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生产厂家使用的应力缓冲件模具,结构复杂,成型困难,使用寿命低,成本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可以解决现有的导管座模具结构复杂,成型困难,使用寿命低,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5.定模组件,包括定模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定模座板的定模板,所述定模座板的中心位置上设有贯穿所述定模座板的定位环,所述定模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环中心位置对应的浇口以及自所述定模板一侧向所述定模板的内部凹陷的定模凹槽部,所述定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定模凹槽部的定模仁,所述定模仁固定于所述定模板内,所述定模仁上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6.动模组件,包括动模座板、对应垂直设置在所述动模座板两侧的垫块以及固定连接所述垫块的动模板,两个所述垫块与所述动模座板、所述动模板共同围设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动模板自所述动模板一侧向所述动模板的内部凹陷的动模凹槽部,所述动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顶出单元以及收容于所述动模凹槽部的动模仁,所述动模仁上具有第三凹槽,所述定模仁上的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动模仁上的所述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
7.可选地,所述成型型腔包括主型腔和成对设置在所述主型腔两侧的副型腔。
8.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上下贯穿所述定模仁,所述第三凹槽包括凹槽主体部,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凹槽主体部垂直,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凹槽主体部形成所述主型腔。
9.可选地,每个所述副型腔包括副型腔主体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副型腔主体两侧的三角型腔,两个所述三角型腔相背设置。
10.可选地,所述第三凹槽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凹槽主体部两侧的凹槽侧方部,所述凹槽侧方部与所述定模仁形成所述副型腔主体。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四个三角形凹槽,每个所述三角形凹槽与所述动模仁形成所述三角型腔。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加。
13.可选地,所述第三凹槽还包括凹槽支撑部,所述凹槽支撑部形成有位于所述主型腔底部并用以支撑所述主型腔的支撑型腔。
14.可选地,所述支撑型腔具有三个,三个所述支撑型腔分别位于所述主型腔的两端以及中部。
15.可选地,所述顶出单元包括靠近所述动模座板设置的顶针推板、固定连接所述顶针推板的推板固定板以及贯穿所述推板固定板并朝向所述定模组件设置的顶针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结构简单,可以简化模具加工工艺流程,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
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力缓冲件模具的整体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力缓冲件模具的俯视图;
20.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力缓冲件模具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力缓冲件模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动模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定模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力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00-应力缓冲件模具,1-定模组件,11-定模座板,12-定模板,13-定位环,14-浇口,15-定模仁,151-第一凹槽,1511-三角形凹槽,152-第二凹槽,2-动模组件,21-动模座板,22-垫块,23-动模板,24-收容空间,25-支撑杆,26-动模仁,261-第三凹槽,2611-凹槽主体部,2612-凹槽侧方部,2613-凹槽支撑部,27-顶出单元,271-顶针推板,272-推板固定板,273-顶针,28-复位单元,281-复位杆,282-弹簧,3-固定组件,31-固定条,32-螺栓,4-导向组件,41-导柱,42-导套,5-应力缓冲件,51-缓冲主体部,511-第一杆体,512-第二杆体,52-缓冲侧部,521-侧部主体,522-凸块,53-支撑柱,6-成型型腔,61-主型腔,62-副型腔,621-副型腔主体,622-三角型腔,63-支撑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应力缓冲件用于当外物对物体施加外力后,将施加到物体上的外力分散,以防止因外力过于集中而损坏物体。如图7所示,应力缓冲件5一般包括缓冲主体部51和位于缓冲主体部51两侧的缓冲侧部52。该缓冲主体部51由相互垂直的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组成。缓冲侧部52包括侧部主体521和两个位于侧部主体两侧的凸块522,侧部主体521为长条结构,且与第二杆体512相互垂直。凸块522为三角形结构,且两个凸块522相背设置。此外,应力缓冲件5还包括位于第二杆体512底部的支撑柱53,该支撑柱53起支撑作用。支撑柱53具有三个,分别位于第二杆体512的两端和中部,保证了应力缓冲件5的支撑稳定性。
30.请参考图1至图7,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如图所示,该应力缓冲件模具100至少包括定模组件1、动模组件2、固定组件3、导向组件4。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位置相对,用以配合成型应力缓冲件5。导向组件4用于导向动模组件2和定模组件1的相对位置,确保合模时不发生偏差以保证应力缓冲件5的质量。当使用该应力缓冲件模具100制备产品时,通过固定组件3固定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使得两者都互相闭合,可以在保证应力缓冲件5的装配精度的同时避免应力缓冲件模具100的内部原件受到损坏。
31.具体的,定模组件1包括定模座板11以及位于定模座板11下方的定模板12。定模座板11的中心位置上设有贯穿定模座板11的定位环13,定模板12上设有与定位环13相应的浇口14以及自定模板12一侧向内部凹陷的定模凹槽部(未图示),定位环13与注塑机(未图示)上的炮台位置对应,用于导向炮台使得注塑机可以准确的将胶料注入模具100内。浇口14用于引导注塑胶料进入模具100内部。
32.定模组件1还包括收容于定模凹槽部的定模仁15,该定模仁15固定于定模板12内。定模仁15上具有第一凹槽151和第二凹槽152。第一凹槽151位于朝向动模组件2的一侧,第二凹槽152上下贯穿定模仁1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52为圆柱状结构,且第二凹槽152的内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加。第一凹槽151、第二凹槽152与动模组件2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6。
33.动模组件2包括动模座板21、对应垂直设置在动模座板21两侧的垫块22以及固定连接垫块22的动模板23,两个垫块22与动模座板21、动模板23共同围设成一收容空间24。动模板23自动模板23一侧向动模板23内部凹陷有动模凹槽部(未图示)。
34.为了防止动模板23变形以影响最终的产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动模组件2还包括收容于收容空间24内并用于支撑动模板23的支撑杆25,支撑杆25具有四个,分别位于收容空间24的四个边角上。
35.动模组件2还包括收容于动模凹槽部内的动模仁26。动模仁26上具有第三凹槽261。定模仁15上的第一凹槽151、第二凹槽152与动模仁26上的第三凹槽261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6。具体的,成型型腔6包括主型腔61、成对设置在主型腔61两侧的副型腔62以及位于主型腔61底部的支撑型腔63。每个副型腔62包括副型腔主体621和两个分别位于副型腔主体621两侧的三角型腔622,两个三角型腔622相背设置。第一凹槽151包括四个三角形凹槽1511,四个三角形凹槽1511成矩形状设置。第二凹槽152上下贯穿定模仁15。第三凹槽261包括凹槽主体部2611和两个分别位于凹槽主体部2611两侧的凹槽侧方部2612,第二凹槽152与凹槽主体部2611垂直,第二凹槽152与凹槽主体部2611形成主型腔61。凹槽侧方部2612与定模仁15形成副型腔主体621。每个三角形凹槽1511与动模仁26形成三角型腔622。
36.此外,第三凹槽261还包括凹槽支撑部2613,凹槽支撑部2613形成有位于主型腔61底部并用以支撑主型腔61的支撑型腔63,该支撑型腔63用于成型产品的支撑柱53。而为了提高成型产品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53具有三个,分别位于产品的两端和中部,对应的,支撑型腔63也具有三个,三个支撑型腔63分别位于主型腔61的两端以及中部。
37.需要说明的是,动模座板21、垫块22、动模板23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定模座板11、定模板12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使得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可以相对配合。
38.动模组件2还包括收容于收容空间24的顶出单元27。顶出单元27包括靠近动模座板21设置的顶针推板271、固定连接顶针推板271的推板固定板272以及贯穿推板固定板272并朝向定模组件1设置的顶针273。注塑机上设有顶杆(未图示),动模座板21上设有与顶杆配合的顶杆通孔(未图示),顶杆穿过顶杆通孔与顶针推板271抵接,因此当注塑机推动顶杆时,顶杆被推动并依次推动顶针推板271与推板固定板272共同沿着顶杆的运动方向移动。推板固定板272与顶针推板271还共同限位顶针273的一端,从而顶针273可以通过顶料杆被推动以朝向定模组件1移动。顶针273与被注塑的导应力缓冲件5配合,在模具100开模后,可以将应力缓冲件5从动模仁26上顶出。
39.动模组件2还包括复位单元28,该复位单元28包括复位杆281以及套设在复位杆281上的弹簧282,复位杆281及弹簧282设置为四个,均匀的分布在推板固定板272的四个边角上。复位杆281一端被限位在推板固定板272与顶针推板271之间,另一端可自由的贯穿动模板23而与定模板12抵接,复位杆281围绕顶针273设置,因此复位杆281可以导向推板固定板272、顶针推板271和顶针273,避免顶针273移动歪斜而受到损坏。当顶针273顶推产品时,复位杆281可辅助顶推动定模板12。当模具100打开,顶针273被注塑机的顶杆推出后,产品取出,顶杆退回,可通过弹簧282的弹性力使得顶出单元27复位,模具100合模。但是当弹簧282失效或者因为外部原因复位失败,此时模具100合模,复位杆281可直接抵接定模板12上,从而避免顶针273直接受合模的作用力,进而保护顶针273不受损坏。
40.导向组件4包括导柱41及套设在导柱41上的导套42。导柱41设置为四个,均匀分布在定模座板11的四个边角,并限位于定模座板11和动模座板21之间。导柱41一端被卡合在定模座板11内,一端可自由的伸入至垫块22内。定模组件1和动模组件2均设有导套42,该导套42与导柱41对应配合,均匀的分布在定模板12和动模板23的4个边角。当模具100开模时,导柱41从动模板23中的导套42内脱离,动模组件2远离定模组件1,当模具100闭模时,导柱41穿入动模板22中的导套42中。
41.固定组件3包括固定条31,固定条31的两端设有固定孔,螺栓32通过两个固定孔将固定条31同时固定在定模板12和动模板23上,从而保证了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的相对位置不变。
4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结构简单,可以简化模具加工工艺流程,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
43.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组件,包括定模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定模座板的定模板,所述定模座板的中心位置上设有贯穿所述定模座板的定位环,所述定模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环中心位置对应的浇口以及自所述定模板一侧向所述定模板的内部凹陷的定模凹槽部,所述定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定模凹槽部的定模仁,所述定模仁固定于所述定模板内,所述定模仁上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动模组件,包括动模座板、对应垂直设置在所述动模座板两侧的垫块以及固定连接所述垫块的动模板,两个所述垫块与所述动模座板、所述动模板共同围设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动模板自所述动模板一侧向所述动模板的内部凹陷有动模凹槽部,所述动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顶出单元以及收容于所述动模凹槽部的动模仁,所述动模仁上具有第三凹槽,所述定模仁上的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动模仁上的所述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型腔包括主型腔和成对设置在所述主型腔两侧的副型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贯穿所述定模仁,所述第三凹槽包括凹槽主体部,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凹槽主体部垂直,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凹槽主体部形成所述主型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副型腔包括副型腔主体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副型腔主体两侧的三角型腔,两个所述三角型腔相背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凹槽主体部两侧的凹槽侧方部,所述凹槽侧方部与所述定模仁形成所述副型腔主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四个三角形凹槽,每个所述三角形凹槽与所述动模仁形成所述三角型腔。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加。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还包括凹槽支撑部,所述凹槽支撑部形成有位于所述主型腔底部并用以支撑所述主型腔的支撑型腔。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型腔具有三个,三个所述支撑型腔分别位于所述主型腔的两端以及中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力缓冲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单元包括靠近所述动模座板设置的顶针推板、固定连接所述顶针推板的推板固定板以及贯穿所述推板固定板并朝向所述定模组件设置的顶针。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力缓冲件模具,包括:定模组件,包括定模板,定模板上自定模板一侧向定模板的内部凹陷的定模凹槽部,定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定模凹槽部的定模仁,定模仁上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动模板自动模板一侧向动模板的内部凹陷有动模凹槽部,动模组件还包括收容于动模凹槽部的动模仁,动模仁上具有第三凹槽,定模仁上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与动模仁上的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配合以形成成型型腔,结构简单,可以简化模具加工工艺流程,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马泽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聚亿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6
技术公布日:2022/1/2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