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及电动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1-20  39


本申请涉及家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及电动床。


背景技术:

1、随着家居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家居使用功能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电动床行业中,设置驱动电机以驱动背框来推动用户的背部运动,使用户能够从躺姿状态调整至半躺状态或坐姿状态,而为满足用户更多使用需求,现有技术中会增设驱动电机来实现推动用户腰部运动等功能。

2、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通过增设驱动电机来使电动床增加相应功能,使整个电动床的制造成本以及整床重量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及电动床,通过设置联动机构将背板、腰托和腰顶的运行相联动,以减少驱动源的设置数量,从而降低整个电动床的制造成本和整床重量。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背框联动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包括框架、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腰托板一端与框架铰接,另一端与背板铰接,腰顶铰接安装在背板上,腰托板与框架铰接轴线、腰托板与背板的铰接轴线以及腰顶与背板的铰接轴线均平行; 联动机构,连接于框架与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之间; 驱动源,其动力输出端与联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通过联动机构连接并安装在框架上,通过驱动源驱动联动机构即可使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同时运行,对用户背部、腰部进行支撑并且增加腰部支撑力,功能多样化,驱动源数量少,制造成本低,整体结构重量小。

5、可选的,背板相对框架的转动角速度为w1,腰托板相对框架的转动角速度为w2,其中:w1大于w2。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背板相对框架转动角速度大于腰托板相对框架的转动角速度,使背板和腰托板在运行时能够更接近圆弧状,以减小背板与腰托板之间以及腰托板与框架之间的棱角空隙。

7、可选的,联动机构包括: 旋转架,一端铰接安装在框架上,另一端与背板移动配合,旋转架与驱动源动力输出端连接; 第一连接件,一端铰接在腰托板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旋转架中部,以使框架、旋转架、第一连接件以及腰托板组成四杆机构; 第二连接件,一端铰接在旋转架中部,另一端铰接于腰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架在驱动源的驱动作用下旋转,并使如下三个动作同时进行,即:旋转架通过第一连接件带动腰托板旋转,对用户腰部进行支撑;旋转架推动背板旋转,对用户背部进行支撑;旋转架通过第二连接件,使腰顶相对背板旋转并对用户腰部提供进一步支撑,实现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三者联动运行,提高结构联动性。

9、可选的,旋转架上转动安装有滚轮,滚轮与背板滚动接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滚轮使旋转架与背板之间滚动配合连接,减小旋转架与背板之间的滑动摩擦磨损。

11、可选的,旋转架上固定设有c字连接件,滚轮转动连接于c字连接件内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内置安装在c字连接件中,使滚轮滚动时稳定性好,且c字连接件与滚轮之间可有两点连接,结构强度高。

13、可选的,背板上固定设有与滚轮接触的接触垫。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背板上设置接触垫与滚轮接触,进一步降低磨损,也能起到静音的效果,减小运行时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感。

15、可选的,联动机构设置有两组,其中:旋转架包括侧管,侧管一端与框架铰接,另一端与背板移动配合,且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均铰接于侧管,两组联动机构中的侧管之间固定连接有横管,横管与驱动源动力输出端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组联动机构提高结构强度,两组联动机构中的侧管之间固定连接有横管,横管用于连接驱动源动力输出端,提高两组联动机构的运行同步性,并且采用管件连接结构强度更高,无需冲压折弯加工。

17、可选的,侧管与横管之间固定连接有斜梁,以使侧管和横管形成三角稳定结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侧管和横管之间固定设置斜梁,以形成三角稳定结构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

19、可选的,驱动源连接于横管中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源中置设置,使驱动源对横管的驱动作用点到两组联动机构距离相等,以减少因力矩不同而产生的两组联动机构运行不同步的情况。

21、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电动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2、一种电动床,包括如上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背框联动结构应用于电动床中,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用户体验感好,整床的制造成本和重量均较低。

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在本申请中,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通过联动机构连接,仅需单个驱动源驱动即能实现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三者同步运行,对用户背部、腰部进行支撑并且通过腰顶增加腰部支撑力,驱动源数量少,制造成本低,整体结构重量小,用户体验感好;

26、2.在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中,背板转动角速度大于腰托板转动角速度,使背板、腰托板能够更接近于圆弧状,减小棱角空间的形成,应用到电动床上后,床垫能够更加贴合腰托板和背板,解决床垫和床板之间空袭过大的问题,提高对床垫的支撑性;

27、3.在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中,采用管件作旋转架,无需冲压折弯,旋转架上通过c字连接件安装滚轮,连接强度高,整个联动结构稳定性好,结构强度高。



技术特征:

1.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腰托板(2)、背板(4)以及腰顶(3),所述腰托板(2)一端与所述框架(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背板(4)铰接,所述腰顶(3)铰接安装在所述背板(4)上,所述腰托板(2)与所述框架(1)铰接轴线、所述腰托板(2)与所述背板(4)的铰接轴线以及所述腰顶(3)与所述背板(4)的铰接轴线均平行; 联动机构(5),连接于所述框架(1)与所述腰托板(2)、所述背板(4)以及所述腰顶(3)之间; 驱动源(6),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联动机构(5)的动力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4)相对所述框架(1)的转动角速度为w1,所述腰托板(2)相对所述框架(1)的转动角速度为w2,其中:w1大于w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5)包括: 旋转架(51),一端铰接安装在所述框架(1)上,另一端与所述背板(4)移动配合,所述旋转架(51)与所述驱动源(6)动力输出端连接; 第一连接件(52),一端铰接在所述腰托板(2)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旋转架(51)中部,以使所述框架(1)、所述旋转架(51)、所述第一连接件(52)以及所述腰托板(2)组成四杆机构; 第二连接件(53),一端铰接在所述旋转架(51)中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腰顶(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51)上转动安装有滚轮(54),所述滚轮(54)与所述背板(4)滚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51)上固定设有c字连接件(55),所述滚轮(54)转动连接于所述c字连接件(55)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4)上固定设有与所述滚轮(54)接触的接触垫(4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5)设置有两组,其中:所述旋转架(51)包括侧管(511),所述侧管(511)一端与所述框架(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背板(4)移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件(52)、所述第二连接件(53)均铰接于所述侧管(511),两组所述联动机构(5)中的所述侧管(511)之间固定连接有横管(512),所述横管(512)与所述驱动源(6)动力输出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管(511)与所述横管(512)之间固定连接有斜梁(513),以使所述侧管(511)和所述横管(512)形成三角稳定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6)连接于所述横管(512)中部。

10.一种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框联动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背框联动结构及电动床,涉及家居技术领域,该背框联动结构包括框架、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腰托板一端与框架铰接,另一端与背板铰接,腰顶铰接安装在背板上,腰托板与框架铰接轴线、腰托板与背板的铰接轴线以及腰顶与背板的铰接轴线均平行;联动机构,连接于框架与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之间;驱动源,其动力输出端与联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通过联动机构连接,仅需单个驱动源驱动即能实现腰托板、背板以及腰顶三者同步运行,对用户背部、腰部进行支撑并且通过腰顶增加腰部支撑力,驱动源数量少,制造成本低,整体结构重量小,用户体验感好。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海,曹健,刘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26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5160.html

最新回复(0)