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8-02  4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


背景技术:

2.变压器至少包括一个主要线圈(primary coil)以及一个次要线圈(secondary coil),主要线圈与次要线圈的圈数比决定了变压器的电压比。变压器绕法有多种,三明治绕法(sandwich winding)是其中一种。图1显示变压器的线轴12的前视图及后视图。图2至图4显示传统三明治绕法。图5为变压器10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变压器的线轴12具有多个脚位14、16、18、20、22及24。绕线26的一端连接脚位14后,将绕线26在线轴12上卷绕至少一圈,如图2及图5所示。在绕线26在线轴12上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26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16。接着如图3及5所示,在绕线26卷绕完成后,于线轴12上的绕线26上设置一绝缘材料28,例如绝缘胶带。在绝缘材料28设置完成后,将绕线30的一端连接至脚位24,并将绕线30在线轴12上卷绕至少一圈。在绕线30在线轴12上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30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22。最后如图4及5所示,在绕线30卷绕完成后,于线轴12上的绕线30上设置一绝缘材料32,例如绝缘胶带。在绝缘材料32设置完成后,将绕线34的一端连接至脚位16,并将绕线34在线轴12上卷绕至少一圈。在绕线34在线轴12上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34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18以形成变压器10。在变压器10中,绕线26及34组成变压器10的主要线圈,绕线30构成变压器10的次要线圈。
3.然而,传统的三明治绕法所制作的变压器10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性能变差。如图6所示,变压器10所产生的emi准峰值(quasi-peak)强度曲线44会起出cispr22 class-b(qp)、ee55022 class-b(qp)或是ee55032class-b(qp)的法规线40,而变压器10所产生的emi平均值(average)强度曲线46会超出cispr22 class-b(av)、ee55022 class-b(av)或是ee55032 class-b(av)的法规线42。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变压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使用三明治绕法的变压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包括一线轴、一第一绕线、一第二绕线、一第三绕线及一第四绕线。该线轴具有一第一脚位、一第二脚位、一第三脚位、一第四脚位、一第五脚位及一第六脚位。该第一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一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一脚位及该第二脚位。该第二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二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三脚位及该第四脚位。该第三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三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二脚位及该第五脚位。该第四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四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五脚位及该第六脚位。该第三绕线及该第四绕线是以平行卷绕方式同时卷绕在该线轴上。该第一绕线、该第三绕线及该四绕线组成该变压器的主要线圈,该第二绕线为该变压器的次要线圈。
7.本实用新型是将第三绕线及第四绕线平行卷绕,接着再将第三绕线及第四绕线串联,进而提升变压器的emi性能。
附图说明
8.图1显示变压器的线轴的前视图及后视图。
9.图2至图4显示传统三明治绕法。
10.图5为图4的变压器的剖面图。
11.图6显示图4中变压器的emi强度曲线。
12.图7至图10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13.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剖面图。
14.图12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emi强度曲线。
15.附图标记列表:10-变压器;12-线轴;14-脚位;16-脚位;18-脚位;20-脚位;22-脚位;24-脚位;26-绕线;28-绝缘材料;30-绕线;32-绝缘材料;34-绕线;40-法规线;42-法规线;44-emi准峰值强度曲线;46-emi平均值强度曲线;50-变压器;52-绕线;54-绝缘材料;56-绕线;58-绝缘材料;60-绕线;62-绕线;70-emi准峰值强度曲线;72-emi平均值强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16.图7至图10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50的制作方法。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50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变压器的线轴12具有多个脚位14、16、18、20、22及24。绕线52的一端连接脚位14后,将绕线52在线轴12上卷绕至少一圈,如图7及图11所示。在绕线52在线轴12上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52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16。接着如图8及11所示,在绕线52卷绕完成后,于线轴12上的绕线52上设置一绝缘材料54,例如绝缘胶带。在绝缘材料54设置完成后,将一绕线56的一端连接至脚位24,并将绕线56在线轴12上卷绕至少一圈。绕线52与绕线56被绝缘材料54分隔。在绕线56在线轴12上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56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22。在绕线56卷绕完成后,于线轴12上的绕线56上设置一绝缘材料58,例如绝缘胶带。如图9及图11所示,在绝缘材料58设置完成后,将一绕线60的一端连接至脚位16,同时将另一绕线62的一端连接至脚位20。接着将绕线60及62在线轴12上平行卷绕至少一圈。绕线56与绕线60及62被绝缘材料58分隔。最后如图10所示,在绕线60及62在线轴12上平行卷绕达到预设圈数后,将绕线60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20以及将绕线62的另一端连接至脚位18以形成变压器50。在变压器50中,绕线52、60及62串联以组成变压器50的主要线圈,绕线56构成变压器50的次要线圈。
17.本实用新型的三明治绕法,在形成第三层的线圈时,是先将二条绕线60及62平行卷绕,接着再将二条绕线60及62串联,此方式可以提升变压器50的emi性能。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50所产生的emi准峰值强度曲线70低于cispr22 class-b(qp)、ee55022 class-b(qp)或是ee55032 class-b(qp)的法规线40,而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50所产生的emi平均值(average)强度曲线72也低于cispr22 class-b(av)、ee55022 class-b(av)或是ee55032 class-b(av)的法规线42。
18.此外,本实用新型使用二条绕线60及62平行卷绕的方式也有助于变压器的制作。
例如,在预设圈数为12圈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传统方式需要将绕线34卷绕12圈,因此绕线时间较长。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只需将绕线60及62平行卷绕6圈即可,因而能缩短绕线时间。
1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线轴,具有一第一脚位、一第二脚位、一第三脚位、一第四脚位、一第五脚位及一第六脚位;一第一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其中该第一绕线的一端连接该第一脚位,该第一绕线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脚位;一第二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其中该第二绕线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脚位,该第二绕线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脚位;一第三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其中该第三绕线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脚位,该第三绕线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五脚位;以及,一第四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其中该第四绕线的一端连接该第五脚位,该第四绕线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六脚位;其中,该第三绕线及该第四绕线是以平行卷绕方式同时卷绕在该线轴上;其中,该第一绕线、该第三绕线及该四绕线组成该变压器的主要线圈,该第二绕线为该变压器的次要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绝缘材料,设置在该第一绕线上,用以分隔该第一绕线与该第二绕线;以及一第二绝缘材料,设置在该第二绕线上,用以分隔该第二绕线与该第三绕线及该第四绕线。

技术总结
一种变压器,包括一线轴、一第一绕线、一第二绕线、一第三绕线及一第四绕线。该第一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一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线轴的一第一脚位及一第二脚位。该第二绕线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二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线轴的一第三脚位及一第四脚位。该第三绕线与该第四线圈平行卷绕在该线轴上,且该第三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线轴的该第二脚位及一第五脚位,该第四绕线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线轴的第五脚位及一第六脚位。该第一绕线、该第三绕线及该四绕线组成该变压器的主要线圈,该第二绕线为该变压器的次要线圈。线为该变压器的次要线圈。线为该变压器的次要线圈。


技术研发人员:林保偉 林韋良 王沛 林加耀 陈聿莛 赖建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虹冠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9
技术公布日:2022/1/2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02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