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高支模是指支模高度大于或等于八米时的支模作业,在大型施工作业中都需要应用到高支模体系,由于支模的高度较高,因而其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高支模中横杆与立杆的连接方式单一,往往在横杆与立杆的交叉处使用扣件进行固定,虽然扣件能够对高支模的连接部位进行固定,但是却无法保证高支模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横杆或立杆受到外力时可能会出现高支模倾斜的情况,进而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支模中横杆与纵杆连接方式单一、支模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固定件、固定底座、调节杆和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底座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
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的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箍板,所述第一箍板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杆的第一容纳槽;
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顶部,且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箍板,所述第二箍板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杆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箍板、所述第二箍板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模杆的螺栓孔。
有益效果:在搭建高支模的过程中,将加固连接装置固定在高支模横杆与立杆在同一平面交叉围成的空间中,即横杆固定在加固连接装置的固定底座和第二箍板中,立杆固定在第一箍板中,使得横杆与立杆通过加固连接装置形成相互牵制的结构,当其中的某个横杆或立杆受到外力时,由于连接固定装置的存在,使得受力的横杆或立杆受到其他杆件的牵制而无法轻易移动,进而加强了高支模横向与纵向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二箍板与固定件之间设置升降装置使得第二箍板可以相对于固定件升降,使得加固连接装置的可以适应不同的杆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和升降架,所述升降架包括交叉铰接的左剪叉臂和右剪叉臂,所述左剪叉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箍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箍板设置有允许所述左剪叉臂的端部滑动的第一空槽,所述左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铰接,所述右剪叉臂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允许所述右剪叉臂的端部滑动的第二空槽,所述右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箍板铰接,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顶部,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右剪叉臂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连接。
有益效果:左右剪叉臂交叉铰接使得左右剪叉臂之间的横向距离增大时其竖向距离会缩小,横向距离减小时其竖向距离会增大,进而通过设置驱动装置驱动右剪叉臂靠近固定件的一端靠近或远离左剪叉臂与固定件铰接的一端来实现第二箍板的升降,同时,将升降结构设置为剪叉式保证了加固连接装置的承载力,延长了加固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升降架,且两个所述升降架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升降架的右剪叉臂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个升降架增加了第二箍板与固定件之间的连接点,使得第二箍板受力点更加均匀,从而加强了第二箍板与固定件竖向连接的稳定性,在两个升降架之间设置第一连接杆,使得两个升降架通过第一连接杆形成相互牵制的结构,通过电动推杆驱动第一连接杆即可带动两个升降架同步升降,使得升降装置结构简单,加强了驱动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调节杆,且所述固定件的两侧开设有连接所述调节杆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有益效果:由于横杆与立杆之间形成的空间大小不同,因而在固定件的两侧设置可调长度的调节杆,使得其与升降装置配合,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大小,进一步加强了加固连接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固定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第二抱箍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第二抱箍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抱箍连接板,所述抱箍连接板上开设有供螺栓贯穿的连接孔。
有益效果:使用加固连接装置时首先通过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将横杆或立杆环抱,之后通过螺栓贯穿抱箍连接板将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连接起来,实现加固连接装置通过第一、第二抱箍固定于横杆或立杆;在固定件的底部设置连接杆不仅方便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通过连接杆相对于固定件转动,而且能够加强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与固定件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二箍板;2、固定孔;3、右剪叉臂;4、左剪叉臂;5、电动推杆;6、调节杆;7、第一箍板;8、固定件;9、第一抱箍;10、第二抱箍;11、第二连接杆;12、支撑台;13、挡块;14、第一连接杆;15、抱箍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包括固定件8、调节杆6和升降装置,其中固定件8的形状为圆柱形且为横向设置,固定件8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底座;调节杆6在固定件8的两侧均有设置,调节杆6的一端与固定件8的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第一箍板7,第一箍板7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立杆的第一容纳槽;升降装置设置于固定件8的顶部,且升降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箍板1,第二箍板1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横杆的第二容纳槽,且第一箍板7、第二箍板1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模杆的螺栓孔。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包括前后平行设置的两个升降架和电动推杆5,升降架与固定件8之间设置有支撑台12,支撑台12内开设有容纳升降架的容纳槽;以前升降架为例,前升降架包括交叉设置的左剪叉臂4和右剪叉臂3,且左铰接臂与右铰接臂在交叉点铰接;左剪叉臂4的上端与第二箍板1滑动连接,第二箍板1的右侧设置有供左剪叉臂4滑动的第一空槽,左剪叉臂4的下端与支撑台12铰接;右剪叉臂3的上端与第二箍板1铰接,右剪叉臂3的下端与支撑台12滑动连接,支撑台12的右侧设置有供左剪叉臂4滑动的第二空槽;支撑台12上固定设置有挡块13,且挡块13设置在前后升降架之间,两个升降架的右剪叉臂3与支撑台12滑动连接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4,电动推杆5的一端镶嵌在挡块13内,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4相连。
调节杆6的形状为圆柱形,固定件8的两侧开设有供调节杆6插入的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内螺纹,调节杆6的外侧壁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底座包括形状为弧形的第一抱箍9和第二抱箍10,固定件8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1的两端与固定件8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杆11内穿设有供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铰接的铰接杆(图中未示出),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固定孔2,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远离第二连接杆1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抱箍连接板15,抱箍连接板15上开设有供螺栓贯穿的连接孔。
本实施例的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定义固定在固定底座内的横杆为底部横杆,固定在第二箍板1内横杆为顶部横杆;初始状态下,左剪叉臂4与右剪叉臂3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一端张开至最大距离,此时第二箍板1的部分结构收拢在支撑台12的容纳槽内,固定件8两侧的调节杆6向也位于其向固定件8内可旋拧的最大距离;使用时,首先向上转动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使其出现能够容纳底部横杆的空间,向下移动加固连接装置使得底部横杆位于此空间内,之后向下转动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将底部横杆环抱闭合,并通过螺栓穿过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底部的抱箍连接板固定孔2将第一抱箍9与第二抱箍10连接,之后将螺栓贯穿固定孔向内挤压底部横杆进而实现将加固连接装置固定连接于底部横杆;然后控制电动推杆5拉动第一连接杆14向左滑动,此时左右剪叉臂之间的横向距离减小,其竖向距离会增大,此时左右剪叉臂会推动第二箍板1向上移动,直至顶部横杆中部分结构在第二箍板1内,此时将螺栓穿过第二箍板1的螺栓孔后向内旋拧,使得螺栓向内挤压顶部横杆进而实现对顶部横杆的紧固;将固定件8两侧的调节杆6向外旋拧,直至左右立杆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箍板7内,此时将螺栓穿过第一箍板7的螺栓孔后向内旋拧,使得螺栓向内挤压立杆进而实现对左右立杆的紧固;当其中的某个横杆或立杆受到外力时,由于连接固定装置的存在,使得受力的横杆或立杆受到其他杆件的牵制而无法轻易移动,进而加强了高支模横向与纵向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中,升降架包括交叉铰接的左剪叉臂和右剪叉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升降架设置为沿固定件轴向并排设置的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箍板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固定件的顶部。
上述实施例中,左剪叉臂的一端与第二箍板滑动连接,左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支撑台铰接,右剪叉臂的一端与支撑台滑动连接,右剪叉臂的另一端与第二箍板铰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为,左剪叉臂的一端与支撑台滑动连接,左剪叉臂的另一端与第二箍板铰接,右剪叉臂的一端与第二箍板滑动连接,右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支撑台铰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箍板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箍板的截面形状还可为方形。
上述实施例中,固定底座包括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通过抱箍连接板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底座还可设置为长方体结构,固定底座靠近两侧的位置开设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通孔,底部横杆上安装固定底座的位置开设与通孔适配的定位孔,固定底座通过螺栓贯穿其通孔和底部横杆上的定位孔与底部横杆连接。
1.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固定底座、调节杆和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底座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
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的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箍板,所述第一箍板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杆的第一容纳槽;
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顶部,且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箍板,所述第二箍板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模杆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箍板、所述第二箍板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模杆的螺栓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和升降架,所述升降架包括交叉铰接的左剪叉臂和右剪叉臂,所述左剪叉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箍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箍板设置有允许所述左剪叉臂的端部滑动的第一空槽,所述左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铰接,所述右剪叉臂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允许所述右剪叉臂的端部滑动的第二空槽,所述右剪叉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箍板铰接,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顶部,且其输出端与所述右剪叉臂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升降架,且两个所述升降架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升降架的右剪叉臂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调节杆,且所述固定件的两侧开设有连接所述调节杆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高支模用加固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固定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第二抱箍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第二抱箍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抱箍连接板,所述抱箍连接板上开设有供螺栓贯穿的连接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