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门板加工,尤其涉及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
背景技术:
1、日常使用的门板上通常都设置有拉手,为降低拉手相对门板表面的碰撞与阻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门板上设置嵌入式的拉手,宽窄嵌边拉手门则是其中的一种,方便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2、目前,多数宽窄嵌边拉手门在使用时由于拉手的设置,容易发生误碰的情况,导致对门体造成磕碰损伤,且多数门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长期使用较为不便,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门体,所述门体的前侧面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拉手本体,所述凹槽的内部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两侧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杆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拉手本体的内侧面上,两侧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外壁上均套设有弹簧,两侧所述弹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门体的内部,两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拉手本体的内部。
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4、所述门体的前侧上方固定连接有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拉手本体在同一直线上。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门体的前侧位于拉手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控制开关与红外线传感器之间信号相连。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门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橡胶垫的右侧面上自上而下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半圆凸球。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门体的内部自左向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道加强筋。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门体的后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木丝吸声板。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木丝吸声板的内部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吸音孔。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所述木丝吸声板的后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层。
2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中,当使用者需要打开门体时,将手部伸至红外线传感器的正下方,红外线传感器所发出的红外线则会被打断,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开关之间信号相连,则会控制电动伸缩杆运作,使得卡在凹槽内的拉手本体自动弹出,方便使用者通过拉手本体进行门体的开合,同时,门体内部设置的加强筋能够改善门体的自身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木丝吸声板、吸音孔的设置则能够有效地对周边环境进行噪音吸附,减少噪声干扰,橡胶垫、半圆凸球和防护层的设置则能够更好地对门体进行防护,避免受到碰撞磕损,影响门体的使用,实现了良好防护的技术效果,达到了便于使用的技术目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关于多数拉手门在使用时由于拉手的设置,容易发生误碰的情况,导致对门体造成磕碰损伤,且多数门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长期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1.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包括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门体(2),所述门体(2)的前侧面中部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拉手本体(5),所述凹槽(4)的内部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6),两侧所述电动伸缩杆(6)的伸缩杆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拉手本体(5)的内侧面上,两侧所述电动伸缩杆(6)的外壁上均套设有弹簧(7),两侧所述弹簧(7)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门体(2)的内部,两侧所述弹簧(7)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拉手本体(5)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2)的前侧上方固定连接有红外线传感器(3),所述红外线传感器(3)和拉手本体(5)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2)的前侧位于拉手本体(5)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0)与红外线传感器(3)之间信号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8)的右侧面上自上而下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半圆凸球(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2)的内部自左向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道加强筋(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2)的后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木丝吸声板(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木丝吸声板(13)的内部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吸音孔(1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宽窄嵌边拉手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木丝吸声板(13)的后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层(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