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混凝土浇注成形工艺,为了使混凝土凝结成形后的建筑物形状特征满足需要,一般使用相应的模板围绕形成相应的模腔,现有的建筑工程模板多采用木模板或钢模板以及相应的钢管、扣件、对拉螺杆等连接诶构件连接在一起,由于建筑物各处形状各不相同,这种模板多为一次性使用后即废弃,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承柱,由于其对应的模腔为封闭形状,在对这类钢筋混凝土支承柱架设相应的模板时,人员操作空间有限,并且现有的模板多为木质结构,既不容易使模板构件装配紧固,在模板使用过程中,相应的木质的模板构件也容易产生形变,影响最终成型的混凝土支承柱的形状和尺寸,影响了混凝土工程质量,此外,这类模板也是一次性使用,资源浪费极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加固框a、加固框b和多个螺筒,所述螺筒一端开口,并且所述加固框a、加固框b上均螺接有多个螺筒,所述螺筒开口端套装有顶块,所述顶块上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螺筒内还放置有弹簧并且该弹簧布置于所述压板与螺筒闭合端之间,所述加固框a的一端与加固框b的一端通过阻尼转轴铰接在一起,当将所述加固框a的另一端与加固框b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加固框a、加固框b组成围绕模板的封闭环形围框,并且所述压板夹持于该围框内表面与模板外侧面之间。
所述顶块为圆柱体形状,所述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并且所述顶块套装于该弹簧以内。
所述压板上还粘接有缓冲垫片,并且当所述压板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外侧面之间时,缓冲垫片夹持于模板外侧面与所述压板之间。
所述缓冲垫片的材质是天然橡胶。
所述压板长度大于所述缓冲垫片的长度。
所述加固框a整体为“l”字形。
所述加固框b整体为“l”字形。
所述加固框a与加固框b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所述螺筒或压板数量均与模板外侧面数量相同,并且当所述压板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外侧面之间时,所述压板与模板外侧面一一对应配置。
所述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还包括多块“l”字形护角码,每块护角码两端预先嵌埋于模板外侧面内并将模板四周拐角处盖合,且当所述压板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外侧面之间时,所述压板两端分别搭靠在相邻两块护角码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加固框a、加固框b将模板抱夹紧固,增加了模板的结构强度,又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使压板始终顶靠在模板外侧面上,有效防止了组成模板的各个模板构件产生形变,使其安装在相应正确的位置上,保障了最终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支承柱的外形尺寸,提升了施工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模板外侧面起到防护作用,通过在压板与模板外侧面之间设置缓冲垫片,减少了相应构件之间的摩擦,减少了模板外侧面的磨损,使该模板能够重复使用,进而减少了资源浪费,本实用新型具有装卸简单,装卸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与模板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固框a,2-加固框b,3-螺筒,4-顶块,5-压板,6-弹簧,7-阻尼转轴,8-螺栓,9-模板,10-缓冲垫片,11-护角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加固框a1、加固框b2和多个螺筒3,螺筒3一端开口,并且加固框a1、加固框b2上均螺接有多个螺筒3,螺筒3开口端套装有顶块4,顶块4上固定连接有压板5,螺筒3内还放置有弹簧6并且该弹簧6布置于压板5与螺筒3闭合端之间,加固框a1的一端与加固框b2的一端通过阻尼转轴7铰接在一起,当将加固框a1的另一端与加固框b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8连接在一起时,加固框a1、加固框b2组成围绕模板9的封闭环形围框,并且压板5夹持于该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顶块4与压板5使一体制造成形的。
进一步地,顶块4为圆柱体形状,弹簧6为圆柱螺旋弹簧,并且顶块4套装于该弹簧6以内。从而使弹簧6产生的弹力能够均匀顶靠在压板5上,继而使作用于模板外侧面上的作用力均匀分布。
另外,压板5上还粘接有缓冲垫片10,并且当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缓冲垫片10夹持于模板9外侧面与压板5之间。优选缓冲垫片10的材质是天然橡胶。压板5长度大于缓冲垫片10的长度。缓冲垫片10有助于减少压板5与模板外侧面之间的摩擦,从而更有效保护模板外侧面,使模板能够重复使用,延长模板的使用寿命。
此外,加固框a1整体为“l”字形。加固框b2整体为“l”字形。加固框a1与加固框b2的形状、大小均相同。加固框a1的一端与加固框b2的一端铰接在一起,使本实用新型便于进行快速拆装,螺筒3或压板5数量均与模板9外侧面数量相同,并且当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压板5与模板9外侧面一一对应配置。
另外,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还包括多块“l”字形护角码11,每块护角码11两端预先嵌埋于模板9外侧面内并将模板9四周拐角处盖合,且当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压板5两端分别搭靠在相邻两块护角码11之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加固框a、加固框b将模板抱夹紧固,增加了模板的结构强度,又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使压板始终顶靠在模板外侧面上,有效防止了组成模板的各个模板构件产生形变,使其安装在相应正确的位置上,保障了最终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支承柱的外形尺寸,提升了施工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模板外侧面起到防护作用,通过在压板与模板外侧面之间设置缓冲垫片,减少了相应构件之间的摩擦,减少了模板外侧面的磨损,使该模板能够重复使用,进而减少了资源浪费,本实用新型具有装卸简单,装卸操作方便等优点。
1.一种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固框a(1)、加固框b(2)和多个螺筒(3),所述螺筒(3)一端开口,并且所述加固框a(1)、加固框b(2)上均螺接有多个螺筒(3),所述螺筒(3)开口端套装有顶块(4),所述顶块(4)上固定连接有压板(5),所述螺筒(3)内还放置有弹簧(6)并且该弹簧(6)布置于所述压板(5)与螺筒(3)闭合端之间,所述加固框a(1)的一端与加固框b(2)的一端通过阻尼转轴(7)铰接在一起,当将所述加固框a(1)的另一端与加固框b(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8)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加固框a(1)、加固框b(2)组成围绕模板(9)的封闭环形围框,并且所述压板(5)夹持于该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4)为圆柱体形状,所述弹簧(6)为圆柱螺旋弹簧,并且所述顶块(4)套装于该弹簧(6)以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5)上还粘接有缓冲垫片(10),并且当所述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缓冲垫片(10)夹持于模板(9)外侧面与所述压板(5)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片(10)的材质是天然橡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5)长度大于所述缓冲垫片(10)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a(1)整体为“l”字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b(2)整体为“l”字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a(1)与加固框b(2)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筒(3)或压板(5)数量均与模板(9)外侧面数量相同,并且当所述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所述压板(5)与模板(9)外侧面一一对应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框架模板加固装置还包括多块“l”字形护角码(11),每块护角码(11)两端预先嵌埋于模板(9)外侧面内并将模板(9)四周拐角处盖合,且当所述压板(5)夹持于围框内表面与模板(9)外侧面之间时,所述压板(5)两端分别搭靠在相邻两块护角码(11)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