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1-13  33


本技术涉及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


背景技术:

1、对于需要提供瞬间超级大电流的场合,如起爆装置、频闪电路或者激光等领域,通常需要大容量陶瓷电容器作为储能电容,并配合变压器以及其他元器件形成升压电路。为了储能电容容量足够,通常需要将多个陶瓷电容器芯片上下层叠布置并以支架固定,如申请号为202010651463.x的专利所示,除了采用支架固定,引脚还继续向下延伸,如此若要容量足够,整个支架电容器高度将过高,不仅使得给用户设计电路带来困难,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芯片组横向间隔布置,水平折弯形成的包裹段作为引脚,有效降低支架电容器的高度,方便用户设计电路,也方便将其集成于其他模块中,安全隐患更小。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包括金属支架和多个横向间隔布置的芯片组,支架包括横向间隔布置的边缘组和中部组,边缘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边缘架,边缘架紧贴位于边缘的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中部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中部架,中部架紧贴两相邻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边缘架和中部架下端均具有水平的包裹段,包裹段紧贴对应芯片组的端头的下侧,边缘架和中部架的高度均不小于芯片组高度。多个芯片组横向间隔布置,能够有效降低支架电容器的整体高度,方便用户设计电路,也方便将其集成于其他模块中,各芯片组通过支架固定,而支架则分段设计为边缘组和中部组,能够缓解当横向长度增加时,芯片端头因金属材料热匹配不均匀而造成的局部应力,从而缓解高温时金属材料在长度方向的形变,支架的包裹段紧贴芯片组的端头下侧,该包裹段既作为支架电容器的引脚以进一步降低整体高度,又能有效地隔离作用于芯片上的应力,且支架电容器的安全隐患更小。

4、进一步的,所述芯片组包括两个上下层叠的芯片,上下两芯片之间设置有缓冲垫,能够缓解吸收支架电容器受到冲击应力时的弹性形变。

5、进一步的,所述边缘架和中部架上均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应力孔,有效缓解冲击应力。

6、进一步的,所述边缘架和中部架下端折弯形成所述包裹段,结构更为合理。

7、进一步的,所述芯片为大尺寸陶瓷电容器芯片。

8、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架上对应于两相邻芯片组间隙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应力孔,第二应力孔面积大于第一应力孔,结构更为合理,有效缓解冲击应力。



技术特征:

1.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支架和多个横向间隔布置的芯片组,支架包括横向间隔布置的边缘组和中部组,边缘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边缘架,边缘架紧贴位于边缘的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中部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中部架,中部架紧贴两相邻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边缘架和中部架下端均具有水平的包裹段,包裹段紧贴对应芯片组的端头的下侧,边缘架和中部架的高度均不小于芯片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组包括两个上下层叠的芯片,上下两芯片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架和中部架上均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应力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架和中部架下端折弯形成所述包裹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架上对应于两相邻芯片组间隙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应力孔,第二应力孔面积大于第一应力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横向结构的支架电容器,包括金属支架和多个横向间隔布置的芯片组,支架包括横向间隔布置的边缘组和中部组,边缘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边缘架,边缘架紧贴位于边缘的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中部组包括竖直相对布置的两中部架,中部架紧贴两相邻芯片组的端头的外侧,边缘架和中部架下端均具有水平的包裹段,包裹段紧贴对应芯片组的端头的下侧,边缘架和中部架的高度均不小于芯片组高度。本技术的芯片组横向间隔布置,水平折弯形成的包裹段作为引脚,有效降低支架电容器的高度,方便用户设计电路,也方便将其集成于其他模块中,安全隐患更小。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滨,王凯星,陈小吟,吴育东,白龙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5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4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