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湿式静电除尘器是利用高压脉冲直流电、电场驱动烟气内微细烟尘,使其加速沉降于阳极表面,以除去烟气中的尘粒,是对吸收塔机械除尘器过滤后残留的液滴和烟尘进行二次捕捉、净化的设备。
将0~80千伏(可调)的高压脉冲直流电引入器内,使悬挂在器内的电晕极不断发射出电子,把电极间部分气体电离成正负离子,粉尘等颗粒碰到离子而荷电,按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荷电后的尘粒各自向电极性相反的方向移动,正离子向电晕极移动,而电子和负离子则移向沉淀电极。分散在气体中的尘与带负电离子相碰撞而荷电,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尘颗粒移向沉淀极内壁上,靠自重顺壁而下,落入电除尘器以下的收尘装置中通过外排水管进入废水收集池中,从而使排放烟气得到净化,满足国家行业排放标准。
现有的湿式静电除尘器大多采用下进上出的形式,而下部一般是设有集尘斗用于收集除尘管内的灰尘,这样,下部的进气口会设置在湿式静电除尘器的侧面,就会使进入到内部的气体分布不均匀,现有的导流板仅仅简单的将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分隔一下,还是会造成靠近进气口一侧的除尘腔比远离进气口一侧的除尘腔内的气体密度大,除尘腔内的气体不能完全均布,影响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除尘腔内的气体均布、提高除尘效果的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除尘腔,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覆盖在进气口上,另一侧朝向除尘腔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流板呈圆筒状设置,所述导流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板依次套装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相邻两个导流板之间围城的面积大小相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流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均气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气板固定在壳体内,所述第一均气板呈板状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多个所述导流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均依次套设固定在第一均气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气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均气孔,所述第一均气孔为通孔,所述第一均气孔沿第一均气板均匀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多个所述导流板远离第一均气板的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流板与除尘腔之间还设有第二均气板,所述第二均气板上设有第二均气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通过将气体依次经第一均气板分散、导流板均布,最后再经第二均气板分散才流入除尘腔内,可以将流入的气体完全的分散,使除尘腔内的气体完全均匀分布,提高除尘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的导流板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2所示,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除尘腔2,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3,所述壳体1内设有导流板4,所述导流板4的一端覆盖在进气口3上,另一侧朝向除尘腔2设置。气体由进气口3进入到除尘腔2内,进气口3设置在壳体1的下部侧面,导流板4设置在进气口3处,将进气口3进入的气体分散后进入除尘腔2内,使进入除尘腔2内的气体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除尘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流板4呈圆筒状设置,所述导流板4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板4依次套装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板4设有3个,三个导流板4依次套装设置,本实施例中,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导流板41、第二导流板42和第三导流板43,第一导流板41、第二导流板42和第三导流板43同心设置。相邻两个导流板之间围城的面积大小相等。第一导流板41的半径为r1,第二导流板42的半径为r2,第三导流板43的半径为r3,
如图1-2所示,所述导流板4靠近进气口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均气板5。所述第一均气板5固定在壳体1内,第一均气板5与壳体1固定连接,可以在壳体1的内侧设置安装槽卡接,也可以直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或是采用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均气板5呈板状设置。多个所述导流板4靠近进气口3的一端均依次套设固定在第一均气板5上。所述第一均气板5上设有若干第一均气孔6,所述第一均气孔6为通孔,所述第一均气孔6沿第一均气板5均匀分布。第一均气板5先将进入进气口3的气体分散一次后,再经导流板4均布,可以提高均布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相邻导流板4之间与第一均气板5连接的一端围城的面积也相等,第一导流板4、第二导流板4和第三导流板4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如另一端所示,不赘述。如图2所示,第三导流板4的直径最大,第一均气板与第三导流板连接处的外侧仍有第一均气孔6,一部分气体无需经过导流板的内部,这样设置节省了导流板的个数,在外壳的作用下,使第一均气板的外侧无需设置导流板就可以实现对气体进行分散。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所述导流板4远离第一均气板5的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所述导流板4与除尘腔2之间还设有第二均气板7,所述第二均气板7上设有第二均气孔。经进气口3进入的气体先经过第一均气板5分散一次,在经导流板4均布,由导流板4远离第一均气板5的一端流出,本实施例中,导流板4与第二均气板7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具体数值视具体情况设置,可以提高气体的均布效果,最后再经第二均气板7分散一次流入除尘腔2内除尘。
本实施例中,气体依次经第一均气板5分散、导流板4均布,最后再经第二均气板7分散才流入除尘腔2内,可以将流入的气体完全的分散,使除尘腔2内的气体完全均匀分布,提高除尘效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除尘腔,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覆盖在进气口上,另一侧朝向除尘腔设置,所述导流板呈圆筒状设置,所述导流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板依次套装设置,相邻两个导流板之间围城的面积大小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均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气板固定在壳体内,所述第一均气板呈板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靠近进气口的一端均依次套设固定在第一均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气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均气孔,所述第一均气孔为通孔,所述第一均气孔沿第一均气板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远离第一均气板的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用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除尘腔之间还设有第二均气板,所述第二均气板上设有第二均气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