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散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片。
背景技术:
散热片用途广泛,例如5g基站、移动终端等,甚至是军工制造,也会用到散热片进行散热。
现有的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有限,如何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成为了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包括散热底板以及固定于所述散热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齿,多个所述散热齿间隔排布于所述散热底板的一侧,多个所述散热齿相互平行,与所述散热底板固定有所述散热齿的面垂直的为参考面,所述散热齿偏移所述参考面5~10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散热齿偏移参考面5~10度,使得散热齿产生倾斜,在散热齿高度一定时,能够增加散热齿的宽度,也就是增加了散热齿的表面积,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散热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着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为,请参考图1和2,一种散热片,包括散热底板10以及固定于散热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齿20,多个散热齿20间隔排布于散热底板10的一侧,多个散热齿20相互平行,与散热底板10固定有散热齿20的面垂直的为参考面,散热齿20偏移参考面5~1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散热片包括散热底板和散热齿,散热底板紧贴待散热部件,可以在散热底板与待散热部件之间填充硅脂,来增加散热底板与待散热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加速热传导。散热片与散热底板固定,散热片将散热底板上的热量扩散到空气中,通过风扇将空气中的热量吹走,达到散热的目的。散热齿的面积影响了散热齿将热量扩散到空气中的效率,进而影响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现有技术中散热齿与散热底板垂直。而本申请将散热齿偏移参考面5~10度,也就是将散热齿倾斜,在散热齿高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够提高散热齿的宽度,提高了散热齿的表面积,提高了散热齿的散热效率,也就是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同时,散热齿偏移参考面5~10度,也能够减小对散热片整体强度的影响,保证散热片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为,参考图1,进一步的,散热齿20设置为直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散热齿为支板,便于对散热齿进行加工制造,降低了散热齿的生产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为,参考图2,进一步的,散热齿20设置为曲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散热齿为曲面板,曲面板能够进一步增加散热齿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齿的散热效率,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2,进一步的,散热齿20包括第一弯曲部21和第二弯曲部22,第一弯曲部21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弯曲部22的弯曲方向相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相反,在增加散热齿的表面积的同时,能够保证散热齿的强度,保证了散热齿的可靠性。
参考图3~5,进一步的,散热齿2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扰流部23和第二扰流部24,第一扰流部23和第二扰流部24沿散热齿20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一扰流部23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凹槽25,第二扰流部24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2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风扇对散热齿进行通风时,空气从散热齿之间的间隙流过,从而带走散热齿扩散到空气中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通过在散热齿间隔设置的第一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在空气流过第一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时,会产生沿着散热齿排布方向上的运动,打乱了空气流动方向,避免出现位于中间的空气,无法与散热齿表面直接接触的空气,只能吸收少部分热量的情况,提高了散热齿上的热量扩散到空气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对空气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第一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凹槽,在空气经过第一扰流凹槽时,会向第一扰流凹槽内运动,第二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在空气经过第一扰流凸起时,会向第一扰流凸起的凸起方向运动。第一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间隔设置,能够对流经散热齿的空气进行充分扰流。
进一步的,第一扰流部23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26,第二扰流部24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凹槽28,第一扰流凹槽25与散热底板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扰流凸起27与散热底板10之间的间距,第二扰流凹槽28与散热底板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扰流凸起26与散热底板10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第一扰流凹槽和第二扰流凸起为沿着散热齿的宽度方向排布,在空气流经第一扰流部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旋转,对流经散热齿的空气进行充分扰流。第二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凹槽,第二扰流凹槽和第一扰流凸起为沿着散热齿的宽度方向排布,在空气流经第二扰流部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旋转,对流经散热齿的空气进行充分扰流。
进一步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齿20,一个散热齿20上的第一扰流部23正对另一散热齿20上的第二扰流部2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齿,一个散热齿上的第一扰流部正对另一散热齿上的第二扰流部,在空气流经散热齿时,空气的一侧为一个散热齿的第一扰流部,另一侧为另一个散热齿的第二扰流部,空气能够产生一定的旋转,对流经散热齿的空气进行充分扰流,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多个散热齿20的高度均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个散热齿的高度均相等,便于对散热齿进行加工制造,降低了开模成本,降低了制造难度。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1.一种散热片,包括散热底板以及固定于所述散热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齿,多个所述散热齿间隔排布于所述散热底板的一侧,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齿相互平行,与所述散热底板固定有所述散热齿的面垂直的为参考面,所述散热齿偏移所述参考面5~1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设置为直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设置为曲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和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所述第一扰流部和所述第二扰流部沿所述散热齿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凹槽,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凹槽,所述第一扰流凹槽与所述散热底板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与所述散热底板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扰流凹槽与所述散热底板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扰流凸起与所述散热底板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齿,一个所述散热齿上的所述第一扰流部正对另一所述散热齿上的所述第二扰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齿的高度均相等。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