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0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梁侧模板加固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对拉螺栓对梁侧模板进行固定。

但是采用对拉螺栓的形式对梁侧模板进行加固,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混凝土梁上就形成了贯通的对拉螺栓孔,并且需要对螺栓孔进行封堵,因此会产生额外的人工、材料等费用,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保证较低的施工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包括基础架以及两个相对设置在基础架上的顶持架;所述顶持架的一端与基础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均水平设置并相互平行;所述基础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顶持架的固定组件;

两个所述顶持架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与顶持架转动连接,并且所述顶板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顶持架能够相对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顶板相对移动,使得顶板能够对梁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并且由于固定组件能够对顶持架进行固定,从而保证顶持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当顶板对梁侧模板进行固定时,顶持架能够处于倾斜状态,从而提升顶持架对顶板的支撑效果,保证顶板对梁侧模板的固定效果。因此,当固定架对梁侧模板进行固定时,不必使用对拉螺栓,有效提升混凝土梁的浇筑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优选的,所述顶持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架,两个所述支架沿竖直方向分布,一个所述支架位于另一个所述支架的正上方;所述支架的一端与基础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顶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支架能够同时对顶板进行支撑,从而提升顶板的稳定性。同时两个支架能够组成平行四边形丝杆机构,以便于顶板对梁侧模板进行顶持固定。

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还设置有多个连杆,多个所述连杆均竖直设置,并且所述连杆的一端与一个支架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连杆和支架连接,使得连杆形成虚约束,能够有效提升顶持架的载荷能力,从而有效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螺栓的一端与顶持架连接,所述基础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设在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第一螺母位于第一连接件背向顶持架的一侧并与螺栓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板对梁侧模板进行顶持时,将螺栓穿设在第一连接件上,并将第一螺母拧紧在螺栓上,即可对顶持架进行固定,保证顶持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为与基础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并且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与顶持架的旋转轴线平行;所述顶持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螺栓端部与第二连接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能够转动,因此,螺栓能够对不同角度上的顶持架进行固定,以便于改变两个顶板之间的距离,使得固定架能够对不同尺寸的梁侧模板进行固定,提升固定架的适用性,从而降低固定架的使用成本。

优选的,所述两个顶持架之间还设置有将两个顶持架连为一体的连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组件能够将两个顶持架连为一体,因此,能够有效提升顶持架对顶板的支撑作用,从而提升顶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螺杆,两个所述顶持架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穿设在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件上,另一端穿设在另一个第二连接件上,两条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与连接螺杆配合的第二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螺母拧紧在连接螺杆上,即可使两个顶持架相互连接,第二螺杆能够承受顶板对顶持架的反作用力,从而有效提升顶持架对顶板的支撑效果。将第二螺杆从第二连接件上拆卸,即可转动顶持架,以便于顶持架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为与顶持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与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连接轴能够在顶持架上转动,因此,当工作人员需要转动顶持架时,只需要将第二螺母从连接螺杆上拆下即可,不必将连接螺杆从第三连接轴上拆下,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两个顶持架相对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顶板相对移动,使得顶板能够对梁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固定组件能够对顶持架进行固定,从而保证顶持架的稳定性,因此,当固定架对梁侧模板进行固定时,不必使用对拉螺栓,有效提升混凝土梁的浇筑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2.顶持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架,并且两个支架之间还设置有多个连杆,两个支架能够组成平行四边形丝杆机构,而连杆与支架连接构成虚约束,能够有效提升顶持架的载荷能力,从而有效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3.连接组件能够将两个顶持架连为一体,而连接组件中的第二螺杆能够承受顶板对顶持架的反作用力,从而有效提升顶持架对顶板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梁侧模板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用于展示固定组件和顶持架的结构;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基础架;2、顶持架;21、支架;22、连杆;3、顶板;4、固定组件;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轴;43、螺栓;44、第一螺母;5、连接组件;51、第二连接件;52、连接螺杆;53、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参照图1,梁侧模板固定架包括基础架1、两个相对设置在基础架1上的顶持架2、固定组件4和连接组件5。两个顶持架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顶板3。

参照图2,顶持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21,两个支架21沿竖直方向分布,一个支架21位于另一个支架21的正上方。支架2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基础架1上,顶板3位于支架21远离基础架1的一端,并且支架21同样转动设置在基础架1上。支架21与基础架1之间的转动轴线和支架21与顶板3之间的转动轴线均水平设置,由此,两个支架21之间组成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使得顶持架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并且两个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

参照图2,同一顶持架2上的两个支架21之间竖直设置有多个连杆22,连杆2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一个支架21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另一支架21上,由此,连杆22和支架21之间形成虚约束,在保证支架21正常转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顶持架2的承载力。

参照图2,固定组件4包括转动设置在支架21上的第二连接轴42、转动设置在基础架1上的第一连接件41、设置在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42之间的螺栓43以及与螺栓43相匹配的第一螺母44。第一连接件41设置在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连接轴42的转动轴线均与支架21的转动轴线平行。螺栓43与第二连接轴42垂直设置,并且螺栓43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轴42上,第一连接轴上开设有连接孔,并且螺栓43的另一端穿设在连接孔上。第一螺母44位于第一连接轴背向第二连接轴42的一侧并与螺栓43螺纹配合。

参照图1和图3,连接组件5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51、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件51之间的连接螺杆52以及两个第二螺母53。第二连接件51设置为第三连接轴。一个第三连接轴转动设置在一个顶持架2上,另一个第三连接轴转动设置在另一个顶持架2上,并且第三连接轴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平行。连接螺杆52与第三连接轴相互垂直,连接螺杆52的一端穿设在其中一个第三连接轴上,另一端穿设在另一个第三连接轴上。两个第二螺母53与连接螺杆52的两端一一对应,并且第二螺母53与连接螺杆52的端部螺纹连接。

参照图3,第二螺母53第三连接轴背向连接螺杆52中心位置的一侧,使得两个第二螺栓43能够将连接螺杆52固定在第三连接轴上。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的实施原理为:将梁侧模板放置于两个顶板3之间,并使顶板3与梁侧模板相抵接。将第一螺母44拧紧在螺栓43上,随后将第二螺母53拧紧在连接螺杆52上,固定架即可对梁侧模板进行加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架(1)以及两个相对设置在基础架(1)上的顶持架(2);所述顶持架(2)的一端与基础架(1)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均水平设置并相互平行;所述基础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顶持架(2)的固定组件(4);

两个所述顶持架(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顶板(3),所述顶板(3)与顶持架(2)转动连接,并且所述顶板(3)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持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架(21),两个所述支架(21)沿竖直方向分布,一个所述支架(21)位于另一个所述支架(21)的正上方;所述支架(21)的一端与基础架(1)转动连接,所述支架(21)的另一端与顶板(3)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架(21)之间还设置有多个连杆(22),多个所述连杆(22)均竖直设置,并且所述连杆(22)的一端与一个支架(21)连接,所述连杆(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架(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4)包括螺栓(43)和第一螺母(44);所述螺栓(43)的一端与顶持架(2)连接,所述基础架(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41),所述螺栓(43)的另一端穿设在第一连接件(41)上,所述第一螺母(44)位于第一连接件(41)背向顶持架(2)的一侧并与螺栓(43)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1)设置为与基础架(1)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轴,并且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与顶持架(2)的旋转轴线平行;所述顶持架(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轴(42),所述第二连接轴(42)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螺栓(43)端部与第二连接轴(4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顶持架(2)之间还设置有将两个顶持架(2)连为一体的连接组件(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5)包括连接螺杆(52),两个所述顶持架(2)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51);所述连接螺杆(52)的一端穿设在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件(51)上,另一端穿设在另一个第二连接件(51)上,两条所述第二连接件(51)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与连接螺杆(52)配合的第二螺母(5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1)设置为与顶持架(2)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与顶持架(2)的转动轴线平行。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施工成本低的梁侧模板固定架,包括基础架以及两个相对设置在基础架上的顶持架;顶持架的一端与基础架转动连接,两个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均水平设置并相互平行;基础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顶持架的固定组件;两个顶持架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顶板,顶板与顶持架转动连接,并且顶板的转动轴线与顶持架的转动轴线平行。当固定架对梁侧模板进行固定时,不必使用对拉螺栓,有效提升混凝土梁的浇筑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柯雷;严宇超;沈建兴;茅一帆;丁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土(苏州)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59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