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的通风方法指依靠主要通风机产生的风压进行通风的方法,称为全风压通风,又称总风压通风。利用局部通风机作动力,通过风筒引导风流的局部通风方法,分为压入式、抽出式和混合式。长巷道掘进多用混合式通风。
3.当房屋建成后,许多业主会对新房进行装修,由于施工工期较长,很多人由于客观因素无法在等太长时间,在装修完毕后就住进房间,屋内易残存有甲醛、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等有害废气污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新房装修完毕后,室内残存的气体对人体有害,易导致住入的居民患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加速降低室内气体有害物质的含量,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箱,所述通风箱一侧开设有吸风口,所述通风箱相对于吸风口的一侧开设有排风口,所述通风箱内设置有吸风设备,所述吸风设备从吸风口处吸风,再从排风口处排出,所述通风箱未设置吸风口和通风口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放置架,所述放置架上设置有吸收件用于吸收建筑室内有害气体。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通风箱放置于窗户一侧,启动吸风设备,吸风设备使室内气体从吸风口处被吸入通风箱内,再从排风口排出,将排风口指向窗外,加速室内的空气流通,且空气在经过放置架处时,吸收件将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吸附,降低室内空气的污染物含量,通过主动吸风和对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加快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流出室内,进而净化室内空气。
9.可选的,所述吸风设备包括抽风机、抽风管、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抽风管连接在所述抽风机上,所述抽风机连接在所述通风箱内,所述抽风管穿出吸风口,所述排风管穿出排风口,所述排风管处设置有净化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风管伸入窗外,启动抽风机,抽风机带动抽风管将室内的空气进行抽取,被抽取的气体从排风管排出,完成室内的空气置换,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含量,通过主动抽取室内空气后向外排出,进而节约通风时间。
11.可选的,所述通风箱于吸风口和排风口处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所述排风管和所述抽风管穿设过所述支撑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风管通过支撑管在靠近通风箱侧托起排风管与抽风
管,使排风管与抽风管在伸出箱体的一端收到支撑力,减少在排风或吸风时的偏移和振动。
13.可选的,所述净化件包括净化板、净化网,所述净化板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净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排风管内,所述净化网粘接在所述净化板靠近所述抽风机的一侧,所述净化板吸附一定量有害气体。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抽风机抽取的空气从出气管排出时,依次经过净化板和净化网,净化板初步将气体内的甲醛、tvoc等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再经过滤板进一步吸收过滤空气中污染物后排放,使得气体直接排放在屋内也能快速减少屋内污染物的含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5.可选的,所述抽风管远离所述抽风机的一端套接有滤筒,所述滤筒内设置有除尘件,所述滤筒外盖设有滤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屋内灰尘过多时,气体经过滤板进入滤筒内,滤板拦截一部分体积较大的毛发等物质,除尘件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清洁,使得气体更加洁净,减少对抽风机的污染,也减少最终排放时对环境的污染。
17.可选的,所述除尘件包括除尘布袋、布袋筒,所述除尘布袋套接在所述布袋筒上,所述布袋筒套接所述除尘布袋后放入所述滤筒内,所述除尘布袋的出气口指向所述抽风机处,所述滤筒的滤孔分布于所述除尘布袋出气口的范围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袋筒将除尘布袋撑起,气体进入滤筒内后,从除尘布袋中渗入,再从除尘布袋出气口中流出,最后从滤孔中流入抽风机内,经过除尘布袋的气体中的灰尘被除尘布袋拦截,当除尘布袋上灰尘过多时,从滤筒中取出除尘布袋进行更换清洁,使除尘布袋能够持续性使用。
19.可选的,所述吸收件包括吸收盒、吸收盆,所述放置架上设置有多个隔间,所述吸收盆放置在所述放置架的隔间上,所述吸收盆内种植绿植,所述吸收盒粘接在所述放置架的侧壁,所述吸收盒内放置有吸附块,所述吸收盒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绿植对室内的甲醛等有害物质有着良好的吸收作用,将放置架设置为多个隔间架体,使放置架上能够放置更多物品,在隔间内放置吸收盆种植绿植,使室内的气体被绿植进行净化,绿植无害且可持续性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提升室内环境,同时在吸收盒内放置吸附块,对有害气体加快吸收速度,便于快速净化室内环境。
21.可选的,所述吸收盒上开设有置换口,所述吸收盒于置换口处铰接有盒盖。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块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可能降低,打开盒盖,将吸附块从置换口处取出更换,保持吸收盒内的吸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启动吸风设备,将排风口指向室外,室内气体从吸风口处被吸入通风箱内,再从排风口排出至屋外,通过主动吸风和对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加快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流出室内,进而净化室内空气;
25.2.空气从出气管排出时,依次经过净化板和净化网,净化板初步将气体内的甲醛、tvoc等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再经过滤板进一步吸收过滤空气中污染物后排放,使得气体直接排放在屋内也能快速减少屋内污染物的含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26.3.在放置架上放置绿植,绿植对室内的甲醛等有害物质有着良好的吸收作用,使
室内的气体被绿植进行净化,绿植无害且可持续性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提升室内环境,同时在吸收盒内放置吸附块,对有害气体加快吸收速度,便于快速净化室内环境。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放置架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通风箱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30.图4是图1中抽风管处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31.图5是图1中排风管处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通风箱;2、吸风设备;21、抽风机;22、抽风管;23、排风管;3、放置架;4、吸收件;41、吸收盒;411、盒盖;42、吸收盆;43、吸附块;5、净化件;51、净化板;52、净化网;6、支撑管;7、滤筒;71、滤板;72、筒体;73、抵接环;8、除尘件;81、除尘布袋;82、布袋筒;9、刹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参照图1,包括通风箱1,通风箱1为长方体的木质箱,通风箱1较窄的竖直侧壁上开设有吸风口,通风箱1靠近吸风口所在侧壁的竖直侧壁上开设有排风口;通风箱1内设置有吸风设备2,吸风设备2由吸风口处吸风,排风口处进行排风;通风箱1与排风口所在侧的相对侧壁上粘接有放置架3,放置架3上设置有吸收件4,吸收件4吸收一定量的室内有害气体,如甲醛、苯化物等。
35.参照图2,吸收件4包括吸收盒41和吸收盆42,放置架3上设置有多个隔间,吸收盆42放置在隔间内,吸收盆42内种植有绿植,绿植可选择龟背竹、杜鹃花等对甲醛吸收性能好、且容易种植的植物;放置架3的表面上粘接有多个吸收盒41,吸收盒41上开设有置换口,吸收盒41于置换口处铰接有盒盖411,在吸收盒41内放置有吸附块43,吸附块43选择活性炭块,吸收盒41的竖直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供气体进入。
36.参照图1和图3,吸风设备2包括抽风机21、抽风管22和排风管23,抽风管22和排风管23为金属软管,通风箱1下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刹车轮9,便于通风箱1的移动,通风箱1与排风口和吸风口处粘接有支撑管6;支撑管6为不锈钢材质,支撑管6的边缘弯折为圆弧形,避免划伤各种管,支撑管6的内径与抽风管22的外径大小一致,排风管23与吸风管的圆周尺寸一致;抽风机21放置于通风箱1的内部,排风管23与抽风管22插接式连接在抽风机21上,排风管23从排风管23口处伸出,排风管23内设置有净化件5,抽风管22从吸风管口处伸出进行室内空气抽取。
37.参照图3和图4,在抽风管22的伸出端内套接有滤筒7,滤筒7包括筒体72和抵接环73,抵接环73焊接在筒体72上,抵接环73的环形孔与筒体72内径一致,抵接环抵接在抽风管22的端面上,滤筒7的侧壁抵接在抽风管22的内壁上,滤筒7靠近吸风口的一端开设有多个滤孔,滤筒7远离吸风口的一端卡接有滤板71,滤筒7内设置有除尘件8;除尘件8包括除尘布袋81、布袋筒82,除尘布袋81套接在布袋筒82上,将套设有除尘布袋81的布袋筒82竖直插入滤筒7内,除尘布袋81的开口指向滤筒7开设滤孔的一端,使过滤后的气体流入抽风管22内。
38.参照图5,净化件5包括净化板51、净化网52,净化板51为活性炭材质,净化板5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供气体流通,净化板51远离抽风机21的一侧粘接有净化网52;净化网52为多层材质组成,分别选用初效滤网、hepa滤网、活性炭滤网和抗菌滤网依次粘接制成,净化板51与净化网52的侧壁固定抵接在排风管23的内壁上,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能够直接排入室内。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楼房建筑用的智能废气通风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置物架上放置吸收盆42,吸收盆42内种植有绿植,在吸收盒41内放置吸附块43,推动通风箱1至窗边,启动抽风机21,抽风管22开设抽取室内空气,空气经过抽风管22被除尘布袋81将灰尘去除,经过除尘的气体进入箱体内由排风管23处排出,在排出前,气体被净化板51和净化网52依次吸附,减少气体内的污染物,降低气体内异味,使排出的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度降低。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73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