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地板和墙面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板块或墙面板。
背景技术:
地板块是铺装在地面尤其是室内地面的板状件,按照地板块的材质,主要分为木地板、大理石地板、瓷砖地板。
现有技术中,只有木地板能够配置卡扣(地板扣)结构,所以木地板的铺装无需在地面布置水泥填充层的湿法施工,直接利用木地板块侧边的卡扣将各木地板块拼合对接即可。但是,为了保证地板强度,木地板必需具有足够大的厚度,消耗大量木材。
大理石地板和瓷砖地板因受材料和工艺限制,无法加装卡扣。所以大理石地板和瓷砖地板需借助施法施工的水泥混合物固接在地面上,各大理石地板或瓷砖地板之间并不直接连接。施法施工不仅工序复杂,而且工期较长,各地板块排布的工整度完全依靠施工工人的技艺而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大理石地板和瓷砖地板难以拆除二次使用。
并且,用于装饰建筑物内、外墙面的墙面板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申请人最初想到将大理石板、瓷砖板或薄木板复合在容易成型或连接卡扣的基板上,利用基板侧边的卡扣将各地板块或墙面板相互连接形成地板或墙面系统,不仅节省了木材用量,而且可实现大理石地板、瓷砖地板或墙面板的全干法施工。
然而,如何将作为面板的大理石板、瓷砖板或薄木板精准复合在基板板面的理想位置,保证每个地板块或墙面板上面板和基板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相对位置,是申请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本申请由此而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地板块或墙面板,不仅使得各种材质的地板块均能依靠全干法施工整齐铺装连接,而且可保证地板块和墙面板面层的精准安装位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板块或墙面板,包括:
基板,
固定于所述基板上表面的面板,以及
固定设置于所述基板侧边位置的卡扣;
所述基板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出的面板定位凸起,所述面板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的定位凹槽,所述面板定位凸起嵌入所述定位凹槽内。
本申请这种地板块或墙面板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面板定位凸起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凸起,所述定位凹槽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凹槽。
所述面板定位凸起设置多条,并且至少其中两条面板定位凸起夹角布置;对应地,所述定位凹槽设置多条,并且至少其中两条定位凹槽夹角布置。
所述基板为蜂窝板,其包括:
上板体,
平行布置于所述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以及
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之间的蜂窝芯层。
所述基板为瓦楞窝板,其包括:
上板体,
平行布置于所述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以及
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之间的瓦楞芯层。
所述上板体的至少一条侧边为向上垂直翻折的翻边,所述面板定位凸起由所述翻边形成。
所述面板定位凸起是焊接固定于所述上板体上表面的凸条。
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蜂窝芯层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所述卡扣嵌入所述卡扣嵌装间隙、并与所述上板体或/和所述下板体焊接或粘接固定。
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蜂窝芯层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所述卡扣嵌入所述卡扣嵌装间隙、并与所述上板体或/和所述下板体焊接或粘接固定。
所述面板为大理石板、瓷砖板、木板或塑料板。
本申请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将耐磨美观的大理石、瓷砖或木质面板与提升强度且固定有卡扣的基板结合在一起,从而制作成侧边带卡扣的各种材质的地板块或墙面板,不仅弥补了传统木质、大理石或瓷砖地板结构强度低容易破损的缺点,而且可实现各种材质地板块或墙面板的快速拼接。
2、基板上表面设置面板定位凸起,面板下表面设置与面板定位凸起对应的定位凹槽,使得每个地板块或墙面板上的面板与基板具有整齐划一的装配位置,提升了各地板块或墙面板形状结构的齐一性,进而使得各地板块或墙面板能够顺利对接,而且对接完成后,相邻地板块间的缝隙大小工整一致。
3、基板采用抗压性能和抗弯性能优异、结构强度高的蜂窝板或瓦楞板制作,这恰恰与平铺在地面的地板块的使用环境相适应,刚好满足地板块的使用需求。基于此,可将上层的面板尤其是木质面板做薄至几个毫米,大大节省木材尤其是名贵木材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地板块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地板块沿长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地板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地板块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地板块沿长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地板块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地板块沿长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地板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墙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五蜂窝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五蜂窝基板的上板体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x1部放大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蜂窝基板的下板体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图16的x2部放大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六蜂窝基板的上板体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六蜂窝基板的下板体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基板,2-面板,3-卡扣,4墙面;
101-上板体,102-下板体,103-蜂窝芯层,104-瓦楞芯层,105-面板定位凸起,1031-金属片,1032-冲压凸起,1031a-金属片的上表面,1032a-冲压凸起的下表面,10321-圆柱槽,10322-圆环柱槽,10323-圆柱形冲压凸起的内孔,10321a-圆柱槽的顶端槽壁,10322a-圆环柱槽的底端槽壁,201-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多个、多条”等类似词语,指两个或两条以上。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至图4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地板块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与现有大多数地板块相同的是,该地板块的外轮廓大致呈矩形,并且其每条侧边都设有用于将相邻两地板块连接在一起的卡扣3。
与传统地板块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地板块主要由下层的基板1和贴靠并固定于基板1上表面的面板2构成,上述卡扣3固定连接在基板1的侧边位置。面板2可选择为木板、大理石板或瓷砖板等,用于供人踩踏行走。基板1作为面板2的承载体,以提升该地板块的整体强度,尤其是在面板2厚度较薄时。
该地板块在制作过程中,先完成卡扣3与基板1装配,再将面板2复于基板1的上表面。卡扣3与基板1装配位置的精准性申请人已有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若不在基板1或卡扣3上设置定位面板2安装位置的结构,将导致各个地板块上面板2与基板1相对位置不统一,进而导致各地板块连接在一起后,相邻地板块间的缝隙大小不一,影响美观。严重者,甚至导致各地板块无法拼装在一起。
该地板块在制作过程中,先完成卡扣3与基板1装配,再将面板2复于基板1的上表面。如果不在基板1或卡扣3上设置定位面板2安装位置的结构,将导致各个地板块上面板2与基板1相对位置不统一,进而导致各地板块连接在一起后,相邻地板块间的缝隙大小不一,影响美观。严重者,甚至导致各地板块无法拼装在一起。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在基板1的上表面设置了向上凸出的面板定位凸起105,在面板2的下表面制作了向上凹陷的定位凹槽201,而且在装配完成后,前述面板定位凸起105刚好嵌入前述定位凹槽201内。
基板1上表面的面板定位凸起105以及面板2下表面的定位凹槽201为面板2的安装提供了定位和导向,而且已知的许多成熟工艺均能够非常精准地在板状件表面的所需位置制作凸起和凹槽结构。装配时,将面板2下表面的定位凹槽201对准基板1上表面的面板定位凸起105下压,便可保证每个地板块的面板2与基板1都精准且统一的相对位置。
本实施例中,上述面板定位凸起105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凸起,对应地,定位凹槽201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凹槽。而且面板定位凸起105和定位凹槽201分别设置两条,这两条面板定位凸起105呈90°夹角布置,对应地,两条定位凹槽201也呈90°夹角布置。这样就可以同时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定位面板2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为蜂窝板,其包括传统蜂窝板所具有的:上板体101,平行布置于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102,固定连接于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蜂窝芯层103。
进一步地,上板体101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蜂窝芯层103的上表面,下板体102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蜂窝芯层103的下表面。当然,也可以将上、下板体与蜂窝芯层焊接固定。
上述面板2借助粘合剂粘接固定在上板体101的上表面,如此实现面板2与基板1的结合。为提升面板2在竖直方向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防止面板2在承受竖向荷载或竖向冲击时破裂(尤其是面板2为大理石板或瓷砖板时),用于粘接面板2和上板体101的粘合剂最好连续而致密,从而在面板2与上板体101之间形成连续致密的粘合剂层(图中未示出)。
上述“连续致密的粘合剂层”可通过加大粘合剂的用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在面板2与上板体101夹设热熔胶膜,并先让前述热熔胶膜在高温下熔化,再让熔融的热熔胶膜在低温下固结来实现。
与传统蜂窝板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基板中蜂窝芯层103的面积要小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的面积,并且蜂窝芯层103的每条侧边都处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对应侧边的内侧,从而在上板体101与下板体102之间形成了位于蜂窝芯层103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上述各个卡扣3嵌入前述卡扣嵌装间隙。而且嵌入前述卡扣嵌装间隙中的卡扣部分,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扣3也可以仅与上板体101或下板体102之一焊接:提升了卡扣与基板1的装配效率。但缺陷在于:卡扣与基板1的连接强度稍差。
此外,也可以在卡扣3上涂覆粘合剂,利用粘合剂将嵌入卡扣嵌装间隙的卡扣部分与上板体101或/和下板体102粘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各个卡扣3为一体成型件,且由铝型材制作。当然卡扣3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比如一体成型的塑料件。
地板块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承受来自上方的竖向荷载,为了提升该地板块的承受竖向荷载和竖向冲击的能力,本实施例将基板蜂窝芯层的各个蜂窝孔全部竖直贯通设置,如图3。
本实施例中,基板1是蜂窝铝板,其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均为平面铝板,中间的蜂窝芯层103为铝蜂窝。上述面板2以及基板1的上板体101、下板体102和蜂窝芯层103也采用采用其他材质,比如:面板2也可以是大理石板、瓷砖板或塑料板。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还可以是钢板,中间的蜂窝芯层103还可以是不锈钢蜂窝、塑料蜂窝或玻璃布蜂窝。
上述的面板2也可以是涂覆于基板上表面的耐磨涂层,该耐磨涂层具有一定的厚度且为固定态,在外形上为“板状”,也是一种可选的面板结构。
本实施例采用蜂窝铝板作为该地板块的基板,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蜂窝铝的制作工艺成熟,且成本较低、重量轻。
2、蜂窝铝板的导热速率极高,可将该地板块用于地暖系统,以将地板块下方热源的热量快速导向面板2,再由面板2导向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定位凸起105是焊接固定于上板体101上表面的凸条。而且面板定位凸起105共设两条,呈90°夹角垂直布置。
当然,基板1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而且当基板1采用某种其他结构时,卡扣3可一体成型于该基板1上,即卡扣3与基板1制成一体,二者“一体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该地板块做成其他形状,比如三角形、六边形、扇形甚至各种异形。而且,并非必须在地板块的每条侧边都设置上述卡扣3,可根据实际需要在至少一条侧边设置卡扣3。
实施例二:
图5至图8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地板块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地板块与实施例一地板块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这种地板块的基板1为瓦楞铝板而非蜂窝铝板。作为基板1的瓦楞铝板也包括传统瓦楞铝板所具有的:上板体101,平行布置于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102,固定连接于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瓦楞芯层104。
进一步地,上板体101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瓦楞芯层104的上表面,下板体102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瓦楞芯层104的下表面。
上述面板2借助粘合剂粘接固定在上板体101的上表面,如此实现面板2与基板1的结合。为提升面板2在竖直方向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防止面板2在承受竖向荷载或竖向冲击时破裂(尤其是面板2为大理石板或瓷砖板时),用于粘接面板2和上板体101的粘合剂最好连续而致密,从而在面板2与上板体101之间形成连续致密的粘合剂层(图中未示出)。
上述“连续致密的粘合剂层”可通过加大粘合剂的用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在面板2与上板体101夹设热熔胶膜,并先让前述热熔胶膜在高温下熔化,再让熔融的热熔胶膜在低温下固结来实现。
与传统瓦楞板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基板中瓦楞芯层104的面积要小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的面积,并且瓦楞芯层104的每条侧边都处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对应侧边的内侧,从而在上板体101与下板体102之间形成了位于瓦楞芯层104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上述各个卡扣3嵌入前述卡扣嵌装间隙。而且嵌入前述卡扣嵌装间隙中的卡扣部分,与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扣3也可以仅与上板体101或下板体102之一焊接。
此外,也可以在卡扣3上涂覆粘合剂,利用粘合剂将嵌入卡扣嵌装间隙的卡扣部分与上板体101或/和下板体102粘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基板1的形状与地板块的形状相适应,也是长条形的矩形板。与大多数瓦楞板相同的是,本实施利中瓦楞芯层104也为波浪形结构,其具有多个交替排布的波峰和波谷。我们知道,长条形矩形板在长度方向的抗弯强度弱于宽度方向的抗弯强度,而波浪形瓦楞芯层在垂直于波峰和波谷排布方向上的抗弯强度要远高于平行于波峰和波谷排布方向上的抗弯强度。基于此,本实施例将该波浪形瓦楞芯层的各个波峰和波谷沿着基板1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布,从而大大提升了矩形地板块在长度方向的抗弯性能。
前已述及,上板体101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瓦楞芯层104的上表面,下板体102借助粘合剂(热熔胶膜)粘接固定于瓦楞芯层104的下表面。所以只需在粘接上下板体和中间的波浪形瓦楞芯层时控制好粘接工艺,便可将波浪形瓦楞芯层的各个波峰均与上板体101粘接固定,各个波谷均与下板体102粘接固定,从而使得瓦楞芯层的各个波峰和各个波谷与上下板体紧密结合,使得该矩形地板块能够承受宽度方向的大弯曲扭矩。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上的面板定位凸起105也是焊接固定于上板体101上表面的凸条。
本实施例中,面板2为木板,基板1是瓦楞铝板,其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均为铝板,中间的瓦楞芯层104为铝瓦楞。上述面板2以及基板1的上板体101、下板体102和瓦楞芯层104也采用采用其他材质,比如:面板2也可以是大理石板、瓷砖板或塑料板。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还可以是钢板,中间的瓦楞芯层104还可以是不锈钢瓦楞。
实施例三:
图9至图11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地板块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该地板块与实施例一地板块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上的面板定位凸起105实际上与上板体101为一体结构,具体地:上板体101的四条侧边均为向上垂直翻折的翻边,面板定位凸起105由前述翻边形成。也就是说,上板体101的翻边就是面板定位凸起105。
实施例四: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墙面板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墙面板具有与实施例一中地板块相同的结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将其作为墙面板使用,而实施例一将其作为地板块使用。
该墙面板既可以固定在建筑物的外墙面作为外墙面板,又可以布置在建筑物的内墙面作为内墙面板。
安装时,侧边带有公、母卡扣的墙面板可相互拼接固定,每一个墙面板都能够以前一个墙面板为基础安装定位,不仅方便了墙面系统的安装,而且形成的墙面系统具有很好的结构整体性和美观性。
实施例五:
参照图13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地板块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蜂窝基板的蜂窝芯层采用了另一种结构,从而提升了蜂窝芯层103与上板体101及下板体102的粘接面积和粘接强度,减小了上、下板体从蜂窝芯层上脱离的可能性具体如下:
该蜂窝芯层103由很薄的金属片1031以及对该金属片进行冲压从而一体形成于该金属片上的多个向下伸出的冲压凸起1032构成。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1031a与上板体101(的下表面)贴靠并粘接固定,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与下板体102(的上表面)贴靠并粘接固定。
考虑到下板体102的上表面为平面结构,为了增大各个冲压凸起1032与下板体102的贴靠和粘接面积,本实施例将每个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设置为平面结构,而且每个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布置在同一平面内。
考虑到上板体101的下表面也为平面结构,而且上板体101的下表面与下板体102的上表面平行,为了增大金属片1031与上板体101的贴靠和粘接面积,本实施例又进一步将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1031a设置为与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平行布置的平面结构。
并且,上述各个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的面积之和=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1031a的面积,从而使得所有冲压凸起1032与下板体102的贴靠粘接面积总和=金属片1031与上板体101的贴靠粘接面积,均匀分配该蜂窝芯层的总粘接面积,进而使得蜂窝芯层103与上板体101的连接力=蜂窝芯层103与下板体102的连接力,避免一侧板体与蜂窝芯层103的粘接力明显小于另一侧板体与蜂窝芯层103粘接力。
本实施例中,上述各个冲压凸起1032呈矩阵状均匀分布。而且每个冲压凸起1032都为圆环柱形,圆环柱形的冲压凸起1032中形成有:底端敞口顶端封闭的圆柱槽10321,顶端敞口低端封闭、且环绕于前述圆柱槽外围的圆环柱槽10322。圆柱槽10321的顶端槽壁10321a的上表面与上板体101贴靠并粘接固定,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形成于圆环柱槽10322的底端槽壁10322a上。
为了提升圆柱槽的顶端槽壁10321a与上板体101的粘接面积和粘接强度,本实施例将圆柱槽10321的顶端槽壁10321a设置为平面结构,并且圆柱槽10321的顶端槽壁10321a的上表面与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平齐布置——可将圆柱槽的顶端槽壁10321a的上表面视为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现简要介绍该蜂窝基板的制法:先(利用圆环柱形的冲压头)在金属片1031上冲制出沿着该金属片厚度方向同向伸出的多个冲压凸起1032,然后将金属片1031的上表面1031a与上板体101贴靠并粘接固定,将各个冲压凸起1032的下表面1032a与下板体102贴靠并粘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圆环柱槽10322具有自槽口向槽底逐渐减小的径向宽度,以方便冲压模具脱模。
上述金属片1031优选延展性好的铝片,其厚度一般选为0.02~1mm。
实施例六:
参照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地板块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蜂窝芯层中各冲压凸起302的外轮廓为圆柱形。
显然,上述冲压凸起302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多棱柱形状。
不过,将冲压凸起302设置为实施例五的圆环柱形状较优,如此可提升上、下板体之间垂直支撑臂的数量,进而提升蜂窝基板的承压强度。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1.一种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1),
固定于所述基板上表面的面板(2),以及
固定设置于所述基板侧边位置的卡扣(3);
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出的面板定位凸起(105),所述面板(2)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的定位凹槽(201),所述面板定位凸起(105)嵌入所述定位凹槽(2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定位凸起(105)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凸起,所述定位凹槽(201)是直线延伸的条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定位凸起(105)设置多条,并且至少其中两条面板定位凸起(105)夹角布置;对应地,所述定位凹槽(201)设置多条,并且至少其中两条定位凹槽(201)夹角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为蜂窝板,其包括:
上板体(101),
平行布置于所述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102),以及
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之间的蜂窝芯层(1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为瓦楞窝板,其包括:
上板体(101),
平行布置于所述上板体下方的下板体(102),以及
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之间的瓦楞芯层(104)。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体(101)的至少一条侧边为向上垂直翻折的翻边,所述面板定位凸起(105)由所述翻边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定位凸起(105)是焊接固定于所述上板体(101)上表面的凸条。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体(101)与所述下板体(102)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蜂窝芯层(103)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所述卡扣(3)嵌入所述卡扣嵌装间隙、并与所述上板体(101)或/和所述下板体(102)焊接或粘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体(101)与所述下板体(102)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瓦楞芯层(104)周围的卡扣嵌装间隙,所述卡扣(3)嵌入所述卡扣嵌装间隙、并与所述上板体(101)或/和所述下板体(102)焊接或粘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块或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为大理石板、瓷砖板、木板或塑料板。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