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
背景技术:
预制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制备过程是先在预制板上绑扎钢筋,钢筋的长度根据叠合板的设计长度而定,然后将预制板放置在模具中,然后依次浇筑混凝土、凝固、养护获得成品预制叠合板。
预制叠合板根据用途不同会进行一些改进型设计,例如为了便于后期的安装、吊装等,通常会在浇筑时预留孔洞。预留孔洞的操作是在预制板上打孔,然后在孔内放置一根钢管,然后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取出钢管,或者直接将长度适宜的钢管留在混凝土中,钢管的内部通道即为预留孔洞。
现有预留孔洞的方式由于浇筑混凝土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钢管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偏移,导致预留孔洞不垂直或堵塞,当钢管在冲击力的作用脱离预制板上的孔时,会导致孔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解决现有预留孔洞的方式易导致留孔洞不垂直或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包括钢管,所述钢管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还包括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转轴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均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定位块,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伸出钢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钢管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且设置有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的x形结构类似剪刀,通过定位块嵌入限位槽内,再施加外力使压制机构稳定,确保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压制机构对钢管起到稳定作用,不会发生偏移,进而解决了现有预留孔洞的方式易导致留孔洞不垂直或堵塞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在转轴上方可拆卸式设置有横杆。
进一步地,横杆为伸缩杆。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横杆配合的卡槽,所述横杆的端部与卡槽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钢管的侧壁在限位槽处设置有横向通孔,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端穿过横向通孔伸出钢管,另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尺寸大于横向通孔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杆,当浇筑完成后,固定杆嵌入混凝土中,提高了钢管在混凝土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挡块的厚度低于限位槽的深度,避免挡块凸出于钢管内壁。
进一步地,固定杆采用钢材制成。
所述钢材为现有技术。
进一步地,固定杆的外壁设置有螺纹。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实心的钢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钢管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且设置有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的x形结构类似剪刀,通过定位块嵌入限位槽内,再施加外力使压制机构稳定,确保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压制机构对钢管起到稳定作用,不会发生偏移,进而解决了现有预留孔洞的方式易导致留孔洞不垂直或堵塞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杆,当浇筑完成后,固定杆嵌入混凝土中,提高了钢管在混凝土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第一支撑杆,2-横杆,3-第二支撑杆,4-钢管,5-定位块,6-限位槽,7-固定杆,8-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包括钢管4,所述钢管4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6,还包括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通过转轴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下端均设置有与限位槽6配合的定位块5,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上端伸出钢管4,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为实心的钢管。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先将钢管4插入预制板上的孔,然后将压制机构伸入钢管4内,然后再外力作用下拉开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之间的间距,使定位块5嵌入限位槽6内,然后在外力作用下稳定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所述外力作用可以施加向外侧的两个拉力,确保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不会收拢导致定位块5脱离限位槽6,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凝固后取消外力,取出压制机构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钢管4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6,且设置有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的x形结构类似剪刀,通过定位块5嵌入限位槽6内,再施加外力使压制机构稳定,确保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压制机构对钢管4起到稳定作用,不会发生偏移,进而解决了现有预留孔洞的方式易导致留孔洞不垂直或堵塞的问题。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之间在转轴上方可拆卸式设置有横杆2,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横杆2配合的卡槽,所述横杆2的端部与卡槽间隙配合;所述横杆2为伸缩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杆2的设置便于固定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确保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不会收拢,将横杆2设置为伸缩杆使得压制机构能够适用于不同内径的钢管4。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所述钢管4的侧壁在限位槽6处设置有横向通孔,还包括固定杆7,所述固定杆7一端穿过横向通孔伸出钢管4,另一端设置有挡块8,所述固定杆7和挡块8我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挡块8的尺寸大于横向通孔的内径;所述挡块8的厚度低于限位槽6的深度;所述固定杆7采用钢材制成;所述固定杆7的外壁设置有螺纹。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固定杆7,当浇筑完成后,固定杆7嵌入混凝土中,提高了钢管4在混凝土中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包括钢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4)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6),还包括压制机构,所述压制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通过转轴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下端均设置有与限位槽(6)配合的定位块(5),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上端伸出钢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之间在转轴上方可拆卸式设置有横杆(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2)为伸缩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横杆(2)配合的卡槽,所述横杆(2)的端部与卡槽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4)的侧壁在限位槽(6)处设置有横向通孔,还包括固定杆(7),所述固定杆(7)一端穿过横向通孔伸出钢管(4),另一端设置有挡块(8),所述挡块(8)的尺寸大于横向通孔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8)的厚度低于限位槽(6)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采用钢材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的外壁设置有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和挡块(8)为一体成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备预制叠合板预留孔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3)为实心的钢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