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
背景技术:
1、现有的一种动触头,其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相连的两个动触片,动触头两端设置两组接触部,接触部由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接触段构成;工作时,动触头转动而带动两个接触部转动,使静触头插入对应接触部的两个接触段之间,以使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动触头存在以下不足:
2、1、两个动触片仅通过铆接或焊接或冲压固定在一起,连接的可靠性差且两个动触片之间的电接触不可靠,影响动触头整体的导电性能。
3、2、两个动触片互为对称结构,在与静触头闭合时,均发生变形,也即是每个动触片既要承载负载电流,又要提供触头压力,对动触头材料要很高。
4、3、零部件数量多,装配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动触头,其结构稳定可靠且导电性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动触头,其包括支撑部和接触部,支撑部两端与两个接触部相连,动触头用于转动而使两个接触部与对应静触头闭合和断开;所述动触头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动触片,两个动触片分别为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每个动触片均包括支撑段和接触段,支撑段两端分别与两个接触段相连;所述第一动触片的载流能力大于第二动触片;两个所述支撑段叠置在一起形成支撑部,接触部由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接触段形成;所述两个支撑段通过铆接和焊接方式固定相连。
4、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支撑段通过两组铆接结构固定相连且通过一组焊接结构固定相连,两组铆接结构分别靠近两个接触部,焊接结构位于两组铆接结构之间。
5、进一步的,所述焊接结构为激光焊接结构,焊接结构还为线型焊接结构,其与两组铆接结构的连接线交叉。
6、进一步的,所述铆接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片上的铆接柱和铆接孔,铆接柱与对应动触片为一体式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包括支撑段端板和支撑段连接板,支撑段端板和支撑段连接板共平面且两个支撑段端板通过支撑段连接板相连;所述动触头中,两个支撑段端板分别通过两个铆接结构固定相连,两个支撑段连接板通过焊接结构固定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触片的厚度大于第二动触片的厚度。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触片和第二动触片均是以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片还包括连接段;所述动触片中,两个连接段一端分别与支撑段两端弯折相连且两个连接段向支撑段同一侧弯折,两个连接段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接触段弯折相连且两个接触段相对于两个连接段向支撑段所在侧弯折。
11、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片中,两个连接段与接触段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平行于支撑段,两个接触段与连接段相连的一端位于第一平面上且另一端向支撑段所在侧倾斜。
12、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段还包括导引部,导引部设置在接触段的位于接触部的入口处的侧沿上,接触部的两个导引部之间形成漏斗形缝隙,漏斗形缝隙的小口端与接触部中部的缝隙相连。
13、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段的远离支撑段的一端的端面为引弧面;所述接触段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口侧边和引弧侧边;所述接触部中,两个接触段的入口侧边位于接触部的入口两侧;所述引弧面一端与入口侧边相连,另一端与引弧侧边相连。
14、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段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口侧边和引弧侧边;所述接触部中,两个接触段的入口侧边位于接触部的入口两侧;所述动触片还包括下沉面,下沉面设置在接触段的外侧上且设置在靠近引弧侧边的顶角一侧上。
15、本实用新型动触头,其两个动触片的支撑段通过铆接和焊接方式固定相连一则保证了两个动触片的可靠固定连接,二来保证二者之间的可靠电接触,提高了动触头的导电性能;所述第一动触片的载流能力大于第二动触片,使第二动触片可以被设计为主要提供接触压力而兼具载流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动触头的导电性能。
16、此外,所述两组铆接结构位于焊接结构两侧,避免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时,静触头对两个动触片施加的使二者具有彼此远离趋势的作用力影响焊接结构,保证两个动触片可靠稳定的固定在一起。
17、此外,所述第一动触片厚度大于第二动触片的结构设计,第一动触片主要承载电流并辅助提供接触压力以及第二动触片主要提供接触压力并辅助承载电流的需求,便于生产和制作,而且有利于提高动触头的导电性能和延长动触头使用寿命。
18、此外,所述铆接柱与对应动触片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铆接可靠性。
1.一种动触头,其包括支撑部(4)和接触部(3),支撑部(4)两端与两个接触部(3)相连,动触头用于转动而使两个接触部(3)与对应静触头闭合和断开;所述动触头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动触片,两个动触片分别为第一动触片(1)和第二动触片(2),每个动触片均包括支撑段和接触段,支撑段两端分别与两个接触段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片(1)的载流能力大于第二动触片(2);两个所述支撑段叠置在一起形成支撑部(4),接触部(3)由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接触段形成;所述两个支撑段通过铆接和焊接方式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撑段通过两组铆接结构(r)固定相连且通过一组焊接结构(w)固定相连,两组铆接结构(r)分别靠近两个接触部(3),焊接结构(w)位于两组铆接结构(r)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结构(w)为激光焊接结构,焊接结构还为线型焊接结构,其与两组铆接结构(r)的连接线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结构(r)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片上的铆接柱(1-02)和铆接孔(2-02),铆接柱(1-02)与对应动触片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包括支撑段端板和支撑段连接板,支撑段端板和支撑段连接板共平面且两个支撑段端板通过支撑段连接板相连;所述动触头中,两个支撑段端板分别通过两个铆接结构(r)固定相连,两个支撑段连接板通过焊接结构(w)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片(1)的厚度大于第二动触片(2)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片(1)和第二动触片(2)均是以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还包括连接段;所述动触片中,两个连接段一端分别与支撑段两端弯折相连且两个连接段向支撑段同一侧弯折,两个连接段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接触段弯折相连且两个接触段相对于两个连接段向支撑段所在侧弯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中,两个连接段与接触段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平行于支撑段,两个接触段与连接段相连的一端位于第一平面上且另一端向支撑段所在侧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还包括导引部,导引部设置在接触段的位于接触部(3)的入口处的侧沿上,接触部(3)的两个导引部之间形成漏斗形缝隙,漏斗形缝隙的小口端与接触部(3)中部的缝隙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的远离支撑段的一端的端面为引弧面;所述接触段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口侧边和引弧侧边;所述接触部(3)中,两个接触段的入口侧边位于接触部(3)的入口两侧;所述引弧面一端与入口侧边相连,另一端与引弧侧边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口侧边和引弧侧边;所述接触部(3)中,两个接触段的入口侧边位于接触部(3)的入口两侧;所述动触片还包括下沉面(1-13),下沉面(1-13)设置在接触段的外侧上且设置在靠近引弧侧边的顶角一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