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电动车,具体涉及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1、尾灯与转向灯集成后电线外露,需安装护线盖;普通护线结构需要螺丝固定,导致安装效率低,装配成本高。护线盖预装工序,螺丝固定时容易因螺丝扭力过大导致塑件开裂或滑丝。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为了克服安装效率低,装配成本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电动车。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包括护线盖、尾灯壳和尾灯支架;
4、所述尾灯支架固定安装在尾灯壳上,所述尾灯支架包括安装壁以及固定连接在安装壁两端的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所述护线盖的上缘设置过线口、两个上内嵌凸起以及两个外抱凸起,所述护线盖的下缘设置下内嵌凸起以及两个外抱凸起,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顶面低于上缘的顶面,所述下内嵌凸起的顶面低于下缘的顶面;
5、在护线盖安装在尾灯支架上的状态下,所述护线盖上的四个外抱凸起安装在尾灯支架的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的外壁上;所述护线盖的三个内嵌凸起插入尾灯支架的安装壁内,卡接在安装壁内壁的外侧。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和下内嵌凸起的厚度小于等于安装壁的厚度。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安装壁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护线盖为圆弧主体结构。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线口设置在护线盖的上缘中间位置。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对称设置在过线口的两端,所述上缘设置的两个外抱凸起对称设置在上缘的最外端。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内嵌凸起设置在下缘的中间位置,所述下缘设置的两个外抱凸起对称设置在下缘的最外端。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的内壁设置有防滑槽。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护线盖的内壁上左右对称设置左防移限位和右防移限位,在护线盖安装在尾灯支架上的状态下,所述护线盖的左防移限位和右防移限位对应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的防滑槽的位置。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具有上述尾灯护线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螺丝固定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安装简便,不易误装,结构成本低易于实现,卡接方式可靠等优点。
1.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线盖、尾灯壳和尾灯支架;所述尾灯支架固定安装在尾灯壳上,所述尾灯支架包括安装壁以及固定连接在安装壁两端的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所述护线盖的上缘设置过线口、两个上内嵌凸起以及两个外抱凸起,所述护线盖的下缘设置下内嵌凸起以及两个外抱凸起,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顶面低于上缘的顶面,所述下内嵌凸起的顶面低于下缘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和下内嵌凸起的厚度小于等于安装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安装壁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护线盖为圆弧主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口设置在护线盖的上缘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上内嵌凸起对称设置在过线口的两端,所述上缘设置的两个外抱凸起对称设置在上缘的最外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内嵌凸起设置在下缘的中间位置,所述下缘设置的两个外抱凸起对称设置在下缘的最外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的内壁设置有防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盖的内壁上左右对称设置左防移限位和右防移限位,在护线盖安装在尾灯支架上的状态下,所述护线盖的左防移限位和右防移限位对应左尾灯支架口和右尾灯支架口的防滑槽的位置。
9.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一种尾灯护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