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4


本实用新型涉及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指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



背景技术: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简称升降架,俗称爬架,是近代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脚手架技术,是一种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外防护施工设备,对建筑施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它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具有显著的低碳性,高科技含量和更经济、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通常搭设成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主要由附着升降脚手架架体结构、附着支座、防倾装置、防坠落装置、升降机构及控制装置等构成,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效果。

申请人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技术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防坠装置往往需要采用诸如弹簧等外力来辅助执行防坠功能,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容易因弹簧原因而失效。而其中一部分爬架的附墙支座与防坠落装置分开设置,现场使用过程中部分附墙支座往往会遗漏防坠装置而使爬架使用过程中增加使用风险,爬架只能向上提升而不能下降,有些即使具有下降功能也无法做到下降过程中防急坠功能。而且,现有技术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露天复杂环境中使用,防坠距离大多为150mm左右,无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且极易由于砼污染受损失效,损坏后起不到防坠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通过采用机械配合及重力自动复位,作用时不需要额外施加外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包括:

一个导座,其后端用于连接建筑物外墙,其前端在底面成型有沟状的容纳部,容纳部的前端设置为通向导座前端的开放端;

一个定位支撑杆,其底端铰接在导座的顶面,得以在导座的前后两端之间转动;

一对后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容纳部的开放端两侧,其轮沿露出导座的前端;

一对前导架,分别可拆的连接于导座的前端;

一对前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前导架上,前导轮与后导轮一一对应配合,以在前导轮与后导轮之间构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导向部;

一个转轮,设于容纳部的前部,其中心处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一销轴,转轮以第一销轴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转轮具有径向伸出的多个等间距的卡齿,卡齿的外径长出第一销轴至容纳部的开放端的间距,以使卡齿转向容纳部的前端时得以露出;

一个防坠摆块,设于容纳部的后部,其头部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二销轴,防坠摆块以第二销轴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防坠摆块的头部具有朝向转轮伸出的喙状突起,以使转轮转动时以卡齿拨动并划过喙状突起,进而驱动防坠摆块以第二销轴为轴进行偏摆;防坠摆块的头部还具有朝下伸出的重力摆臂,以使防坠摆块在偏摆后因受重力摆臂的重力牵引复位;

容纳部内还具有配合喙状突起的抵挡部,用于在重力摆臂朝向容纳部的开放端偏摆的行程中阻挡喙状突起;而抵挡部阻挡喙状突起时,重力摆臂的末端恰好置于转轮的卡齿之间,以在转轮顺时针转动时阻挡卡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将转轮与防坠摆块集成到附墙支座为一体,免除漏安装的情况,且具有防污染功能;

(2)通过转轮和防坠摆块直接进行机械配合及防坠摆块的重力复位设计,作用时不需要额外施加外力,在爬架异常坠落时依靠爬架自身构件下落的动能带动转轮以高于防坠摆块重力复位的速度致使转轮的卡齿被防坠摆块锁止,进而起到防坠的作用;

(3)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加工方便,精度容易控制、安装使用方便,在施工环境复杂工况下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可达到最短距离60mm的防坠距离,效果更加安全。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3所示,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包括:

一个导座1,其后端用于连接建筑物外墙,其前端在底面成型有沟状的容纳部11,容纳部11的前端设置为通向导座1前端的开放端;

一个定位支撑杆2,其底端铰接在导座1的顶面,得以在导座1的前后两端之间转动;

一对后导轮3,分别转动配合于容纳部11的开放端两侧,其轮沿露出导座1的前端;

一对前导架4,分别可拆的连接于导座1的前端;

一对前导轮5,分别转动配合于前导架4上,前导轮5与后导轮3一一对应配合,以在前导轮5与后导轮3之间构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导向部6;

一个转轮7,设于容纳部11的前部,其中心处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11侧壁之间的第一销轴71,转轮7以第一销轴71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11;转轮7具有径向伸出的多个等间距的卡齿72,卡齿72的外径长出第一销轴71至容纳部11的开放端的间距,以使卡齿72转向容纳部11的前端时得以露出;

一个防坠摆块8,设于容纳部11的后部,其头部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11侧壁之间的第二销轴81,防坠摆块8以第二销轴81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11;防坠摆块8的头部具有朝向转轮7伸出的喙状突起82,以使转轮7转动时以卡齿72拨动并划过喙状突起82,进而驱动防坠摆块8以第二销轴81为轴进行偏摆;防坠摆块8的头部还具有朝下伸出的重力摆臂83,以使防坠摆块8在偏摆后因受重力摆臂83的重力牵引复位;

容纳部11内还具有配合喙状突起82的抵挡部12,用于在重力摆臂83朝向容纳部11的开放端偏摆的行程中阻挡喙状突起82;而抵挡部12阻挡喙状突起82时,重力摆臂83的末端恰好置于转轮7的卡齿72之间,以在转轮7顺时针转动时阻挡卡齿72。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适用于采用梯状导向构件的爬架。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将导座1直接固定连接于建筑物外墙以配合采用梯状导向构件9的爬架;梯状导向构件9的竖杆91穿设在前导轮5与后导轮3之间构成的导向部6,并分别与前导轮5与后导轮3构成滚动配合;转轮7的卡齿72则从容纳部11的前端露出,致使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被咬合在卡齿72之间;爬架升降到位后,通过定位支撑杆2从下方抵接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使得爬架得以悬停,而解除定位支撑杆2对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的支撑,爬架才能正常上行、下行;爬架正常上行、下行时,其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都通过卡齿72驱动转轮7转动,并且转轮7的卡齿72不会被防坠摆块8锁止,致使爬架能以顺利的上行、下行;爬架异常下坠时,下坠速度远高于正常下行速度,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通过卡齿72驱动转轮7以快于防坠摆块8重力复位的速度进行转动,致使转轮7的卡齿72被防坠摆块8锁止,进而起到防坠的作用。

具体的,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工作。

如图4所示,是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在爬架悬停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采用梯状导向构件9的爬架悬停时,通过定位支撑杆2从下方抵接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使得爬架得到支撑,仅当解除定位支撑杆2对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的支撑,爬架才能正常上行、下行。

如图5所示,是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在爬架上行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采用梯状导向构件9的爬架上行时,其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通过卡齿72驱动转轮7逆时针转动,卡齿72顺次从上方向下接触喙状突起82,以带动防坠摆块8顺时针方向摆动;当卡齿72脱离喙状突起82后,防坠摆块8由于重力摆臂83的重力作用向逆时针方向摆动,使防坠摆块8恢复自由下垂位置;当转轮7的下一个卡齿72接触喙状突起82时,防坠摆块8又重复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喙状突起82与卡齿72再次脱离接触后又逆时针方向复位,如此周而复始运动,则爬架能正常上行提升。

如图6所示,是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在爬架正常下行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采用梯状导向构件9的爬架正常下行时,其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通过卡齿72驱动转轮7以慢于防坠摆块8重力复位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卡齿72顺次从下方向上接触喙状突起82,以带动防坠摆块8逆时针方向摆动;当卡齿72脱离喙状突起82后,防坠摆块8由于重力摆臂83的重力作用向顺时针方向摆动,使防坠摆块8恢复自由下垂位置而不会阻挡下一个卡齿72;当转轮7的下一个卡齿72接触喙状突起82时,防坠摆块8又重复向逆时针方向摆动,触喙状突起82与卡齿72再次脱离接触后又逆时针方向复位,如此周而复始运动,则爬架能正常下行。

如图7所示,是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在爬架异常下坠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采用梯状导向构件9的爬架异常下坠时,其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通过卡齿72驱动转轮7以快于防坠摆块8重力复位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卡齿72顺次从下方向上接触喙状突起82,以带动防坠摆块8逆时针方向摆动;当卡齿72脱离喙状突起82后,防坠摆块8由于重力摆臂83的重力作用依然向顺时针方向摆动;但由于转轮7的转动速度快于防坠摆块8重力复位的速度,致使下一个卡齿72来临时防坠摆块8尚未恢复自由下垂位置,重力摆臂83的末端恰好置于转轮7的卡齿72之间,从而通过重力摆臂83的末端阻挡卡齿72;并且,由于容纳部11的顶面还具有配合喙状突起82的抵挡部12,在重力摆臂83朝向容纳部11的开放端偏摆的行程中抵挡部12阻挡喙状突起82,致使防坠摆块8不可继续朝向容纳部11的开放端偏摆,而重力摆臂83的末端阻挡卡齿72,导致转轮7被防坠摆块8锁止,进而通过卡齿72阻挡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下行,最终实现了爬架的防坠作用。

如图1到图7所示,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转轮7的卡齿72数量为五个。

在上述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一销轴71和第二销轴81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97毫米,第一销轴71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二销轴81,并且第一销轴71至第二销轴81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9度。

如图4到图7所示,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抵挡部12系横向穿接在容纳部11侧壁之间的横杆92。

如图1到图3所示,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导座1的后端具有竖直的背板13,背板13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长孔14,以供螺栓穿接于建筑物外墙。

如图4和8所示,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支撑杆2包括套筒21,套筒21的底端铰接在导座1的顶面,套筒21的顶端设有被固定安装的螺母22,螺母22内螺接有插入套筒21的螺杆23,螺杆23的顶端具有可同轴转动的卡座24,卡座24的顶面周沿成型有成十字分部的四个卡槽25。通过定位支撑杆2从下方抵接梯状导向构件9的横杆92时,横杆92置于卡槽25内得到限位以防止打滑。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要件所做出的等同含义和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化的实施方式均应囊括在本实用新型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导座,其后端用于连接建筑物外墙,其前端在底面成型有沟状的容纳部,容纳部的前端设置为通向导座前端的开放端;

一个定位支撑杆,其底端铰接在导座的顶面,得以在导座的前后两端之间转动;

一对后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容纳部的开放端两侧,其轮沿露出导座的前端;

一对前导架,分别可拆的连接于导座的前端;

一对前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前导架上,前导轮与后导轮一一对应配合,以在前导轮与后导轮之间构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导向部;

一个转轮,设于容纳部的前部,其中心处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一销轴,转轮以第一销轴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转轮具有径向伸出的多个等间距的卡齿,卡齿的外径长出第一销轴至容纳部的开放端的间距,以使卡齿转向容纳部的前端时得以露出;

一个防坠摆块,设于容纳部的后部,其头部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二销轴,防坠摆块以第二销轴为转轴转动配合于容纳部;防坠摆块的头部具有朝向转轮伸出的喙状突起,以使转轮转动时以卡齿拨动并划过喙状突起,进而驱动防坠摆块以第二销轴为轴进行偏摆;防坠摆块的头部还具有朝下伸出的重力摆臂,以使防坠摆块在偏摆后因受重力摆臂的重力牵引复位;

容纳部内还具有配合喙状突起的抵挡部,用于在重力摆臂朝向容纳部的开放端偏摆的行程中阻挡喙状突起;而抵挡部阻挡喙状突起时,重力摆臂的末端恰好置于转轮的卡齿之间,以在转轮顺时针转动时阻挡卡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转轮的卡齿数量为五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97毫米,第一销轴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二销轴,并且第一销轴至第二销轴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9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抵挡部系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横杆。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导座的后端具有竖直的背板,背板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长孔,以供螺栓穿接于建筑物外墙。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定位支撑杆包括套筒,套筒的底端铰接在导座的顶面,套筒的顶端设有被固定安装的螺母,螺母内螺接有插入套筒的螺杆,螺杆的顶端具有可同轴转动的卡座,卡座的顶面周沿成型有成十字分部的四个卡槽。

技术总结
一种转轮摆块集成式附墙支座,包括:一个导座,其后端用于连接建筑物外墙,其前端在底面成型有沟状的容纳部;一个定位支撑杆,其底端铰接在导座的顶面;一对后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容纳部的开放端两侧;一对前导架,分别可拆的连接于导座的前端;一对前导轮,分别转动配合于前导架上;一个转轮,设于容纳部的前部,其中心处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一销轴;转轮具有径向伸出的多个等间距的卡齿;一个防坠摆块,设于容纳部的后部,其头部具有横向穿接在容纳部侧壁之间的第二销轴;防坠摆块的头部具有朝向转轮伸出的喙状突起;防坠摆块的头部还具有朝下伸出的重力摆臂;容纳部内还具有配合喙状突起的抵挡部。

技术研发人员:冷建华;游祥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卓华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7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61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