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2-30  35


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子源用的冷却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通道冷却器。


背景技术:

1、参阅图1,一种现有的双冷却通道的一体式散热器1,用于冷却离子源在产生离子布植用的离子束所产生的高温高热。所述双冷却通道的一体式散热器1包含一体成型的散热块体11及散热座体12、一个贯穿所述散热块体11及所述散热座体12的第一通道13,及一个贯穿所述散热座体12且与所述第一通道13相间隔的第二通道14。实际使用时,常见于将离子源设置在所述散热块体11的上方,此时再通过在所述第一通道13与所述第二通道14通入冷却媒介,达到带走所述散热块体11与所述散热座体12的高热的功能。

2、然而,当所述离子源被设计要产生能量更大的离子束时,所述第一通道13与所述第二通道14所能达到散热的效果仍有限,所以有必要再进一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升散热效果的双通道冷却器。

2、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包含座体、块体、第一流道单元,及第二流道单元。

3、所述块体沿顶底方向设置在所述座体的顶侧。

4、所述第一流道单元由所述座体延伸至与所述块体并回到所述座体。所述第一流道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座体外侧且适用于输入第一冷却媒介的第一入口,及位于所述座体外侧且流体连通所述第一入口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一冷却媒介的第一出口。

5、所述第二流道单元由所述座体延伸至所述块体并回到所述座体,且不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单元。所述第二流道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座体外侧且适用于输入第二冷却媒介的第二入口,及位于所述座体外侧且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二冷却媒介的第二出口。

6、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

7、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一底流道的延伸方向夹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介于30度~180度间。

8、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二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二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二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第二顶流道。

9、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二底流道分别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延伸方向夹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介于5度~45度间。

10、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二底流道的间距随着远离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而增加。

11、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延伸的距离。

12、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所述第一顶流道具有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顶端且沿垂直于所述顶底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直流段,及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直流段的第一横流段,所述第二顶流道具有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顶端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直流段,及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直流段的第二横流段。

13、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二横流段沿垂直于所述顶底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横流段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距离。

14、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每一个所述第二直流段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每一个所述第一直流段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距离。

15、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第一连接流道与所述第二连接流道沿所述前后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流道与所述第二顶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冷却器,所述块体与所述座体为一体成型。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流道单元由所述座体延伸到所述块体并回到所述座体,及所述第二流道单元由所述座体延伸至所述块体并回到所述座体的结构设计,使所述第一冷却媒介与所述第二冷却媒介能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流道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单元而流经所述块体,借此来带走所述块体的高温高热,达到提升散热的功效。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流道的延伸方向夹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介于30度~180度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二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二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第二顶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流道分别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延伸方向夹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介于5度~45度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流道的间距随着远离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而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延伸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单元还包括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底流道、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底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朝所述块体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及形成在所述块体且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第一顶流道,所述第一顶流道具有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顶端且沿垂直于所述顶底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直流段,及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直流段的第一横流段,所述第二顶流道具有两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的顶端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直流段,及相反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直流段的第二横流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流段沿垂直于所述顶底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横流段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二直流段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每一个所述第一直流段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流道与所述第二连接流道沿所述前后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流道与所述第二顶流道沿所述顶底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与所述座体为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一种双通道冷却器,包含座体、块体,及由所述座体延伸至所述块体并回到所述座体的第一流道单元与第二流道单元。所述第一流道单元包括适用于输入第一冷却媒介的第一入口,及流体连通所述第一入口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一冷却媒介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流道单元不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单元,并包括适用于输入第二冷却媒介的第二入口,及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二冷却媒介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冷却媒介与所述第二冷却媒介能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流道单元与所述第二流道单元而流经所述块体,借此来带走所述块体的高温高热,达到提升散热的功效。

技术研发人员:李昀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晶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5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43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