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鱼类的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
背景技术:
2.亚东鲑(salmon trutta) 又名河鲑、猫鱼,原产于欧洲、西亚和非洲北部地区,隶属于鲑形目、鲑科、鲑属,于 19 世纪由英国人引进到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距今有 150 年历史。基于亚东鲑能够长期在亚东河中自然生长和繁育,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居群,已成为一个地方性品种。亚东鲑属于冷水性鱼类,因其肉质细嫩、肌间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3.西藏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最主要防线,自然生态很脆弱,保护其物质多样性成为政府主抓的首要任务。但迄今为止,西藏地区保护的主要对象主要有拉萨裸列尻,双须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等西藏特有裂腹鱼类。而亚东鲑作为我国唯一一种鲑科鲑属鱼类,保护其种质资源的行动已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保护西藏高原亚东鲑资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适于拉萨地区亚东鲑的大规模繁殖。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亲鱼选择在2月10日
‑
3月5日的产量高峰期,筛选体质健壮、色泽鲜亮、体重500~700g的雌鱼和350~450g的雄鱼;雌鱼初次性成熟体质量为500~700g,雄鱼初次性成熟体质量为350~450g。
5.b、人工授精采集精子和卵子,精液采集用离心管,卵子采集用圆形塑料盆,并用吸管在2个离心管中各吸取1.5ml精液,确保提升受精率,迅速挤入盆子,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清水,顺时针搅拌10~15圈,逆时针搅拌10~15圈,将受精卵清洗干净后静置15min,使受精卵吸水膨胀,如有未受精的白卵可以直接剔除,防止后期白卵滋生水霉。
6.c、人工孵化采用圆形立式孵化器,每个孵化盘放置5000~6000粒受精卵,采用流水形式,每2天消毒1次,待发眼卵2d后转入平列槽进行孵化,每天及时剔除死卵;亚东鲑在出膜后仔鱼的尾巴容易夹在网目里面,会给仔鱼造成伤害。在发眼卵时转移比较稳定,移动等操作损伤最小。
7.d、鱼苗开口破膜后,待仔鱼卵黄囊即将消失,能够上浮游动时进行开口,每天投喂6次,每4h投
喂1次,每天清理残饵和粪便1次。
8.上浮时仔鱼卵黄囊已快消失,这时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的最佳时机,进行开口投喂摄食率最高,能够有效提高鱼苗存活率。
9.本发明所述亲鱼的养殖池的水深为1m,水温为8~9℃,ph为7.88~8.25,溶氧为6.5~7.2mg/l。
10.本发明所述亲鱼投喂蛋白含量48%的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一次,下午3:00一次,每次投喂占总体质量的2.5~3%;开展亲鱼选择前3天禁止投喂,防止人工采卵采精时粪便造成污染。
11.优选地,在12月初,每隔15天对亲鱼进行拉网训练1次。能显著增强亚东鲑抗应激能力,繁殖后能显著提高亲鱼成活率。
12.本发明所述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红润,嘴巴下颌无倒钩;所述雄鱼选择体型相对修长,腹部扁平,轻轻挤压有精液自然流出。
13.本发明在采集精子和卵子时,将亲鱼用ms
‑
222麻醉后放入0.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s,用干毛巾拭去鱼体表面水分,根据挑选雌鱼情况,在当天采卵之前3~4小时采精液,镜检精子质量,将合格的精液冷藏保存,现取现用。
14.在采卵3
‑
4小时之前采集精液,一方面是能够确保精子质量,提高受精率;另一方面是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规模化繁殖亚东鲑。
15.使用高锰酸钾对亲鱼体表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污染鱼卵,进一步提高鱼卵孵化率。
16.本发明在人工孵化时,采用质量浓度25mg/l甲醛溶液每2天浸泡消毒一次,时间为15min,防治水霉病发生。由于亚东鲑受精卵的孵化期较长,采用甲醛浸泡来防治水霉病最为有效。
17.本发明开口投喂的饲料为山东升索的全价配合饲料s1,开口5d后采用s1和s2混合逐步过渡投喂,第5
‑
6d s1和s2的混合质量比例为3:1,7
‑
8d为1:1,9d,全投喂s2,开口10d后s2和s3混合过渡投喂。
18.本发明所述立式孵化器包括圆柱形箱体和多个孵化盘,所述箱体内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转动轴,所述箱体的开口面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水平的开口,每个开口内刚好容纳一个所述孵化盘,所述孵化盘的外壁设置有竖直的立柱,所述转动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孵化盘的立柱,孵化盘可绕该转动轴从所述开口处向箱体外旋出;所述孵化盘在靠近立柱的侧壁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排水软管连接排水主管,两相邻所述开口间均有一块隔板,所述箱体背对开口面的一侧外表面在对应该隔板的位置设置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进药口。
19.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孵化盘在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拉手。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通过对人工受精和孵化环节的严格控制,平均受精率在81.77%,孵化率75.11%,通过对鱼苗开口饲料的严格控制,使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78%以上,填补了拉萨亚东鲑繁殖的空缺,为大规模繁殖提供保障。
21.2、本发明采用圆形立式孵化器,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可孵化受精卵数量大大增加,方便操作,符合亚东鲑的规模化养殖需求。
22.3、本发明在12月初,每隔15天对亲鱼进行拉网训练1次,显著增强亚东鲑抗应激能
力,繁殖后能显著提高亲鱼成活率达到92.5%。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立式孵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立式孵化器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的后视图。
26.图4为孵化盘的俯视图。
27.附图标记:1、箱体,2、孵化盘,3、转动轴,4、移动网盘,5、隔板,6、拉手,7、滚轮,8、排水主管,9、排水软管,11、开口,21、立柱,51、进水口,52、进药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更加清楚、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相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为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法,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9.实施例1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亲鱼选择在2月10日
‑
3月5日的产量高峰期,筛选体质健壮、色泽鲜亮、体重500~700g的雌鱼和350~450g的雄鱼;b、 人工授精采集精子和卵子,精液采集用离心管,卵子采集用圆形塑料盆,并用吸管在2个离心管中各吸取1.5ml精液,迅速挤入盆子,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清水,顺时针搅拌10~15圈,逆时针搅拌10~15圈,将受精卵清洗干净后静置15min;c、人工孵化采用圆形立式孵化器,每个孵化盘放置5000~6000粒受精卵,采用流水形式,每2天消毒1次,待发眼卵2d后转入平列槽进行孵化,每天及时剔除死卵;d、鱼苗开口破膜后,待仔鱼卵黄囊即将消失,能够上浮游动时进行开口,每天投喂6次,每4h投喂1次,每天清理残饵和粪便1次。
30.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亲鱼的养殖池的水深为1m,水温为8~9℃,ph为7.88~8.25,溶氧为6.5~7.2mg/l。
31.亲鱼投喂蛋白含量48%的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一次,下午3:00一次,每次投喂占总体质量的2.5~3%;开展亲鱼选择前3天禁止投喂。
32.在12月初,每隔15天对亲鱼进行拉网训练1次。
33.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红润,嘴巴下颌无倒钩;所述雄鱼选择体型相对修长,腹部扁平,轻轻挤压有精液自然流出。
34.实施例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采集精子和卵子时,将亲鱼用ms
‑
222麻醉后放入0.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s,用干毛巾拭去鱼体表面水分,根据挑选雌鱼情况,在当天采卵之前3~4小时采精液,镜检精子质量,将合格的精液冷藏保存,现取现用。
35.精液采集用15ml离心管,卵子采集使用圆形塑料盆(直径30cm),根据雌鱼大小每次收集2~4尾雌鱼卵子。
36.实施例5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人工孵化时,采用质量浓度25mg/l的甲醛溶液每2天浸泡消毒一次,时间为15min。
37.实施例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开口投喂的饲料为山东升索的全价配合饲料s1,开口5d后采用s1和s2混合逐步过渡投喂,第5
‑
6ds1和s2的混合质量比例为3:1,7
‑
8d为1:1,9d,全投喂s2,开口10d后s2和s3混合过渡投喂。
38.实施例7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
‑
4所示,所述立式孵化器包括圆柱形箱体1和多个孵化盘2,所述箱体1内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转动轴3,所述箱体1的开口面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水平的开口11,每个开口11内刚好容纳一个所述孵化盘2,所述孵化盘2的外壁设置有竖直的立柱21,所述转动轴3依次穿过多个所述孵化盘2的立柱21,孵化盘2可绕该转动轴3从所述开口11处向箱体1外旋出;所述孵化盘2在靠近立柱21的侧壁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排水软管9连接排水主管10,两相邻所述开口11间均有一块隔板5,所述箱体1背对开口面的一侧外表面在对应该隔板5的位置设置有一个进水口51和一个进药口52。
39.本发明的立式孵化器采用上下排列的圆形孵化盘结构,各个孵化盘2通过转动轴3连接,直接放置在箱体1的各个开口11对应的腔室内,箱体内类似抽屉的结构,孵化盘2可绕转动轴3旋转,在需要对单个孵化盘2进行操作时,通过旋转孵化盘2即可从开口11处将其移出箱体1,操作非常方便。
40.孵化盘2中排出的水经排水软管统一流至排水主管,将排水口设置在靠近立柱21的侧壁,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并在孵化盘2转动时,排水口的移动幅度不会太大,不会牵扯排水主管。
41.在每个孵化盘上方的位置设置对应的进水口和进药口,方便在安装时通过进水口和进药口引入进水管和进药管,所有进水管连接一根进水主管,再通过在进水主管上设置电磁阀,方便控制孵化盘内的水流速,同时,孵化器给每个孵化盘设置进药口,方便加入甲醛药剂,加药时,关闭进水主管上的电磁阀,即可使孵化盘内保持一定的浸泡浓度,浸泡结束后,打开进水主管的电磁阀,补入新鲜水体即可。
42.使用时,将受精卵放入移动网盘中,再将移动网盘置于孵化盘中,待发眼卵2d后,直接将移动网盘从孵化盘中取出,转入平列槽进行孵化。
43.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所述箱体1的底部安装有滚轮7,方便对孵化器进行整体移动,先将排水软管9与排水主管8分离,再移动箱体1,排水软管9与排水主管8可采用螺纹连接,方便拆卸。
44.所述孵化盘2在箱体1的开口11处设置有拉手6。
45.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过滤网,防止受精卵溢出。
46.本发明在拉萨地区2月份采集了三批亲鱼,按本发明方法和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具体繁殖情况见表1和表2:表1 拉萨地区亚东鲑的人工受精情况表2 拉萨地区亚东鲑的人工孵化情况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亲鱼选择在2月10日
‑
3月5日的产量高峰期,筛选体质健壮、色泽鲜亮、体重500~700g的雌鱼和350~450g的雄鱼;b、人工授精采集精子和卵子,精液采集用离心管,卵子采集用圆形塑料盆,并用吸管在2个离心管中各吸取1.5ml精液,迅速挤入盆子,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清水,顺时针搅拌10~15圈,逆时针搅拌10~15圈,将受精卵清洗干净后静置15min;c、人工孵化采用圆形立式孵化器,每个孵化盘放置5000~6000粒受精卵,采用流水形式,每2天消毒1次,待发眼卵2d后转入平列槽进行孵化,每天及时剔除死卵;d、鱼苗开口破膜后,待仔鱼卵黄囊即将消失,能够上浮游动时进行开口,每天投喂6次,每4h投喂1次,每天清理残饵和粪便1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亲鱼的养殖池的水深为1m,水温为8~9℃,ph为7.88~8.25,溶氧为6.5~7.2mg/l。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亲鱼投喂蛋白含量48%的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一次,下午3:00一次,每次投喂占总体质量的2.5~3%;开展亲鱼选择前3天禁止投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12月初,每隔15天对亲鱼进行拉网训练1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红润,嘴巴下颌无倒钩;所述雄鱼选择体型相对修长,腹部扁平,轻轻挤压有精液自然流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精子和卵子时,将亲鱼用ms
‑
222麻醉后放入0.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s,用干毛巾拭去鱼体表面水分,根据挑选雌鱼情况,在当天采卵之前3~4小时采精液,镜检精子质量,将合格的精液冷藏保存,现取现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孵化时,采用质量浓度25mg/l的甲醛溶液每2天浸泡消毒一次,时间为15mi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开口投喂的饲料为山东升索的全价配合饲料s1,开口5d后采用s1和s2混合逐步过渡投喂,第5
‑
6d s1和s2的混合质量比例为3:1,7
‑
8d为1:1,9d,全投喂s2,开口10d后s2和s3混合过渡投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孵化器包括圆柱形箱体和多个孵化盘,所述箱体内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转动轴,所述箱体的开口面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水平的开口,每个开口内刚好容纳一个所述孵化盘,所述孵化盘的外壁设置有竖直的立柱,所述转动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孵化盘的立柱,孵化盘可绕该转动轴从所述开口处向箱体外旋出;所述孵化盘在靠近立柱的侧壁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排水软管连接排水主管,两相邻所述开口间均有一块隔板,所述箱体背对开口面的
一侧外表面在对应该隔板的位置设置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进药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孵化盘在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拉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萨地区规模化繁殖亚东鲑的方法,在2月10日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设 张驰 王万良 张忭忭 王玉霞 古桑德吉 谭大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4.02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