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体提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7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储罐罐体安装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罐体提升结构。



背景技术:

储罐用以存放酸碱、醇、气体、液态等提炼的化学物质,最常用的容积为1000-10000m3,广泛运用于化工领域。储罐罐体主要由罐顶、罐壁和罐底三部分组成,罐壁为圆形。现储罐安装主要利用汽车吊采用堆积木的方式,即,先将罐底在基础上铺焊好后,将罐壁的第一圈壁板(最下层壁板)组装成圈后,再用汽车吊将其吊起逐块分别与底板垂直对接并施焊,再将第二圈壁板组装好后用汽车吊将其吊起与第一圈壁板逐块组装焊接,直至最后一圈壁板(最上层壁板)组焊完毕,最后再安装罐顶板。这种采用吊车由下至上逐次提升各层进行罐体的组对,需要高空组焊作业,安全隐患较大,且罐壁板吊装提升期间各吊车必须协调一致,每次组对操作都比较繁琐,罐壁板的间隙调整非常困难,壁板焊缝之间的间隙调整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罐壁板的组对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采用由上至下的安装顺序安装储罐,从而不需要高空作业且组对操作简单的罐体提升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罐体提升结构,包括罐顶提升装置、罐壁提升装置、胀圈和中心柱;所述胀圈包括弧形连接板、液压千斤顶和多段半径相等的弧形胀圈单体,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之间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板滑动连接,从而组成所述胀圈,所述液压千斤顶设置在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之间,以调整所述胀圈大小;

所述罐壁提升装置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胀圈内侧的罐壁提升柱沿所述胀圈内壁均布,所述罐壁提升装置与所述胀圈连接,以能上下提升所述胀圈;

所述罐顶提升装置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胀圈外侧的罐顶提升柱均布在所述胀圈外周,所述罐顶提升装置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

所述中心柱设置在所述罐壁提升装置围成的圆环中心,并通过平衡绳与罐壁提升柱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绳的设置高度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的设置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连接板的外径等于所述弧形胀圈单体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绳上设置有花篮螺栓,以调节所述平衡绳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罐顶提升柱外侧设有拉绳。

进一步地,所述罐壁提升装置设置高度为1.2~1.5米。

进一步地,所述罐壁提升装置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提升结构该提升结构方便采用由上至下的安装顺序安装储罐,只将罐体组焊好的部分提升,各圈层壁板间的组焊均可在较低高度完成,因此不需要高空组焊作业,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罐壁提升装置与罐顶提升装置均是均布在胀圈内外两侧,如此可以保证在组焊时待组焊的壁板圈层经罐壁提升装置提升后可较为准确的与上圈层壁板下端对齐,因而罐体组焊操作简单,提升了罐体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剖视图;

图3是胀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罐顶提升柱1,罐体2,罐壁提升柱3,中心柱4,平衡绳5,花篮螺栓6,圆环7,花篮螺栓6,胀圈8,罐顶提升装置11、罐壁提升装置31,弧形胀圈单体81,液压千斤顶82,弧形连接板8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罐体提升结构,包括罐顶提升装置11、罐壁提升装置31、胀圈8和中心柱4。所述胀圈8包括弧形连接板83、液压千斤顶82和多段半径相等(内外径均相等)的弧形胀圈单体81,弧形胀圈单体81的半径根据罐体2内径制作。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81之间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板83滑动连接,从而组成所述胀圈8,所述液压千斤顶82设置在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81之间,以调整所述胀圈8大小。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为多个,并分别安装在设置于胀圈8内侧的罐壁提升柱3上,罐壁提升装置31沿所述胀圈8内壁均布,即,罐壁提升装置31分别通过设置在胀圈8内侧的罐壁提升柱3沿所述胀圈8内壁均布,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与所述胀圈8连接,以能上下提升所述胀圈8。具体的,罐壁提升装置31是与弧形胀圈单体81连接的。所述罐顶提升装置11为多个,并分别安装于置在胀圈8外侧的罐顶提升柱1上,罐壁提升装置31均布在所述胀圈8外周,即,罐壁提升装置31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胀圈8外侧的罐顶提升柱1均布在所述胀圈8外周,所述罐顶提升装置11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所述中心柱4设置在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围成的圆环7中心,并通过平衡绳5与罐壁提升柱3连接。

其中,罐顶提升装置11、罐壁提升装置31均可采用电动倒链或电动卷扬机;为了保证胀圈8为圆形,弧形连接板83外径优选等于弧形胀圈单体81内径,如此可以更好地与罐体壁板贴合,从而减小组装时壁板变形。

由于罐壁提升装置31设置在胀圈8内侧,罐壁提升装置31设置在胀圈8外周,且罐顶提升装置11的设置高度高于罐壁提升装置31,因此,罐体安装时可先通过安装于胀圈8外侧的罐顶提升装置11将组装好的罐顶提升至一定高度;待罐顶提升至一定高度后,将最后一圈壁板(最上层壁板)组装成圈,通过液压千斤顶82调整胀圈8大小从而将最后一圈壁板胀紧固定,再通过罐壁提升装置31将组装成圈的最后一圈壁板(最上层壁板)提升与罐顶对接组焊;待组焊完成后再通过罐顶提升装置11将组焊后的罐顶继续提升一定高度,将倒数第二圈壁板组装成圈,用胀圈8固定,通过罐壁提升装置31将组装成圈的倒数第二圈壁板提升与最后一圈壁板(最上层壁板)下端对接组焊,待组焊完成后将罐顶继续提升一定高度,最后直至第一圈壁板(最下层壁板)组焊完成,完成罐体组装。组焊时,罐壁提升装置31对罐壁提升柱3产生倾覆力矩,该力矩产生的水平分力通过平衡绳5传递至中心柱4,从而可以防止罐壁提升柱3倾覆,减小对其强度要求。其中,平衡绳5的设置高度优选与罐壁提升装置31的设置高度相同。该提升结构方便采用由上至下的安装顺序安装储罐,只将罐体组焊好的部分提升,各圈层壁板间的组焊均可在较低高度完成,因此不需要高空组焊作业,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罐壁提升装置31与罐顶提升装置11均是均布在胀圈8内外两侧,即,罐壁提升装置31围成的圆环与罐顶提升装置11围成圆环7同心,如此可以保证在组焊时待组焊的壁板圈层经罐壁提升装置31提升后可较为准确的与上圈层壁板下端对齐,因而罐体组焊操作简单,提升了罐体安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罐顶提升装置11的安装高度是根据罐体高度设置的。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罐壁提升装置31优选设置高度为1.2~1.5米,这样方便焊接施工人员站立施工。

图中,平衡绳5上设置有花篮螺栓6,以调节平衡绳5的长度。如此,当罐壁提升柱3向外侧倾斜时,可通过花篮螺栓6调节平衡绳5的长度,从而保证罐壁提升柱3直立,进而保证阻焊时上下圈层壁板端部对接准确。为了保持罐顶提升柱1平衡,罐顶提升柱1外侧设有拉绳12。

罐顶提升装置11和罐壁提升装置31均可为大于等于2的任意数目,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罐顶提升装置11和罐壁提升装置31均为四个。罐壁提升装置31为四个时,罐壁提升装置31是以中心柱4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如此在吊装罐壁圈板时罐壁圈板不易倾覆,且中心柱四周受到平衡绳5的拉力可以两两抵消,也可防止中心柱4倾覆。


技术特征:

1.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顶提升装置(11)、罐壁提升装置(31)、胀圈(8)和中心柱(4);所述胀圈(8)包括弧形连接板(83)、液压千斤顶(82)和多段半径相等的弧形胀圈单体(81),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81)之间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板(83)滑动连接,从而组成所述胀圈(8),所述液压千斤顶(82)设置在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81)之间,以调整所述胀圈(8)大小;

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胀圈(8)内侧的罐壁提升柱(3)沿所述胀圈(8)内壁均布,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与所述胀圈(8)连接,以能上下提升所述胀圈(8);

所述罐顶提升装置(11)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胀圈(8)外侧的罐顶提升柱(1)均布在所述胀圈(8)外周,所述罐顶提升装置(11)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

所述中心柱(4)设置在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围成的圆环中心,并通过平衡绳(5)与罐壁提升柱(3)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绳(5)的设置高度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的设置高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连接板(83)的外径等于所述弧形胀圈单体(81)内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绳(5)上设置有花篮螺栓(6),以调节所述平衡绳(5)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顶提升柱(1)外侧设有拉绳(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设置高度为1.2~1.5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壁提升装置(31)为四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方便采用由上至下的安装顺序安装储罐,从而不需要高空作业且组对操作简单的罐体提升结构,涉及大型储罐罐体安装技术领域。罐体提升结构,包括罐顶提升装置、罐壁提升装置、胀圈和中心柱;所述胀圈包括弧形连接板、液压千斤顶和多段半径相等的弧形胀圈单体,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之间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设置在相邻所述弧形胀圈单体之间;所述罐壁提升装置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胀圈内侧的罐壁提升柱沿所述胀圈内壁均布,所述罐顶提升装置为多个,并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胀圈外侧的罐顶提升柱均布在所述胀圈外周,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安全隐患,提升了罐体安装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滕平强;吴子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2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62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