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水库土坝渗流,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工建筑物非规则渗漏点的引排装置。
背景技术:
1、大坝或水工建筑物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和运行状态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渗漏问题。例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混凝土的各种应力造成的裂缝、管道或阀门损坏、大坝表面的风化等;导致渗流水无法有效排出,会使得大坝内部的水位上升,增加大坝内部的渗透压力,从而对大坝结构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并且,渗流水在廊道洞壁和地面长时间留存还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腐蚀和损坏、微生物和藻类等生长,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检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大坝总渗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
2、对于水工建筑物的渗漏问题,现有的技术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引水、排水装置将渗漏水引出建筑物;但现有的引水排水装置大多针对规则的渗漏点,对于非规则的渗漏点往往处理过程复杂并且代价较大;并且,非规则的渗漏点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存在,渗漏点形状各异、位置不定,给引水排水装置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大坝或水工建筑物不规则的渗漏点引排复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用于水工建筑物非规则渗漏点的引排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用于水工建筑物非规则渗漏点的引排装置,包括:形变集水器、引排管,
4、所述形变集水器包括敞口和引排口,所述敞口对应水工建筑物的渗流通道设置,并与渗流通道的周边紧密贴合,所述引排管与所述引排口连通。
5、优选地,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密封件,
6、所述密封件对应安装在所述敞口上,并凸出所述敞口表面设置。
7、优选地,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8、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直径;
9、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侧壁密封贴合。
10、优选地,所述引排口设置在所述形变集水器的最低端。
11、优选地,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若干固定耳,所述固定耳沿所述敞口外侧周向设置;
12、还包括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耳一一对应设置。
13、优选地,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对应设在所述引排口位置,并与所述引排口位置的固定耳铰接,
14、且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引排管固定连接。
15、优选地,所述形变集水器包括软性的橡胶材质。
16、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水工建筑物非规则渗漏点的引排装置,将形变集水器的敞口对应水工建筑物的渗流通道设置,用于收集水工建筑物渗流通道的渗流水,并通过引排管与形变集水器的引排口之间的连通关系对形变集水器中收集的渗流水进行引排,以减少渗流水在廊道壁面和地面的无序流动,避免因廊道洞壁和地面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导致混凝土结构腐蚀、损坏或滋生微生物、藻类;基于形变集水器所具有的多种形变状态,以自由应对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水工建筑物,继而对形状各异渗流点进行有效覆盖,一方面不需要动用土建钻孔和砂石料回填便可实现引流排水,解决了水工建筑物的引排工作的设计难题,另一方面为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并且,形变集水器与引排管的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还具有方便安装和易于维护的特点。
1.一种用于水工建筑物非规则渗漏点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形变集水器、引排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密封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排口设置在所述形变集水器的最低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若干固定耳,所述固定耳沿所述敞口外侧周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集水器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对应设在所述引排口位置,并与所述引排口位置的固定耳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集水器包括软性的橡胶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