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压配电网接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用电负荷的不断提升,用户对供电可靠性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配电网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网增长需求,配电网和用户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对网架结构进行规划和改造,而接线模式是网架结构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不仅牵涉到电网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网架可靠性,而且对于目标网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压配电网作为电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合理选择接线模式对配网的有效管理及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法国巴黎地区的中压配电网以20kv作为主要电压等级,应用类似同心圆的环网供电形式,同环且相邻的225kv变电所之间架设双射线或三射线电缆形成双环网或三环网结构的供电模式,并可通过远程遥控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实现灵活调节。与巴黎地区不同,东京地区的台区中压配电网主要采用22kv(6.6kv)电压等级,所采用的接线方式针对用户需求更为复杂。一般,城区用户主要采用22kv电缆环网供电、闭环运行,重要用户则采用22kv主备接线模式,各用户均有两路进线,一供一备,此外,6.6kv配电网采用4分段2联络供电方式和6分段3联络供电方式,前者经由多回路开关。新加坡应用22kv(6.6kv)分别作为台区中压配电网的主要电压等级。其采用以变电站为中心的“花瓣形”接线模式,变电站的每段母线出线环接多个配电站后再回到本站的另一条母线,由此构成一个“花瓣”。不同变电站间环网又互相联络,形成花瓣式相切状。在正常运行时,花瓣环网开环运行,环间联络开关常开。6.6kv中压配电网络采用环网连接、开环运行的模式,每个环网的两路或三路电源来自不同的22kv上级电源点。
我国中压配电网供电模式主要根据不同的负荷特性区域以及可靠性要求进行配置,且《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指出,中压配电网的目标接线模式可在远期负荷增长阶段进行目标网架规划,也可在近期规划中设置相应的过渡网架接线。与国外发达国家中压配电网相比,前者主要以20kv电压等级为主,我国仍主要采用10kv。中压线路供电模式主要有单辐射、“n-1”单环网、n分段n联络、电缆网“n供1备”电缆网双环网等。
我国中压配电网采用单联络与单辐射接线模式应用较多,单辐射线路供电可靠性最低,单联络可转供电率偏低。负荷密度较高的地区,多联络接线模式应用比较广泛,但有些地方线路联络数过多,负荷的转移过程操作复杂,不利于配网自动化的实施。个别地区习惯采用经开闭所供电模式,开闭所电源进线普遍采用两回路。开关站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单电源进线,影响了开闭所供电可靠性;开闭所电源进线为其它开闭所出线或非主干线路,截面较小,不能完全转带负荷。
随着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及运行的推广及普及,我国中压配电网网架结构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还沿袭着传统的中压接线模式,使得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普遍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分别电连接于中压母线;所述第一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一中压线路,所述第二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二中压线路,所述第三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三中压线路,所述第四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四中压线路;所述第一中压线路通过第一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三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一中压线路通过第二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二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二中压线路通过第三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四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三中压线路通过第四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四中压线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五中压线路,第二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六中压线路,第三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七中压线路,第四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八中压线路。
优选地,所述第五中压线路通过第五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七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五中压线路通过第六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六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六中压线路通过第七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八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七中压线路通过第八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八中压线路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的“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中每一条中压线路都具有两条联络,当其中一条中压线路出线故障时,四边形相邻角点的中压线路可转切其负荷,供电可靠性高;传统的两联络线路组最小单元为3条线路组合,“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最小单位为4条线路,却组成了4个传统的两联络线路组,结构非常简捷;“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非常适合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及运行模式,跟根据网格供电负荷大小及密度选择组合一或者组合二,每个网格可匹配一个或者多个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的单四边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的双四边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包括第一电源11、第二电源12、第三电源13、第四电源14,所述第一电源11、第二电源12、第三电源13、第四电源14分别电连接于中压母线20。所述第一电源11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一中压线路31,所述第二电源12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二中压线路32,所述第三电源13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三中压线路33,所述第四电源14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四中压线路34。所述第一中压线路31通过第一中压联络开关51与第三中压线路33相连接,所述第一中压线路31通过第二中压联络开关52与第二中压线路32相连接,所述第二中压线路32通过第三中压联络开关53与第四中压线路34相连接,所述第三中压线路33通过第四中压联络开关54与第四中压线路34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为单“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四边形的每一个角点都为1条中压线路,每一个角点(中压线路)通过四边形两边与相邻两个角点(中压线路)联络,形成四个角点相邻两个角点两两联络组合。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11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五中压线路35,第二电源12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六中压线路36,第三电源13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七中压线路37,第四电源14通过中压母线20连接有第八中压线路38。所述第五中压线路35通过第五中压联络开关55与第七中压线路37相连接,所述第五中压线路35通过第六中压联络开关56与第六中压线路36相连接,所述第六中压线路36通过第七中压联络开关57与第八中压线路38相连接,所述第七中压线路37通过第八中压联络开关58与第八中压线路38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例为双“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在单“四边形”的基础上,每条中压线路同路径多出1条中压线路。
“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适合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及运行模式。当所划分的网格供电负荷及负荷密度较小时(例如负荷水平较低的农村),可考虑单“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当所划分的网格供电负荷及负荷密度较大时(例如负荷水平适中的城镇),可考虑双“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当所划分的网格供电负荷及负荷密度非常大时(例如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可在双“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四边形”,形成三“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每个网格形成1个或多个“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供电,网格间互不干扰,网格内各供电单元的“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也互不干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的“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中每一条中压线路都具有两条联络,当其中一条中压线路出线故障时,四边形相邻角点的中压线路可转切其负荷,供电可靠性高;传统的两联络线路组最小单元为3条线路组合,“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最小单位为4条线路,却组成了4个传统的两联络线路组,结构非常简捷;“四边形”中压接线模式组合非常适合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及运行模式,跟根据网格供电负荷大小及密度选择组合一或者组合二,每个网格可匹配一个或者多个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分别电连接于中压母线;
所述第一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一中压线路,所述第二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二中压线路,所述第三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三中压线路,所述第四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四中压线路;
所述第一中压线路通过第一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三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一中压线路通过第二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二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二中压线路通过第三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四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三中压线路通过第四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四中压线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五中压线路,第二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六中压线路,第三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七中压线路,第四电源通过中压母线连接有第八中压线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边形中压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中压线路通过第五中压联络开关与第七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五中压线路通过第六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六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六中压线路通过第七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八中压线路相连接,所述第七中压线路通过第八中压联络开关与第八中压线路相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