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2-30  30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焊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


背景技术:

1、汽车座椅的左、右侧板与下横管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工人将座椅的左、右侧板放入卡具内后,手工将两根下横管放在左、右侧板上的圆形缺口内,并操作压紧机构压紧两根下横管,完成工件的夹持。由于两根下横管采用工人手工放置,经常出现遗漏的情况,现有技术的解决方式是在两根下横管的下方放置检测开关,其不足之处体现在:焊接过程中的焊渣或者其他异物容易堆积、覆盖在检测开关上,导致检测开关失灵,无法准确提示工人遗漏下横管的情况,造成大量返工,影响生产线效率;除此之外,由于两根下横管采用工人手工放置,其轴向位置靠工人目测,无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开发出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其特征是,包括底座1、第一压紧机构2第二压紧机构3、第一卡具9、第二卡具14、右对射传感器10、气泵17、左对射传感器18和plc;所述的第一压紧机构2和第二压紧机构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底座1上;所述的第一卡具9、第二卡具14、右对射传感器10和左对射传感器18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压紧机构2包括第一压条5、第一压臂6、第一支架7和第一气缸8;所述的第一支架7和第一气缸8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压臂6与所述的第一支架7铰接;所述的第一压条5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压臂6的上端;第一开关4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压条5上;所述的第二压紧机构3包括第二压臂11、第二压条12第二支架13和第二气缸15;所述的第二支架13和第二气缸15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压臂11与所述的第二支架13铰接;所述的第二压条12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压臂11的上端;第二开关22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压条12上;蜂鸣器16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底座1上;所述的第一气缸8和第二气缸15分别与所述的气泵17管线连接;所述的第一开关4、第二开关22、右对射传感器10、左对射传感器18、蜂鸣器16和气泵17分别与所述的plc电连接。

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体现在:由于将两个检测开关放置在压条上,检测开关在下横管上方,有效避免了焊渣或其他异物堆积、覆盖在检测开关上造成的检测开关失灵;由于在下横管的轴向两侧放置对射传感器,限定了下横管的轴向位置范围,有效避免工人手工放置下横管,目测其轴向位置造成的产品一致性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其特征是,包括底座(1)、第一压紧机构(2)第二压紧机构(3)、第一卡具(9)、第二卡具(14)、右对射传感器(10)、气泵(17)、左对射传感器(18)和plc;所述的第一压紧机构(2)和第二压紧机构(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底座(1)上;所述的第一卡具(9)、第二卡具(14)、右对射传感器(10)和左对射传感器(18)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压紧机构(2)包括第一压条(5)、第一压臂(6)、第一支架(7)和第一气缸(8);所述的第一支架(7)和第一气缸(8)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压臂(6)与所述的第一支架(7)铰接;所述的第一压条(5)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压臂(6)的上端;第一开关(4)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压条(5)上;所述的第二压紧机构(3)包括第二压臂(11)、第二压条(12)第二支架(13)和第二气缸(15);所述的第二支架(13)和第二气缸(15)分别与所述的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压臂(11)与所述的第二支架(13)铰接;所述的第二压条(12)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压臂(11)的上端;第二开关(22)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压条(12)上;蜂鸣器(16)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底座(1)上;所述的第一气缸(8)和第二气缸(15)分别与所述的气泵(17)管线连接;所述的第一开关(4)、第二开关(22)、右对射传感器(10)、左对射传感器(18)、蜂鸣器(16)和气泵(17)分别与所述的plc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下横管焊接夹具,属于汽车座椅焊接领域,包括底座、第一压紧机构、第二压紧机构、第一卡具、第二卡具、右对射传感器、气泵、左对射传感器和PLC;第一压紧机构包括第一压条、第一压臂、第一支架和第一气缸;第二压紧机构包括第二压臂、第二压条、第二支架和第二气缸;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右对射传感器、左对射传感器、蜂鸣器和气泵分别与PLC电连接,由于将两个检测开关放置在压条上,检测开关在下横管上方,有效避免了焊渣或其他异物堆积、覆盖在检测开关上造成的检测开关失灵;由于在下横管的轴向两侧放置对射传感器,限定了下横管的轴向位置范围,有效避免工人目测下横管轴向位置造成的产品一致性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马艺文,王永光,刘希伟,付海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金属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6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43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