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传统风格钢结构建筑,具体涉及一种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檐柱,即传统风格建筑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通常传统风格建筑阁楼、塔类建筑中,檐柱通常不能落地,需要采用结构转换,但钢柱与钢梁刚接难以实现,多为下端铰接,上端刚接,对于高烈度区、结构高度较高时,难以满足规范要求,进而导致檐柱抗震性能较差,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檐柱连接结构因强度低,而导致其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包括上檐柱、上横梁、下楼层梁、架子梁、下檐柱、下横梁、以及斜撑;
3、所述上檐柱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横梁,所述下楼层梁平行设置于所述架子梁的上方,所述上檐柱的下端垂直连接于所述架子梁,所述下楼层梁的端部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檐柱;
4、所述下檐柱平行设置于所述上檐柱的外侧,所述下檐柱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檐柱的上端通过所述斜撑连接于所述上檐柱,所述斜撑和所述上檐柱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下楼层梁和所述上檐柱的连接处位于同一高度处,所述架子梁的端部垂直连接于所述下檐柱。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横梁上设置有上椽子,所述下横梁上设置有下椽子。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檐柱上端的外侧、以及所述下檐柱上端的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结构;
7、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拱体、以及多个连接枋;
8、多个所述拱体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拱体的端部连接于所述上檐柱或者所述下檐柱;
9、多个所述连接枋和多个所述拱体一一对应,所述连接枋安装于其对应的所述拱体上,所述连接枋的上端连接于其上方的所述拱体、所述上椽子或者所述下椽子。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楼层梁的上方平行有上楼层梁,所述上楼层梁的端部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檐柱,所述上檐柱上的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上楼层梁和所述上檐柱的连接处。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檐柱或者下檐柱内在所述拱体对应位置处均设置有加劲板。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檐柱的下端插入所述架子梁内并通过焊接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倾斜设置,所述加强杆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檐柱的上端,所述加强杆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上檐柱的下端。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杆为h型钢梁,所述加强杆与所述下檐柱和所述上檐柱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隔板。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该结构的上檐柱、架子梁、下楼层梁、下檐柱、以及斜撑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其均采用钢结构,因此组合形成了一体式钢架,该结构不仅能够使上檐柱将内力顺利传递给下檐柱,且满足了上檐柱的柱底刚接连接效果,因此提高了檐柱抗侧刚度,进而大大提高了檐柱连接结构的安全性,使整个结构的强度得到提升,该结构满足了传统风格建筑的艺术造型要求,同时采用了现代结构构件、节点等的外形结构,确保结构安全适用,经济可靠,便于施工。
1.一种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檐柱(1)、上横梁(2)、下楼层梁(3)、架子梁(4)、下檐柱(5)、下横梁(6)、以及斜撑(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2)上设置有上椽子(8),所述下横梁(6)上设置有下椽子(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檐柱(1)上端的外侧、以及所述下檐柱(5)上端的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结构(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楼层梁(3)的上方平行有上楼层梁(11),所述上楼层梁(11)的端部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檐柱(1),所述上檐柱(1)上的支撑结构(9)设置于所述上楼层梁(11)和所述上檐柱(1)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檐柱(1)或者下檐柱(5)内在所述拱体(91)对应位置处均设置有加劲板(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檐柱(1)的下端插入所述架子梁(4)内并通过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杆(13),所述加强杆(13)倾斜设置,所述加强杆(13)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檐柱(5)的上端,所述加强杆(13)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上檐柱(1)的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统风格建筑中钢结构檐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13)为h型钢梁,所述加强杆(13)与所述下檐柱(5)和所述上檐柱(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隔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