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属于服务器驱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服务器及网络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体系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利用传统的一台一台通过人工手动部署服务器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目前主流的服务器驱动部署平台都是基于带外的方式开发的,也即通过bmc(baseboardmanagementcontroller)管理整个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但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驱动还存在一下问题:服务器多存放在一个总的控制室,但多个服务器同时工作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干扰,同时每个服务器的工作电压不一样,从而导致干扰更大,长时间会影响服务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包括:

光电隔离电路,用于进行设备之间和与工作电压之间产生的干扰信号,将其从电路上把干扰源和易受干扰的部分隔离开来,从而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

脉宽调制电路,使电源的输出电压在工作条件变化时保持恒定;

驱动电路,进行输入控制信号与电压信号,从而进行驱动服务器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电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可调电阻rv1、可调电阻rv2、可调电阻rv3、放大器u1a、放大器u1b、光电耦合器u2、光电耦合器u3;

所述电阻r1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可调电阻rv2的一端、所述放大器u1a的2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输入信号,所述放大器u1a的1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2的控制端、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a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a的8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4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b的5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b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2号引脚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3的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3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8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7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1号引脚连接且输出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脉宽调制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电容c3、电容c3、三极管q1、三极管q2;

所述集成电路u4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集成电路u4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集成电路u4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6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4号引脚与8号引脚连接且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4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4、极性电容c5、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

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几点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且二极管d1的正极输入控制信号,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且与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同时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成电路u4的型号为ne555。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针对服务器控制室中的每个服务器的工作电压不一样,从而导致干扰更大问题进行解决,对当服务器进行工作时,通过光电隔离电路进行从电路上把干扰源和易受干扰的部分隔离开来,从而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同时在进行输入工作电压至服务器时,通过脉宽调制电路使电源的输出电压在工作条件变化时保持恒定;从而保证了减小干扰产生;从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保证服务器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隔离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脉宽调制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包括:光电隔离电路、脉宽调制电路、以及驱动电路。

其中,光电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可调电阻rv1、可调电阻rv2、可调电阻rv3、放大器u1a、放大器u1b、光电耦合器u2、光电耦合器u3。

脉宽调制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电容c3、电容c3、三极管q1、三极管q2。

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4、极性电容c5、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

如图1所示,所述电阻r1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可调电阻rv2的一端、所述放大器u1a的2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输入信号,所述放大器u1a的1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2的控制端、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a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a的8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4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b的5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b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2号引脚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3的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3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8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7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1号引脚连接且输出信号。

如图2所示,所述集成电路u4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集成电路u4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集成电路u4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6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4号引脚与8号引脚连接且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4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如图3所示,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几点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且二极管d1的正极输入控制信号,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且与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同时输出。

工作原理:在服务器进行工作时,电压输入脉宽调制电路,电阻r8和电容c1组成微分电路,同时电压信号通过三极管q1的基极输入同时进行放大,集成电路u4配合电阻r9与电容c2组成单稳定时电路,输入的信号一路输入微分电路和放大电路,另一路经r11保护后加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路;输入微分电路和放大电路的信号触发集成电路u4的电路置位,使集成电路u4的3脚输出一定宽度的正向脉中,且该输出至三极管q2的基极,同三极管q2饱和导通,三极管q2的集电极呈低电平,从而进行输出电压至服务器;

电压信号通过电阻r1进行输入光电隔离电路,控制信号通过电阻r3进行输入放大器u1a的输入段,同时放大器u1a进行输出将控制信号进行输入光电耦合器u2的1号引脚,从而光电耦合器u2进行输出控制性至放大器u1b放大;同时电压通过可调电阻rv2配合电阻r4进行输入至光电耦合器u3进行隔离输出,同时通过光电耦合器u3的3号引脚进行输出值电阻r3和可调电阻rv3组成的稳定调节输出至驱动电路,控制信号通过放大器u1b进行放大输出至驱动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和电压信号通过驱动电路进行驱动服务器工作。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隔离电路、脉宽调制电路、以及驱动电路;

其中,所述光电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可调电阻rv1、可调电阻rv2、可调电阻rv3、放大器u1a、放大器u1b、光电耦合器u2、光电耦合器u3;

所述电阻r1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可调电阻rv2的一端、所述放大器u1a的2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输入信号,所述放大器u1a的1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2的控制端、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a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a的8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4号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b的5号引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1b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2号引脚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v3的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3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8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引脚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放大器u1b的7号引脚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1号引脚连接且输出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宽调制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电容c3、电容c3、三极管q1、三极管q2;

所述集成电路u4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集成电路u4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集成电路u4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7号引脚与6号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4的4号引脚与8号引脚连接且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4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4、极性电容c5、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

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几点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同时输入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且二极管d1的正极输入控制信号,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且与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同时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集成电路u4的型号为ne55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属于服务器驱动领域;一种服务器驱动电路,包括:光电隔离电路、脉宽调制电路、以及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针对服务器控制室中的每个服务器的工作电压不一样,从而导致干扰更大问题进行解决,对当服务器进行工作时,通过光电隔离电路进行从电路上把干扰源和易受干扰的部分隔离开来,从而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同时在进行输入工作电压至服务器时,通过脉宽调制电路使电源的输出电压在工作条件变化时保持恒定;从而保证了减小干扰产生;从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保证服务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谢良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硕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60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