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

专利2024-12-10  38


本技术属于环境监测,尤其涉及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1、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人类需要保护森林。

2、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进行森林维护、防护工作中,需要使用监测装置对森林中的一些情况进行实时的长期监测,以便于在发生诸如火灾等灾情时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目前的此类监测装置,其上的监测设施大多位置是固定的,导致监测范围有限,有时候发生灾情时不能及时发现和确定位置,从而不便于救灾工作。

3、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便于在温度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森林工作人员,在发生火灾等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摄像头及时发现并确定火灾位置,便于救灾工作,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底座、焊接于底座顶壁中心处的主支杆和设置于主支杆上方的监测机构,在主支杆的顶部形成有内槽,其中内槽的顶壁竖直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在主支杆的顶壁形成有顶槽,其中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上支轴,在上支轴的顶部同轴连接有转盘;

4、在转盘底壁的一侧安装有呈倒u形的置物座,在置物座的一侧壁水平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内支轴,在内支轴上固定套设有安装块,监测机构包括安装于安装块底壁的摄像头和红外温度传感器,摄像头和红外温度传感器均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且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将监测的信息实时传输外界的监测装置(例如显示屏等显示设备)上,以供相关人员实时查看相关数据和画面。

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内槽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贯穿主支杆侧壁的散热孔;从而便于通过散热孔辅助第一伺服电机的散热。

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上支轴竖直设置于顶槽内,且上支轴转动连接于顶槽的底壁;使得上支轴可带动其上的转盘稳定地运转。

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主支杆顶壁的两侧对称安装有滑轮,且两个滑轮的顶部均与转盘抵接;使得转盘可随着两个滑轮的滚动而运转,使得转盘在运转时保持稳定。

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内支轴水平设置于置物座内且与置物座转动连接;使得内支轴可以稳定地运转。

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0、该森林环境监测装置,通过驱动第一伺服电机运行带动转盘运转即可调节红外温度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方位,通过第二伺服电机运行可细致化调节其倾斜角度,以便于在森林中各处进行温度的监测以及画面的实时传输,从而便于在温度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森林工作人员,在发生火灾等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摄像头及时发现并确定火灾位置,便于救灾工作。



技术特征:

1.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底座(1)、焊接于底座(1)顶壁中心处的主支杆(2)和设置于主支杆(2)上方的监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杆(2)的顶部形成有内槽(3),其中所述内槽(3)的顶壁竖直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5),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所述主支杆(2)的顶壁形成有顶槽(6),其中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上支轴(7),所述上支轴(7)的顶部同轴连接有转盘(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3)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贯穿主支杆(2)侧壁的散热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轴(7)竖直设置于顶槽(6)内,且所述上支轴(7)转动连接于顶槽(6)的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杆(2)顶壁的两侧对称安装有滑轮(8),且两个所述滑轮(8)的顶部均与转盘(9)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轴(12)水平设置于置物座(10)内且与置物座(10)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森林环境监测装置,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底座、焊接于底座顶壁中心处的主支杆和设置于主支杆上方的监测机构,在主支杆的顶部形成有内槽,其中内槽的顶壁竖直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在主支杆的顶壁形成有顶槽,其中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上支轴,在上支轴的顶部同轴连接有转盘,在转盘底壁的一侧安装有呈倒U形的置物座,在置物座的一侧壁水平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内支轴。该森林环境监测装置,便于在温度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森林工作人员,在发生火灾等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摄像头及时发现并确定火灾位置,便于救灾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才燕,陈翰楠,吕佳欣,卜婉宁,李焱,程婧怡,张傲雪,杜润姣,倪锡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120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33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