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采光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9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领域,尤其是屋面采光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在各种建筑中,常存在一些室内区域存在光照不足且不易通风的区域,为了给这些区域提供光照和实现通风,通常会在建筑上设计导光管采光系统实现无源的照明,同时,将导光管采光系统中结合通风结构实现通风,例如申请号为201910942759.4所揭示的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中,通风孔是设置在半球形通风罩的顶部,这显然是不利于防雨水的,因此就需要对排气结构及排水结构进行复杂的设计,不利于实现,同时,当水量过大时,排水结构的排放速率也往往无法满足及时排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漏水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屋面采光通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包括屋面及室内空间,所述屋面上设置有向下直线延伸至所述室内空间内的井道,所述井道处设置有采光装置,所述采光装置由所述井道的顶端延伸到底端,且其与所述井道的内壁具有间隙,所述井道的末端形成有通风口,所述井道的井壁上形成有位于屋面板上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防雨百叶。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采光装置包括位于所述井道顶端开口处的采光罩,所述采光罩的下方共轴设置一导光管,所述导光管的末端设置有漫射器。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导光管包括漏斗部及与漏斗部的小口径端共轴连接的直管,所述漏斗部的大口径端的口径与所述采光罩的口径相当。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通风口处设置有过滤格栅,所述导光管的下端共轴连接所述过滤格栅。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过滤格栅具有与所述导光管共轴的弹性卡箍,所述弹性卡箍的孔径小于所述导光管的管径。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防雨百叶的叶片为弧形,相邻叶片之间形成以凹口朝下的弧形排气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防雨百叶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井道的侧壁处形成有位于所述防雨百叶上方的挡檐,所述挡檐的外边缘与所述防雨百叶的下边缘的连线与井道的轴线的夹角a在30°-60°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室内空间的墙体上开设有通风窗。

优选的,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中,所述通风窗靠近室内区域的地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通过将排气口设置在井道的侧壁,并设置防雨百叶,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渗入井道的风险,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易于实现,同时也不需要考虑排水量的要求,更适于推广应用。

本方案的导光管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增加光线的进入量,有利于提高照明强度。

本方案的防雨百叶的形状设计能够有效地实现防雨和通气的顺畅性的结合,避免了常规的平片状的百叶不利于排气的问题。

本方案的防水透气膜和/或井道上的挡檐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对防雨格栅的外端进行遮挡,降低渗水的风险。

本方案的过滤格栅除了祈祷过滤效果,还能够有效地对导光管进行限定,并且易于整体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雨百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雨百叶带防水透气膜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井道带挡檐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屋面100及室内空间200,所述屋面100为建筑的常规屋面结构,所述室内空间200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确定,例如,所述室内空间200可以是地下室、车库或商场、写字楼、住宅楼的楼内空间等,所述屋面100上设置有向下直线延伸至所述室内空间200内的井道300,所述井道300在建筑施工时同步成型。

如附图1所示,所述井道300处设置有采光装置400,所述采光装置400由所述井道300的顶端延伸到底端,且其与所述井道300的内壁具有间隙500,所述井道300的末端形成有通风口310,所述井道的井壁320上形成有位于屋面板110上的排气口330。因此,所述采光装置400能够把外部的阳光或其他光源产生的光经过收集、反射、扩散等为室内空间200提供光线以弥补室内空间的光照不足的问题。同时,室内空间200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通风孔310、间隙500及排气口330排出到室外实现室内空间200的换气,改善室内空间200,尤其是建筑较深区域或不易通风区域的空气环境。

具体的,如附图1所示,所述采光装置包括位于所述井道300顶端开口处的采光罩410,所述采光罩410设置在所述井道300的顶部,其可以直接密封连接在所述井道300的进口的顶面上,例如其通过固定环固定在井道300的顶面,并通过密封胶密封;或者所述采光罩410通过防雨帽(图中未示出)、固定环等固定在所述井道300的井口上方,所述采光罩410优选为半球状,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形状的适应性调整。

如附图1所示,所述采光罩410的下方共轴设置一导光管420,所述导光管420可以是一直管或折弯管,优选的,所述导光管420包括漏斗部421及与漏斗部421的小口径端共轴连接的直管422,所述漏斗部421的大口径端的口径与所述采光罩410的口径相当,所述漏斗部421固定在所述井道300的进口处,例如在所述井道300的井口处设置有一限位环(图中未示出),所述导光管420的漏斗部吊设在所述限位环上。当然,所述导光管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所述井道内,例如在所述导光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直接与井道300的内壁通过膨胀螺丝等固定。

由于导光管420的长度往往比较长,因此至少需要对其进行两点固定,而井道300内的空间很小,很难施工,所以优选对其两端进行固定,于是,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通风口310处设置有过滤格栅800,所述导光管420的下端共轴连接所述过滤格栅800,例如,在所述过滤格栅800上设置有一弹性卡箍(图中未示出),常态下,所述弹性卡箍的圆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导光管420的直管422的外径。因此在实际组装时,只需将导光管420的直管422插接至弹性卡箍中,再将过滤格栅800固定在井道300的下端处即可。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导光管420的支撑,在组装时,如附图1所示,可以先在导光管420的外周套设一位于所述过滤格栅800上的挡圈440,所述挡圈440与所述过滤格栅800抵靠。所述导光管420的末端设置有漫射器430,所述漫射器430的具体结构为已知技术,此处不做赘述。

由于排气口330外漏在外,在雨水天气存在雨水漏入井道300内的风险,因此,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排气口330处设置有防雨百叶600。所述防雨百叶600可以是已知的中防雨百叶600的结构。较优的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防雨百叶600包括框架630,所述框架630可以是方向框架,所述框架630上设置有多片平行的叶片610,每个所述防雨百叶600的叶片610为弧形,并且每个叶片610的凹口朝下,从而相邻叶片610之间形成以凹口朝下的弧形排气通道620,这种排气通道620的好处在于,排气通道的两端开口都是朝下的,因此外的雨水很难进入到排气通道620的外部通孔中,同时排气通孔620的内部通孔朝下,上升的气流能够方便地进入到排气通道620中排出到外部。

为了进一步降低雨水通过防雨百叶600的难度,如附图3所示,在所述防雨百叶600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透气膜900,所述防水透气膜900能够有效地阻断外部的雨水向防雨百叶600内渗入,同时可以有效地保证排气的顺畅性。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除了设置防水透气膜900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来降低雨水渗入的风险,例如附图4所示,所述井道300的侧壁处形成有位于所述防雨百叶600上方的挡檐640,所述挡檐640的外边缘与所述防雨百叶600的下边缘的连线与井道的轴线的夹角a在30°-60°之间。

另外,为了加强所述室内空间200的气体流动,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室内空间200的墙体210上开设有通风窗700,所述通风窗700靠近室内区域的地面220,从而外部的冷空气可以,室内空间上部的热空气可以通过通风口310、间隙及排气口330排出到室外。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包括屋面(100)及室内空间(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100)上设置有向下直线延伸至所述室内空间(200)内的井道(300),所述井道(300)处设置有采光装置(400),所述采光装置(400)由所述井道(300)的顶端延伸到底端,且其与所述井道(300)的内壁具有间隙(500),所述井道(300)的末端形成有通风口(310),所述井道的井壁(320)上形成有位于屋面板(110)上的排气口(330),所述排气口(330)处设置有防雨百叶(6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光装置包括位于所述井道(300)顶端开口处的采光罩(410),所述采光罩(410)的下方共轴设置一导光管(420),所述导光管(420)的末端设置有漫射器(4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420)包括漏斗部(421)及与漏斗部的小口径端共轴连接的直管(422),所述漏斗部(421)的大口径端的口径与所述采光罩(410)的口径相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310)处设置有过滤格栅(800),所述导光管的下端共轴连接所述过滤格栅(8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格栅(800)具有与所述导光管共轴的弹性卡箍,所述弹性卡箍的孔径小于所述导光管的管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雨百叶(600)的叶片(610)为弧形,相邻叶片(610)之间形成以凹口朝下的弧形排气通道(62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雨百叶(600)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的侧壁处形成有位于所述防雨百叶(600)上方的挡檐,所述挡檐的外边缘与所述防雨百叶(600)的下边缘的连线与井道的轴线的夹角a在30°-6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间(200)的墙体(210)上开设有通风窗(7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窗(700)靠近室内区域的地面(2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屋面采光通风结构,包括屋面及室内空间,所述屋面上设置有向下直线延伸至所述室内空间内的井道,所述井道处设置有采光装置,所述采光装置由所述井道的顶端延伸到底端,且其与所述井道的内壁具有间隙,所述井道的末端形成有通风口,所述井道的井壁上形成有位于屋面板上的排气口。本方案通过将排气口设置在井道的侧壁,并设置防雨百叶,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渗入井道的风险,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易于实现,同时也不需要考虑排水量的要求,更适于推广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吴欣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新区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5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67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