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5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



背景技术:

支撑平台是建筑施工中一种常用的辅助设备,其一般是通过升降机构来提升自身的高度,以供施工人员可以在高处进行作业。

如公开号为cn111576824a的专利,该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升降平台,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安装有定支撑板,所述定支撑板的一侧位于支撑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动支撑板,所述升降平台的上表面安装有围板,所述围板的一侧设置有转动门,所述支撑底座的内侧面设置有滑槽。

上述支撑平台虽然可以节约施工时间和减轻施工负担,但升降平台上的围板的高度不可调节,相较于身高较高的施工人员围板的高度如果过小,施工人员的安全无法保障,相较于身高较矮的施工人员围板的高度如果过大,不仅围板多出的高度无意义,还会影响施工人员的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使平台上的防护高度可以调整,本申请提供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包括支撑底座、设在支撑底座上方的平台、竖立在平台上的四根立杆、设在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第一围板、以及设在支撑底座上用于控制平台升降的升降机构,立杆上竖向滑动套设有套环,第一围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立杆上的套环固连;平台上还设有驱使第一围板升降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平台上且与平台宽度方向相同的转轴、固定套设在转轴两端且相互平行的两根转动杆、开设在平台两侧的第一围板上且与对应第一围板长度方向相同的第二滑槽、设在转动杆上与转轴平行且滑动嵌设在同侧第二滑槽内的连接柱,以及设在平台上用于旋转转轴的转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根第一围板通过套环连接起来,四根第一围板便可以同步进行升降。当需要调节第一围板的高度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组件来旋转转轴,两根转动杆将会跟随转轴发生转动,连接柱在第二滑槽内的位置便会发生变化,四根第一围板的高度便可得到调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使得支撑平台的防护高度可以调节,进而支撑平台可以适应身高差别较大的施工人员在其上面进行作业。

优选的,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转轴上的蜗轮、转动连接在平台上且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以及设在平台上用于驱使蜗杆旋转的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开启电机来旋转蜗杆,在蜗杆和蜗轮的联动作用下,转轴便会发生旋转,进而带动两根转动杆同步转动,转动组件的结构原理简单,且操作上十分便捷。此外,由于蜗轮蜗杆的联动结构具有放大扭矩和自锁的功能,这不仅减小了电机的负载,使转轴的旋转更加顺利,同时还省去了工作人员锁定转轴位置的操作,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优选的,所述平台上对应每根转动杆转动连接有转动轴线与转轴平行的支撑杆,转动杆靠近支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对应支撑杆端部嵌设的多个插槽,多个插槽沿转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围板的位置高度调整合适后,工作人员转动支撑杆并将支撑杆抵住转动杆,支撑杆和转动杆将会共同承受来自第一围板的压力,增强了第一围板的防护强度和稳定性。工作人员将支撑杆靠近转动杆的一端嵌入插槽内,可以避免支撑杆与转动杆发生相对滑移,支撑杆可以更加顺利地抵住转动杆。

优选的,所述立杆包括竖立在平台上的内杆,以及滑动套设在内杆上的外杆,套环滑动套设在外杆的外侧壁上,内杆上还设有用于限制外杆向下滑动的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围板需要上升到较高的位置上时,工作人员可以向上滑动外杆来增加第一围板上升的高度范围,反之工作人员可以将外杆向下滑移,避免外杆高度过高而影响工作人员作业,因此增加了装置的灵活性。

优选的,限位组件包括竖向分布在内杆上的多个螺纹孔,以及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用于抵住外杆下端的第一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杆滑移到合适的位置上后,工作人员将第一螺栓旋进距离外杆下端最近的螺栓孔,外杆的下端将被第一螺栓顶住,外杆将被限制向下滑移。限位组件结构简单,同样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优选的,所述外杆上竖向滑动套设有位于套环和平台之间的套筒,相邻套筒之间连接有多根第二围板,套筒上还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外杆的第二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围板可以对第一围板和平台之间的空隙进行防护,当第一围板上升较高的高度时,工作人员可以滑动套筒来将将多根第二围板调整到适中的位置,以消除第一围板与平台之间出现的较大空隙,进一步增加了工作人员在平台上的安全性。工作人员通过旋松或旋紧第二螺栓,即可控制套筒连同第二围板的上下滑移。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上转动套设有转筒,转筒的外侧壁与第二滑槽的内侧壁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筒可将连接柱与第二滑槽内侧壁之间的滑动摩擦部分变为转筒的滚动摩擦,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连接柱在滑移时受到的阻力,转动杆的转动也将更加顺利。

优选的,所述插槽的槽口处呈扩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槽槽口处的扩口设置,可在支撑杆插入插槽时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支撑杆可以更加顺利地插入到插槽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套环、转轴、转动杆、连接柱、第二滑槽及转动组件的设置,使得支撑平台的防护高度可以调整;

通过蜗轮、蜗杆及电机的设置,使转轴的旋转更加顺利,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通过支撑杆和插槽的设置,增强了第一围板的防护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套筒、第二围板和限位组件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工作人员在平台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底座;2、平台;3、立杆;4、第一围板;5、第一滑槽;6、动支撑板;7、定支撑板;8、第一升降杆;9、第二升降杆;10、气缸;11、套环;12、转轴;13、转动杆;14、连接柱;15、第二滑槽;16、转筒;17、蜗轮;18、蜗杆;19、电机;20、支撑杆;21、插槽;22、内杆;23、外杆;24、螺纹孔;25、第一螺栓;26、套筒;27、第二围板;28、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包括横截面呈方环形的水平支撑底座1、设置在支撑底座1上方且正对支撑底座1的平台2、竖立在平台2上四根立杆3、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杆3之间的水平第一围板4、沿支撑底座1长度方向开设在支撑底座1两侧内壁上的两条第一滑槽5、两端分别滑动贴紧在两条第一滑槽5内的动支撑板6、沿支撑底座1宽度方向固连在支撑底座1两侧内侧壁之间的定支撑板7、铰接在定支撑板7与平台2之间的第一升降杆8、铰接在动支撑板6与平台2之间且与第一支撑杆20铰接的第二升降杆9,以及设在支撑底座1上用于驱使支撑板滑移的气缸10。其中,第一滑槽5、定支撑板7、动支撑板6、第一升降杆8、第二升降杆9及气缸10组成了升降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气缸10驱使动支撑板6沿支撑底座1的长度方向滑移,第一升降杆8和第二升降杆9将会发生转动,平台2的位置高度便会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平台2的升降。工作人员在平台2上进行作业时,四根第一围板4将会起到防止工作人员掉落的防护作用,进而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每根立杆3上均竖向滑动套设有一个套环11,每根第一围板4的两端分别固连在相邻的两个套环11之间。平台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12,转轴12的长度方向与平台2的宽度方向相同,转轴12的两端均转动套设有一根转动杆13,两根转动杆13相互平行,并且两根转动杆13分别位于平台2两侧的两根第一围板4相背的一侧。转动杆13朝向同侧第一围板4的侧壁上固连有一根连接柱14,连接柱14与转轴12平行,平台2两侧的第一围板4靠近对应转动杆1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15,第二滑槽15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第一围板4的长度方向相同,转动杆13上的连接柱14滑动嵌设在同侧第一围板4上的第二滑槽15内,连接柱14上还转动套设有用于减小摩擦阻力的转筒16。转轴12的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一个蜗轮17,平台2上转动连接有一个与蜗轮17啮合的蜗杆18,平台2上还设置有用于旋转蜗杆18的电机19,电机19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其中,蜗轮17、蜗杆18及电机19组成了转动组件;转轴12、转动杆13、连接柱14、第二滑槽15及转动组件组成了驱动机构。

当需要调节第一围板4的高度时,工作人员开启电机19来旋转蜗杆18,在蜗杆18和蜗轮17的联动作用下,转轴12将会带动两根转动杆13发生转动,转动杆13转动将会带动连接柱14在第二滑槽15内滑移,平台2两侧的两根第一围板4的位置高度便会发生改变,平台2两侧的第一围板4通过套环11带动平台2两端的第一围板4同步升降,进而实现四根第一围板4的高度调节。

平台2两侧对应两根转动杆13还转动连接有两根支撑杆20,支撑杆20远离平台2的一端与对应转动杆13朝向平台2的侧壁抵触,并且两根支撑杆20的转动轴线均与转轴12轴线平行。转动杆13与支撑杆20抵触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插槽21,多个插槽21沿转动杆13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并且每个插槽21的槽口处均呈扩口设置。第一围板4的位置调整合适后,工作人员转动支撑杆20来抵住转动杆13,并将支撑杆20的端部嵌入其所能达到的转动杆13上的插槽21内,支撑杆20和转动杆13将会共同承受来自第一围板4的压力,增强了第一围板4的防护强度和稳定性。

立杆3包括竖立在平台2上的内杆22,以及滑动套设在内杆22外侧壁上的外杆23,套环11滑动套设在对应的外杆23的外侧壁上。内杆22上竖向等间距间隔分布有多个螺纹孔24,螺纹孔24内螺纹连接有用于抵住外杆23下端的第一螺栓25。其中的螺纹孔24和第一螺栓25组成了限位组件。工作人员可以滑动外杆23来改变外杆23上端的高度位置,第一围板4可以滑移的高度范围将会扩大。当第一围板4需要上升到较高的位置上时,工作人员可以向上滑动外杆23来增加第一围板4上升的高度范围,反之工作人员可以将外杆23向下滑移,避免外杆23高度过高而影响工作人员进行作业。

每个外杆23的外侧壁上均滑动套设有一个套筒26,并且套筒26位于套环11和平台2之间。相邻两个套筒26之间均固连有三根第二围板27,每根第二围板27均与对应的第一围板4平行。每个套筒26的外侧壁上均螺纹连接有一枚第二螺栓28,第二螺栓28的端部与外杆23的外侧壁抵紧。一来第二围板27可以对第一围板4与平台2之间的空隙进行防护,二来当第一围板4的高度变化较大时,工作人员可以滑移套筒26来使第二围板27始终位于适中的位置,避免第一围板4与平台2之间出现过大的间隙,增加工作人员在平台2上的安全性。当第二围板27的位置调整合适后,工作人员旋紧第二螺栓28来抵紧外杆23的外侧壁,套筒26连通第二围板27的位置便被锁定。当再次需要滑移套筒26时,工作人员旋松第二螺栓28即可。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调节第一围板4的高度时,工作人员开启电机19来旋转蜗杆18,在蜗杆18和蜗轮17的联动作用下,转轴12将会带动两根转动杆13发生转动,转动杆13转动将会带动连接柱14在第二滑槽15内滑移,平台2两侧的两根第一围板4的位置高度便会发生改变,平台2两侧的第一围板4通过套环11带动平台2两端的第一围板4同步升降,进而实现四根第一围板4的高度调节。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包括支撑底座(1)、设在支撑底座(1)上方的平台(2)、竖立在平台(2)上的四根立杆(3)、设在相邻两根立杆(3)之间的第一围板(4)、以及设在支撑底座(1)上用于控制平台(2)升降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立杆(3)上竖向滑动套设有套环(11),第一围板(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立杆(3)上的套环(11)固连;平台(2)上还设有驱使第一围板(4)升降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平台(2)上且与平台(2)宽度方向相同的转轴(12)、固定套设在转轴(12)两端且相互平行的两根转动杆(13)、开设在平台(2)两侧的第一围板(4)上且与对应第一围板(4)长度方向相同的第二滑槽(15)、设在转动杆(13)上与转轴(12)平行且滑动嵌设在同侧第二滑槽(15)内的连接柱(14),以及设在平台(2)上用于旋转转轴(12)的转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转轴(12)上的蜗轮(17)、转动连接在平台(2)上且与蜗轮(17)啮合的蜗杆(18),以及设在平台(2)上用于驱使蜗杆(18)旋转的电机(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2)上对应每根转动杆(13)转动连接有转动轴线与转轴(12)平行的支撑杆(20),转动杆(13)靠近支撑杆(20)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对应支撑杆(20)端部嵌设的多个插槽(21),多个插槽(21)沿转动杆(1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3)包括竖立在平台(2)上的内杆(22),以及滑动套设在内杆(22)上的外杆(23),套环(11)滑动套设在外杆(23)的外侧壁上,内杆(22)上还设有用于限制外杆(23)向下滑动的限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限位组件包括竖向分布在内杆(22)上的多个螺纹孔(24),以及螺纹连接在螺纹孔(24)内用于抵住外杆(23)下端的第一螺栓(2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23)上竖向滑动套设有位于套环(11)和平台(2)之间的套筒(26),相邻套筒(26)之间连接有多根第二围板(27),套筒(26)上还螺纹连接有用于抵紧外杆(23)的第二螺栓(2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4)上转动套设有转筒(16),转筒(16)的外侧壁与第二滑槽(15)的内侧壁抵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21)的槽口处呈扩口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平台,包括支撑底座、平台、立杆、第一围板、以及升降机构,立杆上竖向滑动套设有套环,第一围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立杆上的套环固连;平台上还设有驱使第一围板升降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的转轴、固定套设在转轴两端的两根转动杆、开设在平台两侧的第一围板上的第二滑槽、设在转动杆上的连接柱,以及设在平台上用于旋转转轴的转动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使得支撑平台的防护高度可以调节,进而支撑平台可以适应身高差别较大的施工人员在其上面进行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张超正;帅宝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之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63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