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1-06  22


本技术涉及电气工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建设临时电路,来为施工设备进行供电,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搬运电缆及方便进行电缆的收放,施工人员通常是使用集成了输电电缆的电缆放线装置来满足施工设备的临时供电需求。

2、目前市场上的电缆放线装置通常是由移动车、集线辊和输电电缆组成,集线辊放置在移动车承托板的上方,输电电缆围绕集线辊缠绕放置,施工人员转动集线辊能够将输电电缆从集线辊上放出或收回,但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因为输电电缆具有较强的弹性,很难都紧密的缠绕在集线辊上,输电电缆之间容易出现缝隙,输电电缆容易在缝隙之间互相纠缠,会严重阻碍下次电缆的放线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放线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包括移动车、集线筒和输电电缆,所述移动车包括承托板,所述集线筒固定连接在承托板上方,所述集线筒包括筒壳和芯辊,所述筒壳的外侧表面与承托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进行连接,所述芯辊同轴转动连接在筒壳中,所述输电电缆的一端与芯辊连接,另一端能够从筒壳中伸出,其两端的中间部分围绕芯辊缠绕布置,所述筒壳内侧设置有朝向芯辊表面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制辊和压制弹簧,所述压制辊转动连接在筒壳内,所述压制辊的轴线与芯辊的轴线平行,所述压制辊的两端均与压制弹簧连接,所述压制弹簧的一端与压制辊连接,另一端朝向芯辊的轴线与筒壳固定连接,压制辊能够产生朝向芯辊轴线的压力,从而使收入到集线筒中的输电电缆能够被挤压压紧,避免输电电缆之间出现缝隙。

4、如上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所述压制辊包括芯轴与辊体,所述辊体围绕芯轴设置,与芯轴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芯轴的长度大于筒壳的宽度,所述芯轴的两端能够从筒壳的两侧分别伸出,且与对应压制弹簧连接。

5、为了使所述压制辊能够在压制弹簧的拉动下朝向芯辊的轴线移动,让压制辊能够压紧集线筒中的输电电缆,所述筒壳在被芯轴穿过的位置设置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形状包括长条形,其朝向芯辊轴线布置。

6、为了使输电电缆在芯辊上均匀缠绕,所述辊体的形状的包括纺锤形,中间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中间粗两端细的纺锤形的辊体能够对集线筒中间部分的输电电缆施加向两侧移动的压力,避免输电电缆在集线筒中间部分过度积累。

7、为了使所述辊体能够更加贴合输电电缆的表面,减少所述辊体与输电电缆的相对滑动,所述辊体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增摩条纹,所述增摩条纹沿辊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增摩条纹的设置能够增加辊体表面与输电电缆表面的摩擦力。

8、为了使所述输电电缆能够在集线筒中被充分压紧,所述筒壳上设置有3组压紧机构,相邻所述压紧机构之间间隔120度。

9、如上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所述芯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与芯辊之间设置有螺栓进行连接,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的直径均大于芯辊的直径,所述左顶盖和右顶盖的设置能够使芯辊转动连接在筒壳中,且不会从筒壳中脱出。

10、为了使工作人员方便转动所述芯辊,所述左顶盖远离芯辊一侧的表面垂直转动连接有转动手柄,所述转动手柄的转动轴线与芯辊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为8-20cm。

11、为了方便施工设备与电缆放线装置中的输电电缆进行连接,所述右顶盖远离芯辊的一侧设置有空气开关和连接插座,所述输电电缆与空气开关连接,所述空气开关与连接插座通过导线连接。

12、如上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所述筒壳在被输电电缆穿过的位置设置有电缆孔,所述电缆孔的内侧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采用纯铜制作,所述套环的设置能够避免输电电缆与电缆孔边缘的摩擦。

13、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所述电缆放线装置在集线筒上设置了能够压制其中输电电缆的压紧机构,当所述输电电缆被收入到集线筒中时,所述压紧机构的压制辊能够在压制弹簧的拉动下向集线筒中的输电电缆施加压力,使集线筒中的输电电缆能够被压紧,避免输电电缆之间出现缝隙导致互相缠绕,影响下次输电电缆的放出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车(1)、集线筒(2)和输电电缆(3),所述移动车(1)包括承托板(11),所述集线筒(2)固定连接在承托板(11)上方,所述集线筒(2)包括筒壳(21)和芯辊(22),所述筒壳(21)的外侧表面与承托板(11)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12)进行连接,所述芯辊(22)同轴转动连接在筒壳(21)中,所述输电电缆(3)的一端与芯辊(22)连接,另一端能够从筒壳(21)中伸出,其两端的中间部分围绕芯辊(22)缠绕布置,所述筒壳(21)内侧设置有朝向芯辊(22)表面的压紧机构(23),所述压紧机构(23)包括压制辊(231)和压制弹簧(232),所述压制辊(231)转动连接在筒壳(21)内,所述压制辊(231)的轴线与芯辊(22)的轴线平行,所述压制辊(231)的两端均与压制弹簧(232)连接,所述压制弹簧(232)的一端与压制辊(231)连接,另一端朝向芯辊(22)的轴线与筒壳(2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辊(231)包括芯轴(233)与辊体(234),所述辊体(234)围绕芯轴(233)设置,与芯轴(233)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芯轴(233)的长度大于筒壳(21)的宽度,所述芯轴(233)的两端能够从筒壳(21)的两侧分别伸出,且与对应压制弹簧(23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21)在被芯轴(233)穿过的位置设置有滑动孔(24),所述滑动孔(24)的形状包括长条形,其朝向芯辊(22)轴线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体(234)的形状的包括纺锤形,中间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体(234)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增摩条纹,所述增摩条纹沿辊体(234)的长度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21)上设置有3组压紧机构(23),相邻所述压紧机构(23)之间间隔1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辊(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顶盖(25)和右顶盖(26),所述左顶盖(25)和右顶盖(26)与芯辊(22)之间设置有螺栓进行连接,所述左顶盖(25)和右顶盖(26)的直径均大于芯辊(22)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顶盖(25)远离芯辊(22)一侧的表面垂直转动连接有转动手柄(27),所述转动手柄(27)的转动轴线与芯辊(22)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为8-20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顶盖(26)远离芯辊(22)的一侧设置有空气开关(235)和连接插座(236),所述输电电缆(3)与空气开关(235)连接,所述空气开关(235)与连接插座(236)通过导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21)在被输电电缆(3)穿过的位置设置有电缆孔(28),所述电缆孔(28)的内侧设置有套环(29),所述套环(29)采用纯铜制作。


技术总结
一种电缆放线装置,包括移动车、集线筒和输电电缆,所述移动车包括承托板,所述集线筒固定连接在承托板上方,所述集线筒包括筒壳和芯辊,所述筒壳的外侧表面与承托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杆进行连接,所述芯辊同轴转动连接在筒壳中,所述输电电缆的一端与芯辊连接,另一端能够从筒壳中伸出,其两端的中间部分围绕芯辊缠绕布置,所述筒壳内侧设置有朝向芯辊表面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制辊和压制弹簧,所述压制辊转动连接在筒壳内,所述压制辊的轴线与芯辊的轴线平行,所述压制辊的两端均与压制弹簧连接,压制辊能够产生朝向芯辊轴线的压力,从而使收入到集线筒中的输电电缆能够被挤压压紧,避免输电电缆之间出现缝隙。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周通,于莎莎,朱良友,吕洋洋,刘相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国研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44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