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系统及超声消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1-28  69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更具体涉及一种穿刺系统及超声消融系统。


背景技术:

1、具有消融功能的医疗介入设备在医学诊断以及诊断、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图像引导和控制对有效成像的需求已得到广泛认可。前述医疗介入设备必须在狭窄且难以到达的体腔的复杂网络中进行(例如,心血管和神经血管系统的血管、肺的气道树以及胃肠道、胆汁和尿道)或者在自然或手术创建的体腔的狭小空间中。影像引导旨在识别和定位患者体内的特定目标,以允许将医疗器械或工具准确地放置在该目标中,以使用该工具执行医疗手术,同时避免解剖风险结构。许多医疗工具具有针对特定医疗程序的特定预期用途,例如:输送治疗剂的注射针;采集组织样本的活检仪器,例如,抽吸针、活检钳或刷;用于切除病变组织的手术器械;以及沉积射频(rf)、微波(mw)、激光和/或其他能量或低温冷却组织以消融病变组织的探针。

2、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具有消融功能的医疗介入设备(例如,微波消融针,射频消融针等),通过电极与特定目标组织相接触,并依靠电极发热以对接触电极的特定目标组织实现消融,并且距离电极越近的组织温度越高,从而导致电极在对特定目标组织消融的过程中容易对其周边的非目标组织(例如血管等)造成损伤,安全性低。同时,现有技术中未存在具备穿刺、成像与消融功能的医疗介入设备,从而不便于实时观察医疗介入设备在人体组织中穿刺位置,导致医生需要反复观察人体组织图像,增加了医生的操作步骤,延长了手术时间。

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医疗介入设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穿刺系统及超声消融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医疗介入设备在对特定目标组织进行消融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周边非目标组织的安全性问题。又解决了未具备穿刺、成像与消融功能,导致医生需要反复观察人体组织的影像,增加了医生的操作步骤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穿刺系统,包括:刺入单元,套设于部分所述刺入单元的衔接管,以及配置于所述衔接管内部并连接所述刺入单元的能量组件;

3、所述刺入单元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衔接管的一端沿轴向延伸形成外径渐缩的锥形尖端;

4、所述能量组件包括:至少部分轴向延伸入所述连接部的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能量单元,所述能量单元至少包括消融单元。

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尖端所含锥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锥形尖端轴线形成的夹角α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37.5°。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尖端的直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3mm,所述锥形尖端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0mm。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被构造出容置至少部分所述基座的转动空间,所述基座与所述转动空间之间形成供所述基座相对于所述连接部轴向转动的间隙。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径向向内凹设形成隔板部,所述隔板部设置能量单元;

9、所述能量单元包括:成像单元和消融单元,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沿周向相对设置于所述隔板部两侧;

10、所述成像单元所在平面与所述消融单元所在平面平行,或者,所述成像单元所在平面与所述消融单元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90°。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沿轴向至少部分对应设置,或者,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沿轴向间隔设置。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部与所述成像单元贴合的一侧以及所述隔板部与所述消融单元贴合的一侧均配置用于隔离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之间超声信号的隔离层。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部被配置为实心的板状结构,或者,所述隔板部内部被构造出具充盈气体的空腔体或填充吸波材料的腔体或真空腔体,以隔离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之间超声信号。

14、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超声消融系统,包括:多层导管,配置于所述多层导管末端的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揭示的穿刺系统,依次配置于所述多层导管远离所述穿刺系统一端的循环系统与驱动系统;

15、所述循环系统与所述多层导管连通以向所述穿刺系统输送液体,所述驱动系统驱动所述基座相对于所述连接部轴向转动。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循环系统包括:被所述多层导管贯穿的循环舱体,轴向连续形成于所述循环舱体内部并连通所述多层导管的出液腔体与进液腔体,以及分别连通所述出液腔体与所述进液腔体的出液管与进液管。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层导管包括:外层导管,同轴内设于所述外层导管的内层导管,以及轴向贯穿所述内层导管并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传动轴;

18、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循环舱体并连接所述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以带动所述基座相对于所述连接部轴向转动。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腔体径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一凸部,所述出液腔体径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二凸部;

20、所述内层导管远离所述穿刺系统的一端轴向抵持所述第一凸部以隔离所述进液腔体与所述出液腔体,所述外层导管远离所述穿刺系统的一端轴向抵持第二凸部。

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管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层导管并围合形成容置所述能量组件的冷却腔体;

22、所述内层导管内侧壁与所述传动轴外侧壁之间形成供液体流通的第一通道,所述进液腔体内的液体通过第一通道流向所述冷却腔体;

23、所述内层导管外侧壁与所述外层导管内侧壁之间形成供液体流通的第二通道,所述冷却腔体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流向所述出液腔体。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通过锥形尖端刺穿皮肤以进入患者体内,通过衔接管隔离特定目标组织与消融单元,避免了消融单元直接与特定目标组织接触,并且消融单元通过超声波产生热量并将热量聚焦在特定目标组织深处,且焦点处的温度最高,以在焦点处产生足够的热量对特定目标组织实现消融,从而避免了对非目标组织(例如血管等)造成损伤,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尖端所含锥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锥形尖端轴线形成的夹角α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3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尖端的直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3mm,所述锥形尖端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被构造出容置至少部分所述基座的转动空间,所述基座与所述转动空间之间形成供所述基座相对于所述连接部轴向转动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径向向内凹设形成隔板部,所述隔板部设置能量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沿轴向至少部分对应设置,或者,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沿轴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与所述成像单元贴合的一侧以及所述隔板部与所述消融单元贴合的一侧均配置用于隔离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之间超声信号的隔离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被配置为实心的板状结构,或者,所述隔板部内部被构造出具充盈气体的空腔体或填充吸波材料的腔体或真空腔体,以隔离所述成像单元与所述消融单元之间超声信号。

9.一种超声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导管,配置于所述多层导管末端的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刺系统,依次配置于所述多层导管远离所述穿刺系统一端的循环系统与驱动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声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包括:被所述多层导管贯穿的循环舱体,轴向连续形成于所述循环舱体内部并连通所述多层导管的出液腔体与进液腔体,以及分别连通所述出液腔体与所述进液腔体的出液管与进液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声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导管包括:外层导管,同轴内设于所述外层导管的内层导管,以及轴向贯穿所述内层导管并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传动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超声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体径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一凸部,所述出液腔体径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二凸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声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管沿轴向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层导管并围合形成容置所述能量组件的冷却腔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刺系统及超声消融系统,该穿刺系统包括:刺入单元,套设于部分刺入单元的衔接管,以及配置于衔接管内部并连接刺入单元的能量组件;刺入单元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远离衔接管的一端沿轴向延伸形成外径渐缩的锥形尖端;能量组件包括:至少部分轴向延伸入连接部的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的能量单元,能量单元至少包括消融单元。通过本申请,实现了对特定目标组织进行消融的过程中,避免对周边非目标组织造成损伤,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谱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7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27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