一支腿9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孔13和第三通孔14,第一支腿9的下部设置有竖向开口矩形凹槽。第二支腿10呈矩形且与第一支腿9的矩形凹槽相匹配,第二支腿10的上部设置有第四通孔15,第二支腿10和第一支腿9组合后,第四通孔15和第三通孔14相重合,二者通过销钉16连接固定。位于槽底板4下部的翼板3上对称设置有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对应有第一支腿9的第二通孔13,第二通孔13和第一通孔6内贯穿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能够在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13内转动。位于溜槽主体的翼板3两端顶部对称设置有四个悬挂孔5,悬挂孔5用于溜槽主体的起吊。

本实用新型的溜槽主体由两个溜槽单体1通过位于槽底板4底部的折叠合页7组合而成,折叠合页7的折叠旋转角度为180°,能够实现二者0到180度的转动。进一步的,槽底板4设置在两块翼板3的中间位置,支腿2通过连接杆12与槽底板4下部的翼板3铰接,即支腿2能够围绕翼板3做旋转运动。进一步的,在槽底板4的底部设置有支腿收缩槽8,支腿2通过旋转能够放置在支腿收缩槽8内。进一步的,第二支腿10与第一支腿9的连接方式为插入后通过销钉16固定,第一支腿9和第二支腿10之间的角度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再利用销钉16固定即可。万向行走轮11用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推动和转运。

本实用新型在作业场地狭小及场地地势高差大的区域使用时,可以通过调整两个支腿2相对于溜槽主体的角度,以及调整第一支腿9和第二支腿10的不同角度,使得两个相邻的溜槽单体朝着浇筑的方向保持一个倾斜面,最终实现溜槽朝向浇筑方向的倾斜,便于混凝土浇筑料通过本装置进入待浇模板内。

当本实用新型完成浇筑后,利用吊车通过悬挂孔5吊起,并将支腿2回收至支腿收缩槽8内;进一步将两个溜槽单体1向内折叠成整体,冲洗后吊装至仓库存放备用即可。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包括溜槽主体和支腿(2),其特征在于:溜槽主体包括两个组合连接的溜槽单体(1),两个溜槽单体(1)中间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折叠合页(7),溜槽单体(1)的下部均设置有两条支腿(2),支腿(2)包括第一支腿(9),第一支腿(9)能够围绕溜槽单体(1)旋转,第一支腿(9)下部设置有第二支腿(10),第二支腿(10)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行走轮(11),溜槽单体(1)包括槽底板(4),位于槽底板(4)两端中部位置对称固定有与其垂直的翼板(3),位于槽底板(4)下部设置有两条平行于溜槽长度方向的支腿收缩槽(8),支腿收缩槽(8)呈矩形且支腿收缩槽(8)的长度大于支腿(2)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其特征在于:第一支腿(9)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孔(13)和第三通孔(14),第一支腿(9)的下部设置有竖向开口矩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其特征在于:第二支腿(10)呈矩形且与第一支腿(9)的矩形凹槽相匹配,第二支腿(10)的上部设置有第四通孔(15),第二支腿(10)和第一支腿(9)组合后,第四通孔(15)和第三通孔(14)相重合,二者通过销钉(16)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其特征在于:位于槽底板(4)下部的翼板(3)上对称设置有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对应有第一支腿(9)的第二通孔(13),第二通孔(13)和第一通孔(6)内贯穿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能够在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13)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其特征在于:位于溜槽主体的翼板(3)两端顶部对称设置有四个悬挂孔(5),悬挂孔(5)用于溜槽主体的起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浇筑流槽,解决了使用天泵及地泵浇筑的工艺较为复杂,极易发生堵塞输送管道,进而增大浇筑成本的问题,包括溜槽主体和支腿,两个溜槽单体中间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折叠合页,溜槽单体的下部均设置有两条支腿,支腿包括第一支腿,第一支腿能够围绕溜槽单体旋转,第一支腿下部设置有第二支腿,第二支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行走轮,溜槽单体包括槽底板,位于槽底板两端中部位置对称固定有与其垂直的翼板。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改进创新工艺,使得该装置具有可拼接、可折叠、可移动、可升降的多重功效特点,能够适应多种不利环境下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推广前景好。

技术研发人员:于国伟;王涛;王江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6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