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1-23  62


本技术属于消防救援设备相关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1、在消防救援过程中,由于无人机的灵活性较强,可救援范围较广,无人机在辅助救援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十分重要,现有救援现场中,无人机具体在使用时,消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无人机搭载相关救援设备,以保证消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也可以利用无人机直接实现物资补给,以提供救援保障。

2、但是在上述的使用方式中,对无人机的载重有较高要求,这样使得运用在无人机式消防救援中无人机设备均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安装动力、承载力较高的驱动机,救援成本较高,而且,由于无人机的载重限制,能够搭载的救援设备或救援物资,常常受限,且一次输送物资较少,容易影响救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包括四个悬臂的无人机本体、救援绳索、套接框架和多组锥形固定桩,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固定设置在楼层的顶楼边沿,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机械吊钩和连接杆套组件;所述连接杆套组件包括固定杆和连接套,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悬臂底部,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套;所述套接框架的顶部可拆卸式挂设在所述机械吊钩上,所述套接框架的底部放置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套接框架的外部套设有支撑导轮,所述救援绳索的一端绕过所述支撑导轮连接有救援平台,所述救援绳索的另一端连接有绞轮机,所述无人机本体移动所述套接框架活动套接在所述锥形固定桩上。

3、上述技术方案中,无人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机械吊钩,该机械吊钩能够通过无人机的控制器控制进行抓放操作,以达到能够通过无人机本体悬吊套接框架的目的;由于无人机升空后,吊装的套接框架容易受到外界风力影响,产生晃动,容易影响无人机本体的稳定飞行,因此无人机本体上设置四个悬臂,在四个悬臂的底部设置固定杆,再通过四根固定杆成倒锥形设置,在四根固定杆底部交接处固定设置连接套,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连接套套设在套接框架的外围,以保持套接框架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能够在无人机本体将套接框架运输至任一锥形固定桩顶部,进行套接框架与锥形固定桩组装时,维持套接框架的稳定,以便于无人机运行将套接框架准确套设在锥形固定桩上。

4、在套接框架上设置支撑导轮,由于支撑导轮上套设有两端分别连接有救援平台和绞轮机的救援绳索,使得能够通过支撑导轮的运输,达到救援绳索支点远程固定的目的,使得无人机本体只需要运输体积、重量固定的支撑导轮和套接框架,以支撑导轮为支点,通过设置在地面或消防车上的绞轮机收放救援绳索,达到提升或降落救援平台的目的,其中救援平台可运载范围较广,既可以直接救援被困人员,也可以运输救援物资,整体可救援的范围和救援灵活度均有效增长,同频次可救援人员和可运输的救援物资量也有效提高,保障了救援效率,也降低了损耗;整体结构简单合理,也有效降低了救援使用的无人机本体的制作成本,操作步骤也较为简单,便于救援人员操作使用。

5、进一步地,所述套接框架设置为锥形的网状框架。

6、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状框架的侧壁有多个通孔,能够在无人机本体悬吊套接框架时,供外界风力穿过,以降低无人机本体运输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提高运输效率。

7、进一步地,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的顶部均设置有闪光灯。

8、上述技术方案中,闪光灯能够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亮起,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锥形固定桩被空中飞行器意外碰撞,另一方面便于快速找到锥形固定桩的位置。

9、进一步地,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的底部均设置有固定基座。

10、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基座上设置安装螺栓,便于将锥形固定桩固定在楼层顶部,便于安装与拆卸。

11、进一步地,所述楼层顶部均设置有外展的安装水泥桩,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设置在所述安装水泥桩上。

12、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水泥桩设置在楼层顶部外沿,并保持安装水泥桩的边沿伸出楼层边沿,以保持支撑导轮通过套接框架设置在锥形固定桩上后,避免救援绳索牵拉的救援平台抵触在楼层外表面移动的情况,保障救援平台的安全悬吊。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导轮包括安装板和转动轮,所述转动轮转动架设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套接绳,所述套接绳套设在所述套接框架上。

14、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动轮设置在安装板上,保持转动轮能够在安装板上转动,套接绳能够将安装板挂设在套接框架上,便于安装拆卸支撑导轮。

15、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轮的弧形侧边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救援绳索滑动卡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16、上述技术方案中,限位槽能够放置救援绳索,能够准确引导救援绳索的牵拉方向。

1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导轮还包括限位架,所述限位架通过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底部,所述限位架的中部设置有对称的一号凹槽和二号凹槽,所述一号凹槽和所述二号凹槽上缠绕有耐磨橡胶圈,所述救援绳索的一端由所述一号凹槽至所述限位槽,再沿所述限位槽引导至所述二号凹槽滑动卡合后,连接于所述救援平台。

18、上述技术方案中,限位架上的耐磨橡胶圈的摩擦力度较大,能够有效将救援绳索限制在一号凹槽与二号凹槽内,一号凹槽和二号凹槽分别位于限位槽的下方、两侧,以避免救援绳索意外脱落。

1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锥形固定桩上还设置有定位器,所述定位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有远程监控终端。

20、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器能够锥形固定桩的位置实时发送至远程监控终端,以便救援人员快速找到待救援的具体位置。

21、具体可在锥形固定桩内设置控制器、信息接收器、信息发送器,在接收到远程监控终端发送的火情信息后,或者接收到现场人员发起的待救援信息后,均能够通过信息发送器、无线传输模块,将当前锥形固定桩的位置作为带救援位置传输至远程监控终端,或者通过控制器控制闪光灯的作业频率,该远程监控终端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当地消防局的救援系统联网,以便更好的使用。

22、进一步地,所述救援绳索连接所述绞轮机的端部设置有轻质导引绳,所述轻质导引绳的套设在所述支撑导轮上。

23、上述技术方案中,轻质导引绳的重量较轻,便于无人机本体携带缠绕有轻质导引绳的支撑导轮升空,降低无人机本体的实际载体重量,以保障无人机本体的稳定运行。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有益效果为:

25、(1)通过楼层顶部设置锥形固定桩,使得在发生火情时,能够借助无人机本体将设置有支撑导轮的套接框架套设在锥形固定桩上,以支撑导轮为引导支点,在绞轮机的作用下,抽放救援绳索,达到运输救援平台的目的,整体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制作与操作;

26、(2)无人机本体只需要运输体积、重量固定的支撑导轮和套接框架,有效降低了救援使用的无人机本体的制作成本,减少了救援成本;

27、(3)救援平台可运载范围较广,既可以直接救援被困人员,也可以运输救援物资,整体可救援的范围和救援灵活度均有效增长,同频次可救援人员和可运输的救援物资量也有效提高,提高了救援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包括四个悬臂的无人机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救援绳索、套接框架和多组锥形固定桩,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固定设置在楼层的顶楼边沿,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机械吊钩和连接杆套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框架设置为锥形的网状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的顶部均设置有闪光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的底部均设置有固定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楼层顶部均设置有外展的安装水泥桩,每组所述锥形固定桩设置在所述安装水泥桩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导轮包括安装板和转动轮,所述转动轮转动架设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套接绳,所述套接绳套设在所述套接框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的弧形侧边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救援绳索滑动卡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导轮还包括限位架,所述限位架通过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底部,所述限位架的中部设置有对称的一号凹槽和二号凹槽,所述一号凹槽和所述二号凹槽上缠绕有耐磨橡胶圈,所述救援绳索的一端由所述一号凹槽至所述限位槽,再沿所述限位槽引导至所述二号凹槽滑动卡合后,连接于所述救援平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锥形固定桩上还设置有定位器,所述定位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连接有远程监控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绳索连接所述绞轮机的端部设置有轻质导引绳,所述轻质导引绳的套设在所述支撑导轮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消防救援设备相关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楼救援系统,包括无人机本体、救援绳索、套接框架和多组锥形固定桩,每组锥形固定桩固定设置在楼层的顶楼边沿,无人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机械吊钩和连接杆套组件;所述连接杆套组件包括固定杆和连接套,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悬臂底部,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套;所述套接框架的顶部可拆卸式挂设在所述机械吊钩上,所述套接框架的底部放置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套接框架的外部套设有支撑导轮,所述救援绳索的一端绕过所述支撑导轮连接有救援平台,所述救援绳索的另一端连接有绞轮机,所述无人机本体移动所述套接框架活动套接在所述锥形固定桩上。

技术研发人员:王君红,王浩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艳华
技术研发日:20231011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26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