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中,不管电动汽车还是氢燃料汽车,都离不开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高功率、高密度、高发热,由于本身装配的位置,再加上环境的恶劣,如果不能解决电机控制器散热问题,进而会影响电机性能的控制,最终会导致车辆无法行驶;一般的电机控制器散热水道设计集成于电机控制器壳体中,由于长期处于一定的水压下,电机控制器会产生漏液、渗水等现象,由于漏液点所处位置不一,不利于售后维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更换整台电机控制器;而电力驱动的功率不一,所用的电机控制器也不一样,散热需求也不一样,产品迭代,一体式的散热水道设计不具有移植性,因此,散热水道也要重新设计,非常麻烦,产品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由单层或多层多线程毛细管构成,与电机控制器分体设计,可以独立装配和拆卸,便于维修与更换,有效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以及售后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两端分别焊接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沿基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外部冷却系统连接,在基板的顶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散热管组件,每层散热管组件包括等距离间隔布置的多根毛细管,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焊接连通;在散热管组件两侧的基板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在基板的顶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两层散热管组件;提高散热效果,当然,也可以根据散热量的需求加减毛细管的数量和间距,便于产品迭代优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基板的顶部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散热管组件的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基板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毛细管的管槽,位于最底层的散热管组件的毛细管嵌在基板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管槽中;基板为热源与毛细管的热传递介质,毛细管嵌在基板中,增大热交换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基板、进水管、出水管和毛细管均为金属铜材料;金属铜材料构成的铜基板、进水铜管、出水铜管和毛细铜管较轻,对产品的轻量化有一定的改善,且铜的导热系数比铝等一般金属的导热系数高,散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单层或多层多线程毛细管构成,与电机控制器分体设计,可以独立装配和拆卸,便于维修与更换,有效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以及售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毛细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进水管,2-出水管,3-毛细管,4-安装孔,5-基板,6-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的介绍。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包括基板5,基板5的两端分别焊接设置有进水管1和出水管2,进水管1和出水管2分别沿基板5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外部冷却系统连接,在基板5的顶部、进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设置有两层散热管组件,每层散热管组件包括等距离间隔布置的多根毛细管3,毛细管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和出水管2焊接连通;在散热管组件两侧的基板5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
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根据散热量的需求加减毛细管3的数量和间距,便于产品迭代优化;例如,在基板5的顶部、进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设置一层散热管组件或三层散热管组件。
本实施例中,基板5的顶部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散热管组件的凹槽;两层散热管组件均位于凹槽内,且未凸出基板5的顶部表面;在实际应用时,位于最上层的散热管组件也可以凸出基板5的顶部表面。
本实施例中,基板5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毛细管3的管槽6,位于最底层的散热管组件的毛细管3嵌在基板5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管槽6中;基板5为热源与毛细管3的热传递介质,毛细管3嵌在基板5中,增大热交换面积。
本实施例中,基板5、进水管1、出水管2和毛细管3均为金属铜材料;金属铜材料构成的铜基板、进水铜管、出水铜管和毛细铜管较轻,对产品的轻量化有一定的改善,且铜的导热系数比铝等一般金属的导热系数高,散热效果好。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基板5上的安装孔4固定安装在电机控制器的igbt模块上,进水管1和出水管2分别与外部冷却系统连接,经过加压的液体介质由进水管1进入多根毛细管3中参与热交换,液体介质通过毛细管3和基板5与电机控制器的igbt模块热交换,液体介质同时还通过毛细管3与外部环境热交换,液体介质最后由出水管2排出,从而构成散热水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由单层或多层多线程毛细管构成,与电机控制器分体设计,可以独立装配和拆卸,便于维修与更换,有效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以及售后维护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两端分别焊接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沿基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外部冷却系统连接,在基板的顶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散热管组件,每层散热管组件包括等距离间隔布置的多根毛细管,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焊接连通;在散热管组件两侧的基板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基板的顶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两层散热管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顶部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散热管组件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基板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毛细管的管槽,位于最底层的散热管组件的毛细管嵌在基板顶部表面的凹槽底部管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基板、进水管、出水管和毛细管均为金属铜材料。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